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长汀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突变级数法,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3 个方面构建11 项指标,对长汀县(1999—2011 年)水土保持治理综合效益进行了定量评估和动态趋势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9 年后长汀县水土保持治理综合效益显著,各项效益值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单效益突变隶属函数值服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效益增幅随时间呈降低趋势,2008 年后发展平稳,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趋向协调发展态势;研究结果与实际相吻合,说明运用突变级数法评价长汀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客观合理、科学可行,该方法可为其他区域的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双千田”与单一冬水稻田都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功能等系统状态,只有通过合理评价才能从本质上得以客观确切的认识。本文运用效益综合指数法对可比性的“双千田”与单一冬水稻田进行三效益(经济、生态、社会)综合评价分析,旨在为两个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科学探究兰州市土地利用绩效动态变化及障碍因素作用机理,[方法]本研究从投入水平、利用程度、效益、生态可持续性4个层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优化TOPSIS法评价兰州市土地利用绩效情况,并采用障碍度模型及SPSS相关性检验对障碍因素进行判断和作用机理剖析。[结果]结果表明:兰州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逐年升高,2006-2015年的绩效数值从0.192增至0.707,实现了由低绩效向良好绩效的转变;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障碍度逐年降低,而土地投入和生态可持续性障碍度逐年升高。长远来看,土地利用程度仍是影响兰州市土地利用综合绩效的首要因素。[结论]因此,应着力提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开发“空间立体式”模式,科学调节土地利用结构,促进整体资源优化。  相似文献   

4.
为了验证模糊模型识别法对土地整理项目进行综合效益评价的可行性,从社会、经济、生态3个方面构建土地整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格尔木市大格勒乡土地整理项目的评价指标量化,利用文献综述法建立模型识别库,根据模型库正态分布数据原理确定隶属函数,建立评价体系与综合效益等级关联度模型。结果表明:格尔木市大格勒乡项目属于“好”级别;乌图美仁乡与郭勒木德镇属于“一般”级别;造成以上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权重较高的社会效益显著性过低,符合项目区实际情况。实例研究证明,基于模糊模型识别法建立的理论和方法在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水环境承载力研究对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从社会经济、生态、水质、水量四个角度选取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向量模法,对江苏省2004-2015年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计算。结果表明:2004-2015年江苏省水环境承载力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008年达到最低值。2008-2015年水环境承载力表现出波动上升的变化态势。2015年评价值为0.342,但仍低于多年平均水平0.351。因此,江苏省必须从提高环保投资,革新技术设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移等方面予以突破,进一步提升当地水环境承载力。  相似文献   

6.
陕南秦巴山地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徐玉霞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28):104-110
为了解退耕还林工程带来的效益,基于2001—2014年陕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现状,参考国内外有关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方法选取指标,建立陕南退耕还林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利用效益评价模型从生态、经济、社会3个方面对退耕还林的综合效益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陕南三市退耕还林效益指数曲线均呈上升趋势,说明退耕还林效益正逐渐、稳定地显现,尤其从2004年开始,退耕还林的效益显现尤为明显,增速加快。汉中、安康、商洛的综合效益较接近且呈现出同步上升的趋势,截至2014年,汉中市退耕效益最高,综合效益指数为0.6630,安康市居中为0.4985,商洛市最低为0.4260。陕南地区退耕还林综合效益逐步显现且仍将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承载力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海南省社会、经济、环境现状,构建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选取27个指标构建海南省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海南省18个市县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时空差异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省生态环境状况较好,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整体水平较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绝大部分市县的I级隶属度值不断增大,生态环境承载力整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从各市县的对比分析来看,海南省各市县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呈现东部-中西部-北部递减的态势。  相似文献   

8.
运用系统科学和协调发展观建立REES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计算获得1990,1995~2004年内江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值,对内江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得出结论:①内江市近15a来可持续发展总体水平处于弱可持续发展阶段;在生态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上,总体是发展不足;2000—2004年社会经济系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表现出对西部大开发的响应。②采用综合模糊评价法进行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具有层次分明、形象直观、符合实际的特点;评价中选用标准参考系,与区域时间序列数据相对照,具有时空有机结合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四川盆地稻田保护性耕作制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四川盆地稻田保护性耕作制为研究对象,运用目标取向法对其可持续性进行系统评价。将稻田保护性耕作制分为经济、生态、社会3个子系统,进而分为7个指标层和若干个变量层,经过3轮专家咨询,最后筛选确定18个指标(变量层)作为稻田保护性耕作制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集,建立可持续评价的指标体系。以Delphi法和AHP(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建立相关判断矩阵,分别计算各指标层和变量层的权重,最后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即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四川盆地稻田保护性耕作制进行可持续性评价。作为一种尝试,本研究为优化选择当地最合理的保护性耕作发展模式,为稻田保护性耕作制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评价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配合石羊河流域治理规划,确切分析绿洲农业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本研究基于层次分析法基本原则,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构建了干旱绿洲农业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评价模型构建对典型干旱绿洲农业区武威市1957—2008年的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1957—2008年,研究区资源环境指数随时间变化呈波动下降趋势,而经济发展和社会人文指数随时间均呈波动增长的趋势;(2)武威地区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经历了极弱可持续发展阶段、弱可持续发展阶段和中等可持续发展阶段。但综合来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水平还较低,区域生态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消耗自然资源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1.
土地整治规划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有效评估土地整治规划制定的科学性,指导土地整治工作顺利进行,以伊通满族自治县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为研究实例,根据研究地区伊通满族自治县的实际情况,从生态影响、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3方面进行分析,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利用层次分析法,将每项指标进行赋值,评判出经过土地整治之后的综合效益变化结果。结果表明:(1)规划实施后,该地区生态影响分值为0.2998,经济影响分值为0.5400,社会影响分值为0.1565,综合影响得分为0.9663;(2)本轮规划比规划初始年综合影响分值增加0.1122,说明土地整治对环境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因此,土地整治规划综合效益影响评价为土地整治规划的有效实施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现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生物质能源化利用效益评价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京市能源消耗量大,提高生物质能利用率可缓解能源供应压力。为推动北京市生物质能源化利用产业的发展,需增进对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认识。通过建立综合效益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提出了北京市生物质能源化利用综合效益的评价方法,再以怀柔区发展生物质成型颗粒燃料为例,对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模糊评价,最后以怀柔杨宋成型颗粒燃料项目的数据为依据,进行分析验证,结果显示模糊综合评价的结论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13.
姚代宏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3):296-300
通过建立天水市农村信息化系统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的C2R模型,以天水市5 县2 区作为评价单元对其信息化效率进行测度分析,获得投入产出调整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麦积区、秦州区、秦安县和甘谷县农村信息化效率为DEA有效,武山县、清水县、张家川县农村信息化效率为非DEA有效;(2)麦积区、秦州区、秦安县和甘谷县为规模收益不变,武山县、清水县和张家川县为规模收益递增;(3)非DEA有效的武山县、清水县和张家川县通过模型修正得知,减少一定量的投入,可以有相应比例的产出,以达到相对平衡的最佳效益点。  相似文献   

14.
吕铮  高明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1):168-173
为了测度国土整治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效益,指导后续项目的开展,以重庆市忠县天子村为例,选取经济、社会和景观生态效益等24个指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评价模型,对项目实施后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按照最大隶属原则,天子村国土整治整村推进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结果为"较好",其隶属度为0.3626;经济效益评价结果为"较好",其对应隶属度为0.3903;社会效益评价结果为"好",其对应隶属度为0.3420;景观生态效益评价结果为"较好",其对应隶属度为0.3370。项目实施的社会效益显著,综合效益较好,但应该重视土地整理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景观生态效益之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对土地整理项目的投入产出效率作出定量评价,并为推进土地整理项目的科学实施提供参考。对土地整理项目的投入产出要素进行分析计算,然后采用DEA方法对项目相对效率作出评价。结果表明:各项目相对效率值有9个为1,只有河口区为0.81。说明山东省土地整理项目总体而言具有较好的综合效益和合理的投入产出,但是河口区的土地整理项目投入结构相对不合理,表现为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生态防护四项投入存在冗余,且社会效益未达最大化。为促使土地整理项目取得良好效益,应在实施过程中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合理安排各项投入,并重视对项目社会效益的投入。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库车县耕地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质量评价,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库车县实地采样数据,采用土壤质量指数综合评价模型(SQI),在ArcGIS地统计分析模块的支持下,对研究区土壤质量指数进行克里格(Kriging)空间插值。研究结果表明:库车县耕层土壤的质量指数多在0.3~0.6左右,少数区域的SQI值在0.3以下及0.6以上;在空间分布上,土壤质量指数总体上呈带状和斑块状分布,土壤综合质量在南北方向高于东西方向,且由绿洲中部向绿洲外围递减的变化趋势,研究区中部区域的土壤质量较周围区域的土壤质量好。  相似文献   

17.
为了给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依据,基于土地利用效益及其协调度,建立了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对玉门市2002—2012年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研究期内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从2002年的55.74增加到2012年的88.89,总体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土地利用的状态由可持续利用的起步阶段升级到基本可持续利用阶段;(2)土地利用各效益的协调度值从0.68降为0.20,协调度由比较协调状态变化为不协调状态。研究期内土地利用的总体状态是良好的,但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损害了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玉门市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而忽略生态效益的发展方式在土地利用中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18.
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分析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专项调查工作的重要内容。笔者以江西省崇仁县孙坊镇为例,在现实潜力来源分析的基础上,以农村居民点斑块为评价单元,选取村庄状况、耕地适宜性和社会经济条件3个因素,及斑块规模、村庄破旧程度和耕地邻接度等8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现实潜力类型。结果表明:迁移合并型农村居民点斑块是孙坊镇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来源,可分为易释放型、较易释放型、较难释放型、难释放型4种潜力类型。研究认为,现实潜力的释放应遵循先易后难原则,根据不同的潜力类型在时空上进行合理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