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生长阶段鲢鳙体内氮、磷含量比较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测试鲢、鳙不同生长阶段的氮、磷含量以及粪物质的氮、磷含量 ,回归分析体重与氮、磷含量的关系。比较研究了鲢、鳙不同生长阶段的排泄物中氮、磷含量。养殖大个体鲢鳙可降低水体中磷含量  相似文献   

2.
王骥  梁彦龄 《水产学报》1981,5(4):343-350
本文根据浮游植物生产量求得对鲢、鳙的供饵能力,并通过浮游植物对鲢、鳙转化效率的计算,估算出武昌东湖鲢、鳙的生产潜力,进而求得武昌东湖鲢、鳙的合理投放量。作者求得东湖浮游植物全年对鲢、鳙的供饵能力是61,153吨(鲜重);由此估算出东湖鲢、鳙的生产潜力是789公斤/公顷以上,每年鱼种(四寸以上)的合理投放量,鲢是209万尾,鳙是110万尾。  相似文献   

3.
鲢鳙在长寿湖水生态系统氮磷循环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长寿湖鲢、鳙在水体生态系统氮(N)磷(P)循环中的作用,研究测定了季节性水体总氮(TN)、总磷(TP)的变化,进行了原位鲢、鳙排泄率的测定。通过N、P排泄对比分析了鲢、鳙对水体N、P的贡献率。通过长寿湖鲢、鳙鱼体N、P含量测定,估算水体中N、P去除量。结果显示:鲢、鳙N、P排泄率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季节性温度变化对其排泄率有一定影响;2016—2017在长寿湖平均水温为19.88℃条件下,鲢的N、P排泄率分别为0.973 1μg L-1d-1和0.242 2μg L-1d-1;鳙的N、P排泄率分别为0.642 5μg L-1d-1和0.174 9μg L-1d-1,鲢、鳙N、P排泄量分别占长寿湖藻类初级生产所需N含量的1.19%和0.79%,P含量的9.57%和6.91%;2016—2017长寿湖通过捕捞鲢、鳙产品带走的N、P含量分别为60.61 t和23.31 t。结果表明,长寿湖开展生态养殖对水体N、P贡献较小,不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北京地区密云水库和官厅水库等重点水域增殖放流鲢、鳙的净水效果,对增殖放流的鲢、鳙体内碳、氮、磷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鲢体内碳、氮和磷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02.90±3.47)、(31.40±1.75)、(5.51±0.45)g/kg(湿质量),鳙体内碳、氮和磷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07.10±5.82)、(32.00±1.42)、(5.24±0.34)g/kg(湿质量)。官厅水库的鱼样中碳、氮和磷的含量均略高于密云水库的,这可能与两个水库的水质条件有关。鲢、鳙体内碳、氮、磷的含量均与体质量无明显的相关性,但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以2011年为例,人工增殖放流和渔民捕捞结合的渔业管理措施使密云水库水体中的碳、氮和磷总量分别净输出1.16×105、3.51×104和5.99×103 kg。  相似文献   

5.
关于有机碎屑的研究,国外开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主要是对河流、湖泊有机碎屑的转化、来源、结构、功能等进行研究。国内林婉莲等(1989)研究过武汉东湖有机碎屑碳、氮、磷的沉降速率,陈少莲等对有机碎屑在鲢,鳙食物中的作用有过报道,  相似文献   

6.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是滤食性鱼类,具有净化水体的作用。从2007年开始,贵阳市每年向红枫湖投放500万鲢、鳙进行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为了分析红枫湖鲢、鳙对饵料资源的利用情况,在2010年10-11月研究了鲢、鳙的摄食强度,在2011年5-6月研究了鲢、鳙的摄食强度、食物组成及比例等方面。结果表明:鲢、鳙的总摄食率分别为98.00%、96.93%;冬季鲢、鳙的饱满指数范围分别为44.13~99.79%、46.12~127.00%,春季鲢、鳙的饱满指数范围为53.27~245.14%、49.94~234.32%,鲢、鳙春季的饱满指数显著高于冬季。在食物组成上,鲢的肠道有36种藻类,鳙的肠道有31种藻类。从个数比例来看,鲢、鳙食物中浮游植物占个数组成比例的99%以上,浮游动物很少;但从重量比例来看,浮游动物在鲢、鳙体内分别占(50.993±2.214)%、(90.799±2.321)%。选择性指数E表明鲢对蓝藻门的浮游植物有较大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7.
鲢、鳙作为内陆水域主要的滤食性经济鱼类,通过对浮游生物的摄食行为抑制蓝藻水华的发生,这种干预现象在水域生态学领域称为非经典生物操纵。综述了鲢、鳙非经典生物操纵作用的研究与应用进展。目前关于鲢、鳙非经典生物操纵作用存在2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鲢、鳙大量滤食浮游生物,在控制蓝藻水华的同时还可将水中有机物转化为鱼产品移出,能够有效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另一种观点认为,放养鲢、鳙实际加快了水体营养盐的周转速率,在抑制蓝藻水华的同时加快了水体的富营养化进程。针对这2种不同观点开展的实验与调查表明,鲢、鳙放养对于抑制藻类水华的爆发作用明确,但同时导致浮游动植物小型化,浮游生物的数量会由于水体营养盐周转速率的加快而出现大幅波动。综合各方观点作者认为,鲢、鳙对于水体蓝藻水华形成的预防和抑制作用证据较为明确,但对于一定时期内水体营养盐变化的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与水文条件、鲢鳙存量、集水区状况等有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鲢、鳙非经典生物操纵作用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鲢、鳙作为内陆水域主要的滤食性经济鱼类,通过对浮游生物的摄食行为抑制蓝藻水华的发生,这种干预现象在水域生态学领域称为非经典生物操纵。综述了鲢、鳙非经典生物操纵作用的研究与应用进展。目前关于鲢、鳙非经典生物操纵作用存在2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鲢、鳙大量滤食浮游生物,在控制蓝藻水华的同时还可将水中有机物转化为鱼产品移出,能够有效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另一种观点认为,放养鲢、鳙实际加快了水体营养盐的周转速率,在抑制蓝藻水华的同时加快了水体的富营养化进程。针对这2种不同观点开展的实验与调查表明,鲢、鳙放养对于抑制藻类水华的爆发作用明确,但同时导致浮游动植物小型化,浮游生物的数量会由于水体营养盐周转速率的加快而出现大幅波动。综合各方观点作者认为,鲢、鳙对于水体蓝藻水华形成的预防和抑制作用证据较为明确,但对于一定时期内水体营养盐变化的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与水文条件、鲢鳙存量、集水区状况等有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鲢、鳙对养殖水体的生态功能评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鲢、鳙的营养生态位,阐述了鲢、鳙的放养密度、放养规格、养殖周期、配比和最佳载鱼量.并对鲢、鳙在养殖水体中的氮磷利用、生物调控等生态功能进行了评析,阐明了鲢、鳙在淡水渔业中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0.
略论武昌东湖鲢鳙鱼种的年轮形成及湖泊放养的规格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武昌东湖鲢鳙鱼种的年轮形成和放养规格问题进行了研究。东湖幼龄鲢、鳙的年轮形成时期是四月份,环片有规则的由稀疏转向紧密排列,同时伴随切割相是年轮形成的主要标志。Ⅰ和Ⅱ龄鲢、鱅,从4月份开始新的一年长度和重量增长,8月份为高峰期,10月份以后生长速度明显下降,冬季停滞生长。三种不同大小的鲢、鳙鱼种放养结果表明,它们的生长率和回捕率都是不同的,越大的鱼种,生长越快,回捕率也越高。为了提高东湖鲢、鳙放养的效益,建议提高放养鱼种的规格。  相似文献   

11.
唐金玉  王岩  戴杨鑫 《水产学报》2014,38(2):208-217
通过78 d围隔养殖实验检验了在草鱼、鲫、鲢、鳙混养系统中吊养三角帆蚌对鱼产量和水质的影响。设2个处理,处理Ⅰ混养草鱼、鲫、鲢和鳙,处理Ⅱ在处理Ⅰ基础上按鱼∶蚌=1∶1的比例配养三角帆蚌。实验期间定期采样分析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初级生产力(P)、群落呼吸(R)、溶氧(DO)、pH、透明度(SD)、主要离子(CO2-3、HCO-3、Cl-、SO2-4、Ca2+、Mg2+)、总碱度、总硬度、氨态氮、亚硝酸态氮、硝酸态氮、活性磷、总氮(TN)、总磷(TP)、总有机碳(TOC)、高锰酸钾指数(COD M n)和生化耗氧量(BOD5)。结果发现,吊养三角帆蚌显著降低水体中Ca2+浓度,但对其他指标均无显著影响。处理Ⅱ草鱼、鲫、鲢产量略高于处理Ⅰ,而鳙产量略低于后者,表明在草鱼、鲫、鲢、鳙混养系统中按1∶1的比例配养三角帆蚌不会导致草鱼和鲫产量下降,但导致鳙产量降低。处理Ⅱ浮游植物多样性(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种类数)、P、P/R、SD和DO略高于处理Ⅰ,而氨态氮、活性磷、TN、TP、COD M n、BOD5和TOC略低于后者,表明在混养系统中配养三角帆蚌可显著降低养殖水体Ca2+浓度,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浮游植物多样性、P和DO并降低TN、TP、COD M n、BOD5和TOC。结果表明,在淡水鱼类混养系统中适度配养三角帆蚌可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同时有助于降低养殖系统内氮、磷和有机废物的积累。  相似文献   

12.
稳定性同位素^15N示踪研究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轮虫体内氮向鲢,鳙鱼苗体内的迁移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向鲢苗的速率高于鳙苗,人工光照时,轮虫体氮向两种鱼苗的迁移率连续上升,无昼夜变化,并且向鲢苗的速率亦高于鳙苗;水温21℃时,鲢,鳙鱼苗对轮虫氮的利用率分别为82.23%和82.98%,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的将放养鲢、鳙等滤食性鱼类的水体划分为“过滤水体”、“重复过滤水体”、“剩余水体”三部分,及利用扩大“剩余水体”以降低饲料系数,提高鲢、鳙单产的观点,颇有新意。但这些观点还缺乏足够的实践与试验数据来支撑。本刊本着博采众议的办刊方针,予以刊登,希望能引起有关专家的重视,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华肥水王”是专门针对高产型水产养殖的水质特点,应用“以磷促氮,以微促肥”的科学原理研制开发的绿色环保型水产增产剂。其作用机理为:“中华肥水王”含有丰富的营养微量元素、生物素等。微量元素能定向繁殖滤食性鱼类所喜食的硅藻、隐藻等天然生物饵料,且光合细菌等有益微生物可利用水体中大量有机物质作为营养源,能有效分解水体中残饵,腐殖质及鱼类排泄物,增加溶氧,改善水体理化因子,抑制有害藻类细菌繁殖,促进鱼类生产。东湖2001年应用“中华肥水王”,鲢、鳙鱼的产量得到了显著提高。1应用情况东湖面积700公顷,…  相似文献   

15.
自1973年我所在武汉东湖开展网箱养鱼种试验以来,又先后在东湖和浮桥河水库进行了一系列试验。本文将报告1979年在浮桥河水库进行的网箱内不同密度时生长速度的研究,网箱内外鲢、鳙生长差异的比较,利用天然饵料在网箱内培育鲢、鳙鱼种和商品鱼经济效果的比较。  相似文献   

16.
以采自武汉东湖的滤食性鲢、鳙为对象,通过PCR-DGGE并结合序列分析对其肠道微生物及肠含物中残留的食物组分进行了探索研究。在所有个体中都能检测到不同的PCR-DGGE指纹谱带,其中包括肠道细菌在内的原核谱带较多,真核谱带相对较少;分析结果表明针对鲢、鳙肠含物这一特殊生境样品进行PCR-DGGE指纹分析是可行的。PCR-DGGE指纹结构及针对部分特定PCR-DGGE谱带的序列分析显示,从武汉东湖采集的鲢、鳙在食性上存在很大的重叠,并没有像基于常规食性分析文献报道的那样明显不同。基于肠含物DNA来进行鱼类食性分析的方法不受对食物碎片分类鉴定的制约,可同时对多个样品平行进行分析,且不同研究者间的研究结果便于进行比较,以便总结生态学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7.
长江、珠江水系鲢、镛的性成熟速度及其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思发  王瑞霞 《水产学报》1990,14(3):189-197
在上海与广东两地的池塘中,对4种不同繁育群体鲢、鳙,即长江天然繁殖鲢、鳙,长江流域人工繁殖鲢、鳙,珠江天然繁殖鲢、鳙,以及珠江流域人工繁殖鲢、鳙,从二龄(1~+)起至四龄,逐年观察不同群体在各龄期的性腺发育状况及催产结果,发现在广东培育的比在上海培育的早一年成熟,这与天然环境里珠江鲢、鳙比长江鲢、鳙早成熟一年一致;而在同一饲养环境里,长江天然繁殖鲢、鳙与珠江天然繁殖鲢、鳙同时成熟,长江人工繁殖鲢、鳙与珠江人工繁殖鲢、鳙同时成熟,表明环境因子在不同繁育群体的性腺发育速度上起决定作用。人工繁殖鲢、鳙同天然繁殖鲢、鳙同时成熟则表明在无近交情况下,人工繁殖不会导致早熟。据推算,鲢发育成熟约需20000度日的总热量,鳙发育成熟约需26000度日的总热量。  相似文献   

18.
每年5 ̄9月是鱼类生长旺盛的季节,此时  池塘中大量鱼类排泄物、残饵、生物体分解致  使水体中氮、磷含量严重失调,池塘水体中含  磷量不足致使鱼生长缓慢。此时若施用磷肥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但要掌握正确施磷肥技术,才能  相似文献   

19.
鲢、鳙对三角帆蚌池塘藻类影响的围隔实验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以浙江金华汤溪威旺养殖基地的三角帆蚌养殖水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围隔实验比较研究了单养鲢、鳙和三角帆蚌的池塘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和优势种(属)组成等的差异,以及养蚌池混养鲢鳙对水体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以及优势种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养蚌(10#)围隔的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高密度鲢(12#)围隔(P<0.05),其蓝藻数量及生物量显著高于高密度鲢(12#)和低密度鳙(13#)围隔(P<0.05),绿藻数量则显著低于低密度鲢单养(11#)围隔(P<0.05)。在鱼蚌混养的情况下,单养蚌(10#)围隔浮游植物平均数量显著高于鲢-蚌混养(15#,16#)和鳙-蚌混养(17#,18#)围隔(P<0.05),其蓝藻数量及生物量极显著高于鲢-蚌混养(15#,16#)或鳙-蚌(17#,18#)围隔(P<0.01),其绿藻数量显著低于混养高密度鲢(16#)或低密度鳙(17#)的混养围隔(P<0.05)。研究结果充分说明,鲢、鳙和三角帆蚌三者对水体藻类组成的影响有别,三角帆蚌养殖池中适当混养鲢或鳙可以有效控制蓝藻(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促进绿藻(四尾栅藻)的生长,并最终有利于三角帆蚌的养殖,混养鲢密度的增加有利于控制藻类生长,而鳙密度的增加促进了裸藻等中大型藻类的生长。  相似文献   

20.
周福元 《齐鲁渔业》2013,(10):18-20
在同一池塘内进行河蟹、青虾和鳜、鲢、鳙多品种养殖,能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饵料资源,不仅挖掘了增产潜力,而且还优化了养殖结构,是新型的多品种高效养殖模式。2012年,江苏省金湖县在某示范户的3hm^2池塘内进行丁蟹、虾、鳜、鲢、鳙多品种养殖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