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缓释肥料对黄瓜产量、品质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在黄瓜上的试验设置了不同释放期的缓释肥与普通肥料处理,研究了不同种类缓释肥对黄瓜产量、品质以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磷、钾施用量相同的条件下,缓释尿素CRU、缓释肥CRF处理较普通复合肥处理增加黄瓜产量8.0%~15.7%,净收益增加1 278.6~7 096.6元/hm2,提高肥料中氮、磷、钾的利用率9.6~23.7个百分点,其中CRF-B效果最好。不同释放期缓释肥料对黄瓜产量品质的影响不同,CRU、CRF处理较普通复合肥处理的黄瓜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增加0.30~1.03 g.kg-1和0.15~0.34 mg.(100 g)-1,硝酸盐含量降低6.83~31.96 mg.kg-1,CRF-B对提高黄瓜品质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2.
黑膜覆盖控制黄瓜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的效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土壤线虫含量、根结级别和黄瓜生长与产量等方面分析了黑膜覆盖控制黄瓜根结线虫的效果。结果显示,黑膜覆盖消毒并经过一个黄瓜生长季以后,土壤5、10、15、20、30cm线虫数量比对照减少26.9%、13.9%、2.9%、1.9%和0.9%。控制效果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同时植物寄生线虫数量减少5%。根结线虫主要分布在0~30cm土层,占总量的97.7%~98.5%。从对根系的危害来看,覆黑膜后黄瓜根结线虫的发病程度比对照明显下降,为害为Ⅰ级,而对常规药剂消毒的植株根系为害达到Ⅳ级。黑膜覆盖消毒不仅使黄瓜产量提高6%,畸形瓜率下降(黑膜覆盖下畸形率为10%,对照为60%),而且成本比药剂消毒低57%。尽管黑膜覆盖消毒对土壤线虫含量的控制效果不太理想,但从黄瓜生长和产量以及根结着生来看,其控制效果仍然优于药剂消毒。这说明黑膜覆盖主要以降低线虫活性和侵染能力、推迟侵染时间为特征。初步得出结论,经过40d黑膜覆盖消毒可有效控制黄瓜根结线虫的发生及危害。  相似文献   

3.
以欧洲类型迷你黄瓜品种戴多星为试材,研究了现代温室条件下冬春茬黄瓜不同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和矿质营养吸收分配特性,并对黄瓜的矿质营养需求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黄瓜生长发育前期,植株干物质积累主要集中在叶部,初果期以茎部为主,中后期以果实积累最多。各矿质元素在黄瓜不同器官的积累量随植株生长而增加,但分配率不同。其中生长前期70%8~0%集中在叶部,茎和根中的分配量仅占同期的20%3~0%,结果后期根部的矿质元素分配率下降到1%~2%,茎叶中的比例也大幅度下降,花果中的分配率为40%5~0%。矿质元素吸收量随生长发育而呈不同程度的增加,整个生长期以氮、钾、钙为主,其次是镁和磷。各生长阶段植株对不同矿质元素吸收量不同,02~0.d和406~0.d期间钙吸收量最大,分别为8.6和21.3.kg/hm2;608~0.d钾吸收量最大,达到79.6.kg/hm2;204~0.d和801~00.d氮吸收量最大,分别为7.4和88.7.kg/hm2。  相似文献   

4.
赵学宁 《南方农业》2008,2(5):47-47
白黄瓜为黄瓜的一种,包括的品种很多,如肥城白黄瓜、湘园一号、周白2号、吉兴旱白黄瓜等.白黄瓜的品质、产量和抗病性等均优越于一般品种.生长势强,主侧蔓均能结瓜,有光泽,白刺有瘤,腔小肉厚,长20~30 cm,单瓜重300~400 g,口感脆甜,清香,外观佳,品质优,适宜生食和凉拌.其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5.
地表覆盖对日光温室黄瓜生长发育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试验研究了秸秆覆盖、地膜覆盖和秸秆加膜覆盖对结瓜期日光温室嫁接和未嫁接黄瓜生长发育与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覆盖可有效促进植株生长,有利于雌花分化、提高坐瓜率、降低畸形瓜比例、缩短成瓜时间以及增加单瓜重、早期产量和总产量,其中以秸秆加膜覆盖效果最明显,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次之,嫁接效果优于未嫁接。秸秆覆盖、地膜覆盖和秸秆加膜覆盖均可不同程度提高黄瓜净光合速率、光能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且以秸秆加膜覆盖效果最好,嫁接优于未嫁接。秸秆覆盖与秸秆加膜覆盖均可显著增加黄瓜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强黄瓜根系活力,而地膜覆盖却使叶绿素含量低于对照,根系活力在结瓜后期低于秸秆覆盖与秸秆加膜覆盖处理,但仍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6.
地面覆盖对温室黄瓜生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试验共设地面覆盖秸秆、覆盖地膜、覆盖秸秆+地膜以及对照四个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地面覆盖对日光温室黄瓜生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日光温室黄瓜生产筛选最佳覆盖模式,为发展节水型生态农业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结果表明:①地面覆盖能有效促进植株与瓜条生长发育,提高正常瓜比例,其中以覆盖秸秆+地膜效果最好;②地面覆盖的黄瓜产量显著高于对照,覆盖秸秆+地膜在提高早期产量与总产量的效果最好,覆盖地膜在提高早期产量上优于覆盖秸秆,但后期产量远低于覆盖秸秆处理,总产量低于覆盖秸秆处理;③地面覆盖可有效改善瓜条品质,增加黄瓜的干物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游离氨基酸总量,且以覆盖秸秆+地膜效果最好;④覆盖秸秆、覆盖地膜与覆盖秸秆+地膜的水分利用效率极显著高于对照,分别较对照提高74.2%、112.5%与102.3%,覆盖地膜与覆盖秸秆+地膜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覆盖秸秆处理。  相似文献   

7.
在日光温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地表覆盖对黄瓜品质、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覆盖不仅能明显增加黄可溶性糖、Vc、可溶性蛋白、干物质含量及游离氨基酸总量,而且能提高黄瓜的水分利用效率,其中覆盖秸秆+地膜效果优于覆盖秸秆与覆盖地膜;同一处理下嫁接黄瓜处理优于非嫁接黄瓜.覆盖秸秆具有降低最高地温和提高最低地温的作用,使土壤温度保持相对稳定;覆盖地膜对最高地温的增幅最大,对最低地温的增幅最小,结果导致地温变幅最大;覆盖秸秆+地膜既增温又保温.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与5~10 cm地温日变化趋势一致,峰值出现在14:30左右,土壤呼吸速率与5~10 cm地温达极显著相关;地表覆盖的土壤呼吸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并以覆盖秸秆+地膜的土壤呼吸速率最高,覆盖地膜与覆盖秸秆次之.覆盖秸秆与覆盖秸秆+地膜处理使0~2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极显著小于覆盖地膜与对照,覆盖地膜的土壤容重略小于对照,随着土层的加深,各处理间土壤容重差异渐小.在覆盖秸秆与覆盖秸秆+地膜处理小区,耕层(0~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含量、速效氮磷钾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和覆盖地膜处理,并以覆盖地膜处理最低.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日光温室冬春茬黄瓜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产量效益明显提高,特别是从2006年开始,辽宁省喀左县在日光温室冬春茬黄瓜栽培中大面积推广了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使黄瓜提前上市7~15天,结果期延长20~30天,每667m^2增产30%以上,增收3000~5000元,并明显提高了黄瓜品质。具体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9.
以农户习惯施肥为对照,采用多点试验,研究目标产量法和数学模型法平衡施肥对连作日光温室黄瓜产量、品质及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平衡施肥对黄瓜有明显增产、节本增效、改善品质、缓解土壤养分和盐分积累的作用。数学模型法平衡施肥在温室连作年限较长或土壤养分较高的条件下适用,目标产量法平衡施肥在温室连作年限短且土壤养分含量较低条件下适用。目标产量法较农户习惯施肥黄瓜增产5.4%~30.8%,减少化肥投入734~59 253元·hm-2,黄瓜硝酸盐含量降低20.8~145.3 mg·kg-1,VC和总糖含量分别提高0.2~2.5 mg·(100g)-1和0.11%~0.47%;数学模型法较农户习惯施肥黄瓜增产7.6%~34.7%,减少化肥投入944~59 463元·hm-2,黄瓜硝酸盐含量降低14.0~147.0 mg·kg-1,VC和总糖含量分别提高0.4~3.5 mg·(100g)-1和0.14%~1.11%。黄瓜拉秧期平衡施肥与对照相比,土壤养分和电导率明显降低。河北省日光温室黄瓜土壤全盐量与电导率呈极显著直线正相关(R=0.949 5),可以用电导率代替全盐作为反映土壤盐渍化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及田间试验方法,建立了乙嘧酚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研究了乙嘧酚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对影响残留分析方法的主要参数进行了优化。黄瓜和土壤样品分别用乙腈和丙酮提取,硅胶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仪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最小检出量为3.5×10^-10 g,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0.010和0.005 mg.kg^-1。乙嘧酚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0.5%~103.1%,变异系数为2.10%~3.74%。消解动态试验表明,乙嘧酚的残留量随时间延长而降低,消解动态曲线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黄瓜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3.5和9.9 d,属于易降解性农药化合物。乙嘧酚在黄瓜中消解速率高于其在土壤中的消解速率,这可能是由于黄瓜生长稀释作用导致的。  相似文献   

11.
天香3号是用金山黄瓜(V05A0115)和黄瓜(V05A1412)为亲本杂交育成的杂交新品种。2013 — 2014年参加甘肃省多点区域试验,2 a 10点(次)前期平均折合产量25 101.9 kg/hm2,较对照品种白地黄瓜增产20.5%;总平均折合产量73 694.3 kg/hm2,较对照品种白地黄瓜增产20.9%。可溶性固形物含量5.0 g/kg,维生素C含量7.3 g/100 g,可溶性糖含量29 g/kg,干物质含量57.4 g/kg。对黄瓜霜霉病、白粉病、细菌性角斑病均表现为抗病。该品种是春季早熟品种,生长势强,回头瓜多,瓜条商品性好,口感香脆,品质好,单瓜重120 g左右。适宜在春秋保护地或露地栽培。  相似文献   

12.
以黄瓜白粉病菌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了改良CTAB法、SDS法和真菌试剂盒法对黄瓜白粉病菌基因组DNA提取的效果。结果表明,CTAB法提取的黄瓜白粉菌基因组DNA在纯度(R=A260 nm /A 280 nm)和产量上均优于SDS法和真菌试剂盒法,且杂质少。CTAB法提取的黄瓜白粉菌基因组DNA产率为204.3 μg/g,而SDS法和真菌试剂盒法分别为147.7、117.7 μg/g,且方法产率之间差异极显著。采用CTAB法提取的DNA纯度较高,为1.969 6;SDS法和真菌试剂盒法提取的DND纯度较低,分别为1.832 2和1.507 9。  相似文献   

13.
赵营  罗健航  李贵兵  刘晓彤  张学军 《土壤》2019,51(2):297-304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在宁夏灌区设施菜田研究了不施肥(CK)、单施有机肥(M)、常规施肥(CON)、减量优化化肥(OPT)、优化化肥+调节土壤碳氮比(OPT+C/N) 5种施肥方式对春茬黄瓜和夏休闲期土壤N_2O排放通量、累积排放量和排放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土壤N_2O排放通量高峰一般出现在黄瓜滴灌施肥或夏休闲期漫灌后第1天或第3天。春茬黄瓜基肥、追肥和夏休闲期,OPT、OPT+C/N处理土壤N_2O排放通量较CON处理分别降低了3.6%~47.2%、5.9%~49.9%和14.7%~46.6%。春茬黄瓜季和夏休闲期各施肥处理的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2.05~9.98kg/hm~2和3.55~7.23 kg/hm~2,OPT、OPT+C/N处理较CON处理分别降低了26.2%~34.3%和29.6%~33.7%。春茬黄瓜当季肥料的N_2O排放系数为0.43%~0.71%,而春茬黄瓜–夏休闲期总排放系数为0.54%~1.04%。N_2O总排放量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R~2=0.778);N_2O排放通量与5cm表层地温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R~2=0.47~0.68),与0~20cm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相关(R~2=0.63~0.88)。因此,相对于农民常规施氮方式,减施50%化肥氮量或减氮配合添加7.5 t/hm~2的小麦秸秆来调节土壤碳氮比都能达到设施菜田土壤N_2O的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苦参碱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状况及消解动态,建立了苦参碱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并在天津和安徽两地开展了为期两年的苦参碱在黄瓜和土壤中残留状况和消解动态规律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无水乙醇超声提取黄瓜和土壤中的苦参碱,使用大孔吸附树脂净化,甲醇定容,气相色谱带氮磷检测器(NPD)进行测定,外标法定量,在0.25-1.0 mg·kg-1添加水平范围内,苦参碱在黄瓜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8.32%-98.06%,变异系数为3.72%-7.44%;黄瓜和土壤中苦参碱的最小检出量均为1.36×10-12 g,最低检出浓度为0.004 mg·kg-1(黄瓜)、0.008 mg·kg-1(土壤)。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苦参碱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符合方程Ct=C0e-kt;苦参碱在黄瓜和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5.19-7.24 d和6.70-9.18 d。在黄瓜中施用0.3%苦参碱乳油,其制剂施药量为0.18-0.27 g·m-2,施药3-4次,两次施药间隔期为7 d,距收获期为1 d时,苦参碱在黄瓜中的残留量为0.125 6-1.207 1 mg·kg-1,土壤中的残留量为0.045 0-0.183 7 mg·kg-1。目前,国内外尚无苦参碱在黄瓜中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该试验研究成果为0.3%苦参碱乳油在黄瓜上的登记、安全使用规则  相似文献   

15.
采用N、P、有机肥三因素五水平最优设计,在陕北黄土高原进行了日光温室黄瓜N、P和有机肥肥效与施肥模式的田间试验。得到了日光温室黄瓜N、P和有机肥的肥效反应模式,以及N、P和有机肥单因素对日光温室黄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P、有机肥对日光温室黄瓜产量增加的影响是有机肥 N P,施用有机肥是日光温室黄瓜增产的主要措施。当施P2O5量小于750 kg/km2、施氮量小于1150 kg/hm2时,N、P肥有增产效果,用量大于此施肥量时N、P肥效降低。根据反应模式提出在黄瓜目标产量在83000~88000 kg/hm2之间,95%置信区间的N、P、有机肥最佳施肥用量为N 807.5~1309.3、P2O5 576.6~991.6 kg/hm2;有机肥41.3~148.9 t/hm2。N∶P2O5为1∶0.714~0.757。日光温室黄瓜种植应以有机肥为主,氮磷肥配合施用。  相似文献   

16.
摘花与套袋防治黄瓜灰霉病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灰霉病菌对黄瓜瓜条侵染部位主要为开败的花瓣,占总侵染数的90 .2 %~93.0 % ,侵染柱头及花萼占6 .9%~9.3%。首次提出摘花及套袋防治黄瓜灰霉病新技术,对黄瓜灰霉病防治效果分别为80 .3%~94 .7%和6 1.4 %~95 .6 %。开花至花败后1~2d及花前至开花期分别为摘花和套袋防治黄瓜灰霉病最佳时期。开花至花败后1~2d摘花对黄瓜瓜条生长发育无明显负作用,且化瓜率降低18.0 %~2 0 .6 %。黄瓜瓜条不同发育时期套袋均表现增产效应,瓜条长增加7.4 %~10 .3% ,瓜条重量增加6 .7%~10 .8%。花败前套袋化瓜率降低11.3%~30 .2 % ,畸形瓜率降低4 1.2 %~6 1.6 %。  相似文献   

17.
不同盐分胁迫对京郊设施黄瓜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连续2年在北京市房山区和大兴区4个基地,开展了设施菜田土壤不同盐分胁迫下对黄瓜的株高、茎粗、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以土壤电导率(EC)为指标,盐分胁迫处理分别为处理1(T1)0.21 dS·m~(-1)、处理2(T2)0.375 dS·m~(-1)、处理3(T3)0.532 dS·m~(-1)、处理4(T4)0.914 dS·m~(-1)、处理5(T5)1.108 dS·m~(-1)。结果表明:1)黄瓜苗期安全范围是EC值0.25~0.8 dS·m~(-1),幼苗缓苗快,株高与茎粗达到最佳水平。2)EC值在0.5~0.8 dS·m~(-1)范围时,黄瓜的产量和维生素C含量随着土壤盐分的增加而增加;当EC值大于0.8 dS·m~(-1)时,则随着盐分的增加而下降。硝酸盐变化趋势则刚好相反。黄瓜全生育期安全范围是EC值0.5~0.8 dS·m~(-1),可确保黄瓜高产与品质提高。3)土壤盐分与黄瓜产量呈负相关(y=-123.76x+164.86,r=0.870,P=0.002)。当土壤盐分上升至0.8~0.9 dS·m~(-1),甚至超过1 dS·m~(-1)时,可能会造成20%~60%的黄瓜减产。  相似文献   

18.
1品种选择 经多年试验示范,宁夏海原县早春茬黄瓜栽培中,能够高产、稳产的黄瓜品种有:津杂2号、密刺系列、津春3号、津优3号等。  相似文献   

19.
为改善低盐腌渍蔬菜品质下降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分析测定腌渍黄瓜的微观结构、质构性质、风味物质,研究低盐腌渍、复合腌制剂腌渍、高盐腌渍3种不同腌渍方式对腌渍黄瓜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盐腌渍黄瓜和复合腌制剂腌渍黄瓜的质构及风味品质均优于低盐腌渍黄瓜。其中,高盐腌渍黄瓜的硬度略高于复合腌制剂腌渍黄瓜,氨基酸总量和有机酸总量差别不大;复合腌制剂腌渍黄瓜的硬度比低盐腌渍黄瓜高271 g;氨基酸、有机酸总量分别比低盐腌渍黄瓜样品高35.3和55.1 mg·100g-1。 复合腌制剂腌渍黄瓜的质构、风味和感官等品质接近传统高盐腌渍黄瓜,优于低盐腌渍黄瓜。本研究结果为有效解决低盐腌渍使得黄瓜品质下降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施用玉米秸秆对蔬菜塑料大棚连作土壤的改良效果及其对黄瓜生长的效应。结果表明:施用0.4%~1.2%玉米秸秆能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改善耕层的通透性。秸秆处理还可降低土壤的电导度(EC),遏制土壤次生盐渍化。施用玉米秸秆促进了黄瓜生产,春茬黄瓜比对照增产5.0%~10.1%,秋茬黄瓜比对照增产11.7%~26.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