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京郊大蒜病毒病的研究及其鳞茎中病毒的脱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京郊大蒜病毒病发生普遍,主要症状为条纹花叶、矮化和叶片扭曲畸形。病体细胞中含大量线状病毒粒体和风轮状内含物。线状病毒粒体长度范围为250-1875nm,以长度550-800nm粒体居多。其中长700-800nm的粒体被鉴定为大蒜花叶病毒(GMV),回接脱毒大蒜叶片产生条纹花叶症状。血清学鉴定表明GMV与洋葱黄矮病毒(OYDV)有近缘关系。长度500-600nm的粒体可能为大蒜潜隐病毒(GLV),回接脱毒大蒜不产生花叶症状。下述两种病毒为京郊大蒜的主要病毒。此外,个别标样含烟草花叶病毒,但不是大蒜的主要病毒。对800nm以下线状病毒粒体归属尚待研究。
应用营养茎尖、生殖茎尖和根尖分生组织培养技术,可以脱去上述主要病毒,获得脱毒大蒜。  相似文献   

2.
从表现黄花叶症状的紫松果菊病株上获得分离物2-1-2,电镜下可见直径约30 nm的球状病毒粒体,其与黄瓜花叶病毒抗体呈强的阳性反应,ds-RNA的谱带类型与本实验室保存的标准黄瓜花叶病毒株系相同。通过生物学、病毒粒体观察、血清学以及病毒核酸双链试验结果,确定该病毒分离物为黄瓜花叶病毒。  相似文献   

3.
 从表现花叶症状的德国进口番红花上获得一线状病毒分离物SA,线状病毒粒子长度为700~800nm。其在人工接种的11科39种植物中能侵染6科14种植物,在克里芙兰烟上产生系统坏死,在小白菜、花椰菜等十字花科植物上产生系统花叶或为隐症,在昆诺藜等藜科植物上为局部侵染。在番红花病叶、球茎及克里芙兰烟病叶组织中观察到卷轴状和片层状聚集的风轮状内含体。免疫吸附和免疫修饰电镜观察结果显示,SA与芜菁花叶病毒((TuMV)具有紧密的血清学关系。根据这些特征将SA鉴定为TuMV的一个分离物。这是TuMV侵染番红花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4.
引起掌叶半夏花叶病的芋花叶病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表现花叶症状的天南星科药用植物掌叶半夏(Pinellia cordata)上检测到一种线状病毒,病毒粒子的最大分布范围为725~776nm,平均长度为745nm。提纯病毒A260/A280为1.28,电镜下观察为均一的线状病毒粒子。经免疫电镜测定该线状病毒与芋花叶病毒(DMV)抗血清有强的阳性反应。在病叶横切面的细胞质里观察到具风轮状、卷筒状和片层状聚集结构,在纵切面上为束状的细胞质内含体以及分散的和紧密聚集的线状病毒粒子。寄主反应测定结果表明,该病毒侵染天南星科植物,不侵染其它11科35种非天南星科供试植物。据上述试验结果,该病毒分离物认为属芋花叶病毒。本文是有关该属植物上病毒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5.
吴新华  胡伟贞 《植物检疫》1993,7(6):428-430
根据鉴别寄主反应,粒体形态及血清学等试验从美国进口悬钩子上的病毒分离物鉴定为烟草花叶病毒。摩擦接种普通烟表现为花叶,在心叶烟,昆诺阿黎,苋色黎接种叶上表现为局部枯斑,电镜粒体为杆状,约300nm,免疫电镜中用TMV抗血清诱捕修饰法制片铜网能捕获大量病毒粒体,并在粒体表面有一层抗体外套,PAS-ELISA中与TMV抗血清也呈阳性反应。悬钩子中病毒浓度很低,只有经浓缩后才能对病毒进行鉴定。文中还讨论了  相似文献   

6.
文心兰病毒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云南省昆明市的文心兰栽培基地发现了具有病毒病典型症状的感病文心兰植株。感病样品在电镜下可观察到长460-500 nm的线状病毒粒体和长约300 nm的杆状病毒粒体中的一种或两种,分别与已报道的建兰花叶病毒和齿兰环斑病毒粒体大小一致。感病样品可以和建兰花叶病毒和齿兰环斑病毒血清中的一种或两种呈阳性反应。利用建兰花叶病毒和齿兰环斑病毒的特异性引物,运用RT-PCR方法可以扩增到与引物设计预期大小一致的核酸条带。由此证明,云南文心兰病毒病的病原是建兰花叶病毒和齿兰环斑病毒中的一种或两种。  相似文献   

7.
侵染蚕豆的芜菁花叶病毒的鉴定与提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江苏浙江等地的蚕豆苗上出现的红褐色环斑或白色斑驳症状.经鉴定是芜菁花叶病毒侵害的结果.在病组织中的病毒粒体为弯杆状.长度750-800nm。摩擦接种在苋色藜上,接种叶上出现大块黄色枯斑,直径约3毫米,顶叶系统感染,在克氏烟、芜菁、油菜上为系统花叶.在蚕豆苗上的症状,视品种和环境条件而异,在有限生长的品种上多为红褐色环斑.在启东蚕豆上多为白色斑驳,豆荚上也可出现变色斑。对病毒的提纯方法作了改进,用冻融的20%蔗糖溶液可代替常规的10-40%蔗糖梯度液,精提纯的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8.
玉米矮花叶病毒属马铃薯Y病毒组。病毒粒体线状,大小750nm×12~15nm,在电镜下观察病组织切片有风轮状内含体。体外保毒期为24h,致死温度55~60℃,稀释限点1000~2000倍。病株组织里的病毒在超低温冰箱保存5年后,仍具侵染能力。  相似文献   

9.
从进口日本豇豆中随机挑选种子在隔离温室内种植。出苗后,发现有典型花叶症状的植株。对该病株进行电镜观测,发现有线条形病毒粒体,大小约为750nm×13nm。设计特异性引物(BL-5/BL-6),对该样品进行黑眼豇豆花叶病毒的反转录(RT)PCR分子检测。电泳检测表明,扩增出一条特异性的目标条带,大小为338bp。对该样品的RT-PCR产物进行测序,结果表明该序列与黑眼豇豆花叶病毒(GENEBANK登录号:AY575773)的序列有4个碱基差异,同源性为98.8%。鉴定该病毒为黑眼豇豆花叶病毒(Blackeye cowpea mosaicvirus)。  相似文献   

10.
西瓜花叶病毒引起的西葫芦花叶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作者研究西瓜花叶病毒除侵染葫芦科作物外,还在苋色藜上形成枯斑,桃蚜可作为传毒媒介。病毒的长度为600~700mμ的线状分子等特性,引起北京西葫芦花叶的病毒应属于西瓜花叶病毒——WMV-2。  相似文献   

11.
芝麻坏死花叶病毒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武昌芝麻坏死花叶病株得到1个病毒分离物,根据该分离物生物学特性、粒体形状、血清学性质、外壳蛋白分子量和核酸组分、大小,明确为自然侵染芝麻的一种新病毒,定名为芝麻坏死花叶病毒(Sesame necrotic mosaic virus,SNMV)。在人工接种7科38种植物中,SNMV侵染6科23种;体外稳定性状:稀释限点10-4~10-5,致死温度80~85℃,体外存活期限40d;病毒可通过土壤和接触传播。SNMV病毒粒体球状,表面有粒状突起,直径约32nm。制备病毒抗血清用琼脂双扩散方法测定效价为1:128。SNMV和红三叶草坏死花叶病毒(RCNMV)、甜三叶草坏死花叶病毒(SCNMV)、黄瓜花叶病毒(CMV)和花生矮化病毒(PSV)抗血清没有反应。病毒外壳蛋白亚基分子量为38 100道尔顿;核酸1个组分,大小约4700nt,另含RNA片段,大小约600nt,可能为卫星RNA。依据上述病毒特性,SNMV可能归属于番茄丛矮病毒科(Tombusviridae)。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来安县小麦梭条花叶病的病原鉴定和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安徽省来安具发生一种呈典型梭条花叶病症状的小麦病害,用病叶进行一系列抽提,制得病原初提纯制剂。经紫外扫描测定为标准的核蛋白吸收曲线,最大吸收值在260nm处,A260/A280为1.27,Amax/Amin为1.16。电镜观察病原为线状病毒颗粒,宽12—13nm,长度分布在100nm—600nm之间,1000nm以上颗粒所占比例较少。提纯病毒制剂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见到36.8kd的模糊蛋白带,但最易出现的是29kd和27kd二条明显的带。病原与小麦梭条花叶病毒抗血清起阳性反应。仪发现侵染小麦,并通过土壤传播,最后鉴定该病病原为小麦梭条花叶病毒,并对该毒源病毒外壳蛋白组分易于降解成较小的产物和不同分离物致病力关系提出讨论。同时在来安引种3165等抗病良种并结合其它措施进行防治,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用新疆吉木萨尔白皮蒜经过1个月热处理,剥0.5—0.8mm茎尖,经电镜病毒检测为无病毒苗。茎尖微繁培养以补加2.5mg/1BA和0.4mg/l NAA的B_5培养基为最佳,使脱毒苗每2个月芽的繁殖率为16—20倍。按理论计算,1个鳞茎1年可繁出4096个芽,从而解决了大蒜茎尖繁殖率低的问题,为新疆大蒜种苗生产实现工厂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发生在我国的小麦黄花叶病毒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山东荣成流行的一种小麦病毒病进行了鉴定。提纯的病毒颗粒为长线状,13×100—300nm及13×350—650nm。汁液接种感染小麦,但不感染烟草、苋色藜等植物。病土、病根以及含有禾谷类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游动孢子的浸液可以传毒于小麦、大麦及黑麦。此病毒与大麦黄花叶病毒(BYMV)、小麦梭条花叶病毒(WSSMV)有血清学关系,与小麦土传花叶病毒(WSBMV)无血清学关系。病叶表皮细胞中有无定形内含体。超薄切片可见风轮状内含体。实验结果表明,荣城地区发生的这种小麦病毒病是小麦黄花叶病毒所致。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东北地区西瓜花叶病毒原种类鉴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从我国东北几大西瓜主产区采集了西瓜花叶病毒病样本,进行了症状学、生物学特性、病毒粒体形态及血清学反应等鉴定研究,得知各地分离物均系西瓜花叶病毒2号(WMV-2),其病毒粒子线状,多集中于750×13nm。经病叶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在细胞质中有风轮状及环状内含体,血清学试验表明各地分离物均为同源病毒。但根据寄主范围及在西葫芦上的症状差别和对千日红、菠菜侵染性的有无,又可细分为2个株系。辽宁的新民、黑龙  相似文献   

16.
为建立苹果茎沟病毒(ASGV,Apple stem grooving virus)的有效脱除方法,以3个梨品种的离体植株为材料,比较了4种脱毒方法对ASGV的效果。结果显示,3个梨品种的离体植株在茎尖培养、茎尖病毒醚处理、茎尖变温热处理和茎尖病毒醚加变温热处理后,其平均脱毒率分别为50.0%、70.8%、69.6%和98.2%。茎尖病毒醚处理对植株生长的影响与单独茎尖培养基本一致,茎尖变温热处理和茎尖病毒醚加变温热处理对植株长势和增殖的影响与单独茎尖培养存在差异,但对植株总体生长状况和存活率的影响不大。结果表明,采用茎尖病毒醚加变温热处理脱除ASGV的效果最佳,可用于梨无病毒苗木的生产。  相似文献   

17.
浙江甘蔗花叶病病原初步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报道了一种在浙江省北部地区发生的甘蔗病毒病害。病毒粒子呈线状,长度为740 nm,在甘蔗病组织中形成风轮状内含体,病毒外壳蛋白分子量约36 kDa,表明其病原为马铃薯Y病毒科成员,血清学研究表明该病毒与高粱花叶病毒(Sr MV)反应强烈,与甘蔗花叶病毒(ScMV)及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反应次之,与约翰逊草花叶病毒(JGMV)的反应较弱,认为该病毒可能是甘蔗花叶病毒亚群的一个成员。  相似文献   

18.
从1957到1958年,在北京都区进行了瓜类作物花叶病毒的调查研究。在记述病作物症状的同时,还采集了各类花叶病株的标样,进行了病毒的常规鉴定。西葫芦的花叶病是一个严重的病毒病,鉴定的结果证明其毒原主要为典型的甜瓜花叶病毒(MMV),而且能侵染西瓜而产生系统性花叶症。在南瓜的花叶病标样中分离到的也是甜瓜花叶病毒,但是这个株系不同于典型的甜瓜花叶病毒,因为它们都不侵染西瓜。从黄瓜花叶病标样中分离出来的病毒全属于黄瓜花叶病毒种羣(GMV),其中可能有不同的株系,而秋黄瓜上却分离出了一个毒原,不侵染心叶菸,系统侵染普通菸和毛叶菸,在蔓陀蘿叶上产生局部枯斑而具有较高的致死温度(85℃)。作者认为这可能是一个新单元,称之为秋黄瓜花叶病毒(ACMV)。所有在甜瓜,哈密瓜及绞瓜上分离出来的毒原都是属于典型甜瓜花叶病毒的,但梢瓜(即白瓜)上的毒原都是黄瓜花叶病毒(CMV),没有广州报告的白瓜花叶花病毒。丝瓜花叶病的分离物类似甜瓜花叶病毒,但寄主范围远较狭隘,很可能是一个甜瓜花叶病毒的新株系。  相似文献   

19.
甘薯病毒病在湖北省甘薯产区普遍发生,主要病状类型有:皱缩花叶型、卷叶型、叶片斑点型,其中表现皱缩花叶病的品种较多,占被调查品种的42%.用巴西牵牛作钻木,与显症甘薯植株进行靠接,80%的巴西牵牛新生叶片出现系统感染症状,其中皱缩花叶病传毒率88%.电镜观察有症状的巴西牵牛新生叶片,均有长线状病毒存在.另外,用电镜观察有明显症状的甘薯样品82个,在三种病症类型的病叶中均观察到了长线状病毒粒子.甘薯99和北京553两个品种中,病苗氨基酸含量均比正常薯块苗增加,增幅为17.9%~ 97.2%.鄂薯一号、51-93、南薯88的茎尖脱毒苗薯块比正常苗薯块增产9.0%~20.5%,比病苗薯块增产54.1%~128.9%.  相似文献   

20.
 番木瓜环斑花叶是一种危险性的病毒病。用浸出法及2%磷钨酸负染的病叶汁标本,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线状颗粒,呈长而稍弯的线状构造,直径为10-15nm,平均为12.5nm,长度最长为1200nm,最短为200nm,长度在700-800nm的线状颗粒最多,占总数的69.3%。在病叶的超薄切片中,同样也观察到线状颗粒。这些线状颗粒多达几百个,平行排列,集中成束,位于靠近细胞壁的原生质中。健叶不论采用浸出法或超薄切片制备的标本,均未观察到与上述相同或相似的线状颗粒。所以,我们认为这些线状颗粒不是番木瓜的细胞成分,而是病原病毒的一种构造。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感染细胞内叶绿体变小、变形及其基质和淀粉粒减少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