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盾水螨总科是水螨的一大类群,其下阶元间分类系统和系统发育存在争议,目前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对该类群分类学和生物学的研究尚欠深入.对盾水螨总科生物学和分类学研究的发展、现状及我国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简要分析了中国区系,展望了盾水螨总科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软滑水螨科Pionidae是水螨群Hydrachnidia湿螨总科Hygrobatoidea大类群之一。其科下阶元间系统发育和分类系统存在争议,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区系研究尚欠深入。本文对该类群系统学和生物学习性研究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及我国区系研究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回顾与展望,并列出了中国现知种类。  相似文献   

3.
腺水螨总科是水螨群中种类、数量较多的一个总科,普遍认为其包含8个科。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对腺水螨总科传统分类的研究历史,并综述了该总科系统发育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现行研究中的不足,展望了国内外腺水螨总科的研究前景。为该科以后的分类鉴定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经过1年来对芒果果园的调查,共调查鉴定出2目7科15属32种螨类;共调查到益螨18种、害螨14种.其中,植绥螨科的长颈真绥螨、武夷钝绥螨为广东新纪录,大赤螨科的快捷大赤螨、Anystis wallacei为中国新纪录.同时,对各月份芒果螨类发生的个体数量以及种数进行了统计、比较,基本了解了芒果螨类在一年中的高发期及低发期.种群优势及丰富度试验结果表明,无论从属还是从种的水平看,叶螨科、植绥螨科均为优势类群.说明芒果园螨类大多数的科级类群是寡属及寡种的类群,具有一定程度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急流水螨科被国内外学者公认为研究最困难的水螨类群之一,对其属级阶元的分类一直争议很大,为了更加深入了解该类群的系统学特性,进而为以后的分类鉴定工作提供理论基础,简要回顾了急流水螨科近百年来有代表性的高级阶元系统发育的研究历史,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了普遍存在的共识和争议,展望了我国的急流水螨系统发育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对蒲螨属9个种群15个个体的线粒体DNA上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I)进行克隆测序。对获得的15个C01中453bp基因序列,利用PHYLIP与MEGA核酸分析软件,以与蒲螨相近类群的前气门亚目叶螨科泰安地区的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作为外群,分别采用UPGMA及NJ法构建分子系统树。根据分子系统树及种群间进化分歧数建议:属于球腹蒲螨群的6个种群,可以分为3个独立的种。通过蒲螨的系统发育辅助形态学分类,解决了单纯依据形态学方法很难鉴定近缘种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对蝽次目内总科之间以及蝽总科、缘蝽总科和长蝽总科内的各科等科间的分类和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综述.有关蝽次目的系统发育关系,目前大多数学者根据形态学特征的研究一般接受“扁蝽总科+(蝽总科+其余的毛点类)”观点.但是各个总科之间,特别是毛点类之间、总科内各科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以及皮蝽科的地位还存在争议.迄今为止,从分子水平上对蝽次目系统发育的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对蒲螨属9个种群15个个体的线粒体DNA上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I)进行克隆测序。对获得的15个COI中453 bp基因序列,利用PHYLIP与MEGA核酸分析软件,以与蒲螨相近类群的前气门亚目叶螨科泰安地区的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作为外群,分别采用UPGMA及NJ法构建分子系统树。根据分子系统树及种群间进化分歧数建议:属于球腹蒲螨群的6个种群,可以分为3个独立的种。通过蒲螨的系统发育辅助形态学分类,解决了单纯依据形态学方法很难鉴定近缘种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智利小植绥螨雌成螨对朱砂叶螨卵、幼螨和成螨的捕食效能。结果表明:朱砂叶螨各螨态不同密度分布情况对智利小植绥螨的捕食效能有一定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当害螨各螨态分布密度增加,智利小植绥螨的捕食量随之增加,但当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智利小植绥螨的捕食量又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试验以朱砂叶螨卵密度为80粒/叶碟、若螨密度30头/叶碟、成螨密度10头/叶碟时,智利小植绥螨的捕食量最多。  相似文献   

10.
几种钝绥螨ITS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邹志文  陈芬  夏斌  吴瑜  张宇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23):4945-4951
 【目的】通过分析比较钝绥螨ITS基因片段,探讨其作为分子手段应用于种类鉴定,同时应用此分子标记来分析钝绥螨的亲缘关系,为研究其系统发育和完善分类系统提供参考。【方法】对采自江西桔园的尼氏真绥螨、江原钝绥螨、津川钝绥螨和东方钝绥螨进行总DNA提取,PCR扩增,测序,并从GenBank中下载5种钝绥螨的ITS序列,应用软件分析ITS片段长度、A+T%含量、变异位点和进化关系。【结果】得到总长度为644—655 bp的ITS序列片段,序列中A+T碱基比例较高,为58.2%。整个ITS基因片段存在204个碱基变异位点(ITS1:172;ITS2:22;5.8S:10)和32个碱基插入/缺失。真绥螨属的尼氏真绥螨和卵圆真绥螨的分类地位较近,遗传距离为0.013;而小新绥螨属的4个种与钝绥螨属的3个种在构建系统发育树时未能明显地分为2支,其中胡瓜新小绥螨和东方钝绥螨的遗传距离最近,为0.083。【结论】ITS序列片段分析结果支持尼氏真绥螨和卵圆真绥螨现在的分类地位,而小新绥螨属与钝绥螨属似乎未达到属间差异,其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11.
回顾自Loureiro以来艾纳香属(Blumea de Candolle)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的历史沿革和取得的成就,并提出艾纳香属系统分类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蚜虫分类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参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从形态学、染色体研究、核酸分子系统学、生物化学、化石研究等分类方法的角度出发 ,综述了国内外蚜虫分类的研究概况及进展 ,并指出虽然许多研究方法已被应用到蚜虫分类研究中来 ,但形态鉴定法依然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分类法。  相似文献   

13.
Molecular phylogeny and evolution of morphology in the social amoeba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social amoebas (Dictyostelia) display conditional multicellularity in a wide variety of forms. Despite widespread interest in Dictyostelium discoideum as a model system, almost no molecular data exist from the rest of the group. We constructed the first molecular phylogeny of the Dictyostelia with parallel small subunit ribosomal RNA and a-tubulin data sets, and we found that dictyostelid taxonomy requires complete revision. A mapping of characters onto the phylogeny shows that the dominant trend in dictyostelid evolution is increased size and cell type specialization of fruiting structures, with some complex morphologies evolving several times independently. Thus, the latter may be controlled by only a few genes, making their underlying mechanisms relatively easy to unravel.  相似文献   

14.
作者于1980—1989年先后参加武夷山与闽西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考察及福建省昆虫天敌资源调查.本文为综合调查结果,记述福建省植绥螨科6属58种,其中福建新记录11种,大陆及中国新记录各1种.  相似文献   

15.
土白蚁(Odontotermes)是一类高等培菌白蚁、对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有重要作用、但其对农林作物尧堤 坝水库和木结构建筑构成严重危害、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随着分子技术和基因组学的发展、分子生物学手段已逐 渐应用于白蚁研究中、由此推动了土白蚁属生物学各个方面的深入研究。总结土白蚁属传统形态分类的不足、比较 分子生物技术白蚁分类鉴定中的优势、展示目前在土白蚁属分子分类的研究状况。追溯土白蚁属的起源、分析印度 与中国土白蚁属的关系、回顾大白蚁亚科的系统发育、详述土白蚁属系统发育、探讨土白蚁属与地白蚁属的分类地 位、归纳土白蚁属与共生真菌及其他共生物间的协同进化关系。旨在加深对全球土白蚁属的深刻理解、探究土白蚁 属分子研究的方向、展望新技术在土白蚁分子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全序列的鹿亚科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13种鹿亚科动物线粒体DNA控制区全序列,并结合从GenBank获得的12种鹿亚科动物同源序列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鹿亚科物种的分类和系统进化。结果显示,25种鹿亚科动物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全长为914~1 072bp,个体间序列差异为0.1%~12.2%,4个属间差异为8.0%~12.2%。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马鹿分为2个不同类群,麋鹿属的麋鹿、斑鹿属的豚鹿以及黇鹿属的黇鹿与鹿属的分化处于属间差异,支持将其并入鹿属的观点,坡鹿为鹿属中最原始的种。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记述了湖南省桔园中常见的7种植绥螭,对它们的主要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提供了检索表  相似文献   

18.
侧耳属真菌系统分类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侧耳属的建立简史及其属内种的传统分类方法和现代分类方法。传统分类方法是根据菌体的外部形态特征对菌体进行分类,其优点在于外部形态特征是由多基因控制,缺点为表观形态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对于这样的菌体则无法确定其种的地位;现代分类方法是利用同工酶谱系分析、RAPD技术、有性亲和测试等手段对菌体进行分类,该方法不受形态可塑性的影响,但对菌体形态及其相似的物种来讲,用现代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又有局限性。侧耳属在分类等级上属于伞菌目、侧耳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