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田间系统调查,明确了非结球芽甘蓝上B型烟粉虱的发生规律。研究了田间不同高度黄板对非结球芽甘蓝B型烟粉虱成虫诱杀数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密度对田间种群的控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黄板底部离地面5cm处理的诱杀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田间每667m2使用黄板60块,7d后田间B型烟粉虱种群的控制效果达65.3%。应用黄板诱杀B型烟粉虱成虫是非结球芽甘蓝B型烟粉虱综合治理中经济有效的防控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2.
小菜蛾在春茬甘蓝上的分布及其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调查了小菜蛾在春茬甘蓝不同生育期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甘蓝莲座期,小菜蛾的卵主要产在甘蓝近地面的茎部、叶柄和叶背等比较隐蔽的部位,包心初期,大量的小菜蛾幼虫集中在甘蓝的心叶进行为害,进入包心后期,小菜蛾主要在甘蓝的内叶为害,进入收获初期,小菜蛾转移到外叶为害。〖JP2〗据此,甘蓝的包心初期和后期是对小菜蛾进行防治的两个重点时期,结合科学合理施药,在甘蓝的整个生长季节施药2~3次即可有效控制小菜蛾的为害。  相似文献   

3.
秋甘蓝鳞翅目害虫不同防治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秋甘蓝上不同鳞翅目害虫发生规律的研究 ,提出以菜青虫为标准虫 ,各鳞翅目害虫虫口当量的计算方法 ,以秋甘蓝的生育期和害虫复合动态防治阈值作为防治的决策指标 ,比较了生物防治、化学防治、菜农自控 3种不同防治体系的害虫防治效果 ,结果表明生物防治区与化学防治、菜农自控区对害虫防治效果基本一致 ,生物防治区天敌的控害作用明显增强 ,防治成本比化学防治区和菜农自控区分别减少13.9%和50.7% ,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50%以上。  相似文献   

4.
甘蓝小菜蛾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imonFast100SC和FORTUNER9.75SC对甘蓝小菜蛾及其他害虫进行防治试验。在甘蓝小菜蛾1龄-3龄幼虫发生期施药,对甘蓝小菜蛾的防治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甘蓝夜蛾的为害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学俭 《植物医生》1997,10(6):9-10
甘蓝夜蛾(Barathra brassicae L.)又名甘蓝夜盗虫,国内各地都有分布,以北方发生较重.甘蓝夜蛾是多食性害虫,主要为害甘蓝、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以及瓜类、豆类、茄果类蔬菜和甜菜等,其中以甘蓝、秋白菜、甜菜受害最重.幼虫共6龄,具有群集性、夜出性、暴食性,初孵幼虫集中在叶背取食,啃食叶肉,使叶片残留表皮,呈密集的“小天窗”状.幼虫稍大后可将叶片吃成孔洞和缺刻,并迁移分散;4龄后白天隐伏在心叶、叶背或植株根部附近表土中,夜间出来取食,高龄的幼虫可钻入叶球内为害,并排出粪便,降低商品价值.  相似文献   

6.
选用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和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C进行甘蓝小菜蛾防治试验.结果表明: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对甘蓝小菜蛾的防治效果较好.剂量为5g/667m2,药后1d、3d、7d防效分别达到76.04%、98.28%和97.17%,与药剂对照、空白对照差异显著.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在剂量为5g/667m2时,可有效防治甘蓝小菜蛾,对甘蓝安全,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甘蓝枯萎病苗期抗性鉴定技术及抗源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建立快速、有效的甘蓝枯萎病苗期抗性鉴定技术,采用温室盆栽方法,分别对甘蓝枯萎病苗期鉴定的接种浓度、接种方法、接种生育期、接种菌龄及接种适宜温度进行系统筛选与比较,并应用筛选出的最佳方法对108份不同来源的甘蓝资源进行抗枯萎病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甘蓝枯萎病苗期抗性鉴定最适接种浓度为106孢子/mL,接种生育期为2~3叶期,接种方法以将根部土抖落干净后直接浸根为最佳,最适宜发病温度为25~30℃,浸根时间及枯萎病菌菌龄对枯萎病鉴定结果影响不大;从108份不同来源甘蓝资源中筛选出40余份抗枯萎病材料,准确地反映了甘蓝资源对枯萎病的抗性程度。  相似文献   

8.
甘蓝夜蛾卵赤眼蜂种类调查及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山西省甘蓝夜蛾各代卵高峰期多点采卵,在室内羽化出蜂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本省田间甘蓝夜蛾卵内的赤眼蜂有螟黄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广赤眼蜂3种.赤眼蜂种类分布与其寄主作物及周围作物分布有密切关系.其优势种在不同寄主作物和环境条件下有明显不同.田间试验表明,本省太原地区田间释放赤眼蜂防治第1代甘蓝夜蛾的适宜放蜂时期应为5月5~20日.田间释放螟黄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广赤眼蜂防治甘蓝夜蛾均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温室番茄生产期长,对养分供应和环境条件反应敏感,易发生各种缺素症及生理性病害,影响产量和品质。生产中也极易与传染性病害混诊,治不得法,造成药害和浪费。因此,正确识别、防治番茄缺素症及生理性病害,具有重要意义。1.缺钙症番茄需钙量大,花期缺钙易发生顶裂果,幼果脐部及周围果皮开裂。幼果膨大期后缺钙易形成脐腐果,俗称“黑膏药病”,初在果脐附近出现黄褐色斑点,后变为褐色,内凹、变硬,果实停止膨大,提早变红,果形变扁,果面少光泽,无食用价值。缺钙可因土壤干旱;氮肥和钾肥施用量过大;长期低温和土壤本身缺钙,…  相似文献   

10.
根肿病主要危害十字花科作物,在六盘水市以白菜、甘蓝受害较重,病菌主要借带病的菜苗、菜株或带菌的泥土转运而作远距离传播,近年来,根肿病有逐年发生加重的趋势,发生面积逐渐增加,从1995年开始零星发生,到2002年全市发生面积共533 hm2,田间一般病株率为5%~20%,最高病株率达60%,严重制约着全市蔬菜的发展.为了有效防治根肿病,2003年在钟山区德坞镇进行了甘蓝根肿病的药剂防治试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