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桂南地区夏季单栋塑料大棚小气候变化特征。[方法]对单栋塑料大棚夏季小气候条件进行观测,并且对比分析棚内外小气候特征。[结果]棚内透光率为76%~79%,晴天相对较高,阴天较低;棚内日平均气温平均增温1.1~2.9℃,晴天增幅最大,阴天最小;晴天22:00~06:00棚内气温出现"温度逆转",降幅为0.2~1.1℃;最高气温晴天及多云天棚内明显高于棚外10℃,阴天则为5℃;最低气温晴天及多云天棚内出现"温度逆转",但不足1℃;3种典型天气棚内各土层平均温度增温2.2~4.2℃;晴天与多云天气地表最高温度棚内较棚外增温达15~16℃,最低气温增温则仅为1~2℃,日较差达13~14℃;3种典型天气平均相对湿度棚内均低于棚外3%,但8:00~18:00棚内湿度平均低于棚外8%,其他时次棚内湿度则平均高于棚外3%。[结论]该研究为农业工作者指导夏季大棚生产提供切实的小气候管理依据。  相似文献   

2.
陈丹  范万新  梁萍  梁运波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629-3630,3674
对桂南地区春季塑料大棚内外的光温湿特征的观测分析表明:棚内透光率很低,仅为52%~59%,晴天相对较高,阴天较低;棚内日平均气温平均增温1.3~2.6 ℃,多云天气增幅最大,阴天最小;晴天棚内20:00~6:00气温出现"温度逆转",降幅为0.1~1.2 ℃;最高气温晴天及多云时棚内高于棚外7~9 ℃,阴天高3 ℃;最低气温晴天及多云时棚内出现"温度逆转",但不足1 ℃;棚内各土层平均温度增温效果阴天与多云天气接近,增温2~3 ℃,晴天地表0 cm负增温1.2 ℃;晴天及多云天气棚内12:00~16:00前后地表温度达到40 ℃以上;平均相对湿度棚内均高于棚外2%~4%,但中午前后高温时段棚内空气湿度低于棚外4%~8%,以晴天影响大,阴天小.  相似文献   

3.
利用2016年11月至2017年3月莫索湾垦区冬季塑料大棚内外气象资料,对种植冬枣小气候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连续观测,分析棚内外温湿度的差异变化,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构建适合莫索湾垦区的棚内小气候环境日最低气温预报方程,并进行预报检验。结果表明,晴天、多云条件下日变化剧烈,阴天时较平缓。棚内日最低气温在晴天、多云条件下比阴天时低,易出现低温冷害。棚内外日最低气温差平均为5.5 ℃。日最低气温预报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棚内最低气温预报值和实际值的均方根误差为1.6 ℃,晴天、多云和阴天3种天气类型下,分别为1.2 ℃、1.8 ℃、1.5 ℃。实际预报检验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和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唐山站2008—2013年5—10月的草面温度(以下简称草温)和气温观测资料,分析草温的变化特征,并对比分析晴天、多云、阴天3种天空状况下2个温度要素的变化规律,借此提出相应的园区管理建议。研究发现:唐山市5—10月月平均草温7月达最高值,仲夏时节草温变化较平缓;平均状况下,一日中13:00草温最高,5:00草温最低;3种天空状况下,草温大于气温开始时间一致;气温大于草温开始时间阴天状况略晚于晴天和多云状况;草温的日较差大于气温的日较差;2个温度要素的最低值均出现在5:00;草温峰值出现在13:00,气温的峰值在晴天状况下出现在14:00—15:00,多云状况下出现在15:00,阴天状况下草温和气温变化较平缓,峰值出现在13:00—14:00;3种天空状况下,变温最大值出现时间有所不同。根据分析结果 ,建议园区植物灌溉应选择6:00—7:00和(或)16:00—17:00,最需进行叶面降温时间为12:00—13:00,夏季应增加喷水次数。  相似文献   

5.
利用如皋蔬菜大棚小气候站的气象数据,分析了棚内小气候因子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的特征,并与同期棚外相关要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晴天时棚内气温变化幅度较大,升温和降温均较明显,多云天气变化幅度小于晴天,阴天棚内气温基本趋于平稳,大棚具有明显的增温效果;相对湿度昼夜变化较大,白天较低,夜间相对湿度基本维持在94%以上;地温的变化曲线和气温基本一致;光合有效辐射晴天高于多云和阴天。开发了小气候站实时资料查询、气象要素模拟、作物灾害气象灾害指标库、服务产品的制作与发布应用平台,可以更好地开展精细化的设施农业专业气象服务,提高气象为农服务效能。  相似文献   

6.
夏季不同结构塑料大棚的小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夏季不同结构塑料大棚的小气候变化特征,为指导农事生产及大棚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大棚附近裸地为对照,对单栋、三连栋、六连栋3种结构塑料大棚内外的夏季小气候进行了为期14 d的观测,同时对晴天、阴天、多云3种典型天气状况下3种结构塑料大棚的小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大棚相对照度为54%~79%,其值大小与大棚体积呈负相关;棚内日平均气温增温1.1~3.8℃,但晴天夜间单栋大棚气温会出现轻微的"温度逆转"现象;棚内气温日较差高于棚外4.0~10.2℃;0~20 cm土层地温平均增温1.6~3.4℃;棚内地温日较差大于棚外2.6~13.9℃,其值大小与大棚体积呈负相关;棚内日平均相对湿度低于棚外1%~5%,但全天各观测时次棚内减湿与增湿现象并存,白天以减湿为主,夜晚则出现增湿现象。通过数理分析,建立了棚内外150 cm光照、气温、空气湿度的相关方程。【结论】夏季单栋、三连栋、六连栋3种不同结构塑料大棚小气候特征差异显著,这种差异在晴天、阴天、多云天3种典型天气状况下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对桂南地区春季六连栋塑料大棚内外的小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棚内透光率很低,多云天气和阴天为40%、晴天仅为37%;棚内透光率对地温影响较明显,在晴天及多云天气气温较高的10:00~18:00时地温出现"温度逆转"现象,最大降幅达7~13 ℃,但透光率对棚内气温影响不明显;棚内日平均气温增加0.9~2.1 ℃,晴天增温最大,阴天增温最小;棚内各土层平均增温值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其中20 cm土层增温1.8~2.2 ℃,但晴天与多云天气地表出现负增温,晴天高达3.7℃、多云天气也为1.8℃.通过数据分析,建立了大棚内外离地150 cm处的光照与气温相关方程.  相似文献   

8.
结果表明:在不同天气下,棚内气温均存在日变化,晴天条件下均从8:00开始迅速升温;多云-少云天气下,12~2月份升温时间明显不同,分别为10:00、9:00和8:00;晴天和多云-少云天气下,到达气温峰值时间一致,1月份棚内气温在14:00达最高值;12月和2月在13:00达最高值,寡照天气下气温升温缓慢,升温幅度较小,仅为同月份晴天时升温幅度的16%~48%,达到峰值时间与晴天和寡照天气下达峰值时间不同。不同天气下温室内日最高气温表现为晴天多云-少云寡照,日最低表现为晴天多云-少云寡照。  相似文献   

9.
桂南地区冬季不同结构塑料大棚小气候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获得桂南地区冬季不同结构塑料大棚小气候变化特征,给农事生产及大棚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对3种常见结构塑料大棚内外的冬季小气候进行了观测并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结构大棚内相对照度为70%~80%,其值大小与大棚体积呈反相关;棚内日平均气温增温1.3~3.2℃,但晴天夜间18:00~6:00单棚出现0.3~0.9℃的轻微"温度逆转"现象;棚内气温日较差高于棚外2.3~7.9℃;0~20 cm土层地温平均增温3.2~3.5℃;棚内0 cm地温日较差大于棚外-11.4~1.4℃,其值大小与大棚体积呈反相关,除了多云天的单棚及阴天的单棚与三连栋棚内日较差稍大于棚外外,其它情形棚内日较差均小于棚外;棚内日平均相对湿度高于棚外3%~23%,其值大小与大棚体积呈正相关.通过数理分析,建立了棚内外150 cm光照、气温、空气湿度的相关方程.  相似文献   

10.
肖杨  王冠  袁淑杰  于飞 《农学学报》2021,11(5):91-96
为了预先掌握葡萄各生育期棚内温湿度环境,从而让农户有充足时间调整大棚管理措施,降低气象灾害风险,利用2018年11月—2019年6月大棚内外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天气类型下棚内温湿度与棚外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并通过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棚内逐小时温湿度预报模型。结果表明:棚内温湿度与棚外气温、空气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长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晴天和多云大棚内外要素之间相关系数大多在0.3以上,棚内气温与棚外要素的相关性更高且最大相关系数超过0.9,阴天相关性较低;棚内逐小时气温、空气相对湿度模型的R2多在0.5以上,气温模型预报值与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RSME)≤3.7℃、平均绝对误差(MAE)≤2.9℃,空气相对湿度模型预报值与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13.3%、平均绝对误差≤10.6%。所得模型填补了该地区大棚葡萄各生育期温湿度预报的空白,为田间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大棚辣椒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利用吉安市永丰县冬春棚内外气温、地温等气象要素的观测数据,分晴天、多云、寡照3种天气类型,对大棚内外温度变化特征、棚内日最低气温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棚内气温日较差大于棚外,棚内外气温日变化幅度表现为晴天和多云条件下明显大于阴天,棚内外平均日最高气温表现为晴天多云阴天,而棚内外平均日最低气温表现为阴天多云晴天。棚内日最低气温与棚外日最低气温、棚外日最低0 cm地温、棚外日最低20 cm地温的相关性极显著,与日照时数不相关。  相似文献   

12.
大棚小气候特征及其对大樱桃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在山东省临朐县开展了大棚种植大樱桃和露天栽培大樱桃观测试验,分析大棚内小气候特征及其对大樱桃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观测期内,大棚内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均较棚外高;大棚内最高气温和最小相对湿度均出现在午后时段,最低气温和最大相对湿度一般都出现在早晨;棚内气温、相对湿度的日较差晴天时最大,阴天时最小。大棚内大樱桃开花期与成熟期均提早,使得大樱桃生长发育避开不利天气影响,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湖北省冬季火龙果(Hylocereus undatus′ Foo-Lon′)设施栽培气象灾害防御,利用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火龙果大棚小气候监测站数据,分析冬季火龙果大棚内外最低气温的日变化特征,基于大棚内最低气温与当天大棚外温度、前一天大棚内外温度各要素单因子相关分析,筛选出模型因子,采用逐步回归方法,构建冬季大棚最低温预报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观测期间,大棚内最低气温高于棚外,且棚外气温越低棚内外气温差异越大,最低气温日变化白天大于夜晚,其最低值在不同天气状况下出现在7:00左右(早上),最高值出现在14:00左右(午后);3种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各模型实测值和模拟值的平均绝对误差在0.49~1.20℃,均方根误差在0.69~1.30℃,均在1.30℃以下,各模型拟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对南宁市大棚小气候特征与石斛生长气象条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石斛移栽炼苗初期,春季的晴天、多云天,光照过强;对度过炼苗期或种植1年以上的石斛,夏、春、秋季节的晴天及多云天光照过强,各季节的阴天及冬季多云天气则光照不足。整个春末至秋初,棚内气温达到石斛生长适宜温度,冬季气温满足石斛冬眠需要;夏季棚内最高气温超出石斛生长的最高临界温度4.1~6.1℃,春秋两季棚内最高气温上限也达到石斛生长的最高临界温度,但最低气温均高于石斛生长的最低临界温度。春、夏、秋季大棚内相对湿度达到石斛生长对空气湿度的要求,冬季空气湿度则明显偏高。对不利于大棚石斛生产的气象条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合理化的小气候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5.
《山西农业科学》2015,(11):1482-1488
利用2013年12月15日至2014年2月13日在库尔勒市西南上户镇香梨树大棚内外离地40,80 cm高度温度、相对湿度气象资料,对比分析大棚内外不同部位微气候差异。结果表明,40 cm高度晴天和阴天平均温度棚内比棚外分别高出1.7,1.3℃;40 cm高度晴天均湿差为10.4%,相对湿度棚内大于棚外,阴天均湿差为11.7%,相对湿度棚内小于棚外;晴天80 cm高度均湿差为10.2%,阴天为12.0%,高出晴天1.8%;棚内外40,80 cm高度日均温差都为0.8℃,日均湿差分别为9.0%和9.2%;棚内外40~80 cm高度最低温差均值都为0.2℃,最低湿差分别为0.6%和0.8%;40,80 cm高度棚内最低温度分别比棚外高出0.4,0.2℃,最低相对湿度分别高出3.0%和2.6%。  相似文献   

16.
呼和浩特市厚墙体日光温室冬季小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深入研究呼和浩特市冬季日光温室内小气候特征,合理调控日光温室小气候条件,有效开展蔬菜生产,采用小气候自动监测设备观测厚墙体日光温室内冬季气象要素,分析晴天、多云、阴天不同天气条件下,温室内气温、土壤10cm地温、相对湿度等小气候特征变化,并对比同期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温室内外气温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下温室内各要素日变化为:气温变化均为单波峰曲线,8-9时最低,14时左右气温升到最高;地温变化均为单波峰曲线,峰值约出现在14-15时;相对湿度变化为倒单波峰曲线,最低值出现在14时;厚墙体日光温室冬季室内气温明显高于室外;不同天气条件下,温室内各项要素的日变化均与保温被揭盖时间密切相关,各要素变化时间与保温被揭盖时间基本相符,且同一观测要素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为更好地为水稻育苗提供气象服务,利用2015年4—5月盘锦市大洼区水稻工厂化育苗棚内外小气候观测资料,分析不同天气条件下4种棚型(独栋、连栋玻璃温室和塑料温室)的工厂化育苗棚内小气候特征,并对比分析不同棚型室内外小气候。结果表明:晴天、多云天及阴天独栋玻璃温室、连栋玻璃温室、独栋塑料温室内气温具有明显日变化,而连栋塑料温室内气温只在晴天、多云天具有明显的日变化。不同天气条件下4种棚型温室内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均高于棚外,晴天、多云天和阴天玻璃温室内的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高于塑料温室。棚内外温差白天大,夜间小,夜间出现温度逆转现象。晴天、多云天及阴天4种棚型内相对湿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降雨天棚内相对湿度变化幅度小。湿度差白天小,夜间大,与温度差相反。结合水稻育苗期最适宜温度(28~32℃)和相对湿度(50%~90%)需求,连栋塑料温室最适宜水稻工厂化育苗。  相似文献   

18.
为量化不同天气状况下日光温室气温与外界气象条件的关系,基于日照百分率法划分了天气状况,分析了不同天气状况下温室内气温的变化规律;通过构建回归方程,研究了温室气温与外界气象条件的量化关系。结果表明,晴天、多云、阴天下,春秋季温室内气温最大值分别出现在12:00、12:00和13:00,最小值分别出现在6:00、7:00和7:00,冬季则分别出现在13:00、13:00和14:00,最小值均出现在8:00;与温室外对比,温室内升温时间较室外推后1 h左右,降温时间则变化不一,春秋季较室外提前2~3 h,冬季则提前1~2 h;当连阴天数低于3 d时,春秋季温室外最低气温每降低1℃,晴天、多云、阴天下温室内最低气温分别降低0.25、0.32和0.32℃,冬季则分别降低0.34、0.42和0.37℃;当外界连阴天天数超过3 d时,连阴天数每增加1 d,春秋季温室内最低气温约降低0.33℃,冬季则降低0.41℃,室外最低气温每降低1℃,春秋季、冬季温室内最低气温均约降低0.34℃。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影响黄瓜瓜果生长的农业气象条件,对2015年5月26日—6月22日大棚内外小气候和黄瓜生长量的观测数据进行了数理分析,并建立了棚内、外太阳总辐射强度的统计模型。结果表明:(1)白天棚内气温高于棚外,温差在1.2-4.9℃,最大值出现在12:00;夜间(19:00—5:00)棚外温度比棚内高1℃左右,温差最大值1.2℃(出现在21:00—23:00)。(2)9:00—13:00,棚内相对湿度低于棚外相对湿度,11:00—13:00差值最小,13:00相对湿度最低;14:00开始上升,19:00差值达到最大,整个夜间棚内湿度均高于棚外相对湿度,并持续到次日8:00;夜间棚内80%以上时间的相对湿度≥95%,较棚外明显偏高。要注意夜间大棚的通风降湿,以防治病害等发生蔓延。(3)黄瓜相对生长量与棚内小时积温、前一天太阳总辐射累积量有较好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黑龙江省4~7月日光温室的小气候变化规律,于黑龙江省双城市公正乡的日光温室内进行小气候观测试验,以棚内外气温、地温及空气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及月变化为研究重点,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4~7月日光温室的总体增温效果显著,但增温效果在逐月减弱,4月下旬平均7.2℃,5月份平均6.7℃、6月份平均2.0℃,7月份平均1.9℃.4~7月棚内气温日最低值出现在5∶00~6∶00,12∶00~13∶00达最大值,16∶00后开始下降.4月下旬10cm地温平均增温9.5℃,5月份平均5.9℃,6月份平均-3.5℃,7月份平均-2.4℃.与棚内外气温日变化趋势相比,棚内外的10cm地温的日变化幅度小,速度慢.4~7月份棚内10cm地温日最低值出现在8∶00~10∶00,最高值在16∶00~22∶00,22∶00开始缓慢下降.4~7月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增加也比较显著,但湿度增加效果在逐月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