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稻茬小麦中高产水平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提高小麦产量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途径。小麦产量由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三个因素构成,小麦产量的高低取决于产量构成因素的配置。为探究稻茬小麦中高产水平下的合理产量结构配置,本研究通过文献检索获取2001-2011年稻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相关文献,并对中高产水平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变异分析、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以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偏相关分析显示,3个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大小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构成因素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大小顺序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值。根据中高产水平小麦产量结构的特点,在稻茬小麦的选育与栽培过程中,应以穗数为主导因素,协调穗数与穗粒数的关系,稳定千粒重。  相似文献   

2.
杂交粳稻产量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1995~1997 年度江苏省杂交中粳稻区试组合的产量性状分析,结果表明: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间存在较复杂的相关。就产量构成三因素而言,与产量相关程度顺序为千粒重> 穗数> 每穗实粒数,直接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为每穗实粒数> 千粒重> 穗数。高产育种应着重于每穗实粒数的提高,即选育穗型较大,结实率较高的组合较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3.
两种不同穗型水稻超高产直播栽培技术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两种不同穗型高产水稻品种单产700~850kgg667m^2超高产稻田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表明,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作用:弯曲穗型品种新稻11号(珠光)依次为穗粒数〉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半直立穗型品种99—28依次为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实现单产700~850kg/667m^2超高产直播栽培水平的技术途径:弯曲穗型品种是靠稳定单位面积穗数,增加穗粒数,达到穗大、粒多、粒重的个体,稳定提高千粒重,实现这一途径的超高产直播栽培关键技术是改善群体质量,降低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提高品种的抗倒性;半直立穗型品种是靠增穗增粒稳定粒重,实现这一途径的超高产直播栽培关键技术是保证播种质量,提高出苗率,确保苗足穗多,充分发挥耐肥抗倒、生物产量大的优势,提高穗数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4.
对D优3138在2011-2013年3年区试和生产试验的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进行了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D优3138的千粒重的稳定性最大,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小;有效穗数的稳定性次之,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每穗实粒数的波动性比较大;这3个产量构成要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未达显著水平。在实际生产中要挖掘D优3138的高产潜力,关键是要加大基本苗数,提高有效穗数,同时兼顾结实率、提高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协调好产量构成要素三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大穗、足穗,保证高产能力。  相似文献   

5.
福优964的特征特性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优964具有株叶形态好、穗大粒多、高产稳产、优质抗病、省肥易种等特点。在高产栽培中,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与单产成极显著的正相关,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最高,对形成高产的贡献率最大;每穗总粒数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成显著的负相关,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较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及产量又与插植密度成显著的正相关。生产上,应合理密植,主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创建理想的高产群体结构,并发挥其内在的大穗优势、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野香优676产量与构成因子间的关联,对其产量与构成因子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构成产量主要因子与产量之间均呈正相关,对产量贡献率大小顺序是有效穗数、穗粒数、结率实、千粒重,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对产量贡献率最大(Pr=70.90%)。栽培上以主攻穗数为前提,适度促大穗,提高结实率和籽粒饱满度,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7.
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通径分析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22  
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组配25个杂交组合,对玉米的穗长等7个农艺性状与子粒产量进行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长等7个农艺性状与子粒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除穗行数外,其余为正值.其中穗长、行粒数、结实长达到极显著标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长、穗粗、出籽率与子粒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为正值.其中穗长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p=8.760 4),其次为穗粗(p=7.201 7),而千粒重等4个性状的直接通径系数为负值.选育高产玉米杂交种时,应高度重视选择果穗长而粗、出籽率高的类型。  相似文献   

8.
超级稻新品种南粳9108产量稳定性及高产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超级稻新品种南粳9108在2011-2012年江苏省区域试验中产量的稳定性和2013-2014年江苏省机插高产栽培示范方中高产形成的特征特性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南粳9108的超高产栽培及示范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南粳9108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均优于对照淮稻9号,产量潜力较高,通过改善栽培技术或环境能显著增加产量。(2)南粳9108从中高产到高产到更高产再到超高产,群体颖花量不断提高,且不同产量等级间差异显著,而结实率和千粒重在4个产量等级间略有增减,但差异不显著。群体颖花量的提高在由中高产提高到高产的水平上,主要依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增加,而由高产提高到更高产再提高到超高产水平,则主要依靠在稳定足够穗数基础上增加每穗粒数。南粳9108产量与群体总颖花量和每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穗数、千粒重和结实率呈不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显示,群体总颖花量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每穗粒数和有效穗数。千粒重和结实率通过影响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总颖花量而间接影响产量。因此,南粳9108超高产栽培应以足量的穗数获取较大的穗型,保证群体具有较大的总颖花量,并保持正常的结实率与千粒重。  相似文献   

9.
对2004至2007年云南省22品种次的二棱大麦在云南省(高、中、低)3个不同海拔环境下进行产量构成因素变化及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有效穗、千粒重和生育期在不同环境下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穗粒数和株高差异不显著;平均产量在低海拔环境最高,高海拔环境下最低;在低海拔环境下,有效穗和千粒重都显著高于其它两个环境,生育期在高海拔环境下最长,平均比低海拔环境下长2d。相关分析表明在高海拔环境下产量构成三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大小为有效穗>千粒重>穗粒数,且穗粒数与产量负相关;在中海拔环境下穗粒数>有效穗>千粒重;低海拔环境下则为千粒重>有效穗>穗粒数。通径分析表明在中海拔环境下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其余环境都是千粒重的直接效应最大;而在高海拔环境下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为负值。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7年黑龙江省三大积温带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第一、二积温带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与产量相关性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第一积温带千粒重与产量表现显著正相关、空秕率与产量表现显著负相关,第二集温带千粒重与产量表现正相关、空秕率与产量表现负相关;第三积温带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表现正相关,空秕率与产量表现负相关,但相关性未达显著水平。主成分分析表明,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第一积温带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每穗粒数空秕率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第二积温带表现为每穗粒数空秕率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第三积温带表现为单位面积穗数空秕率每穗粒数千粒重。  相似文献   

11.
为了给节水灌溉条件下春小麦的选育和栽培提供依据,选用15个春小麦品种(系),在冬灌1 800 m3·ha-1的基础上,在3次灌水处理(T1:拔节期、开花期、乳熟期)、2次灌水处理(T2:拔节期、开花期)和1次灌水处理(T3:拔节期)条件下,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农艺性状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灰色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值都为T2>T1>T3,二者与主要性状的关联度顺序分别为T1模式下:千粒重>穗长>单位面积穗数>生育期>株高>穗粒数,生育期>千粒重>株高>穗长>穗数>穗粒数;T2均为:千粒重>株高>穗粒数>生育期>单位面积穗数>穗长,千粒重>穗粒数>株高>穗数>生育期>穗长;T3模式下相同:千粒重>穗长>单位面积穗数>株高>生育期>穗粒数.因此,河西绿洲灌区在T2灌溉模式下可能获得高产育种和高水分利用效率育种的同步实现,该模式下春小麦育种的主攻方向为:在选择大粒、大穗的同时,处理好对株高的选择与抗倒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水氮运筹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和水氮生产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从小麦高产和麦田环境安全兼顾角度探讨冬小麦种植的水氮运筹效应,于2013-2014年度在河北省藁城市,以冬小麦品种石麦18为材料,比较分析了节氮地面灌溉、限氮喷灌和限水限氮喷灌3个水氮运筹模式下冬小麦产量、水氮生产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水氮模式间小麦穗数、穗粒数差异不显著;限水限氮喷灌处理的千粒重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籽粒产量表现为限水限氮喷灌>限氮喷灌>节氮地面灌,且均达到9.6×10 kg·hm-2以上的超高产水平;降低灌水量可显著减少农田耗水量,提高水分生产效率、灌溉水生产效率和氮素生产效率。在河北平原地区超高产冬小麦生产中,施氮量195 kg·hm-2、春季总灌水量105 mm(拔节期45 mm、开花期30 mm、灌浆期30 mm)的限水限氮喷灌模式是同步实现高产及水氮高效利用的最佳运筹模式。  相似文献   

13.
陕西关中麦区小麦品种产量及其构成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寻进一步提高陕西小麦育种产量水平的途径,以关中地区1942-2013年年推广面积在33.3万hm的代表性品种为对象,对其株高、产量、穗数、穗粒重、穗粒数、千粒重等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关中地区自1942年以来选育的小麦品种产量水平逐渐提高,产量从1 875 kg·hm-2上升到8 250 kg·hm-2,增加了3.40倍;每公顷穗数从390万提高到645万,增加了0.65倍;穗粒重从0.95 g提高到1.40 g,增加了0.47倍;穗粒数的波动比较大,趋势不明显;千粒重整体上呈上升的趋势;株高从130 cm降低到78 cm,下降了40%。因此,建议陕西小麦未来高产育种应在稳定单位面积穗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以通过提升单穗生产力来实现增产。  相似文献   

14.
采用我国北方地区60年代~2000年有代表性的47个亲本自交系的穗部性状进行研究,探讨不同年代玉米自交系穗部性状的演变规律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年代的更替,自交系的单位面积产量、单株产量均呈增加趋势;穗粗、千粒重呈持续增加趋势;穗粒数呈缓慢降低趋势,与千粒重呈负相关关系;秃尖度、出籽率自70年代以来没有得到正向改良;穗长、穗行数各年代间差异不显著,改良效果不明显。在主要穗部性状中,对单株产量贡献率最大的是穗粗,其次是行粒数。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四川丘陵旱地“双三零小麦/玉米”带状种植条件下小麦群体发展与产量构成的变化规律,以当地主推品种川麦42为材料,探讨了60×104、120×104、180×104、240×104和300×104·hm-2种植密度对带状种植小麦不同行间个体、群体发展的影响及其边际效应。结果表明,套作小麦的边行优势主要发生在生育后期;小麦苗期单株分蘖力及拔节期单茎干物质积累量在不同行间差异不显著;孕穗以后,边行优势明显;各种植密度下均以边行小麦的成穗率、单株成穗数、单茎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其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也较高,边行产量对群体产量的贡献最大;边行较内行增产的主要原因为有效穗数增加,其次是穗粒数增加,千粒重在行间差异不显著。180×104·hm-2密度下边行有效穗数基本达到饱和,穗粒数较大,边行和次边行的产量最高,为四川丘陵旱地”双三零”带状种植小麦最适宜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小麦品种宛麦18高产的原因,以周麦22、内麦988和新麦19为对照,在高产麦田对宛麦18的生理特性及产量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宛麦18在灌浆期具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较稳定的净光合速率和灌浆速率,并且光合功能期长.宛麦18具有较多的次生根,根系吸收功能较强,营养物质积累量大.宛麦18较内麦988和新麦19相比分别增产21.3%和22.9%,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宛麦18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与3个对照差异不显著,但千粒重显著高于内麦988和新麦19.说明生育后期较高的灌浆速率、光合性能、根系活力是宛麦18有较大千粒重,进而获得高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新麦草的种子产量及繁殖性状间的关系,对27份新麦草种质资源的单株种子产量与7个产量性状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麦草的单株生殖枝数、穗轴节数、单穗小花数和千粒重与单株种子产量关联最密切,其相关性表现为单株生殖枝数>千粒重>穗轴节数>单穗小花数。经通径分析,单株生殖枝数(X1)对单株种子产量(Y)直接效应最大,其余依次是单穗小花数(X4)、单穗小穗数(X3)、千粒重(X7)、穗轴节数(X2)和单穗结实种子数(X5),其中单穗结实种子数和结实率对种子产量均表现为负效应,且未达到显著水平。经逐步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Y= -9.880 2+0.27X1+0.012X4+2.011 1X7R=0.805 8,P<0.001),说明提高单株生殖枝数、千粒重、单穗小花数对新麦草增产的贡献最大,增加结实率也可间接提高新麦草的单株种子产量。  相似文献   

18.
探讨多效唑对蔓性千斤拔种子产量和干物质生产的调控效应,以为其高产种子生产技术体系建立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试验设计4种多效唑浓度处理,比较其对蔓性千斤拔种子产量和干物质生产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低浓度的多效唑处理对蔓性千斤拔种子产量有较显著的正效应,而高浓度的多效唑处理则有一定的负效应,与CK比较,低浓度多效唑处理(50 mg/L)的种子产量(1318. 5 kg/hm^2)显著提高了17. 3%,但在收获指数上与CK无显著差异,其优势主要来自于千粒重和单株粒重,分别比CK显著增加了8. 31%和20. 6%;同时具有较高的物质生产性能,其后期叶片的SPAD值比CK明显增加3. 44%~4. 67%,其单株总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了20. 48%。相关分析显示,单株种子粒重与单株总粒数和果荚数呈显著正相关(r=0. 6126和0. 5657),与结实率呈明显的负相关(r=-0. 5361);通径分析表明,各产量构成因子对单株粒重的直接作用大小为单株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株果荚数,其中单株粒数的贡献率最大,为0. 4918,其次为结实率的0. 267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