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果园防冰雹网产品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防冰雹网的性能要求,对防冰雹网的材料、结构设计以及耐冲击强度等进行分析,开发出具有抗老化、抗紫外线、结构稳定、耐冰雹冲击强度高的防冰雹网。对冰雹的落地末速度、落地动能及冰雹与防冰雹网间的作用力进行计算,设计的农用防冰雹网完全能够满足冰雹灾害的防护要求。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防冰雹网的不同搭建方式,采用“方科”牌防冰雹网,在陕西渭北地区进行不同搭建方式的应用实践,研究了不同搭建方式对果园光照强度和温湿度、果树生长状况等的影响以及防冰雹网的防护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搭建方式的防冰雹网,不会对果树发育生长造成影响,还可以有效防护冰雹灾害,起到防旱保墒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防冰雹网的不同搭建方式,采用"方科"牌防冰雹网,在陕西渭北地区进行不同搭建方式的应用实践,研究了不同搭建方式对果园光照强度和温湿度、果树生长状况等的影响以及防冰雹网的防护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搭建方式的防冰雹网不会对果树生长发育造成影响,还可以有效防护冰雹灾害,起到防旱保墒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吴忠市冰雹天气的预报预警及服务能力,本文对2016年7月3日夜间及2018年6月21日2次冰雹天气的多普勒雷达回波强度、径向速度、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冰雹指数等雷达产品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冰雹天气在吴忠市新一代多普勒雷达产品上的一些指标:回波强度在55 dBZ及以上,最大达到65.5 dBZ,且强回波中心伸展高度较高;在雷达回波速度场可分析有逆风区的存在;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48.0~57.5 kg/m~2,其数值出现持续增大或者突然增大的现象,可以作为冰雹预警的指标之一;冰雹指数产品对冰雹预报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葡萄防雹网防雹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葡萄防雹网防雹效果的实际观测和理论研究,得到葡萄防雹网的防雹作用机制以及冰雹撞击雹网的概率模型(α四=2LR-R2L2×100%,当R相似文献   

6.
利用1951-2012年湖南省永州市收集的各国家气象站的气候资料和冰雹资料,分析了冰雹的气候概况、冰雹的强度及其危害;利用2007-2012年永州雷达回波图资料分析了永州冰雹云团的移动路径;提出了根据冰雹云团移动路径科学布设人工消雹作业炮点对做好人工消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分析石河子垦区南山一带2007年7月3日强对流冰雹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常规产品和导出产品。结果表明,在有利的大尺度条件下,产生的2个中-γ尺度系统直接导致此次石河子市南山一带强对流冰雹天气过程。多普勒雷达回波强度变化、速度场、回波顶高、垂直累积液态水的质量分数对这次强对流冰雹天气具有相当好的临近预警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滇中地区冰雹天气雷达反射率强度及高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近几年滇中地区发生冰雹灾害时雷达反射率的强度及对应高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冰雹灾害发生时雷达反射率强度达到一定值时对应高度的区间分布情况。对利用天气雷达反射率产品预报短时对流天气过程,特别是冰雹灾害的预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方晓红 《农林科学实验》2013,(23):258-259,261
利用巴彦淖尔市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到的28次(2009--2013年)降雹天气雷达产品进行分析,归纳出冰雹云的雷达回波特征以及冰雹云的预警指标,并结合实际出现的降雹天气,总结了对冰雹云实施人工防雹作业的经验。发现冰雹云在平显上存在钩状回波、V型缺口、三体散射现象,中心强度一般在45-65dBZ,每块对流单体的面积一般在100-200km,冰雹云回波顶高(15dBZ)一般在10~16km,回波顶温度小于-40℃;由于地形的作用,表现为带状回波,或是离散多单体的强对流回波,有时排列成弧形。通过对冰雹云的判别总结出了相应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2008-2017年近10年白城地区5个县(市、区)的民政部门提供的冰雹灾害资料及5个气象站的冰雹资料,对白城地区冰雹的气候特征、物理量及冰雹路径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时间分布上,冰雹年平均7.7次,2012年以来有增多的趋势,6月出现的次数最多占总次数的40%,主要降雹时段是13-17时。空间分布上,冰雹基本呈现北多南少的分布。主要的降雹路径分三个方向共5条,主要以西南-东北及偏北-偏南的方向为主。根据冰雹路径和重点作物区,调整作业站布局,科学指挥作业,提出人工防雹对策,对白城地区的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天气实况资料,从天气尺度环流背景、探空资料、中尺度分析等方面,对2016年5月中旬出现在甘肃省临夏州的区域性风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春末夏初时节临夏地区冰雹天气的发生对于能量条件的要求并不高,但近地层的辐合切变能加剧冰雹天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为发挥多普勒雷达监测和预警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作用,对2013年8月1日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出现的冰雹雷雨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冰雹的回波强度强,达≥60 dBZ,回波顶高≥12 km;回波形态特征上,冰雹常为块状对流型;“V”型缺口、有界弱回波区等都是冰雹的典型特征。为冰雹的临近预报和人工消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刘鹏  蔡衡  黄天福 《农技服务》2011,28(2):255-256
冰雹云的识别,对于不同地区和季节、不同类型的雹云、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探测手段和识别方式,都有差异。因此,各地应加强研究、分析和总结。目前识别冰雹云主要依据雷达回波指标,一般初始回波形成后的前5min内强回波强度迅速增大,冰雹云的先兆特征一旦出现(必须在冰雹尚未形成时),立即实施作业,一旦形成冰雹降到地面,作业就失去作用,因此,早期识别,早期作业,是关系作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选取宝鸡地区9县3区19502015年的降雹资料和灾情记录,利用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该地区冰雹灾害时空分布情况、冰雹灾害的强度和降雹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受全球变暖等大背景影响,宝鸡地区19502015年的降雹资料和灾情记录,利用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该地区冰雹灾害时空分布情况、冰雹灾害的强度和降雹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受全球变暖等大背景影响,宝鸡地区19502015年冰雹活动总体趋向频繁。1970年代末到达峰值。1990年代后因防灾能力提升,降雹次数开始下降。由于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冰雹灾害自1980年代末开始增加。小波分析显示,冰雹灾害以28 a为主周期,年内主要集中在52015年冰雹活动总体趋向频繁。1970年代末到达峰值。1990年代后因防灾能力提升,降雹次数开始下降。由于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冰雹灾害自1980年代末开始增加。小波分析显示,冰雹灾害以28 a为主周期,年内主要集中在57月,日内集中在14:007月,日内集中在14:0018:00。宝鸡地区主要有4条降雹路径,陇县为宝鸡地区冰雹灾害发生的高频区域。  相似文献   

15.
槽后或冷涡后有冷空气补充,正涡度较大,一般在槽前、槽的中下部,或冷涡的底部和西南部易出现冰雹天气。回波强度≥50dBz,回波顶高度≥10km,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35kg/m2,可降冰雹。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市人工防雹作业期主要在每年6—9月,主要作业区域在鄂尔多斯市北部沿黄河一带和南部乌审旗。对防雹作业效果一直难以有效客观评判。本文采用物理效果检验法对2016年7月3日乌审旗防雹作业过程进行效果检验。选取雷达回波参数中的回波强度、回波顶高、强回波高度、垂直累计液态含水量和强回波面积5个雷达回波参数,对比作业前、后雷达回波参数的变化,结合防雹作业点的用弹量和作业时机综合分析防雹作业效果。结果表明,作业后的雷达回波强度下降了8%,强回波高度下降了22%,垂直累计液态水含量下降了35%,有效抑制了冰雹云的发展。但之后的2次作业用弹量偏少,效果不明显,冰雹云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17.
白先达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579-6581,6597
[目的]研究桂林地区冰雹天气及其预报方法。[方法]针对桂林地区的冰雹发生情况,结合桂林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的观测资料,总结分析影响桂林地区冰雹的天气形势和雷达回波特征,探索冰雹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方法。[结果]桂林地区每年都会出现1~2次冰雹,冰雹发生受地形影响明显,地理分布极不均匀;时间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发生在春季,且多发生在下午到傍晚时分。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冰雹十分有效,桂林地区冰雹的回波单体强度≥50 dBz,回波顶高≥10 km,垂直液态水含量≥40 kg/m2,常配合有中气旋,冰雹很强的时候,还会出现三体散射特征。冰雹的预报以短时临近预报为主。[结论]该研究为冰雹的预报、人工消雹和减灾防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魏慧娟  方向明  贾文秀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53-19456
从天气背景入手,运用常规观测资料、四要素站、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讨论了2010年6月18日出现在驻马店市驿城区的冰雹天气的大气不稳定层结、水汽条件和上升运动等特点,并结合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对冰雹云的回波特征做了分析。结果发现,这次降雹过程高空形势表现为冷涡型,冰雹落区主要在地面辐合线两侧;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性在K指数、SI指数、CAPE值、θse和风随高度的变化等方面均表现明显,0及-20℃层高度也有利于冰雹的产生,强的垂直上升运动和深厚的湿度大值区也为冰雹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冰雹回波面积小但强度大,伴有V型缺口和强辐合区,强回波下方由上升气流造成的弱回波区表现明显。  相似文献   

19.
利用多普勒雷达产品识别重庆冰雹云指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重庆、万州、恩施三部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分析了重庆2008-2010年的9次冰雹过程,总结了一些冰雹天气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指标.发现当回波强度大于等于50dBZ,回波顶高大于等于11km,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大于等于44kg/m2,冰雹指数出现连续几个实心三角标志,中层具有强的风速辐合或者中气旋时容易降雹;出现三体散射回波等冰雹典型特征时肯定降雹.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越大,大于60kg/m2的强VIL持续时间越长,冰雹直径越大.在冰雹云发展阶段VIL存在≥15kg/m2的明显跃增且跃增后VIL≥50kg/m2,这是冰雹独特的特征,对判别冰雹云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冰雹灾害对不同棉花品种(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雹灾后的5个陆地棉品种(系)的现蕾强度、成铃强度、净同化率(NAR)、群体生长率(CGR)等主要形态生理指标和产量的研究,得出冰雹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与棉花品种的抗逆性大小、冰雹的危害程度、以及受灾后所采取的管理措施有关;筛选出了受雹灾后,具有较强恢复力和自养能力的品种(系),同时提出了不同受害级别棉花的抗雹灾农艺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