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关于长江流域棉花适宜种植密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种植密度过低带来的问题解放以来,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棉花种植密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初为3.0万~4.5万株·hm-2,50年代后期为4.5万~6.0万株·hm-2,60-70年代达8万~10万株·hm-2,进入80年代以后逐步下降,如1995年江苏全省平均种植密度只有4.5万株·hm-2左右。随着抗虫杂交棉的迅速推广应用,种植密度进一步下降,近年来年均下降幅度达到3000株·hm-2。目前长江流域一般在2.25万~3.00万株·hm-2,低的只有1.50万株·hm-2,甚至还有进一步下降的态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1)近年来随着抗虫杂交棉在生产的推广应用,棉花良种价格…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抗虫杂交棉的推广应用,沿海棉区抗虫杂交棉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其配套栽培技术也日趋完善,产量、效益不断提高。沿海棉区植棉面积最大的射阳县,2004年植棉5.6万公顷,抗虫杂交棉5.2万公顷,占92.8%。每公顷平均产量1735kg,产值2.07万元,为沿海棉区棉花生产发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进步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其高产配套栽培有关技术上一直有争议,需进一步商榷。1叶枝去留技术由于抗虫杂交棉个体优势强,叶枝生长势强,一般每个叶枝可结铃3~8个,多的可达10个以上,在特定的情况下较好地弥补了果枝上成铃不足,为夺取高产发挥重要…  相似文献   

3.
赣北机采棉适宜的播期与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长江流域棉区机采棉适宜的播期及合理的种植密度,以中棉425为材料,设置了2个播期(5月13日、5月25日)、4个密度(7.5、9.0、10.5、12.0株/m~2)共8个处理,研究了各处理间光合有效辐射(PAR)、产量及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棉花单铃重随着密度的增加逐渐降低,且随着播期推迟也有降低的趋势;衣分含量受密度的影响较小,但随播期的推迟下降较为明显;5月13日播种的10.5万株/hm~2的处理籽棉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其纤维品质较好。建议赣北棉区机采棉的适宜播期为5月13日左右,适宜密度为10.5万株/hm~2左右。  相似文献   

4.
江苏兴化市地处里下河腹地,近年来,大力推广种植抗虫杂交棉,2006年种植面积达1.2万公顷,占棉花面积的90%以上.抗虫杂交棉种植大大减少了防治棉铃虫用药成本和次数,减轻了农药对农业污染,有利于高产稳产.但在推广过程中,部分农户育苗操作不规范,造成育苗失败的问题比以往更加突出,从而不利于稳定面积、保证密度.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抗虫杂交棉增产潜能,实现高产稳产,在营养钵育苗时,必须规范育苗操作技术,切实搞好抗虫杂交棉育苗.  相似文献   

5.
浅析影响棉花单产因素及科技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兴棉、提高单产、增加效益,是保持我国棉花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但21世纪以来,石首市棉花单产由10年前的1359kg·hm-2下降到1323kg·hm-2。原因何在?笔者就此进行了调查研究。1影响棉花单产因素1.1种植密度不足。当前由于杂交棉的大面积推广,个别种子经销商夸大其词地宣传杂交棉的个体优势,导致自杂交棉推广应用以来,石首棉花种植密度从1995年的每公顷4.36万株下降至2005年的2.59万株,减幅40.7%。由于种植密度过稀,导致棉花投肥量增加、生产风险性加大、棉花的品质和产量下降。据历年农户调查资料显示:棉花公顷平均物质投入由19…  相似文献   

6.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是大幅度提高棉花产量、改进棉花纤维品质、增强品种抗逆性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抗虫杂交棉的推广应用,不仅减轻了长期以来棉铃虫对棉花生产的危害,而且极大地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棉农收入。为了充分发挥抗虫杂交棉的优势,作者结合江汉平原生产实际情况,提出抗虫杂交棉高产栽培应采取的十措施,供生产上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长江流域适宜的棉花栽培模式,研究了2个播期(A1:5月10日,A2:5月30日)和4个种植密度(B1:5.25万株·hm-2,B2:7.50万株·hm-2,B3:9.75万株·hm-2,B4:12.00万株·hm-2)互作的不同栽培模式对棉花农艺性状、产量形成因子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5月10日播期获得的籽棉产量和衣分均优于5月30日播期,并在密度为9.75万株·hm-2时籽棉产量最大;棉花纤维品质与种植密度关系不密切,但在5月30日播期下棉花纤维品质相对较好。在生产中,应依据实际生产条件选择相应的栽培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8.
抗虫杂交棉中棉所29在湖北宜城示范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抗虫杂交棉中棉所 2 9在当地的特征、特性 ,1 999年襄樊市、宜城市棉办引进了中棉所2 9抗虫杂交棉品种进行示范试种 ,试验、示范在宜城市璞河镇 4个村麦套棉田进行。营养钵育苗 ,4月1 0日播种 ,5月 1日移栽 ,每公顷密度为 3.0万~3.3万株 ,移栽前每公顷施磷肥 750 kg、碳铵 750 kg,有机饼肥 750 kg,钾肥 1 1 2 .5kg。1 生育特点及丰产性示范结果表明 ,该品种杂交优势强 ,品质优良 ,色泽好 ,衣分高 ,抗虫抗病 ,产量高。据田间调查 ,该品种 5月 30日现蕾 ,比其它品种提前 5~ 7天 ,脱落减少 1 5%左右 ,单株三桃合计 38.2个 ,比中棉所…  相似文献   

9.
当前,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并在棉花生产中显示出了强大优势。杂交种以其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抗虫、抗逆性强,有力地推动了棉花生产的发展与生产水平的提高。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的生产应用已成为我国棉花推广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0.
南农6号是南京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选育的核雄性不育抗虫杂交棉,母本为抗虫96-2202A,父本为不抗虫96-3209R。2004、2005年分别通过江西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对其蒜茬高产制种及质量控制技术作一探索。1制种田基本情况本地为大蒜主产区,土质为砂壤土,土质疏松,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排灌良好。由于大蒜具有良好的杀菌作用,蒜茬棉枯、黄萎病发生较轻。2育苗2.1苗床制作与播种。选择地势高,移栽方便的田块建立苗床,忌在光照不足,低洼地建立苗床。采用营养钵育苗。本地宜冷尾暖头(4月8-12日)打钵育苗。育苗前需配制营养土。营养…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盐城市是我国棉花生产的优势区域,也是江苏省棉花生产的重点地区。20世纪末开始推广种植抗虫杂交棉品种,并迅速发展应用,到2010年抗虫杂交棉种植面积已达到植棉面积的95%以上。但是由于抗虫杂交棉品种在制种方面劳动强度大、成本高、纯度难保证,因此近几年杂交棉制种规模逐步缩小,制种产量逐年下降,种子价格不断上升,已严重影响抗虫杂交棉品种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在棉花生产上由于广大科技人员的辛勤工作,技术不断创新,实现棉花单产连续突破,如营养钵育苗移栽、地膜覆盖、化学调控、杂交棉、转基因抗虫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均实现了技术创新,对棉花增产增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大的技术革新,在全国各适用区域广泛推广应用,真正实现了持续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3.
江苏沿海地区是全国闻名的植棉老区。近年来,随着棉花简化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抗虫杂交棉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04年植棉大县射阳抗虫杂交棉面积达5.7万公顷,占全县植棉面积的96.2%,品种以中棉所29、鲁棉研15号、科棉1号为主,平均每公顷皮棉1635kg,为提高单产、增加效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抗虫杂交棉推广应用也成为沿海棉区夺取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其栽培技术也因此倍受沿海棉区广大棉农所关注。因此,对射阳县大面积夺取抗虫杂交棉高产的栽培技术进行了多年实践和探讨。1适宜密度。抗虫杂交棉个体发育优势强、植株高大,宜等行种植。一般…  相似文献   

14.
棉花是河南省周口市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随着抗虫杂交棉面积的逐年扩大,棉花营养钵育苗增产技术显得尤为重要.为适应农业高产高效的发展要求,近几年进行了方块营养钵快速育苗技术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功.  相似文献   

15.
以新陆早48号和中619为试验材料,研究新疆地区无膜滴灌栽培条件下不同播期、密度对棉花生育进程、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棉花的无膜滴灌栽培提供参考.试验设置3个播期(分别为4月18日、4月27日和5月6日)和3个密度处理(分别为18.0万株/hm2、22.5万株/hm2和27.0万株/hm2)调查和测定生育期、株高、果枝数、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对棉花的生育期、株高、果枝数、干物质积累有显著性影响,密度对其影响不大;播期和密度对棉花产量都没有显著性影响,但对纤维品质的影响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6.
湖北潜江棉花合理密植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几年来,随着杂交棉的推广与普及,棉花种植密度越来越稀,棉花单产没有显著提高。为全面实施农业部开展棉花高产创建活动提出的增加密度的技术路线,2010年潜江市开展“杂交棉合理密植”行动,力争本市棉花种植密度每公顷增加3000-4500株,达到2.25万~2.40万株,高产创建示范区力争达到2.4万株,这对科学植棉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河南省太康县种植棉花6666.7hm~2,平均皮棉产量1203kg·hm~(-2),总产802万kg。其中,营养钵育苗移栽棉面积2333.3hm~2,直播地膜棉1466.7hm~2,营养钵育苗移栽地膜棉2866.7hm~2。棉花均为抗虫棉,其中抗虫杂交棉面积2800hm~2,占总面积的42%;常规抗虫棉3866.7hm~2,占58%。  相似文献   

18.
抗虫杂交棉增密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棉推广应用近10年来,长江流域的湖北省(其它省类似)种植密度由杂交棉试种之初的1997年每公顷40350株,下降到2007年的每公顷23850株,减幅为40.91%。种植密度过稀,给棉花生产带来三大不利影响。(1)浪费资源,投入增大。由于杂交棉种植密度过稀,一方面浪费了棉田前、中期的土地、光热资源,另一方面靠增施化肥快速增大棉株个体,又加大了棉花生产投入。  相似文献   

19.
所谓热量补偿是指通过多头整枝等技术措施,在6月底前充分发挥棉株个体生长发育优势,使棉花花铃期与6~8月高光、热期同步,多开花、多结铃,以伏桃构成产量的主体,避免或减少秋季阴雨低温造成的损失。该技术已经通过鉴定,专家认为,推广该技术对发展陕西省棉花生产有重要意义。1 多头棉栽培技术1.1 适期早播我省适期早播最佳时段为4月5日~12日,省东早1~2天,省西晚1~2天。此时日平均气温稳定达到或超过11~12℃,免受晚霜危害的保证率80%。采用穴播,每穴两株,密度6.0万~7.5万株·hm-2。播种时…  相似文献   

20.
对盐城杂交棉密度的再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永歌 《中国棉花》2007,34(4):59-60
1杂交棉普及促进了栽培体系的变革江苏省盐城市是全国的主产棉区之一,也是杂交棉种植较早、普及率最高的棉区,2006年杂交棉面积占94%。棉田密度由20世纪种植常规棉的4.5万株·hm-2以上降低到目前的2.4万株·hm-2左右,杂交棉低密度、大个体、优群体的“低大优”栽培途径取代了“中壮高”的栽培路线。“低大优”栽培显示了五利:(1)有利于应用强势品种:充分发挥杂交棉的棉苗壮、发育早、增节快、上桃快的生育优势,延长了有效结铃季节,实现了成铃高峰期、光合高峰期、富能期、富照期同步。(2)有利于增加投入。可以根据棉花生育特点、养分需求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