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鉴定和筛选带叶兜兰根段的菌根真菌,为其种群恢复和其他种类野生兜兰的保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观察广西带叶兜兰根段的菌丝团结构,并进行组织分离获取真菌菌株,采用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获取的真菌菌株进行鉴定,筛选部分真菌用于开展共生促生作用试验。【结果】用于分离菌根真菌的带叶兜兰根段多数有菌根真菌定殖,共分离到134株真菌,经ITS鉴定84株,分别属于镰刀菌属、炭球菌属和胶膜菌属等8属,其中镰刀菌属为优势菌群。筛选出10株菌株进行共生促生试验,其中,胶膜菌属菌株A-6对带叶兜兰组培苗具有极显著的促生效果(P 0.01),镰刀菌属菌株A-8的促生效果次之,胶膜菌属菌株B-2和炭团菌属菌株C-3的促生作用也较大,其余菌株对带叶兜兰组培苗均无显著促生效果(P 0.05)。【结论】带叶兜兰根段多数定植有菌根真菌,其中的镰刀菌属、炭团菌属和胶膜菌属为优势菌属,胶膜菌属菌株A-6对带叶兜兰组培苗的促生效果最佳,镰刀菌属菌株A-8次之,胶膜菌属菌株B-2和炭团菌属菌株C-3的促生效果也较明显,这些菌株可储备为保育和人工栽培带叶兜兰的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2.
采用组织培养法,对海南野生卷萼兜兰菌根进行真菌分离培养,根据菌株菌落的培养特征、生长速率及菌株显微形态等结果,对分离出的11株真菌进行鉴定,初步鉴定筛选获得的菌株为镰刀菌属、木霉属、毛壳菌属、青霉属、瘤菌根菌属、念珠菌根菌属、角菌根菌属,待定2种。  相似文献   

3.
采用组织培养法,对海南野生卷萼兜兰菌根进行真菌分离培养,根据菌株菌落的培养特征、生长速率及菌株显微形态等结果,对分离出的11株真菌进行鉴定,初步鉴定筛选获得的菌株为镰刀菌属、木霉属、毛壳菌属、青霉属、瘤菌根菌属、念珠菌根菌属、角菌根菌属,待定2种。  相似文献   

4.
采用PDA培养基、PDA-抗生素培养基以及MMN培养基,通过切片法从一年生樱桃(Prunus pseudocerassus)根中分离菌根真菌,用打孔法分离得到纯化菌株,并对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进行系统鉴定.结果表明,切片分离时的表面消毒条件和方法以及分离培养基的选用均直接影响菌根真菌的分离纯化结果及菌根真菌的多样性.该菌利用HgCl处理6 min,接种在改良MMN培养基中分离效果最好,该菌的最适pH 7,最适温度为25℃,最适P浓度KH2PO4和K2HPO4分别为0.50 g/L和1.00 g/L,最适C源为可溶性淀粉,最适N源为尿素.将该菌加入到生长基质中能将炼苗期的樱桃苗的成活率由73%提高到86%.  相似文献   

5.
为鹿蹄草耐寒性与其菌根真菌的关系研究奠定基础,对采集于黑龙江省伊春市凉水自然保护区的野生鹿蹄草根部真菌进行分离,根据形态学特征和rDNA ITS序列分析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的菌株分为8个形态类型且菌落颜色、质地和外形不同;菌丝特征差异较大,多具隔膜;8株菌株的生长速度不同,生长最快的菌株培养15d,菌落直径达7.8cm;最慢的培养30d仅6.5cm;rDNA ITS序列分析显示,新丛赤壳属(Neonectria)1株、木霉属(Trichoderma)1株、镰刀菌属(Fusarium)1株和Uncultured fungus 5株,其中镰刀菌属真菌在鹿蹄草根中为首次发现。鹿蹄草能与多种属真菌建立共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鹿蹄草内生真菌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海南安诺兰菌根表面消毒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75%乙醇、次氯酸钠溶液浸泡和无菌水洗涤的方法,对海南安诺兰的菌根进行表面消毒,以消毒强度逐步递减的方式,确定最佳分离植物内生真菌的表面消毒强度;同时设置漂洗液无菌检测和组织印迹无菌检测2种对照处理,确保适度的表面消毒强度,然后采用不同浓度的培养基分离培养内生真菌。结果表明,先用75%乙醇浸泡材料30 s,再用3.0%次氯酸钠浓度浸泡5 min处理,是海南安诺兰菌根内生真菌最佳的表面消毒方法,使用20%PDA双抗培养基、于25℃恒温条件下培养,能最大限度地分离所有植物内生真菌,分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云南几种兰花菌根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采自云南昆明的墨兰,文山红竹兰、大雪素、小雪素、惠兰、春绿兰以及采自丽江、保山的小雪素根中分离到12株真菌。通过培养性状、ITS序列分析鉴定得出分离菌株分别属于镰刀菌属(Fusarium)、丝核菌属(Rhizoctonia)、格孢腔菌属(Pleospora)、毛壳菌属(Choetarnium)、柱孢属(Cylindrocarpon sp.)。本文首次从采自云南的大雪素和小雪素中分离兰花菌根真菌。从墨兰中分离到格孢腔菌属(Pleospora)真菌在国内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30株中国兰属植物菌根真菌进行分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进一步探讨中国兰属植物与其菌根真菌的专一性。【方法】以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扩增分离自云南6种兰属植物的30株菌根真菌的rD-NA ITS序列,再与GenBank中的菌株rDNA ITS序列进行Blast比对,并采用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结果】rDNA ITS序列Blast比对结果显示,分离的30株菌根真菌分别隶属于镰刀菌属、毛壳菌属、柱孢霉属和瘤菌根菌属,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菌根真菌ITS1-5.8S-ITS2序列总长429~563bp,GC含量为41.67%~58.06%,其中ITS1长92~259bp,GC含量为47.66%~58.62%;5.8S长155~158bp,GC含量为40.81%~52.05%;ITS2长146~192bp,GC含量为38.78%~55.56%;聚类分析显示,30株菌根真菌可分为4组,其中,分离自送春、蕙兰、建兰的菌根真菌皆属于镰刀菌属,聚在Ⅰ组上;分离自春剑的菌根真菌除CJ7单独聚在Ⅳ组外,其他均聚在Ⅰ组上;分离自莲瓣兰、春兰的菌根真菌分别聚在Ⅱ和Ⅲ与Ⅰ和Ⅱ2个分支上,分离自莲瓣兰的菌根真菌聚在Ⅱ、Ⅲ2个分支上。【结论】在供试的6种兰属植物中,春剑、春兰、莲瓣兰和蕙兰菌根真菌的遗传多样性较送春、建兰丰富;蕙兰、送春、建兰与菌根真菌的专一性较强,而春剑、春兰、莲瓣兰与菌根真菌的专一性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9.
从茶树里分离出内生真菌,对分离条件进行初步的研究,确定了3%的次氯酸钠作为其主要的表面消毒剂,成熟叶片表面消毒的最佳时间为5 min;采用PDA为一般培养的最适培养基.对所获得的菌株进行纯化,根据描述的菌种特征,索引分析相关文献,鉴别出优势内生真菌分别属于球座菌属(Guignnatdia sp.)、拟盘多毛孢属(Pes...  相似文献   

10.
【目的】挖掘有用的射干内生真菌资源,并为其合理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从射干根中分离获得了1株内生真菌,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其属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发酵液对禾谷镰刀菌和小麦根腐离蠕孢的抑菌作用,并分析该菌株的聚酮合酶基因序列和生物学特性。【结果】结合形态学和ITS序列同源性分析将菌株鉴定为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该菌株的发酵液对禾谷镰刀菌和小麦根腐离蠕孢的菌丝生长有较好的抑制作用。SG5菌株的PKS氨基酸序列与Gen Bank所报道的层出镰刀菌的PKS序列相似性为99.7%。菌株最适生长的固体培养基为察氏培养基,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钾,最适pH为7;在NaCl质量分数≤1%的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结论】该拮抗内生真菌是潜在的小麦病原真菌生防菌资源,具有一定的开发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明小蓬竹内生真菌合适的分离培养方法,为小蓬竹内生真菌多样性的研究提供。【方法】以喀斯特地区特有濒危物种小蓬竹[Drepanostachyum luodianense (Yi et R.S.Wang)Keng f.]为研究对象,使用次氯酸钠(NaClO)溶液作为主要消毒剂对小蓬竹组织表面进行消毒。并针对不同组织所需的NaClO溶液浓度和消毒时间设置梯度进行探索,系统优化确立小蓬竹内生真菌的分离方法。【结果】小蓬竹各组织表面消毒的最佳方法,叶为2.5%NaClO溶液浸泡1min,茎为2.5%NaClO溶液浸泡2min,根为5%NaClO溶液浸泡3min;小蓬竹分离内生真菌的最佳分离条件为25%双抗PDA培养基,培养温度26℃。小蓬竹根、茎、叶在最佳表面消毒处理后的定殖率分别为83.3%、70%、100%。【结论】在最佳分离条件下,根部内生真菌分离到10~12种菌株。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铅锌矿区植物内生真菌的分布特点和遗传多样性。【方法】采用传统组织块培养法对四川汉源铅锌矿区6种常见植物进行内生真菌分离,根据菌落形态特征挑选了27株代表菌株,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指纹图谱分析技术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在RAPD分析的基础上测定了8株代表菌株的rDNA-ITS序列,利用MEGA 4.0构建了供试菌株的系统发育树。【结果】从6种植物的300个组织块中分离获得内生真菌186株,内生真菌的分离频率在0.430.85之间,平均为0.62,所有植物茎内生真菌的分离频率最高,叶部次之,根部最低。RAPD分析表明,在76%的相似性水平处,27株供试菌株被分为8个遗传群。系统发育表明,这8个代表菌株分别分布于镰刀菌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小不整球壳属(Plectosphaerella),漆斑菌属(Myrothecium),格孢腔菌属(Pleosporales),链格孢属(Alternaria)和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8个系统发育分支。【结论】铅锌矿区植物内生真菌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产ACC脱氨酶人参内生细菌的分离和促生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乙醇、次氯酸钠、Tween20 3种消毒剂按不同时间和浓度组合,根据处理后的内生菌种类和浓度,探讨人参(Panax ginseng C.A. Mey)最佳表面消毒方法;分离具有1-氨基环丙烷1-羧酸脱氨酶(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ate deaminase,ACCD)活性的内生菌株,并测定其产吲哚乙酸、溶磷、产氨、产铁载体和对人参黑斑病和灰霉病有拮抗作用等促生效应相关指标。得出人参根、茎、叶表面消毒效果最好且对内生菌伤害程度最小的组合:根75%乙醇(2 min)+0. 1%Tween20 (2 min)+4%次氯酸钠(5 min),茎0. 1%Tween20(1. 5 min)+4%次氯酸钠(3 min);叶0. 1%Tween20 (1 min)+4%次氯酸钠(2 min)。从人参根、茎和叶中分离筛选到7株ACC脱氨酶(ACCD)活性的菌株G63、G66、G115、G150、G209、GT1和GT11,分别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欧文氏菌属(Erwinia)、鞘氨醇杆菌属(Sphingobacterium)、赖氨酸芽孢杆菌属(Lysinibacillus)、泛菌属(Pantoea)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其ACCD活性范围0. 215~9. 728 U/mg;上述具备所有促生效应相关特性的菌株为GT1和GT11,这2种菌株有望成为进一步研究人参生物菌肥的备选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开发利用石林石漠化地区石生真菌资源、探索石生真菌对碳酸盐岩风化及矿化作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实验采用PDA和MEA培养基对采集自石林石漠化地区的40份岩石样品进行石生真菌的分离纯化,并观察分离得到的石生真菌的形态显微结构、分析rDNA-ITS序列同源性。【结果】从40份岩石样品中共分离获得68株石生真菌,分别隶属于2门5纲7目8科8属12种。其中31株镰刀菌属(Fusarium)、9株毛壳菌属(Chaetomium)、7株曲霉属(Aspergillus)、6株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5株青霉属(Penicillium)、4株粪壳菌属(Sordaria)、3株毛霉属(Mucor)、3株被孢霉属(Mortierella Coemans)。镰刀菌属、毛壳菌属、曲霉属具较高相对分离率,分别为45.58%、13.23%、10.29%。【结论】综合两种培养基,石生真菌的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为2.41922。石林石漠化地区石生真菌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15.
3种沙生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拮抗菌株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种消毒时间对沙冬青、老瓜头、甘草3种沙生药用植物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结果表明:消毒3min来消除非内生菌的影响,效果较好;同一植株分离出内生真菌的数量,以根部最多,其次是茎部,叶部最少.合并形态相同的分离物,分离出的124株内生真菌除24株无孢菌属外,经初步鉴定分属于13个属,卵形孢霉属(Oospora)和串珠霉属(Monilia)各占18.63%;交链孢霉(Alternaria)占12.96%;间毛孢霉属(Septosporium)占10.53%;镰孢霉属(Fusarium)占9.72%;而头孢霉属(Cephalosporium)、束丝菌属(Ozonium)、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地霉属(Geotrichum)、亚大茎点菌属(Macrophoming)、丝核菌属(Rhizoctonia)分离数均小于5%.以4种植物病原菌为靶标菌,筛选出5株高活性拮抗菌株,抑菌带宽度达14.99mm.  相似文献   

16.
通过组织分离方法对广东省化州市橘红种植园内所采的化橘红(Exocarpium citri Grandis)果、枝、叶组织内的内生真菌多样性进行研究,并采用形态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鉴定菌株. 结果显示,从化橘红果、枝、叶600个组织块中,共分离得到404株内生真菌. 依据形态鉴定及ITS序列分子鉴定,初步鉴定379株内生真菌,并将其分为16个分类单元,经鉴定归于镰刀菌属(Fusarium)、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色二孢菌属(Lasiodiplodia)、间座壳属(Diaporthe)、光黑壳属(Preussia)、稻黑孢菌属(Nigrospora)、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弯孢属(Curvularia)、隔孢伏革属(Peniophora)、叶点霉属(Phyllosticta)、枝孢属(Cladosporium)、球腔菌属(Mycosphaerella)、假尾孢属(Pseudocercospora)、附球菌属(Epicoccum)、拟层孔菌(Fomitopsis)和毛霉属Mucor),其中炭疽菌属与间座壳属是化橘红的优势菌株,其相对频率分别为44.6% 和34.2%,远远高于其他类群. 内生真菌在枝组织中的分离率为91%. 研究结果表明化橘红内生真菌分布具有一定的组织特异性,为进一步从化橘红内生真菌中筛选活性中药成分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通过ITS序列分析鉴定云南重楼内生真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云南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yunnanensis)根、根状茎和叶3个部位的组织块中分离出内生真菌,并对这些内生真菌进行了传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ITS序列)鉴定。共分离到内生真菌26株,鉴定为8属9种,其中从叶中分离出24株,从根中分离出2株,鉴定为1属1种,即球毛壳菌(Chaeto miumglobosum)。在分离出的9种内生真菌中,优势菌种为1号菌和3号菌,分别被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博宁炭疽菌(Colleto trichumboninense),分离率分别为23.07%和19.23%。  相似文献   

18.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云南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yunnanensis)根、根状茎和叶3个部位的组织块中分离出内生真菌,并对这些内生真菌进行了传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ITS序列)鉴定。共分离到内生真菌26株,鉴定为8属9种,其中从叶中分离出24株,从根中分离出2株,鉴定为1属1种,即球毛壳菌(Chaeto miumglobosum)。在分离出的9种内生真菌中,优势菌种为1号菌和3号菌,分别被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博宁炭疽菌(Colleto trichumboninense),分离率分别为23.07%和19.23%。  相似文献   

19.
采用组织破碎、稀释涂布法、对峙培养法,分别从草果(Amomum tsao-ko Crevost et Lemaire)根、茎、叶中分离果腐病镰刀菌拮抗内生菌。结果表明,分别从草果的根、茎、叶分离出内生细菌13、6、3株,从根、茎、叶分离内生真菌5、1、0株。从草果根、茎、叶分离到的内生细菌、内生真菌数量以及草果果腐病镰刀菌的拮抗内生细菌、拮抗内生真菌数量均呈现依次递减趋势。草果根部存在葡萄球菌属、微球菌属、芽孢杆菌属3类拮抗内生细菌及3株不同属的内生真菌,茎部仅有微球菌属1类拮抗内生细菌。  相似文献   

20.
对江西省岩泉国家森林公园大型真菌资源进行调查,共采集标本107份,采用经典分类学研究方法,鉴定子囊菌门3目4科6属8种,担子菌门7目26科48属79种,合计87种;其中食用菌25种,药用菌10种,食药两用菌5种,毒菌11种,木腐菌28种,菌根菌6种,共获得分离纯化菌株35株。干制标本和分离菌株分别保藏于江西农业大学真菌标本馆(HFJAU)和菌种保藏中心(JAUC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