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麦新品种"花30"采用生物技术与遗传育种相结合的育种手段育成,它具有穗层整齐生长清秀,矮秆多穗,耐肥抗倒、耐湿抗病、稳产高产等特性,推广面积甚为迅速,已成为浙江省和上海市大麦主栽品种,并辐射全国有关省、市.  相似文献   

2.
秀麦3号具有强蘖、多穗、矮秆、抗倒、耐肥、耐湿等特性,综合抗性好。是一个高产稳产的大麦新品种,于1996年5月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现忆成为浙江省的大麦主栽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150万亩以上。本文简单介绍了秀麦3号高产稳产性的遗传背景;利用该品系“强蘖、矮杆、抗倒”性状的较强配合力育成的衍生品系及低世代材料主要性状表现;秀麦3号的选育对浙江省大麦生产的作用以及对大麦育种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分析并评价了福建省近15年来省级区试中筛选出大麦品种(莆大麦4号、闽诱3号、闽麦06、莆大麦5号、闽麦02、莆大麦7号)的产量及农艺性状,认为这些品种丰产性较好,产量进展显著,往高产方向发展。株高适中,生育期适宜,穗粒结构较协调,穗数和粒重上进展较大,尤其粒重,往多穗大粒或大穗大粒方向发展,抗逆性提高,尤其抗白粉病能力明显增强,但品种稳产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后福建大麦育种应以选育饲料大麦为主(包括粒用,牧草用,牧草兼粒用),育种目标是:高产,稳产,抗逆力较强,广适应,质优。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新育成大麦品种区试结果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祖荣 《大麦科学》2000,(4):13-15,40
报道了福建省新育成大麦品种区试结果。两年区试中多数品种表现较好,其中闽麦02和莆大麦7号已参试两年,表现丰产、抗白粉病,产量构成因素也较好,可在适宜地区试种。从区试结果分析认为,近期福建大麦育种在丰产性和抗逆性(尤其是抗白粉病)等方面有较大进展,多数育成品种表现分蘖较强、穗较多、粒大、抗白粉病、产量高,但品种稳产性尚需进一步提高。认为福建今后大麦育种目标应该是,中熟、中秆、抗逆力强、质优、丰产、稳产。育种的方向和道路应该是走多穗大粒型或大穗大粒型道路。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自1985年开展大麦育种以来,育成了一批闽系大麦,其中闽诱3号、闽麦06和闽麦02已通过审定并推广应用。十多年来,闽系大麦在丰产性、稳产性、抗病性及主要农艺性状上得到明显的改良。本文阐述了闽系大麦选育成功的几点启示和今后育种思路。指出今后闽系大麦应以优育饲料大麦为主,育种目标:高产、稳产、适应性好、抗逆性强、质优。选育时应走多穗大粒型道路。  相似文献   

6.
西藏近缘野生大麦品种资源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中国近缘野生大麦遗传资源目录》中的2441份西藏材料进行分析,认为西藏近缘野生大麦资源以春性为主,占总数的99.84%。具有幼苗直立、早熟、植株偏高、多粒性、千粒重略低于栽培大麦品种、穗和籽粒的深色型比率大等显著特点,是适应性育种、抗逆性育种和丰产性育种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7.
秀麦3号具有强蘖、多穗、矮秆、抗倒、耐肥、耐湿等特性,综合抗性好。是一个高产稳产的大麦新品种,于1996年5月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现已成为浙江省的大麦主栽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150万亩以上。本文简单介绍了秀麦3号高产稳产性的遗传背景;利用该品系“强蘖、矮杆、抗倒”性状的较强配合力育成的衍生品系及低世代材料主要性状表现;秀麦3号的选育对浙江省大麦生产的作用以及对大麦育种的启迪。  相似文献   

8.
四川大麦种质资源的特色及其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712份(编入中国大麦遗传资源目录的595份)栽培大麦和近缘野生大麦鉴定分析结果认为:大多多样性极为丰富,如芒形、稃和籽粒颜色,具有变异最为丰富,多样性最高的特点。从多样性分布相比这些性状高于贵州、青藏高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它还具有早熟、矮生、大穗、多粒、蛋白质、赖氨酸和其它氨基酸含量较高,“双高”材料不少,地方品种蛋白质含量高于育成品种和全国地方品种及国外品种;以及抗多品种病害和耐各种不良环境因素的优良遗传性状,具有直立性、密穗、稀穗、裸粒、钩芒、早熟、抗病等可利基因潜力巨大两特色。对这些遗传性状和基因资源开发利用,在分类、遗传、育种、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鉴定等已取得显著成就,预示着美好的远景。  相似文献   

9.
分析并评价了福建省近 15年来省级区试中筛选出大麦品种 (莆大麦 4号、闽诱 3号、闽麦0 6、莆大麦 5号、闽麦 0 2、莆大麦 7号 )的产量及农艺性状。认为这些品种丰产性较好 ,产量进展显著 ,往高产方向发展。株高适中 ,生育期适宜 ,穗粒结构较协调 ,穗数和粒重上进展较大 ,尤其粒重 ,往多穗大粒或大穗大粒方向发展。抗逆性提高 ,尤其抗白粉病能力明显增强 ,但品种稳产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后福建大麦育种应以选育饲料大麦为主 (包括粒用 ,牧草用 ,牧草兼粒用 ) ,育种目标是 :高产 ,稳产 ,抗逆力较强 ,广适应 ,质优  相似文献   

10.
驻大麦4号品种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驻大麦4号”饲料大麦新品种,是河南省驻马店市农科所最新选育的晚播早熟、增产潜力大、有突破性的大麦新品种。该品种株型紧凑,茎秆粗壮,耐肥抗例,抗病,适应性广,耐渍耐旱,穗大粒多、高产稳产,赖氨酸含量较高,是一个优质饲料大麦新品种,巳于2001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示范推广面积巳达12.3万hm^2,为河南、湖北大麦产区的当家品种。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福建省新育成大麦品种区试结果。两年区试中多数品种表现较好 ,其中闽麦 0 2和莆大麦 7号已参试两年 ,表现丰产、抗白粉病 ,产量构成因素也较好 ,可在适宜地区试种。从区试结果分析认为 ,近期福建大麦育种在丰产性和抗逆性 (尤其是抗白粉病 )等方面有较大进展 ,多数育成品种表现分蘖力较强、穗较多、粒大、抗白粉病、产量高 ,但品种稳产性尚需进一步提高。认为福建今后大麦育种目标应该是 ,中熟、中秆、抗逆力强、质优、丰产、稳产。育种的方向和道路应该是走多穗大粒型或大穗大粒型道路。  相似文献   

12.
合肥地区多棱饲料大麦品种产量结构和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2个多棱饲料大麦品种(系)在合肥地区两年的品比资料,对产量结构和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认为品种间产量的高低,取决于穗数的多少,分蘖成穗率高是增加穗数的主要因素。在株高,穗长和生育期3个性状中,穗长是影响千粒重的主要因素,文中还就合肥地区多棱大麦育种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莆大麦7号”的选育与大粒育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大穗大粒型大麦新品种“莆大麦7号”的选育过程以及“莆大麦7号”的产量表现和福建省大麦品种的生态特点。提出二棱大麦大粒育种的体会。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大穗大粒型大麦新品种"莆大麦7号"的选育过程以及"莆大麦7号"的产量表现和福建省大麦品种的生态特点.提出二棱大麦大粒育种的体会.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 712份 (编入中国大麦遗传资源目录的 595份 )栽培大麦和近缘野生大麦鉴定分析结果认为 :大麦多样性极为丰富 ,如芒形、稃和籽粒颜色 ,具有变异最为丰富 ,多样性最高的特点。从多样性分布区相比这些性状高于贵州、青藏高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它还具有早熟、矮生、大穗、多粒、蛋白质、赖氨酸和其它氨基酸含量较高 ,“双高”材料不少 ,地方品种蛋白质含量高于育成品种和全国地方品种及国外品种 ;以及抗多种病害和耐各种不良环境因素的优良遗传性状 ,具有直立性、密穗、稀穗、裸粒、钩芒、早熟、抗病等可利用基因潜力巨大两特色。对这些遗传性状和基因资源开发利用 ,在分类、遗传、育种、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鉴定等已取得显著成就 ,预示着美好的远景  相似文献   

16.
根据12个多棱饲料大麦品种(系)在合肥地区两年的品比资料,对产量结构和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认为品种间产量的高低,取决于总数的多少,分蘖成穗率高是增加穗数的主要因素。在株高,穗长和生育期3个性状中,穗长是影响千粒重的主要因素。文中还就合肥地区多棱大麦育种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大麦新品种秀麦3号具有矮杆强蘖多穗、耐湿耐肥抗倒、综合性好、增产潜力大等特点,一般亩产350kg,高的亩产可达442kg,深受农户青睐,推广面积甚为迅速。  相似文献   

18.
秀字号啤酒大麦新品种(新品系)自1986年始,投放生产后,由于这些新品种具有早熟,耐病、大穗大粒、产量较高等特点,深受农户欢迎,为我市联合体大麦生产的主栽品种。现将几个主要秀字号大麦新品种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在丘陵地区条件下,以引进的16个品种为材料,进行二楞大麦与产量有关的一些性状的遗传分析,以便为该地区制订大麦育种目标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各产量因素表现出一定的相互制约关系,在选育时要注意协调平衡;现有品种较易形成足够的穗数,如片面追求穗数型,则因穗数与粒数、粒重呈显著的负相关,难以提高产量:每穗粒数与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较高,通径分析的直接效应较大,同时具有较高的遗传力和一定的遗传变异系数,应作为产量育种的主攻方向;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较大,不排除在稳定穗数、注意粒数的基础上选择大粒型,创造出高产品种的可能性。因此,保持现有穗数,主攻每穗粒数并兼顾千粒重的选择,可作为当前丘陵山区二楞大麦育种的一个目标。  相似文献   

20.
闽麦02系稻麦所干1987年用浙皮1号作母本,S096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多代选育而成的大麦新品种,属二棱皮大麦。目前巳在莆田、惠安大面积示范推广。一、特征特性株高90cm左右,茎杆较粗壮,植株整齐,长势较好,为二棱皮大麦。穗长方形,长芒有锯齿,茎杆、穗、芒、颖完成熟时均为黄色,穗长7.0cm左右,一般每穗结实20~25粒,籽粒较大,粉质,一般千粒重45~5g。中熟,在福州生育期148d,莆田140d左右,惠安135~140d。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有效穗较多,一般大田亩有效穗可达25~30万。较耐肥抗倒,冷害轻,抗白粉病,网斑病较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