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稻土的软硬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的工作(陈家坊等,1961;程云生,1962)指出,高产水稻在其生长前期需要一个较烂、较软的土壤条件,而中期以后则需要土壤由烂软变为板硬。试验证明,土壤烂软时养分矿化速度快,有利于水稻分蘖期的生长;土壤板硬时则相反(程云生,1965)。土壤软硬状况的调节在水稻高产的栽培技术中占有显著的地位。烤田应该掌握“土烂苗旺”的原则(程云生等,1963),但不一定完全按照水稻的生育时期来进行,而应根据土壤的物理性状结合苗情制定合理的灌排措施。同时,调节土壤软硬状况也是调节其他因素的关键,土坡在植稻期间肥力水平较高的比较容易烂软。所以,在耕耙措施上可以逐年加深耕层,而不要耙渺得过烂,以便养分缓缓供应易于达到平稳;在追肥上也要掌握这类土壤养分供应能力稳而长的特点,在养分供应能力下降以后再追肥,以免造成植株徒长。肥力水平较4氏的土壤在植稻期间不易造成烂软,而易于沉实变硬。因此,在耕作上要浅耕细耙,使土壤充分分散,才有利于土壤养分的释放,供应水稻生长;在追肥上要根据这类土壤养分供应能力猛而短的特点,多次而少盆地追施化肥和增施有机肥料,以便土壤易于烂软,有利于水稻生长对养分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程云生 《土壤学报》1965,13(4):463-464
水稻各生育期对土壤软硬度的要求是不同的,这是我国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之一.陈永康同志在培育水稻高产时很重视这一规律并因土运用耕耙和水浆管理.过去的研究曾初步指出,水稻生长前期要求土壤软烂,后期则要板硬,这样才有利于水稻高产.为了直接验证并进一步了解土壤烂、软、板、硬这一变化过程在水稻高产中的作用以及它在实践上的意义,我们曾先后于1962年和1963年在温室盆栽条件下,就土壤软硬度对水稻分蘖期生长的影响进行了初步试验.  相似文献   

3.
赵其国 《土壤》1992,24(4):169-175
世界水稻土可分为草甸土型、沼泽土型及自成土型3种起源类型。其中共包括冲积水稻土、淋溶水稻土、潜育水稻土、沼泽水稻土、富铁铝水稻土、变性水稻土、岩成水稻土及盐渍水稻土等8种土壤。它们都具有淋溶作用与水耕熟化特征。水稻土的管理主要包括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合理灌溉及协调土壤养分3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不同水型水稻土施钾效果及施钾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不同水型水稻土水稻施钾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潜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淹育型水稻土。水稻施钾能增强根系氧化力,提高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百分比和降低土壤还原物质含量,以及增加土壤好气性细菌和降低反硝化细菌的百分比等作用,均为潜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淹育型水稻土;水稻生长季节的水、土温度,土壤供钾能力和水稻吸收土壤钾素的量为淹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而水稻吸收肥料钾占总吸钾量的比,则为潜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淹育型水稻土。并找出了淹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和潜育型水稻土水稻施钾有效的土壤速效钾含量临界值,分别为54、82和141mg kg-1。本文还提出了不同水型水稻土在不同土壤速效钾水平下,水稻最高产量和最经济产量的施钾量,以及钾肥的适宜施用期,为合理施用钾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菜地土壤氮素矿化和硝化作用的特征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采用培养试验对南京郊区 6 对菜地土和水稻土的土壤 N 素矿化和硝化作用特征进行了研究。菜地土为相同类型水稻土改种蔬菜约 20 年的土壤。结果表明,培养 28 天期间,6 对供试土壤中有 4 对土壤都是菜地土壤矿化 N 量低于相同类型水稻土,其日矿化速率也低于相应的水稻土,而其他 2 对供试土壤之间无明显差异。大多数菜地土的土壤硝化率低于相应的水稻土。培养28 天时的矿化率和硝化率与土壤 pH、速效 P 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土壤通报》2017,(1):177-181
为了探究东北地区水田土壤下层土与水稻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关系,采用微区试验方法,研究白浆土、黑土、草甸土三种类型水田土壤下层土对水稻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间水稻根系分布密度差异显著,其中黑土>草甸土>白浆土,且有下层土处理>无下层土处理;水稻总根长、根系直径、根尖数在不同类型土壤间差异极显著,不同土壤间表现规律不一致,但各类土壤均为有下层土处理高于无下层土处理;水稻根系总体积、表面积、干重、根冠比、垂直根长各项指标均与水稻产量呈正相关性;比较不同类型土壤水稻产量为:黑土>白浆土>草甸土,下层土对水稻产量贡献率分别为:黑土32.97%、白浆土6.32%、草甸土10.59%。  相似文献   

7.
红壤性水稻土稀土元素组分分布与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南奇 《土壤通报》2002,33(5):360-364
测定了具有代表性的 4种母质发育、3种水育型的红壤性水稻土及起源土壤的∑REE、∑LREE和∑HREE ,分析了其分布特点和剖面变异性 ,表明 :(1)红壤性水稻土的∑REE平均水平和离散性均大于全国水稻土平均水平 :(2 )不同母质发育的供试土壤的∑REE和∑LREE的平均水平依玄武岩母质土壤系列 >石英闪长岩母质土壤系列 >黑云母花岗岩母质土壤系列 >凝灰岩母质土壤系列顺序递减 ;(3 )土壤剖面稀土组分体系的变异程度为 :∑LREE >∑HREE >∑REE ;而在不同水育类型上则依起源土壤、潜育型水稻土、渗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顺序增大。 (4 )∑LREE和∑HREE在渗育型水稻土的E层和潴育型水稻土的Br层具有显著的分馏作用  相似文献   

8.
江西低丘红壤性水稻土的主要化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范本兰  杜国华 《土壤学报》1985,22(2):183-190
三个红壤性水稻土的有机质和腐殖质的含量由淹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依次逐渐增加,其C/N和H/P比值也顺次增大。它们的粘土矿物组成无明显差异。铁、锰物质在潴育型水稻土剖面中分异最明显,其次为淹育型水稻土;而无定形氧化铁在剖面中变幅最大却是潜育型水稻土;结晶态铁在土壤剖面中分异亦有一定规律,其中潴育型水稻土的指示性土层(W层)的晶胶率(结晶铁/无定形铁)远较其它土层为高,这种变化特性的差异,对区分不同水分作用的水稻土发育类型有一定的特殊意义;土壤络合态铁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土壤氧化锰与土壤氧化铁相比虽然含量低,但对土壤氧化还原条件反应更加敏感,所以在土壤剖面中淋移趋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于天仁 《土壤》1982,14(2):41-45
水稻土是各种母质(前身)土壤经淹水种稻后进行的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作用的产物。水稻土既继承其母质土壤的若干性质,又受水稻土发育过程的影响,水稻土的发育愈老,这种影响表现得愈为深刻。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不同类型水田土壤心土层与水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关系,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白浆土型水稻土、黑土型水稻土和草甸土型水稻土以及有、无心土层对水稻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叶绿素含量在水稻分蘖期和抽穗期差异显著,成熟期差异不显著,顺序依次为草甸土型黑土型白浆土型水稻土,成熟期有心土层均比无心土层处理叶绿素含量高;不同土壤水稻株高有心土层大于无心土层处理,但差异不显著;不同类型土壤水稻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土壤间差异显著,黑土型水稻土为245.66 g/盆、草甸土型为239.13 g/盆、白浆土型为182.77 g/盆,有心土层高于无心土层处理;水稻垂直根长土壤间差异极显著,依次为黑土型草甸土型白浆土型水稻土,有心土层均高于无心土层处理;根干重有心土层显著高于无心土层处理;水稻产量土壤间差异显著,黑土型水稻土最高,为143.84 g/盆,之后依次为白浆土型136.56 g/盆,草甸土型131.56 g/盆,有心土层高于无心土层处理;心土层对产量贡献率,黑土型水稻土产量贡献率最高,为24.8%,草甸土型为9.6%,白浆土型为5.9%。  相似文献   

11.
旱改水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及秸秆的改良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以江汉平原旱改水为研究背景,采用土壤盆栽试验和室内淹水培养相结合的方法,以多年水稻土为对照,研究了多年棉田土旱改水及添加秸秆(9 g·kg-1)对水稻幼苗生长和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以及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和有效态铁、锰、铜、锌含量变化,为旱改水水稻的种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棉田土旱改水后,水稻幼苗生长缓慢并出现失绿黄化症状,其地上部干重和叶绿素含量仅分别约为水稻土处理的30%和20%。旱改水处理水稻植株Fe含量显著低于、而Cu和Zn含量则显著高于水稻土处理。棉田土旱改水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显著高于水稻土;淹水处理10 d,土壤DTPA-Fe含量仅为水稻土的7%左右,而DTPA-Cu和DTPA-Zn含量则分别是水稻土的1.4~2.5倍和1.6~1.8倍。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棉田土旱改水土壤有效态铁含量逐渐增加,有效态锰、铜和锌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到淹水处理的第28 d,棉田土旱改水土壤有效态铁、锰、铜和锌含量与水稻土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Fe不足及Cu过量可能是导致旱改水水稻幼苗生长缓慢、失绿黄化的主要原因。旱改水条件下添加秸秆可以降低土壤的Eh值,提高土壤DTPA-Fe含量及降低土壤DTPA-Cu和DTPA-Zn含量,显著提高旱改水初期水稻幼苗叶绿素含量,但对水稻生物量无显著影响。添加秸秆并不能完全消除旱改水对水稻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农田氮循环是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对中国水稻土氮储量及其空间变异特征的研究有利于了解农田土壤氮循环。本研究基于中国1∶100万土壤数据库和1490个水稻土剖面数据,在水稻土亚类和土壤大区水平上对中国水稻土氮密度和氮储量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水稻土平均氮密度为12.4Mghm-2;中国水稻土氮储量为569Tg。不同亚类水稻土平均氮密度以潜育型水稻土最高(19.7Mghm-2),漂洗型水稻土最低(8.71Mghm-2)。不同土壤分区氮密度最高的是西南区(17.4Mghm-2),最低则是南方区(11.5Mghm-2)。各亚类和区域间水稻土氮密度均有显著差异,但水稻土氮密度在各亚类间的变异大于各区域的差异,这表明水稻土地表水分状况对水稻土氮空间变异的影响程度较气候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13.
龔子同  周瑞荣 《土壤学报》1964,12(2):183-191
弦酸性盐渍水稻土是我国南海沿岸的低产水稻土之一。由于土壤呈强酸性反应,因而水稻生长不良,一般每亩每季水稻不超过200斤,严重者甚至颗粒无收。我国强酸性盐渍水稻土及其类似土壤的面积约100万亩。  相似文献   

14.
不同水型水稻土施氮磷肥效果及施用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在湖北省几种主要成土母质上对不同水型水稻土施用氮磷效果及施脾技术的研究,初步明确了氮肥的施用效果为淹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磷肥效果与之相返,从土壤养分状况,氮肥和磷肥的发季利用率,土壤微生物,土壤还原性物质含量和水土温度等方面,初步分析了不同水型水稻土氮磷肥效果的原因,提出了不同水型水稻土氮磷肥的施用技术。  相似文献   

15.
1984年以来广东水稻土pH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广东省1984年以来的长期定位监测数据,对全省20多年来的水稻土pH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4年以来,全省水稻土整体呈现明显的酸化趋势,期间水稻土pH下降了0.33单位,强酸和酸性土壤的分布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分别增加了3.2%和21.9%;珠三角地区的水稻土pH下降了0.54单位,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单施化肥使土壤pH降低,而长期坚持化肥结合有机肥施用可以提高土壤抵抗酸化的能力,提高水稻土pH。重化肥而轻有机肥是导致广东省水田土壤pH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日益严重的酸雨也是加速土壤pH下降的重要因素。今后应重视施用有机肥,减缓水稻土的酸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低产水稻土改良与管理研究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极端缺乏,改良低产田是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低产水稻土作为低产田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肥力特征及其改良技术研究比较零散,缺乏系统科学的调控管理策略。本文从低产水稻土类型、新的改良研究方法角度,探索可能的技术突破。基于农业部统计数据,因环境条件不良或土壤自身存在障碍因素,全国约有7.67×106hm2低产水稻土。按其主导成因,低产水稻土可分为冷潜型、粘结型、沉板型、毒质型四类。土壤质量评价是低产水稻土研究的重要方面,其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土壤质量动力学法、土壤质量综合评分法、多变量指标克立格法、土壤相对质量评价法,现已发展了基于GIS的区域尺度水稻土质量评价方法,以及基于土壤生物学性状的质量评价方法。低产水稻土改良研究更多关注新技术和新方法,稳定性同位素探针技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和固相交叉极化魔角自旋13C核磁共振(CPMS13C-NMR)波谱技术的应用,将土壤有机碳的微团聚体分布、腐殖质的转化及其与土壤矿物结合机制深入到微观水平;同时高通量测序、土壤宏基因组学、宏转录组学等方法将相关研究推向分子水平。低产水稻土改良与管理的技术主要涉及到冷潜型、粘结型、沉板型、毒质型四大类低产水稻土的改良技术,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推荐施肥方法是水稻土养分管理方法的重要发展方向。1)在低产水稻土质量评价方面,未来要结合不同低产类型的障碍因素开展个性化的土壤质量评价,如白土的质地和耕层厚度,加强引入土壤生物学指标进行土壤质量评价研究。2)在低产水稻土改良方面,要研究稻田障碍层次的形成机理与调控途径;研究其他低产类型如新垦水稻土、盐渍化水稻土、石灰化水稻土和污染水稻土的改良技术;研究长期改良措施对不同粒级团聚体腐殖质结构、酶类、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基因的影响。3)在低产水稻土管理方面,着重研究秸秆还田技术、推荐施肥技术、抗逆品种技术、群体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7.
重金属污染对水稻土微生物及酶活性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娟  张乃明  于泓  张靖宇  李芳艳  于畅  杜红蝶 《土壤》2021,53(6):1152-1159
水稻土受到重金属污染不仅影响水稻的产量品质,而且对水稻土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系统综述了水稻土重金属污染的来源,重金属污染对水稻土微生物生物量、种群数量、群落结构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针对重金属污染对水稻土微生态效应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未来应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指出:①加强水稻-重金属-微生物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方面的研究;②在研究重金属污染与水稻土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关系的基础上,加强对重金属、土壤理化性状和水稻等因素进行综合并定量化分析,将是明确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特性的影响及相关机理的关键;③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以及系统生物学方法,促进重金属污染胁迫下水稻土微生物活性及功能的演变规律及响应适应过程;④加强基于长期定位实验的研究,在较长的时间尺度和较大的空间尺度上认识水稻土生态系统在重金属胁迫下的演变规律和机制;⑤重金属污染对水稻土酶活性的研究应重点从机理方面入手,注重结合土壤酶的动力学参数和热力学参数,深化土壤酶与复合污染的作用机理,进一步揭示复合污染致毒途径及其机理,同时借助分子手段,探索重金属污染水稻土中更多未发现的酶的特性,寻找更加敏感、更能普遍推广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综合性指标,以期为重金属污染水稻土的风险评价和生物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福建冷浸田的低产因素及其改良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阐述了福建省冷浸类水稻土分布与低产原因,并针对冷、烂、渍、毒和缺素等障碍因素,提出以石彻工程改造为中心,辅以科学管水,改进耕作制度、合理施肥等综合改良措施,挖掘土壤潜力,协调自然环境、土壤条件与作物生长关系,变低产为高产。  相似文献   

19.
通过 4 2 0个水稻土耕层土样测定 ,龙岩市水稻土代换性镁平均含量为 0 37cmol·kg-1,土壤镁素普遍缺乏 ,以潮沙田尤为严重。从地区分布情况看 ,土壤代换性镁呈从西到东、由北向南逐渐递增的趋势 ,在土壤剖面中则有向下层移动富集的趋势。经回归分析 ,土壤代换性镁含量与pH值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在水稻土上施用镁肥 ,可矫治水稻缺镁黄化病 ,显著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20.
在紫色丘陵区采集了因水分状况影响而形成的4种类型紫色水稻土土样,利用湿筛法获得不同粒径的团聚体,分析了其有机碳和不同土壤发生层中易氧化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水溶性碳含量。结果表明,A层土壤中>2 mm的团聚体以潜育型水稻土和渗育型水稻土最高,分别占76.65%和75.92%,其次是潴育型水稻土占43.86%,淹育型水稻土只有13.10%;不同土壤发生层间土壤团聚体的组成也存在较大的差异;除潴育型水稻土的P层外,其余各层土壤的有机碳53.7%~96.2%均分布在>0.25 mm团聚体中;潜育型水稻土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易氧化碳含量在4种水稻土中最高,分别为282.5 mg kg-1和6.59 g kg-1,水溶性有机碳则以渗育型水稻土最高;有机碳含量与>2 mm团聚体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0.25 mm微团聚体数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