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瘤胃亚急性酸中毒是目前困扰奶牛生产的一大难题。高精、低粗的饲粮结构会引起瘤胃微生物区系结构改变,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升高,瘤胃液 pH下降,从而引起瘤胃亚急性酸中毒。奶牛发生瘤胃亚急性酸中毒时瘤胃液细菌内毒素浓度升高。高浓度的内毒素转运至血液引发急性期反应,血浆中矿物质和代谢物水平发生改变,从而使奶牛生产性能下降。本文对高精饲粮下瘤胃中内毒素的产生和转运以及内毒素引发的急性期反应进行综述,同时,根据近年来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一些减少内毒素产生和转运的新方法,旨在为更好地控制或减少瘤胃亚急性酸中毒时内毒素对奶牛的危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瘤胃亚急性酸中毒是目前困扰奶牛生产的一大难题.高精、低粗的饲粮结构会引起瘤胃微生物区系结构改变,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升高,瘤胃液pH下降,从而引起瘤胃亚急性酸中毒.奶牛发生瘤胃亚急性酸中毒时瘤胃液细菌内毒素浓度升高.高浓度的内毒素转运至血液引发急性期反应,血浆中矿物质和代谢物水平发生改变,从而使奶牛生产性能下降.本文对高精饲粮下瘤胃中内毒素的产生和转运以及内毒素引发的急性期反应进行综述,同时,根据近年来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一些减少内毒素产生和转运的新方法,旨在为更好地控制或减少瘤胃亚急性酸中毒时内毒素对奶牛的危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高精料日粮条件下,高产奶牛和强度育肥的肉牛、肉羊发生瘤胃酸中毒的情况普遍存在.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瘤胃酸中毒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奶牛生产、肉牛育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缓解和预防瘤胃酸中毒的措施备受人们关注。过去人们认为,瘤胃微生物合成硫胺素的量能够满足动物的需要,日粮中不需要另外添加。但最新一些研究表明,添加硫胺素能缓解瘤胃酸中毒,提高瘤胃液pH值,降低乳酸、组胺及内毒素浓度。所以,研究硫胺素与瘤胃酸中毒之间的关系,可以进一步揭示瘤胃酸中毒发生机制,以寻求一种新的预防瘤胃酸中毒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随着奶牛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为了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部分养殖者在泌乳早期和中期大量饲喂以易发酵的碳水化合物为主要能量来源的高精饲料和酸性饲草饲料,而这些饲料,可引起高产奶牛的一系列营养代谢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瘤胃亚急性酸中毒(SARA)。本文主要从奶牛瘤胃酸中毒的发病机理及对健康的影响和治疗的研究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奶牛养殖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模式的发展,为提高奶牛的产奶性能,养殖者大量饲喂以谷物淀粉为主要能量饲料的高精料日粮,使得诱发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风险几率增加,继而造成干物质采食量下降、蹄叶炎及腹泻等症状,严重的会诱发一系列代谢紊乱性疾病增加了奶牛的淘汰率。论文主要从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病因、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对奶牛的危害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开展牛群健康监测及有效控制或减少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发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生产中为了追求高产,反刍动物不可避免地需要饲喂高精料饲粮来满足其生产需要,而反刍动物饲喂高精料饲粮易诱发瘤胃胀气和瘤胃酸中毒,显著降低动物的生产性能,甚至还会导致动物死亡,给养殖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早期研究认为瘤胃产气过多过快是高精料饲粮诱发瘤胃胀气的主要原因,但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瘤胃气体被泡沫包裹无法正常排放才是高精料饲粮诱发瘤胃胀气的根本原因。瘤胃泡沫形成的确切机制还有待研究,来源于饲粮的、瘤胃微生物合成的以及瘤胃微生物酵解饲粮产生的蛋白质、多糖和羧酸盐可能充当了瘤胃泡沫的起泡剂或泡沫稳定剂。  相似文献   

7.
《畜牧与兽医》2014,(6):98-101
为研究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时血液内组胺浓度的变化及对奶牛炎性信号通路的影响,通过对健康奶牛饲喂高精料日粮,诱发亚急性瘤胃酸中毒,手术安装血管瘘管,采集门静脉和肝静脉血液样品,组胺ELISA试剂盒检测血液中组胺含量,并通过RT-PCR对在体肝脏中的NF-κB、环氧合酶-2(COX-2)、IL-6、TNF-α表达水平进行相对定量和绝对定量检测。结果表明,高精料组奶牛门静脉内组胺浓度较对照组均有所增加,高精料组组胺平均浓度(19.99±0.21)μg/L,较低精料组(18.12±0.35)μg/L差异显著(P<0.05);高精料奶牛的组胺平均清除率(57.23%)显著高于低精料组(50.28%),说明高精料组奶牛组胺在肝脏内代谢率高于低精料组;高精料组NF-κB、COX-2、IL-6和TNF-α的表达较低精料组均有升高,且NF-κB、COX-2、IL-6和TNF-α四个基因的表达有显著升高(P<0.05)。本试验证明了奶牛SARA中血液内组胺浓度的升高可诱导肝脏对其转化和降解的效率增加,且组胺含量的增高可诱导奶牛肝脏中NF-ΚB信号通路的打开,进而导致COX-2等炎性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8.
高精低粗的饲粮结构会引起奶牛瘤胃内乳酸和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升高,瘤胃液pH降低,导致瘤胃内微生物区系发生改变,从而引起瘤胃内异常代谢产物(细菌内毒素、组胺等)增加,甚至引发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其中,组胺是机体内重要的炎性介质,高浓度的组胺转运至血液后可引起机体炎症反应,引起奶牛多种疾病,并使奶牛生产性能下降。本文对奶牛瘤胃异常发酵时组胺的产生和转运以及组胺诱导炎性反应的机制进行综述,同时,介绍一些限制组胺生成和转运的方法,为控制和减少组胺对奶牛的危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瘤胃酸中毒是奶牛常见的一种疾病,是由于采食大量的含碳水化合物的饲料后,瘤胃内积累大量乳酸,造成微生物群改变,引起的酸中毒,影响着奶牛的生产性能。本文从奶牛瘤胃酸中毒的病因、临床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阐述,望给相关人员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10.
长时间高精料饲喂奶牛导致的瘤胃快速发酵,会造成SCFA积累,pH下降,最终导致瘤胃酸中毒;同时瘤胃内革兰氏阴性菌大量裂解,释放脂多糖(LPS)到瘤胃中,导致LPS含量升高。研究表明LPS会破坏瘤胃及肠道上皮屏障,增加上皮通透性,进而LPS会移位到血液循环系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牛出现的后续症状包括急性期反应、肝脓肿和蹄叶炎,也与LPS从消化道移位到机体内循环有关。因此研究SARA发生时LPS从瘤胃和肠道易位到机体循环的机理,对于深入了解SARA的发病机制,从而有效缓解SARA对机体造成的危害、提高患病动物的治愈率和福利有重要意义,可为后续的SARA防治和治疗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反刍动物瘤胃酸中毒及其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瘤胃酸中毒是指反刍动物采食大量易发酵碳水化合物饲料后 ,瘤胃乳酸产生过多而引起瘤胃微生物区系失调和功能紊乱的一种代谢性疾病。该病在以高精料生产优质高档牛肉的国家较为常见 ,目前我国在肉牛后期肥育和高产奶牛的饲养中比较普遍。长期以来 ,我国养牛业过分强调耕牛使役和秸秆有效利用 ,忽视了高档牛肉的生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涉外宾馆的蓬勃发展 ,低质牛肉已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而以高精料低蛋白日粮饲养的优质高档牛肉消费却急剧增长。基于我国国情 ,发展前期秸秆架子牛育成和后期高精料肥育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2.
随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奶牛高精饲料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奶牛的生产性能,但却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瘤胃酸中毒。本文就目前不同的观点进行归纳,更为系统的总结了瘤胃酸中毒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为养殖反刍动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近年来,在奶牛饲养中大量饲喂高精饲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奶牛的产奶量和乳品质,但同时也导致奶牛营养代谢病的发生率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维吉尼亚霉素作为常用饲用抗生素能够抑制瘤胃乳酸发酵菌,改善瘤胃内不良发酵,提高饲料利用率,在高精日粮条件下可对奶牛乳酸中毒起到一定预防作用。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维吉尼亚霉素的相关试验与文献;从奶牛酸中毒机制着手,综述其对于酸中毒的调控;并总结与分析了维吉尼亚霉素对奶牛瘤胃发酵的影响。为今后在奶牛日粮中的合理使用,实现奶牛安全饲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乳酸(lactic acid)是奶牛瘤胃内重要的中间代谢产物,合理的调节乳酸代谢特征、充分利用及发挥乳酸的有益功能对奶牛健康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介绍了乳酸的合成途径及主要产酸菌、乳酸的代谢途径及主要利用菌、乳酸在奶牛瘤胃内的代谢方式及影响其代谢的因素,详细阐述了乳酸产生菌与利用菌对乳酸代谢调节的影响,同时介绍了植物提取物对乳酸代谢调节作用及乳酸代谢调节对奶牛胃肠道菌群、泌乳性能和乳房炎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乳酸对奶牛健康的作用机制及相关植物活性物质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为解决高精料饲粮引起的奶牛酸中毒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反刍动物生产性能,满足其营养需求,实际生产中生产者常常使用高精料饲粮饲喂反刍动物。反刍动物长期饲以高精料饲粮会导致瘤胃微生物区系改变,引起瘤胃发酵和代谢紊乱,进而影响动物健康。植物提取物具有调节瘤胃微生物区系、改善瘤胃发酵和代谢的作用。本文综述了植物提取物对高精料饲粮下反刍动物瘤胃功能、微生物区系和炎症反应的影响及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饲喂高精料日粮条件下奶牛瘤胃发酵情况,选取4头初产的健康荷斯坦牛进行试验。试验结果显示,饲喂高精料日粮显著提高了奶牛瘤胃液中乳酸、总VFA、丁酸、戊酸和总支链VFA的含量,同时乙丙比显著降低,但未能显著降低乙酸和NH_3-N水平;同时,与饲喂低精料日粮相比,饲喂高精料的奶牛瘤胃液中的生物胺含量显著增加(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瘤胃液p H与瘤胃液中生物胺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高精料日粮显著提高了瘤胃液中的乳酸杆菌数量(P0.05),但对牛链球菌数量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表明,饲喂高精料改变了奶牛瘤胃的微生物菌群,进而影响了瘤胃的发酵参数,并促进消化道内异常代谢产物——生物胺的生成与转移,进而影响奶牛的健康。  相似文献   

17.
在集约化奶牛养殖过程中为了追求产奶量的提高,日粮配方中增加了精饲料的比例,奶牛饲喂高精料含量的日粮后,常导致牛群普遍发生慢性瘤胃酸中毒(sub-acute ruminal acidosis,SARA)。文章综述了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研究SARA引起的消化道内微生物区系变化的结果。SARA的发生引起奶牛瘤胃和粪便内的微生物区系在门和属的层面发生变化,微生物区系的改变导致瘤胃和消化道内发酵产物的改变,从而影响消化道内的发酵环境,降低饲料的降解消化。微生物区系及发酵环境的改变还会产生一些异常代谢产物,损害奶牛的消化系统和健康。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产奶牛饲养,出于一般精料饲喂量较大,粗料相应缺乏,因此,虽然奶牛产奶量维持较高水平,但其消化代谢疾病明显增多,使用寿命大大缩短,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奶牛日粮中精料比例过高时,奶牛瘤胃内常发生异常发酵:急性发生时,可使瘤胃内乳酸累积,进而引起酸中毒而死亡;慢性中毒时,瘤胃内则可产生大量有毒成分组胺、内毒素等,并作用于机体,使奶牛继发其他疾病。  相似文献   

19.
<正>奶牛养殖业中,普遍饲喂精饲料以提高奶牛产奶量,因大量精料在瘤胃中产生过多的酸性物质,影响瘤胃中微生物区系,从而影响奶牛生产性能,进而影响奶牛的泌乳功能,增加发生乳腺炎的几率。据报道,在高精料日粮中加入碳酸氢钠粉,可改变瘤胃的发酵,促进乙酸盐的形成和抑制丙酸盐的生物合成[1]从而可减轻精饲料及青贮料对乳房泌乳功能的影响。另据报道,碳酸氢钠可增加奶牛的日产奶量[2]。到目前为止,尚未见  相似文献   

20.
缓冲剂的作用机制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葛蔚  柴超 《中国饲料》2001,(16):8-9
反刍动物的瘤胃消化代谢与其生产性能是密切相关的 ,目前的生产方式多采用饲喂高精料补充料以获得高产。但高精料补充料的摄入 ,会引起瘤胃内发酵类型的改变 ,并导致乳中乳脂含量降低 ,严重的还会使动物发生酸中毒、酮症、皱胃变位等一系列营养疾病 ,成为当前反刍动物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缓冲剂的作用 ,是目前最有效的解决途径。1 缓冲剂的种类缓冲剂 (buffer)是一类能增强溶液酸碱缓冲能力的化学物质 ,近年来畜牧生产中多应用其防止反刍动物酸中毒和提高反刍动物生产性能。目前国内外常用于反刍动物的缓冲剂有碳酸氢钠(NaHCO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