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利用0.2%莪术醇成品饵剂和0.25mg/kg雷公藤甲素颗粒剂2种鼠用不育剂在林间饱和投放高原鼢鼠有效洞道,通过高原鼢鼠对2种药剂的适口性取食及取食后抗生育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种药剂均对高原鼢鼠有很好的适口性,抗生育效果显著,0.25mg/kg雷公藤甲素颗粒剂比0.2%莪术醇成品饵剂适口性更好,防治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雄性不育剂对农田害鼠的防控效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山西五台县研究了0.25 mg/kg雷公藤甲素颗粒剂对以长尾仓鼠(Cricetulus longicaudatus)为优势鼠种的农田害鼠群落的抗生育效果。结果表明,投放试验药剂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害鼠的雌体繁殖率在逐渐减少,亚成体所占的比例明显下降,农田害鼠群落的种群密度下降了63.49%。说明该药剂可在较长时间内控制害鼠种群的繁殖,抗生育的综合效果显著;在农田的适口性较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因此,可在农田大面积使用防治害鼠。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对宁波市农田害鼠的科学、有效控制,通过试验验证了第二代抗凝血剂灭鼠剂0.005%溴敌隆颗粒剂、0.005%溴鼠灵颗粒剂以及物理灭鼠剂20.02%地芬·硫酸钡饵剂的灭鼠效果。结果表明,3种灭鼠剂的防效均达75%以上,灭鼠效果和安全性良好。鉴于限用农药溴敌隆、溴鼠灵已在宁波市退市,20.02%地芬·硫酸钡饵剂可作为替代性灭鼠剂。  相似文献   

4.
抗生育剂莪术醇对区域性害鼠的控制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5~2006年,在山西隰县进行了0.2%莪术醇对区域性害鼠的防控效果试验。试验结果显示:(1)害鼠前三天对毒饵的平均摄食系数为0.47,大于0.3,接受性较好。(2)使用药剂后,雌体繁殖率降低了18.80%;平均胎仔数下降了7.5%,平均子宫斑下降了6.83%;亚成体所占的比率下降了72.28%,对害鼠的繁殖影响作用明显(。3)通过密度检测,试验药剂对种群密度的控制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在增加,第三次校正控制效果达到了44.73%,表明该药剂能够有效地降低害鼠的种群密度。(4)投药后,在试验区未发现天敌二次中毒及其他非靶动物出现异常现象,也未发生人、畜、禽误食中毒现象,大田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5.
对2012年投放"雷公藤甲素"颗粒剂的农田害鼠群落次年的恢复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投药区的雌体繁殖率为26.67%,而对照区的雌体繁殖率为53.85%,比对照区降低了50.47%,且二者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投药区和对照区的害鼠群落密度也有显著差异,对害鼠密度的控制率可达到67.64%。说明该药剂至少2 a内可以控制害鼠群落的繁殖和密度,抗生育的综合效果显著。建议在使用抗凝血杀鼠剂降低害鼠数量基数的基础上,使用抗生育剂达到长期、持续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采用人工投放10%硅酸盐蜡块饵剂对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灌木林害鼠进行适口性和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投药5 d后,试验区害鼠对10%硅酸盐蜡块饵剂的取食率为44.69%;校正有效洞口减退率为62.76%,捕获率减退率为97.93%;投药190 d后,校正有效洞口减退率为81.98%,捕获率减退率为82.44%;未发现非靶标动物中毒死亡。10%硅酸盐蜡块饵剂适口性良好;在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灌木林区人工投放10%硅酸盐蜡块椭圆形饵剂防治害鼠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青海农技推广》2006,(3):64-64
“鼠用植物性复合不育剂”是采用天然植物提取物加工配制而成.用于鼠类抗生育作用的一种药剂。它是目前防治农田、森林鼠害的一种安全、有效、新型的生物药剂。  相似文献   

8.
生物性不育剂防治林业鼠害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生物性不育剂防治森林害鼠试验,结果表明,雌成年鼠怀胎率下降55%,高投药量会得到高效。  相似文献   

9.
世双鼠靶地芬诺·硫酸钡成品颗粒剂主要成分是医用造影剂硫酸钡、止泻剂地芬诺酯和诱食剂,其作用机理是利用物理方式促使害鼠肠道梗阻致脏器衰竭死亡,害鼠取食后一般在3~7 d内死亡,具有安全环保、不污染环境的优势。对其进行受潮性及适口性试验,在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施药10 d后,纯饵剂每处投放8 g处理的害鼠平均校正死亡率最高,为62.13%;混合饵剂(世双鼠靶地芬诺·硫酸钡成品颗粒剂+新鲜葱末100 g/kg+菜籽油20 g/kg)也是每处投放8 g处理的害鼠平均校正死亡率最高,为71.65%。建议改进该饵剂质地较粗糙、易碎、防潮性较差的缺陷,在今后可以大面积应用到农林牧业鼠害防治上。  相似文献   

10.
我国植物源灭鼠药剂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表明,植物在鼠害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害鼠的驱避、毒杀和使害鼠产生不育作用.植物源灭鼠剂主要分为植物源杀鼠剂和植物源鼠类不育剂.植物源杀鼠剂可直接杀死害鼠,而植物源鼠类不育剂可以使鼠类产生不育作用,这2种方法均可使鼠类种群数量减少,从而减轻其危害.本文介绍我国植物源灭鼠药剂的研究及应用情况,并分析了植物源灭鼠药剂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农田鼠害防治技术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光藻 《西南农业学报》2001,14(2):92-96,110
本文综合评述了农田鼠害研究方面的有关问题及主要技术措施的研究进展。指出农田鼠害的有效防治除了需要掌握害鼠本身的发生规律、种群动态等生物生态学特性外,还需研究预测预报,防治指标,损失评价技术,制定防治方案,进而研究各项技术措施。化学防治是当今世界各国鼠害防治的主要手段;在一定的条件下,诱订和稳定捕食性天敌,可以有效地控制害鼠种群数量的恶性增长;不育剂的大面积应用还未取得成功的先例,但可以肯定在不远的未来,包括不育剂在内的遗传防治技术将成为现实;信息素、外激素的应用还存在许多问题;电磁灭鼠已告失败,超声波也难付诸应用;驱避剂的弱点是害鼠很容易适应它们。因此,有效的灭鼠仍然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农田害鼠的发生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 ,由于受气候、耕作、栽培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农田害鼠渐趋严重。老鼠不但取食种子 ,咬啃青苗 ,造成缺苗断垄 ,而且对即将成熟或已成熟的作物取食、盗藏、破坏 ,使粮食丰产不能丰收 ,同时破坏田间环境 ,给耕作及灌溉造成极大不便。我县常年受害面积二十五万亩以上 ,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45 %左右 ,年损失粮食数百万千克。加之龙陵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复杂 ,有利于害鼠的生育繁殖 ,据调查 ,我县平均每亩农田有鼠类10.54只 ,超过防治指标3%夹次的4.51倍。一、农田害鼠种类及发生危害情况1.主要害鼠种类。调查表明 :我县主要…  相似文献   

13.
TBS技术监测及控制农田害鼠效果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2010~2011年在贵州省余庆县开展TBS技术监测及控制农田害鼠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共设置TBS围栏3个,捕获鼠类124只,鼠种种类有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臭鼩4种,鼠种种类及鼠种组成与历年鼠夹法调查结果相吻合。每个TBS围栏平均捕鼠数为24.80只,前2~3个月的捕鼠数明显多于后5~6个月的捕鼠数。对玉米地、水稻田害鼠的控制效果为53.13%。TBS技术在农田害鼠防治中,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并可用于开展鼠种普查和鼠情监测。  相似文献   

14.
雷公藤多甙对雄性黄毛鼠、小白鼠抗生育试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雷公藤多甙按30 mg·kg-1 剂量对雄性黄毛鼠进行灌胃染毒,以药后14 d效果最好,对精子数、A级精子及精子存活率的抑制率分别为44.3%、57.9%、46.4%;第42 d效果减弱,分别是10.8%、12.0%、26 .1%;第84 d基本丧失抗生育作用.说明雷公藤多甙对黄毛鼠精子发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睾丸组织切片表明,雷公藤多甙能破坏睾丸组织,使生精细胞数量及活力下降,抑制精子的形成及成熟.用雷公藤多甙按30 mg·kg-1和50 mg·kg-1两种剂量对雄性小白鼠进行灌胃染毒,以药后14 d抗生育效果最佳,小白鼠产仔率均下降32.6%;两种剂量处理差异不显著,均与对照处理存在极显著差异.适口性测定结果表明,黄毛鼠对雷公藤多甙混合剂摄食系数为0.26.  相似文献   

15.
TBS围栏式捕鼠器的灭鼠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1年在贵州省岑巩县开展了TBS围栏式捕鼠器灭鼠试验。结果表明,共设置TBS围栏1个,捕获鼠类46只,鼠种种类有褐家鼠、小家鼠、黑线姬鼠和黄胸鼠,以褐家鼠数量最多,占总捕鼠数的50.00%,为当地农田害鼠优势种,鼠种种类及鼠种组成与当地2011年鼠夹法系统监测结果——褐家鼠占绝对优势基本相一致。不同月份捕鼠数量存在明显差异,在6月和9月出现两个捕鼠高峰。试验区附近水稻受鼠类危害明显减轻,对农田害鼠具有一定的控制效果。说明TBS围栏灭鼠技术在农田害鼠防治中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在农田鼠害监测工作中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评价新贝奥(雷公藤甲素)在三亚农田灭鼠中的杀灭和抗生育效果,分别在坡田洋和妙林洋开展秋防和春防试验。秋防区防后第11、41和70天从防治前鼠密度大发生(28.57%)分别降至2.86%、3.81%和6.80%;春防区防后第19和47天从防前鼠密度大发生降至轻发生,校正灭效99.48%~99.88%。睾丸下降率和怀孕率明显下降,药剂安全性好,推荐在本地区农田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主要评价了0.005%溴敌隆毒饵对农田和住宅户害鼠的杀灭效果。结果表明:溴敌隆毒饵对农田褐家鼠、小林姬鼠、灰仓鼠、小家鼠等害鼠的防效为73.29%~83.34%,对住宅户褐家鼠、小家鼠的防效为83.39%~84.22%;溴敌隆属慢性杀鼠剂,该药对人畜、家禽及鼠类天敌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1984—2010年农区鼠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农区鼠类种群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并为其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分析1984—2010年贵州省30个县(市、区)农区鼠情监测结果表明,贵州省家栖鼠类和农田鼠类隶属2目(啮齿目、食虫目)3科(鼠科、仓鼠科、鼩鼱科)18种,主要集中于鼠科,占总种数的77.78%,在区系组成上以东洋界种类占绝对优势,占总种数的66.67%。褐家鼠、黄胸鼠为家栖鼠优势种,分别占总鼠数的51.26%、29.16%,小家鼠为常见种,占总鼠数的16.80%;黑线姬鼠为农田区(稻田、旱地)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62.57%,褐家鼠、黄胸鼠为常见种,分别占总鼠数的12.29%、14.73%,在部分地区为农田害鼠优势种,高山姬鼠为黔西北部分地区优势种。贵州省农区灭鼠的重点是黑线姬鼠、高山姬鼠、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5种害鼠,应将其列为贵州省主要的监测对象。住宅区混合鼠种种群数量明显高于农田区,种群数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不同年度、不同时期、不同月份、不同季节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根据贵州省多年来的农区鼠害测报及防治实践,明确了农区鼠害监测及综合防治的技术路线,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农区鼠害监测技术和综合防治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为了摸清农区鼠类种群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并为其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分析1984-2010年贵州省30个县(市、区)农区鼠情监测结果表明,贵州省家栖鼠类和农田鼠类隶属2目(啮齿目、食虫目)3科(鼠科、仓鼠科、鼩鼱科)18种,主要集中于鼠科,占总种数的77.78%,在区系组成上以东洋界种类占绝对优势,占总种数的66.67%。褐家鼠、黄胸鼠为家栖鼠优势种,分别占总鼠数的51.26%、29.16%,小家鼠为常见种,占总鼠数的16.80%;黑线姬鼠为农田区(稻田、旱地)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62.57%,褐家鼠、黄胸鼠为常见种,分别占总鼠数的12.29%、14.73%,在部分地区为农田害鼠优势种,高山姬鼠为黔西北部分地区优势种。贵州省农区灭鼠的重点是黑线姬鼠、高山姬鼠、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5种害鼠,应将其列为贵州省主要的监测对象。住宅区混合鼠种种群数量明显高于农田区,种群数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不同年度、不同时期、不同月份、不同季节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根据贵州省多年来的农区鼠害测报及防治实践,明确了农区鼠害监测及综合防治的技术路线,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农区鼠害监测技术和综合防治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20.
C型肉毒素饵粒防治草原鼠害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6年应用生物杀鼠剂C型肉毒素饵粒对乌拉特后旗草原害鼠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C型肉毒素饵粒750 g/hm2、1500 g/hm2、2250 g/hm2和3000 g/hm2处理投饵后7d防效为81.5%~86.5%,对照药剂用500万毒价/ml C型肉毒杀鼠素冻干剂毒饵1500 g/hm2处理防效为87.4%,各用量处理及对照药剂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而且对人畜和害鼠类天敌比较安全,无二次中毒现象;综合考虑,以每hm2撒施C型肉毒素饵粒750~1500g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