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沤改旱”变一熟为二熟是耕作制度的重大改革,生产上如果安排不当,就会带来很大损失.例如,1958年兴化县林湖公社姚家大队改旱800亩,使三麦面积一下由1164亩扩大到1936亩,由于劳畜力和肥料跟不上,三麦单产平均只有50斤.1959年以后,该队逐年在沤改旱地区扩种绿肥,使绿肥面积由200亩扩大到800亩,粮盒单位面积产量由1959年的260斤上升为1963年的428斤,说明沤改旱后种植绿肥是沤田改良利用的一项有力措施.但一熟沤田地区群众尚缺乏种植绿肥的经验.为此,1963年秋我们在兴化县林湖公社姚家大队和严家公社严家大队沤改旱田上进行种植绿肥和施用磷肥的试验.1964年除继续在上述二点进行试验外,又协助宝应县芦村公社芦南生产队在沤改早的田上进行种绿肥的试验.本文除对沤改旱田上种好绿肥的几项重要措施分别叙述以外,还讨论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蔡大同  熊德祥  常龙福  周立业 《土壤》1984,16(6):214-218
苏北湖相沉积物土壤,系指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发育于近代湖积物上、沼泽起源的水稻土[1],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兴化县和射阳湖沿岸,过去多为一熟"沤田"(一年种植一季极早熟水稻)属于低产土壤之一。  相似文献   

3.
范辉  马佳 《水土保持通报》2012,32(4):281-287
采用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等统计指标,在软件ArcGIS 9.0的帮助下,探索了河南省县域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在1994,1999和2004年的空间格局,不同时期两者变化的数量和速度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等。研究结果表明:(1)河南省县域耕地面积分布呈现出东南部相对较多,西北部相对较少的空间格局。(2)在研究前期(1994—1999年),耕地面积增加的县级行政区划在空间和数量上均比较集中,耕地减少的县级行政区划在空间和数量上均比较分散。而在研究后期(1999—2004年)则出现了相反的发展态势。(3)县域耕地面积变化率与地形地貌等因素有关。(4)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京广铁路沿线、南阳市和三门峡市两地区的部分县级区划单位单位。(5)河南省县域人均耕地面积变化量总体上呈现出"南多北少"的空间格局。(6)河南省县域人均耕地变化率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豫西南地区,三门峡市和豫北地区的部分县级区划单位人均耕地面积变化率则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4.
基于灰色系统及趋势测算的有效耕地面积计算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前,中国很多地区调查统计的耕地面积并不是的有效耕地面积,其中存在大量小地物的干扰。该文拟通过数理分析,扣除耕地面积中的小地物面积,探索科学合理地计算有效耕地面积的方法,结合RS和GIS相关技术,建立灰色系统GM(1,1)模型以及相关趋势外推模型测算所有非耕地面积,并从区域总面积中予以扣除得到有效耕地面积,进而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分析论证此方法的可行性。从而在不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简单方便地计算出有效耕地面积,这对有效耕地面积的计算、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紫云英作为重要的绿肥作物,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在南方地区用作稻田冬季绿肥栽种。简介紫云英的生物学特性和主要应用价值,从种子管理、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翻沤等方面介绍紫云英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文启孝  吴顺令 《土壤学报》1961,9(Z2):110-116
1.沤田水稻土具有特殊的化学和物理化学特性,在沤改旱过程中,速效性磷遭受显著的固定,速效性磷的缺乏,可能是沤改旱田旱作低产的主要原因之一。2.典型调查及大田对比试验材料表明,草木灰对沤改旱田旱作(三麦、绿肥)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其增产幅度因沤田类型、沤改旱的其他农业技术措施的配合情况等不同而不同。3.草木灰具有显著肥效的原因很多,如提高土温、疏松土壤等,但其主导因素可能与其含有较丰富的速效性磷有关。4.过磷酸钙对沤改旱田旱作有显著的增产效果。每亩施用过磷酸钙30斤作基肥,其肥效与500斤稻草灰相等,大麦产量较对照增产95.8%。单施(基肥)硫酸钾、碳酸钙或硫酸铵对沤改旱田大麦也具有增产效果,但其肥效远逊于过磷酸钙。5.过磷酸钙拌种可减少肥料用量,每亩10斤过磷酸钙拌种,大麦产量较对照可增产58.7%。无论过磷酸钙或草木灰均以用作基肥效果最大,施用时间愈迟,其肥效将愈降低。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黔中地区油菜秸秆还田的几种腐熟模式,通过试验,得出油菜秸秆粉碎后加武汉合缘绿色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合缘牌秸秆腐熟剂堆沤腐熟还田模式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徐盛荣 《土壤》1960,3(1):28-29
江苏境内,由镇江向东至江阴县的澄江镇沿长江南岸的新近冲积平原地区广泛的分布有砂姜土,其中又以丹阳县东北、武进县的西北部地区分布较为集中,据统计约占耕地面积5万亩左右,乃是苏南地区的一种低产土壤。  相似文献   

9.
王伯华 《土壤》1984,16(5):183-185
草埝公社位于江苏里下河地区的腹部,多为沤田改旱地,土质粘重,含水量大,通透性差;加之近几年来,化肥施用量不断增加,导致土壤板结,耕作层变浅,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地力下降。  相似文献   

10.
基于STIRPAT模型的耕地面积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经济快速发展对耕地面积减少的影响,是当前土地利用变化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该文利用STIRPAT模型,以苏州市1978-2005年耕地面积数据及其相关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的时间序列数据为例,分析了人口、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及富裕度与耕地占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诸多影响因素中,人口数量的变化是引起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因素;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城市化率的变化对耕地面积的减少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观测数据范围内,富裕度和耕地面积之间存在类似环境Kuznets曲线,并且苏州市正处于该曲线的前期阶段,属于矛盾的凸显期。据此,研究认为缓解苏州市耕地面积减少的压力可从控制人口、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城市化水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耕地总体质量提高重于面积增减数量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各地采取节流与开源措施,使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局面得到了遏制,有关一些地区实现了耕地面积增减数量平衡的报道日趋增多。然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减少的多为良田,而增加的多为氏产地,所以耕地面积增减数量平衡并不意味着能保障耕地产出能力的平衡。因此,加强现有耕地的保护与整治,确保耕地总体质量提高重于耕地面积增减数量平衡。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中国西部耕地变化原因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我国西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近年来耕地变化的特点和趋势,该文基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提供的1995/1996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库和本次调查的1999/2000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现状数据,利用G IS技术,对两个年份空间数据进行迭加分析。结果显示:在此期间,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增加了1 910 727 hm2,同期减少了704 247 hm2,净增加1 206 480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2.41%;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增加主要来源于草地开垦,本因子引起耕地增加了129.09万hm2,占总耕地面积增加量的69.45%;大量的草地开垦成耕地,这必将造成土地沙漠化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更加严重,加之近年来国家政策开始向西部转移,这必将给西部各省的生态带来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13.
用同一畜场的一批牛粪为试材,设单用牛粪及牛粪分别与锯木屑和贝壳粉按1:0.25和1:0.27的比例混合3组处理进行堆沤,堆沤过程又设机械搅拌和每隔一周倒堆两种处理。在堆沤91天内定期取样,用近红外分析法测定全碳,全氮、粗灰分、有机氮、氨态氮、硝态氮、苯和乙醇可溶性有机物、热水可溶性有机物、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以及阳离子交换量等堆肥品质有关项目,结果表明,用近红外分析法能快速确定牛粪堆肥的  相似文献   

14.
基于南疆地区1989—2012年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应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协调度分析法,采用1990年,2000年,2010年3期Landsat TM,ETM+、ALOS/AVNIR-2数据作为数据源,提取城市和耕地面积信息,分析南疆地区城市化水平和耕地资源的变动情况、相关性以及协调性,找出城市化水平和耕地资源的互动关系,有助于为当地政府城市规划和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近24a南疆地区处于城市化较慢的发展时期,其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库尔勒市,较高的有阿克苏市、喀什市、和田市,最低的是阿图什市;(2)库尔勒、阿克苏、喀什等城市的耕地面积出现增长趋势,阿图什市和和田市耕地面积呈递减趋势;(3)1989—2012年南疆地区耕地资源与城市化水平的协调关系逐渐向良性发展,从1990年的不协调变了2012年的基本协调,说明研究期间南疆地区城市化水平与耕地资源协调度各年份的变化均不一致。  相似文献   

15.
麦秸与牛粪混合堆沤预处理厌氧干发酵产沼气中试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阐释堆沤预处理对厌氧干发酵的影响,该文以小麦秸秆和牛粪为发酵原料,采用新型柔性顶膜车库式干发酵装置,在环境温度为26~35℃及发酵底物总固体质量分数为20%的条件下,研究麦秸与牛粪混合堆沤预处理后厌氧干发酵产气特性,分析了堆沤预处理以及厌氧发酵前后麦秸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堆沤预处理可以明显缩短厌氧干发酵的启动时间,提前工程运行中甲烷体积分数达到30%的产气收集要求时间,加快干发酵进程,进而间接加大了干发酵装置的处理能力,同时能使产气中甲烷体积分数提高10%以上,有效提升沼气品质。堆沤过程中虽有部分半纤维素被降解,损失了部分碳源,但堆沤后麦秸中纤维素的降解率提高了7%以上,累计产气量略有减少,但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建平县农田高效节水灌溉模式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平县地处辽宁省西部地区,地貌类型属山地丘陵区,现有耕地面积14.7万hm2,以旱地为主,人均耕地面积大。为了快速发展节水灌溉农业,保证粮食安全,总结了三种农田高效节水灌溉模式,并对推动节水灌溉发展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旱三熟地区的玉米秸秆堆(沤)还田技术。既解决了因秸是抛撇带来的农田环境污染问题,又能充分利用生物资源,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实现生态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8.
辽河中下游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河中下游地区地处东北老工业基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能源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基于TM卫星遥感数据及调查资料,对辽河中下游流域1986—2000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生态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流域耕地面积持续扩大,林地、草地、水域面积趋于减少,居民地、工矿、交通等建设用地增加。整个景观斑块数量呈现减少趋势,景观的空间结构趋于简单化。农业用地是平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体和媒介,主要土地利用转变类型大多与耕地有关。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导致了诸多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加剧,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湿地生态功能下降等,使流域生态环境更加趋于脆弱。  相似文献   

19.
温立本 《土壤》1960,3(4):17-17
石人镇公社位于长白山脉老岭西麓。全公社漂伐甸子(泥炭沼泽土)350公顷,占耕地面积8.67%。漂代甸子地过去的情景是:"天灾地薄粮仓空,大骨头节克山病……",根本谈不上什么改良。  相似文献   

20.
江门市新会区耕地土壤有效性Si,Ca,Mg的空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运用地统计学,结合GIS技术研究了江门市新会区土壤有效性Si、有效性Ca和有效性Mg3种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各变量经对数转换后符合正态分布。半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除了有效性Ca具有强空间相关外,其余的都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从Kriging插值结果可知,有效性硅含量在115 2 30mg/kg的面积占研究区域耕地面积的34.9% ,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域的中部和东北部地区;有效性Ca的含量在>10 0 0mg/kg的面积占研究区域耕地面积的71.6 % ,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的东北、中部和西北、南部的部分地区;有效性Mg的含量在>30 0mg/kg的面积占研究区域耕地面积的2 9.8% ,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域的东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