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德芳  王民诚 《水产学报》1992,16(4):378-382
鳀(Engraulie japonieus)广泛分布于黄、东海,从五十年代起在我国进行过灯光围网、舷提网、中层拖网等的捕捞试验。由于对资源数量、洄游分布缺乏系统调查和鱼群探测手段落后等原因,都未获成功。1984年10月挪威王国政府赠给我国的“北斗”号渔业资源调查船到达后,对黄、东海中上层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评估结果认为鳀资源最高达300万吨,年可捕量约50万吨。越冬期间鱼群相对集中,渔场稳定。因此开展鳀变水层拖网试验研究,促进商业性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黄海水产研究所从1986年开始承担这一课题,在变水层拖网设计、作业网位控制、渔场探测和瞄准捕捞技术等方面,研究解决了一些技木难点,为采用变水层双拖网捕捞鳀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2.
<正> 山东近海鳀鱼资源非常丰富。每年春汛,南至日照、胶南沿海,北至长岛周围海域,都有大量鳀鱼分布,鱼群稳定,密度较大,并且常栖息于近底层,适宜底拖网捕捞。 1989~1991年,我们根据近海鳀鱼的生活习性和渔场特点,设计了四片式鳀鱼拖网,在烟威渔场和乳山口近海进行生产试  相似文献   

3.
<正> 鳀鱼为小型中上层鱼类,广泛分布于东黄海,其资源量高达300万吨,由于缺乏捕捞手段和经济效益等问题,至今未被很好利用。鳀鱼资源的开发利用已列入“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目前尚处在试验阶段。1988年1月8日,象山县的2艘600马力双拖渔轮,在黄海中部渔场进行变水层拖网试捕鳀鱼时,发现有“第八绵洋丸”,等10艘日本的中型尾滑道渔轮与我在同渔场拖网作业,直至6日  相似文献   

4.
<正> 到6月10日,大连市海洋捕捞鳀鱼产量达1万吨,三年的鳀鱼开发试验已获成功。据国内外有关专家论证,我国东、黄、渤海鳀鱼资源年可捕量近百万吨,其中黄海北部海域年可捕量约8万吨.长期以来,沿海渔民的鳀鱼生产,只用传统的  相似文献   

5.
<正> 为开发外海鳀鱼资源,缓解鱼粉需求不足,以黄海水产研究所为主,承担了国家"七五"重点科研攻关项目"鳀鱼资源开发"的研究.三年来运用海洋渔业调查船"北斗号",并组织山东省有关渔业公司生产渔船随同进行试捕,已取得重大进展.经调查和专家评估,黄东海区鳀鱼资源丰富,蕴藏量在280万吨以上,年可捕量约50万吨;并基本探明冬季越冬鳀鱼的密集渔场、洄游规律和分布范围.鳀  相似文献   

6.
东黄海区鳀鱼资源变动及渔业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明芝  连大军  卢岩 《海洋渔业》2001,23(3):110-112
我国东黄海区鳀鱼资源丰富,渔场分布广。鳀鱼是一种集群性强、昼夜垂直移动明显的中上层小型鱼类。地方名又称鲅鱼食、离水烂、海蜒等。80年代前,因鳀鱼属于低值小型鱼类,其资源并未引起人们高度重视,仅作为部分拖网、定置网等渔具兼捕对象。进入90年代,随着主要传统经济鱼类资源的严重衰退,鳀鱼资源逐步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从而由兼捕对象变为主捕对象,取得了巨大的捕捞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鳀鱼     
陈介康 《水产科技情报》1978,(10):30-31,M032
种类、分布和资源 鳀属Engraulis鱼类通称鳀鱼,隶属鲱形目Glupeiformes,鳀科Engraulidae。鳀鱼是世界性鱼类资源丰富,在渔业上占十分重要的地位。七十年代以来,世界水产品年量为7000万吨左右,鳀属鱼类占10~20%(600~1400万吨)。主要有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8.
黄海北部鱼类群落的摄食生态及其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根据2010年5月和8月对黄海北部渔业资源的底拖网调查,分析了黄海北部鱼类群落的摄食生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黄海北部鱼类群落共有9种重要种类,与5月相比,8月没有游泳动物食性鱼类,广食性鱼类减少,浮游动物食性鱼类的比例大大增加.黄海北部鱼类群落在5月和8月总摄食量分别为0.5万t和19.6万t,细长脚虫戎、中华哲水蚤、脊腹褐虾、中华安乐虾、小黄鱼和鳀是黄海北部鱼类群落被摄食量最高的6种主要饵料种类.1985年至2010年的25年间,黄海北部鱼类群落的优势种更替,游泳动物食性鱼类减少,广食性鱼类增多;鱼类群落的平均营养级每10年下降0.24,尽管近10年的下降速度有所放慢,但仍远远高于渤海和黄海中南部的下降速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一种四片式高口鳀鱼底拖网网具结构及捕捞效果。根据1990~1991年试验资料,一对136kW(185马力)渔船,5~6月在烟威渔场作业1~2个月,可捕获产卵鳀鱼200吨左右,获纯益3~10万元,在我国拖网捕鳀生产中首次实现了稳产高产,扭转了亏损局面,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东黄海区鳀鱼资源变动及渔业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东黄海区鳀鱼资源丰富,渔场分布广。鳀鱼是一种集群性强、昼夜垂直移动明显的中上层小型鱼类。地方名又称鲅鱼食、离水烂、海蜒等。八十年代前,因鳀鱼属于低值小型鱼类,社会利用价值很低,所以鳀鱼资源并未引起人们高度重视,仅作为部分拖网、定置网等渔具兼捕对象。进入九十年代,随着主要传统经济鱼类资源的严重衰退,鳀鱼资源逐步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从而从兼捕对象变为主捕对象,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鳀鱼资源特性演变 九十年以代来,鳀鱼渔业经过了开发生产-充分利用-过度利用三个阶段,鳀鱼渔业资源特性…  相似文献   

11.
一、阿根廷渔场概况 阿根廷海域鱼类种类繁多,分布广。中上层鱼类资源尤其是鳀鱼每年约有300万吨的渔获量。 阿根廷东临大西洋,海岸线北自拉普拉塔河口(南纬35°)起,南至火地岛(南纬55°),全长为3926公里。大陆架面积103万平方公里,200海浬渔区面积1116.5万平方公里。该渔场大部分处在资源丰富的巴塔哥尼亚海区,海区大陆架大部分水深不及100米,附近的拉普拉塔湾为浅海湾。巴塔哥尼亚大  相似文献   

12.
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Hou-ttuyn)是鲭科中的一种小形中上层鱼类,广泛分布于太平洋的温带海区。在越冬和生殖季节往往形成密集的群体,是机轮围网的重要捕捞对象之一。在五、六十年代我国科学工作者对黄海鲐鱼产卵,仔鱼数量的分布做过调查,如张孝威等(1953~1957)对烟威渔场的调查,姜言伟(1964)对海州湾产卵场的调查。七十年代东海区鱼类资源调查组,对东、黄海区鲐鱼产卵场也做过初步研究。日本人对东、黄海鲐鱼的产卵,生态群系等曾做了多次调查研究。张进上(1980)对南海北部鲐鱼的生物学做过简要的报道。到目前为止,对南海北部鲐鱼的产卵场和产卵期还没见有专  相似文献   

13.
东、黄海渔场的总面积达95万平方公里,目前每年的总产量估计在300万吨左右,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好渔场。在300万吨中,以小黄鱼、带鱼为主的底层鱼类的产量约占4/5,剩下的1/5是鲹、鲐等中上层鱼类。  相似文献   

14.
鳀鱼(Engraulis japonica)是分布于太平洋西北部温带水域的一种小型中上层鱼类。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年渔获量50万吨左右,其中日本产20-40万吨,南朝鲜产5-17万吨。我国黄海水域历来有鳀鱼广泛分布,且为我省沿海定置网的兼捕对象,1979-1982年,全省年产量约为7000-10000吨。大连海洋渔业公司的机轮底拖网在黄海作业中。  相似文献   

15.
我国沿海小黄鱼渔场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根据1971-1982年渤、黄、东海的渔业捕捞统计资料,描述了该时期小黄鱼渔场空间变化、不同渔场的产量的年间变化,并与近年来小黄鱼渔场的资料做了比较,对小黄鱼的空间分布、渔场变化和各渔场的重要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我国小黄鱼渔场可分为3类,即春季产卵场渔场,主要位于长江口及江浙沿海;夏季索饵场渔场,主要位于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近海;冬季越冬场渔场,主要集中在黄海中南部外海和东海北部外海。1974年后渤海区小黄鱼产量明显下降,自1979年后东海小黄鱼产量明显上升,并且超过了黄海区的产量。在本文所统计的水域范围内,不同渔场小黄鱼贡献率分布格局显示出两种模式:冬夏(12、1-2月和7-9月)季模式,渔场位置稳定,鱼群密集,产量集中,其中冬季主要位于黄海南部外海和东海北部外海,夏季主要位于黄海南部近海和东海北部近海,这些水域往往是专门捕捞小黄鱼的优质渔场;另一种是春秋季(3-6月和10-11月)模式,以洄游过路鱼群为主要渔获对象,鱼群相对分散,在这些水域,小黄鱼往往是兼捕对象。1971-1982年小黄鱼鱼群的分布与近年来分布格局类似。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汕头~台湾浅滩海域生态系统渔业资源容纳量、初级生产力和资源生物含碳率及其转化为基础,根据鲐黪鱼类体内含碳率的测定结果,估算渔场中上层鱼类资源量和鲐黪鱼类群聚资源量,并运用Gulland模式和MSY简单模式估算渔业资源最大可持续开发量。结果显示:渔场中上层鱼类资源量为33.75万吨、最大持续产量16.875万吨:渔场鲐黪鱼类群聚资源量20.25万吨、最大持续产量10.2万吨。近十年来全渔场实际年捕捞量在5.5—10万吨之间,中上层鱼类资源接近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7.
渔业动态     
远东拟沙丁鱼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完成攻关任务由东海水产研究所主持,舟山、大连、上海市海洋渔业公司等生产单位参加的“七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远东拟沙丁鱼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专题,三年来,经海上综合调查、探捕和生产验证,开发了东海外海渔场两个,黄海渔场两个,初步评估资源量为60万吨,并了解了中心渔场形成的环境条件及其鱼发特点,较熟练地掌握了鱼群映象判别和灯光诱集技术及使用声纳探鱼仪进行瞄准捕捞的技术.1986~1988年三年投入东海外海进行探捕和生产的船只42组,总产4.57万吨,盈利150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新开发黄海两个拟沙丁鱼渔场也取得6000多吨产量的好成绩.本刊摘  相似文献   

18.
烟威近岸海域是历史上重要的鲐(Scomber japonicus)产卵场之一,或囿于对其“过路渔场”的认知,近年来对该海域鱼类产卵场的研究相对较少。为了解烟威近岸海域鱼类产卵场现状,于2020年4—9月对该海域开展逐月产卵场调查,基于鱼卵、仔稚鱼及环境数据,运用空间插值、聚类分析、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相似性分析和冗余分析(RDA)等方法对该海域鱼类早期资源时空分布、群落结构月度更替及主要种类适宜产卵生境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2020年4—9月于烟威近岸海域采集到鱼类早期资源种类52种,包括33种鱼类的337 038粒鱼卵和28种鱼类的2122尾仔稚鱼;5—6月为主要产卵期,共有21种鱼卵出现,鱼卵数量占全年鱼卵总数的98.32%,主要产卵场位于烟台套子湾至威海鸡鸣岛北部海域,主要产卵种类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鲐、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高眼鲽(Cleisthenes herzensteini)、黄条 (Seriola lalandi)、绯 (Callionymus beniteguri)、少鳞 (Sillago japonica)、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长蛇鲻(Saurida elongata)等;烟威近岸海域鱼卵与仔稚鱼群落结构年内变化明显,除产卵末期(8—9月)外,各月间种类更替率不低于50%,鱼卵与仔稚鱼群落月间平均相异性不低于73%;海表温度(SST)、海底温度(SBT)、海表盐度(SSS)和深度(DEP)是显著影响4—9月主要鱼种产卵选择的环境因子。研究表明,烟威近岸海域为黄渤海规模较大的鱼类产卵场之一,需在鱼类早期生活史研究与产卵场养护策略制定时得到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9.
《海洋渔业》1982,(6):248-250
<正> 烟威渔场是黄海暖流余脉和鲁北沿岸流两个不同性质水系的交汇区,水温梯度较大,饵料生物丰富,因而成为良好的渔场,是我国北方春汛渔业生产的一个重要作业区。但由于这一渔场属于半封闭的浅海,受天气条件和水系消长的影响较大。因而水温存在着年间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直接影响着渔期早晚、渔场远近和鱼群集散的变化程度。  相似文献   

20.
海洋岛渔场对虾增殖放流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洋岛渔场是黄海北部的重要渔场。自70年代末期,该渔场资源严重衰退,大部分经济鱼类已濒临绝迹,尤其是对虾已不能形成渔讯,年捕捞量由最高年份5000吨,下降到最低年份40吨左右。为尽快恢复对虾资源,我省自1985年开始在海洋岛渔场进行大规模对虾增殖放流,15年来投入资金近1亿元,累计投放对虾苗149亿尾,回捕对虾2.4万吨,创社会总效益10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10,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恢复对虾资源,确保沿岸渔民收入稳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我省增殖渔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回顾15年的对虾增殖放流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