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正> 近年来,一些菇农为探索蘑菇高产栽培新途径,在改平面菇床为立体菇床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获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立体菇床就是在常规方法堆集、发酵的基础上,对堆料方法进行立体处理。其特点是改善了菇床小气候环境,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出菇面积,从而达到增产效果。下面介绿几种菇床立体栽培方法,以供菇农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比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总结出水稻增产的栽培技术,让农民掌握新的栽培技术,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采用科学的育秧技术、三围立体强化栽培与宽窄行栽培方式、科学的田间管理;结果表明,采用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的水稻比采用宽窄行栽培技术的水稻增产约为16%;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能提高成穗率、结实率,最终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水稻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将使水稻生产产量增加,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经过沼气池厌氧发酵的沼渣,合有丰富的有机质、氨基酸、腐殖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及生长素、抗生素类物质,用沼渣与棉籽壳混合料栽培蘑菇,比单纯用棉籽壳培育蘑菇有五个好处:一是减少棉籽壳用量,降低育菇成本30%以上;二是蘑菇产量高,一二级菇比重大,每百千克培养料可收鲜菇100~1 200千克,单产提高20%;三是菌丝生长快,杂菌少,出菇早,缩短了育菇时间;四是因育菇营养丰富而全面,育出的蘑菇肥厚,色泽好,味道佳,耐贮运;五是栽培后菇渣可做农作物肥料.沼渣棉籽壳混合高效栽培蘑菇的具体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4.
稻—菇轮作栽培模式的经济、生态效益分析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水稻收割后的冬闲田露天栽培双孢蘑菇是近几年在我国四川、湖北等省出现的一种新的"稻-菇"轮作栽培模式。据初步统计,2007年湖北安陆市的稻田栽培双孢蘑菇面积已发展到近400亩,笔者对这种稻田双孢蘑菇栽培技术及出菇现场情况进行了考查,以下就稻-菇轮作栽培模式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产业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用长玉米秸、小麦秸为原料栽培蘑菇产量高,平均单产可达每平方米9.1公斤,其技术要点如下. 一、品种与栽培时间 可选用浙农1号、2769、3003等蘑菇品种.8月培育菌种、备栽培料、平整场地,9月腐熟发酵,10月下种,12月出菇.  相似文献   

6.
<正>综合利用瓜棚下的空闲地进行瓜、菇立体栽培,不仅光能利用率提高1%~2%,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蔬菜群体的叶面积,产量可增加1倍以上。其次,由于分层栽培利用了空间差,叶面积系数可达土地面积的5~6倍,可大幅提高产量。第三,立体栽培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复种指数。另外,该模式是利用喜强光的南瓜与喜阴的食用菌套作,既不影响南瓜生产,在炎热夏季南瓜还可用于遮荫,有利于生产出高品质的食用菌。1南瓜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以烟草秸秆为试材,利用烟秸秆替代玉米秸秆、玉米芯等原料栽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对比了3种不同原料对双孢菇产量及单品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烟秸秆栽培的双孢蘑菇出菇集中,第一潮菇占总产量的60%以上;前三潮菇产量达18 kg/m2以上;与玉米秸秆相比,用烟秸秆栽培双孢蘑菇的总产量和平均单品重显著增加;与玉米芯相比较,用烟草秸秆栽培双孢蘑菇的总产量和平均单品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波浪式栽培模式.是对床式栽培而言的.即在铺料播种时,将床面的培养料铺成起伏不平的波浪状。其最大优点:一是增加床面出菇面积,与床面平整的模式相比.出菇面积增加了30%以上:二是有效改善床面和料内的小气候环境.在通气供氧、排除料内有害气体、调控料温等方面均优于平面栽培法;三是在不增加任何投资的前提下。单位面积产量可提高20%以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稻茬田栽培蘑菇,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新课题,是种植业增加经济收入,发展粮、菇生产的一条新途径。栽培技术是:  相似文献   

10.
提高平菇产量的栽培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一系列有关菇床的制备、栽培料的处理和发酵等提高平菇产量的栽培措施。为了提高锯木屑的利用率,在制备菇床时引进了发酵技术;为了解决生长中一些基础问题,改进了培养基质的处理方法。同时也评估了聚乙烯薄膜钻孔覆盖技术对两种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和P.sajor-caju)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平菇菇床制备的过程中,为避免其它真菌菌丝的污染,使用了发酵后的锯木屑法。结果表明,所用的3种添加物中,稻糠是促使培养基质升温效率最高的添加物,可以升高70℃。应用发酵锯木屑添加稻糠生产的菌丝的活力和密度大大高于非发酵锯木屑在接种后30d内对木霉无能为力。研究了堆料(发酵)对平菇培养基物效率的提高能力。在白杨树锯木屑和冬蘑菇的栽培废料中加入10的米糠后,在20~28℃下室外堆放12d。在发酵锯木屑钵中发酵的持续时间缩短3d。平菇在发酵基质中生长可以加快子实体原基的形成。用棉籽壳和发酵的白杨锯木屑混合可以获得最高的产量(742g),而对照只有663g。另外,用白杨锯木屑与冬蘑菇培养废料混合可以最有效提高发酵效率。在棉籽壳中添加发酵的锯木屑和可循环的农副产品可以促进培养基质发酵和子实体形成。许多问题,凿孔聚乙烯薄膜覆盖技术被用来栽培Pleurotus ostreatus和Pleurotus sajor-caju.菇水覆以打孔的、透明的、黑色的塑料膜(0.03mm厚,孔直径10cm,孔间距10cm以保证25孔/m^2)。菌种自孔接入菇床表面。此项技术因蘑菇成束形成而使采摘时效率更高,P.ostreatus的产量每平方米增加5.7%到10.8kg。聚乙烯薄膜覆盖的菇床每束蘑菇的平均重量283g(33子实体),而传统的栽培方法为117g(15子实体)。P.sajor-caju可以快速在基质上生长和定殖,并在孔口周围成束长出子实体。P.sajor-caju栽培系统的总产量为8kg/m^2,薄膜覆盖栽培平均每束菇的重量为225g(79个子实体,而传统的方法栽培的平均子实体产量为2.5g。由于菇床平坦,有利于快速采摘,降低劳动力达52%(P.ostreatus)或64%(P.sajor-caju)。在薄膜下面,平菇的菌丝保持健白色,健康状态,而传统的栽培经过一轮的采摘后,菌丝变黄。用薄膜覆盖技术很少出现菇体不能发育成熟的现象。因此这种建立在提高栽培料组合和发酵基础上的平菇栽培新方法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1.
双孢蘑菇肉质肥嫩,鲜美可口,为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食品,是当前栽培和消费范围最广的世界性商业化生产和全球消费的食用菌。漳州地区是国内双孢蘑菇的主产区之一,2010年漳州双孢蘑菇的栽培面积高达1 400万平方米,产量超过14万吨,产值达7亿元。经过20多年的发展,漳州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双孢蘑菇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当前"南菇北移"趋势日益明显,为方便其它地区菇  相似文献   

12.
检测表明茭白鞘叶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与氮源,分别是稻草的2倍和4倍,是栽培双孢蘑菇的理想替代原料。在传统稻草配方中添加茭白鞘叶栽培蘑菇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走菌速度随配方中茭白鞘叶含量的增加而减慢,茭白鞘叶配方的蘑菇现蕾期和开始采菇时间分别比稻草配方迟3、4d;稻草与茭白鞘叶各占50%配方为最佳,单季产量达到20.45kg·m-2,几乎和传统配方持平,而投入产出比可以达到4.479,超过传统配方的3.439,并且菇体单粒重和传统配方没有显著差异,而且鲜菇的品质经分析和传统配方几乎无异,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本研究初步明确了茭白鞘叶栽培蘑菇的工艺流程、栽培技术与克服出现问题的方法,而且利用茭白鞘叶栽培蘑菇既缓解了蘑菇主产区稻草紧缺的局面,又是解决茭白鞘叶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3.
菌草栽培双孢蘑菇技术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建省双孢蘑菇的栽培面积、产量及出口量均居全国首位。目前,用稻草作原料的传统栽培双孢蘑菇远远满足不了种植户和消费者的需 求。为此我市在省科技厅星火办、省农林大菌草所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于2007年开展了菌草栽培双孢蘑菇技术示范研究。通过一年多的初步探索,菌草栽培的双孢蘑菇具有无污染、品质比、产量高,且采摘期可提前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双胞蘑菇是我国目前出口量最大、创汇最多的食用菌.传统栽培双胞蘑菇的主料是稻草、麦秸、玉米秆.采用芦苇发酵料栽培双胞蘑菇,打破了传统栽培的原料格局,拓宽了栽培原料新领域,且产量大大提高,每平方米产量达15kg,远远超过目前每平方米6~11kg的平均产量.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马立安  陈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751-6752
[目的]为了研究"人防"山洞蘑菇栽培技术。[方法]采用荷兰技术,利用"人防"山洞种植双孢蘑菇,对六化建前洞菇房、后洞菇房的生产过程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在5 417.6 m2菇床上,采收蘑菇131 105.9 kg,单位面积产量24.2 kg/m2。后洞采菇期自3月11日至5月3日,共54 d,全生产周期123 d,采收鲜菇59 567.0 kg,单位面积产量为23.5 kg/m2。前洞采菇期3月21日至5月4日,共45 d,采收鲜菇71 538.9 kg,单位面积产量24.8 kg/m2。两洞平均采菇期达47.5 d,前洞产量比后洞高出约44%。[结论]利用"人防"山洞种植双孢蘑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棉秆栽培双孢蘑菇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棉秆能否用于栽培双孢蘑菇,不同类型菇房(砖砌房和简易草棚房)栽培双孢蘑菇对其产量影响为目的。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棉秆做原料,麦秸为对照,设计了8个原料配方试验,在砖砌和简易草棚两种菇房中栽培双孢蘑菇。结果表明:用棉秆栽培双孢蘑菇,菌丝生长速率快,子实体生长的高峰期提前,出菇期集中,且当棉秆用量一定时,牛粪和鸡粪同时施用对双孢蘑菇产量的提高比单纯施用牛粪效果更好。棉秆和粪肥以1∶1的比例栽培双孢蘑菇,菌丝生长速度最快,生物学效率较高。棉秆是双孢蘑菇的优质栽培料且在砖砌房比简易草棚房中的产量高。  相似文献   

17.
《农村新技术》2003,(8):12-13
日光温室栽培双孢蘑菇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而且省工省料,生物效率高,经济效益显著.温室栽培的双孢蘑菇的菇形、菇质均明显优于常规菇房产品,100平方米的栽培面积可产鲜菇2000公斤.现将日光温室双孢蘑菇栽培新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在茶树菇生长后期(3潮菇后)用蘑菇下脚料进行覆土栽培,处理后3潮菇的平均产量为每袋202.2 g,较常规栽培增加55.9%,且其子实体的经济性状也优于对照。建议在茶树菇的生长后期使用蘑菇下脚料作覆土材料。  相似文献   

19.
加拿大一枝黄花植株在食用菌栽培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瓶栽、袋栽和生料地床栽培等三方面试验,分析比较了加拿大一枝黄花植株在小白菇、姬菇、平菇、绣珍菇栽培中的应用效果与配方要求。试验显示,加拿大一枝黄花植株经粉碎后可以替代杂木屑栽培4种食用菌,但受基质特性影响,采用全一枝黄花配方栽培时,菌丝生长速度快、出菇早、出菇期短,产量、生物效率和子实体体积均略低于对照。采用一枝黄花+棉籽壳配方后,发菌、生长、出菇性状和子实体质量等方面均比全用一枝黄花的有明显改善,栽培效果更接近棉籽壳对照。其中平菇和姬菇栽培的产量分别增加19.05%、80.77%,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小白菇和绣珍菇增产20.00%和30.00%,比对照减产14.29%和31.58%。一枝黄花+棉籽壳配方还可进行生料地床栽培,小白菇和姬菇的生物效率达67.33%和73.07%,平菇高达117.04%,绣珍菇较低。  相似文献   

20.
通过添加不同比例蟹味菇菌糠及棉籽壳配制成5种不同的栽培配方,观察鸡腿菇在不同栽培配方中的出菇情况,并对比了不同栽培配方出菇前后栽培料中木质纤维素和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的变化。结果表明:鸡腿菇出菇前的半纤维素含量最高,木聚糖酶活性最强,出菇后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增加,纤维素含量下降最明显。在5种配方的栽培料中,添加60%蟹味菇菌糠的鸡腿菇菌丝生长速度、出菇前后酶活性、产量均高于其他配方,比对照生长速度提高了9.3%,酶活性平均增加5.56%,产量增加6.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