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苹果偏冠树校正技术河北省玉田县林业局朱士武校正偏冠树的经验:(1)对1一2年生偏冠幼树,将树体拉向缺枝部位相对的方向,角度30一45度,拉树前先浇足水,待缺枝一侧萌生健壮枝后再拉回原方向。(2)在缺枝部位,于3一4月嵌芽接或6一8月“T”字形芽接,初...  相似文献   

2.
拐棍竹生物学特性及其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7-1991年,对拐棍竹生物学特性及其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拐棍竹于4月10日开始发笋,当年6月中旬高生长基本结束,高生长指数期是5月20日-6月10日之间高生长节律呈逻辑斯蒂(LOGISTIC)曲线,其方程式为:Y=378.246/1+151.35e^-0.47432x,6月底后,竹笋-幼林开始了枝,叶生长,当年发枝轮数为17轮,一轮中约发8枚小枝,一小枝当年发叶4-5枚,建立了单株  相似文献   

3.
杨树溃疡病经常在幼树干部形成大溃疡斑,造成枝枯和死树。以胸径下病斑面积与树周面积的比值计算的发病程度(X5)与胸径年生长量(Y2)之间呈显著相关。通过回归建立了三个品种不同病情下的生长量模型:美×559:Y2=0.15406+118.52194/(102.9113+X^25)加杨:Y2=-0.4136+278.32113/(133.0115+X^25)小×黑:Y2=-0.08487+110.16972/(131.4548+X^25)三个估算模型经数学检验合理;坐标曲线符合植物病理学原理,可作为该病病情分级和生长量损失估算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堆积沙地杨树人工林内进行不同旱作保水技术研究,系统测定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蓄水性能、林木蓄积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白(白膜)+草(麦草)+保(保水剂)、黑(黑膜)+草+保、黑+保、白+保、草+保、黑+草的处理能有效地起到蓄水保水作用,促进杨树人工林生长,从而增加了杨树林木蓄积量。  相似文献   

5.
杨树烂皮病与林龄的相关性及其防治佳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典型整群均匀随机抽样的方法,从野外获得31调查样地资料,对杨树烂皮病感指数Dis)(1)与林龄(A)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杨树烂皮病感病指数与林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从病害群体的角度给出了乌海地区杨树烂皮病感指数在不同林龄阶段的回旦预测模型:D1=-61.8698+18.0063A-0.9526A^2与DⅡ=-374.4550+40.5793A-1.0056A^2,并且其相关指数(2)分  相似文献   

6.
泗洪县城头林柴场湖积黑土杨树造林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泗洪县城头林柴场湖积黑土杨树造林技术探讨周翠萍(泗洪县林业科技推广中心,211900)Ⅰ-72,Ⅰ-69杨是黑杨派中两个优良无性系,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用途广、易于繁殖的特点。泗洪县城头林柴场于1984~1994年在湖积黑土上营造了Ⅰ-72,Ⅰ-6...  相似文献   

7.
苹果幼树拉枝应注意的问题果农在拉枝中很容易出现拉枝时间不当、拉枝不规范、拉枝不均匀等问题。(1)拉枝宜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进行。春季拉枝易萌梳状直立旺枝,背后芽不萌发,侧芽萌生无效弱枝;7月拉枝,易萌秋梢,越冬易冻死。(2)以被拉枝呈一条线,基角开张...  相似文献   

8.
从1992--1995年扦插16000个插条,成活率由1992年的26%提高到1995年的96%。共繁殖共根苗2239株,移栽1000余株,长势良好。试验认为(1)嫩枝扦插生根率高于硬枝,从实生苗母树采集的插穗经生根剂处理中生根。(2)扦插时间以5月下旬至7月中旬较适宜,6月中,一旬为最佳时间。(3)扦插基质以珍珠岩+石砂最合适,(4)生根剂以PGC,PRA液态高深度速蘸法为最佳。  相似文献   

9.
芽梢斑螟幼虫危害特点及其密度估计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锦年  黄辉 《林业科学》1997,33(3):247-251
芽梢斑螟是马尾松二年生球果的重要害虫。根据种子园雄花发生特点,研究了芽梢斑螟越冬幼虫转移危害及其在树冠和林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7轮生枝的马尾松树冠上,芽梢斑螟越冬幼虫集中侵害第六、七轮生枝上的二年生球果,球果被害率达53.6%,幼虫数量占总数的58.8%。种子园内不同无性系有少雄(花)、中雄和多雄树之别,芽梢斑螟越冬幼虫转移后的危害率及其数量分布,随马尾松雄梢率的增加呈递增的趋势。危害率(y1)和幼虫数量(y2)与雄梢率(X)的回归方程式分别为y1=0.660+0.473X,y2=-0.829+0.303X  相似文献   

10.
不同密度I-69杨树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1种密度Ⅰ-69杨树人工林的胸径及树高生长材料,建立树高及胸径的生长模型。通过6种模型的比较,选出最适宜的Logistic树高生长模型及单分子胸径生长模型。探讨了树木的径、高生长规律。11种密度的胸径生长可划分成5个密度组(4m×6m,4m×7m);(5m×6m,6m×6m);(5m×8m,6m×8m,7m×7m);(5m×10m,7m×8m,8m×8m);(5m×15m)。密度对树高生长影响不大。通过对胸径连年生长量的分析,划分了不同密度组Ⅰ-69杨树生长的Ⅵ个阶段,为合理培育杨树人工林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珍稀濒危荒漠植物保护等级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本文以中国西北荒漠地区50种荒漠植物作为定理研究的对象,根据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理论,选取珍稀濒危荒漠植物的分布区、分类学地位、生物学指标及利用价值4个指标,将生物学指标量化为乔木、灌木、多年生草本和1年生草本4个指标变量,将利用价值量化为科研、药用、饲(食)用、薪炭用和其它价值5个指标变量,分别构建判断矩阵,通过计算机数据处理,定量研究各指标在珍稀濒危等级综合评价中的以重及重要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对50种珍稀濒危荒漠植物的保护等级进行排序,结论基本符合《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和《中国植物红皮书》的分级结果。盐桦(Betula holophila)、矮沙冬青(Ammopiptanthus nanus)、贺兰山丁香(Syringa pinnatifolia var.alashanica)、沙生柽柳(Tamarix taklamakanensis)、四合木(Tetraena mogolica)、新疆丽豆(Colophaca soongoria)、喀什女蒿(Hippolytia kaschgarica)7种荒漠植物被列为1级保护,占总数的14%,裸果木等22种荒漠植物被列为2级保护,贴总数的44%,梭梭等19种荒漠植物被列为3级保护,占总数的38%,星毛短舌菊、盐豆木2种荒漠植物被列为等外,占总数的4%。  相似文献   

12.
格氏栲群落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44,自引:4,他引:40  
樊后保 《林业科学》2000,36(2):6-12
在 1hm2 样地调查材料的基础上 ,分析了福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的种类组成、群落外貌、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特征。该群落共有维管束植物 1 1 0种 ,隶属于 42科 6 8属 ,其中单种属占 6 7% ,包括藤本在内的高位芽植物占总数的 87 3%。除格氏栲种群符合随机分布外 ,其它乔木种群均服从聚集分布 ,在垂直空间上可分为 3个亚层。物种多样性指数介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之间  相似文献   

13.
游水生 《林业科学》2001,37(Z1):106-110
本文从乔木层组成和物种多样性角度探讨不同人为干扰强度(天然米槠林CK、A级择伐更新、B级皆伐迹地天然更新、C级皆伐迹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D级杉木林)对福建武平米储林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CK、A级和B级乔木层都是以米储为优势种,C级顶极种米槠处于第2优势种,阳性树种裂斗锥处于第1优势种,而D级受人工种植的影响乔木层优势种发生根本性变化而以杉木为优势种;通过乔木层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分析,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加大种类组成、各科含种数、各科含属数和各属含种数上升到B级或C级后下降或直接下降,而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呈线性下降、优势度呈线性上升.特别是D级杉木林乔木层由于以人工种植杉木为优势种控制着整个群落的性质和环境、导致分析的各方面指标与天然米槠林CK相距甚远,目前较难恢复到米槠顶极群落,其余更新方式将能恢复到米槠顶极群落.  相似文献   

14.
红锥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洪伟  柳江  吴承祯 《林业科学》2001,37(Z1):6-10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变化"的方法,对刀石山红锥种群结构进行分析,并运用C、Lδ、M*、M*/X、GA5种聚焦度指标及Iwao M*-X回归测定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和动态.结果表明红锥种群结构存在增长和下降两种类型;聚焦度指标测定结果一致表明红锥种群的空间分布为随机型IwaoM*-X回归分析表明分布的基本成分是红锥个体;在种群成长过程中,分布格局从聚集型向随机型转化.  相似文献   

15.
以桉树、杉木、马尾松、落叶松及樟子松等为对象 ,利用样地调查资料 ,结合已有研究成果 ,对造成我国人工林生产力低下的多种自然因素 ,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按人工林现实分布格局及立地质量水平 ,全国人工林气候—立地生产潜力 (材积 )平均为 8 6m3 hm2 ·a ;现有人工林由于大面积幼龄林的存在 ,所带来的生产力总体水平下降的幅度为 31%~ 35 %。  相似文献   

16.
白银地区优良林草品种选择与林草复合经营技术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优良林草品种的选择和林草复合经营技术试验结果表明 :引进的速生杨、速生柳各无性系间的扦插繁育和植苗造林成活率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速生杨、柳苗期生长量与对照 (新疆杨、旱柳 )相比差异显著 ,90 %以上可当年育成一级壮苗 ,造林后速生杨、柳幼树初期生长量显著快于对照 ;引进的美国紫花苜蓿品种在林草复合经营中的品质和产量与对照相比有明显优势 ;林草间作的经济效益远远高于普通农作物种植 ,林草复合系统中草的收益完全可以保证林木成材前幼林的抚育费用 ,并可实现盈利 90 0~ 15 0 0元 /hm2 。  相似文献   

17.
Aspen and balsam poplar regeneration from root suckers were assessed in boreal mixedwood forests nine years after logging in a variable retention experiment (EMEND Project—Ecosystem Management Emulating Natural Disturbance) located north of Peace River, Alberta, Canada. Five levels of retention of mature trees (2%, 10%, 20%, 50% or 75% of the original basal area) were applied in stands dominated by aspen, white spruce or mixtures of the two species. Basal area of aspen (or that of aspen plus balsam poplar combined) prior to logging strongly influenced sucker density of aspen (or aspen + balsam poplar combined) and in some cases their growth. Nine years after harvest there was a decline in sucker density and volume ha−1 with increasing retention levels of aspen (or both poplars combined); sucker density declined by 50% when only 20% of the original basal area was left in the stand. Retaining mature spruce trees in the stand had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number of suckers but did affect their total volume ha−1. Thus, we suggest that by knowing stand aspen and balsam poplar density prior to logging and varying levels of retention of aspen and balsam poplar or conifers at harvest, the density of Populus regeneration can be predicted by managers, thereby allowing them to create a range of mixedwood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8.
南亚热带不同树种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收获法和建立的单木相对生长方程研究了南亚热带5种树种人工林乔、灌、草不同组分的生物量及其分配。结果表明:在立地条件相似,林龄和经营管理措施相同的情况下,不同树种人工林生物量有较大差异,表现为米老排林(404.95 t·hm-2)火力楠林(376.61 t·hm-2)马尾松林(239.94 t·hm-2)红椎林(231.01 t·hm-2)铁力木林(181.06 t·hm-2)。林分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以乔木层为主,占总生物量的87.71%97.86%;其次为地表凋落物层,占1.96%10.90%;灌木层和草本层最低,仅占0.02%1.09%。林分乔木层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格局总体呈树干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大,根或枝所占比例次之,再其次是干皮,叶生物量最低。林下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表凋落物层生物量在不同林分间的差异均较大,其中,灌木层生物量以红椎林和马尾松林较高,火力楠林和米老排林较低,铁力木林最低;草本层和地表凋落物层表现出相似的规律,即马尾松林最高,红椎林其次,米老排林、火力楠林和铁力木林较低。  相似文献   

19.
东北东部林区次生林主要阔叶树种的萌芽更新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固定样地调查,采用伐桩的径、高度、萌芽的数量、萌芽的生长情况等指标,分析东北东部林区主要阔叶树种的伐桩萌芽更新规律。结果表明:在一定的伐桩径范围内,伐桩萌生枝数随着伐桩径的增大而增多;增长到一定程度后随着伐桩径的增大而减少;得出不同树种萌芽能力较强的年龄范围的伐桩径级。对于不同阔叶树种,伐桩高与当年生萌生枝数量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变化规律,研究地点具有产生萌芽能力的阔叶树种可划为3种类型:对数型、直线型、指数型,阔叶树的萌生枝高生长与伐桩径和伐桩高无明显关系。第2年伐桩萌生枝的数量与伐桩径的关系在总体趋势上与第1年基本相同,同时次年仍有新的萌生枝产生,但数量很少。与第1年不同之处在于萌生枝开始死亡,一方面,伐桩产生的萌生枝越多,死亡的数量也增大;另一方面,第2年的伐桩存活率在不同种类树种间差别较大:水曲柳高达96·2%,槭树为23·3%,榆树类为21·8%。所探讨的树种在研究区域内都有“萌代主”的能力,并且不同树种以及同一树种不同年龄,“萌代主”的能力和单个伐桩保存的萌生大树的数量不同。  相似文献   

20.
松毛虫种间杂交及其遗传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报道了我国最严重的森林害虫———松毛虫种间杂交试验的研究结果。研究表明,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Walker)、油松毛虫(DendrolimustabulaeformisTsaietLiu)、赤松毛虫(DendrolimusspectabilisButler)、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superansButler)相互间都可以进行杂交,亲缘关系较近。其中,油松毛虫和赤松毛虫分别与马尾松毛虫进行杂交,无论正交或反交都可以产生有生育力的F1代,F1代自交产生F2代,证明在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另外,油松毛虫、赤松毛虫和马尾松毛虫分别与落叶松毛虫的种间杂交也能进行,并产生F1代杂种松毛虫,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幼虫死亡率高,经过多年反复试验,均未能完成F2代。另外,还对其形态学特征和染色体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赤松毛虫、油松毛虫和马尾松毛虫确系同一物种,但由于长期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相互间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已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根据动物学命名法的有关规定,我们认为油松毛虫和赤松毛虫应分别定名为马尾松毛虫地理亚种,即油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