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确定繁殖季节发情期内母驴子宫颈形态与卵泡直径的关系,试验随机选择3~7岁的健康能繁德州母驴267头,采用触诊及B型超声波检测,分析了德州驴504个发情期中子宫颈成熟、软化、扩张及闭合状态下的最大卵泡平均直径及黄体对最大卵泡平均直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子宫颈打开和关闭时,母驴最大卵泡平均值径分别为(32.08±5.61)mm和(23.57±7.24)mm,两者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子宫颈处于打开状态下,卵巢有黄体和无黄体时的最大卵泡直径分别为(30.84±5.90)mm,(32.38±5.55)mm,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发情期子宫颈关闭时,卵巢无黄体和有黄体时的最大卵泡平均直径分别为(27.02±7.50)mm和(24.60±5.93)mm,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子宫颈关闭时黄体与卵泡同为左侧、右侧和异侧时的最大卵泡平均直径分别为(24.47±5.30)mm、(26.48±5.66)mm和(24.45±4.93)mm,三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人工输精时,不仅需对卵巢卵泡直径大小、黄体状态进行检测,还需对子宫颈成熟、软化状态进行检查,以便在最佳时期完成配种。  相似文献   

2.
旨在研究黄体期短期营养水平对湖羊卵泡发育、卵巢细胞凋亡率、葡萄糖转运蛋白及葡萄糖代谢途径关键基因表达量的影响,以探讨黄体期营养水平调控绵羊卵泡发育的可能机制。本研究选择经产湖羊30只进行同期发情处理,撤栓后使用调教公羊试情,发情结束当日定义为下一个情期的第0天,随后6d对所有试验羊给予1.0倍维持需要量水平饲喂,在情期的第7~14天,将试验羊随机分为1.0倍维持需要组(1.0M;n=10);0.5倍维持需要量组(0.5M;n=10)和1.5倍维持需要量组(1.5M;n=10);第15天分别从3组随机挑选屠宰6只试验羊并取卵巢组织待用,剩下的12只湖羊按1.0倍维持需要量词喂,并对原有各组试验羊进行发情鉴定观察,用以统计发情周期。结果表明,与1.0M组和1.5M组相比,限饲导致0.5M组试验羊出现显著的发情延迟现象(P0.05),并伴随着2.5mm直径卵泡/总卵泡比例升高和≥2.5mm卵泡/总卵泡比例的降低(P0.05);TUNEL结果显示,0.5M组试验羊卵巢胞凋亡率显著高于1.0M组和1.5M组(P0.05);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蛋白在卵巢组织上各级卵泡中均有表达,且其在1.5M组2.5 mm卵泡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1.0M组和0.5M组(P0.05);通过对卵泡细胞葡萄糖代谢途径:多元醇途径(Polyol pathway)、糖酵解途径(Glycolysis pathway)、己糖胺生物合成途径(Hexosamine biosynthesis pathway;HBP)和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PPP)关键基因进行qRT-PCR检测后发现:HBP途径关键酶GFPT2基因表达量在2.5mm卵泡中随采食量水平升高而降低(P0.05),但其在≥2.5mm卵泡中则随营养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0.5M组试验羊≥2.5mm卵泡细胞PPP途径关键酶G6PDH基因表达显著低于1.0M组和1.5M组(P0.05)。综上表明,黄体期限饲造成湖羊发情延迟,推测其可能与其卵巢细胞凋亡率的升高,2.5mm卵泡细胞GLUT4蛋白表达量的降低和HBP途径的增强,≥2.5mm卵泡细胞中HBP途径的减弱及PPP途径的增强有关。本研究通过分析湖羊发情周期、卵巢组织不同直径卵泡分布、卵巢组织细胞凋亡率;卵泡细胞葡萄糖转运蛋白及葡萄糖代谢通路关键基因表达量随黄体期营养水平的变化规律,丰富黄体期卵泡发育的营养调节机制,为空怀母羊繁殖力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探讨在受体羊的卵巢上同时存在卵泡和黄体时进行胚胎移植对移植后妊娠率的影响。经试验得出:(1)胚胎移植时受体羊卵巢上有卵泡(卵泡的直径小于3mm)和无卵泡的移植后妊娠率差异不显著(P>0.05);(2)卵巢上有功能性黄体存在时,卵泡的直径(小于2mm)对胚胎移植妊娠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同期发情处理对卵巢上的黄体和卵泡有很大影响,处理效果直接影响受体羊的利用率和胚胎移植后的妊娠率,而当卵巢上有功能性黄体存在时,卵巢上卵泡的有无及其大小(直径小于3mm)对胚胎移植后的妊娠率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通过B超监测11头青年母牛的卵巢动态变化。显示在自然发情状态下,排卵当天卵巢直径的平均值为18.24mm,排卵前一天平均值为21.94mm,排卵后一天平均值为21.63mm。卵泡发育以卵泡波的形式出现,本实验观察到3—4个卵泡波,以3个卵泡波为主,占81.82%,4个卵泡波的占18.18%;青年母牛左侧卵巢优势卵泡的平均直径为11.71±0.71mm,成熟卵泡的平均直径为14.76±0.94mm;右侧卵巢优势卵泡的平均直径为13.02±1.97mm,成熟卵泡的平均直径为14.34±1.30mm.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奶牛产后亚临床酮病(SCK)导致的脂质代谢紊乱对卵泡发育的影响,本试验应用代谢组学技术探究奶牛产后肝脏脂代谢紊乱影响卵泡发育的机制。根据奶牛血清中葡萄糖、β-羟丁酸含量,将产后14~21 d奶牛分为SCK组和健康对照组,跟踪至产后45~60 d。SCK组中无发情表现的奶牛被选为N组(无优势卵泡,n=6);健康对照组中有发情表现的奶牛被选为C组(有优势卵泡,n=6),在产后45~60 d采集N组和C组奶牛肝脏组织样本,应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奶牛肝脏代谢质谱,应用靶向代谢组学定量分析奶牛肝脏中38种中长链脂肪酸含量。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显示,在N组和C组奶牛的肝脏中鉴定出35种差异代谢物,差异代谢物富集通路包括氨基酸生物合成、cAMP信号通路、丙酮酸代谢、组氨酸代谢等。靶向代谢组学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N组奶牛肝脏中有30种脂肪酸含量升高。因此,本试验确定了SCK奶牛肝脏脂质代谢变化影响产后卵泡发育,肝脏差异代谢物主要通过胆碱能突触、组氨酸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丙酮酸代谢等途径影响产后奶牛卵泡发育。  相似文献   

6.
为阐明氯前列烯醇治疗奶牛持久黄体的作用机理,通过直肠检查结合超声仪探查确诊16头患持久黄体的奶牛,分为治疗组(n=10)和空白对照组(n=6),治疗组采用氯前列烯醇给予治疗,空白对照组则不给予药物处理。结果发现采用氯前列烯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而空白对照组自愈率为16.7%,二者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氯前列烯醇确实对黄体有特异性溶解作用,对子宫机能恢复起到理想的作用。试验期间,应用超声仪对患畜黄体及卵泡的变化进行监测,从超声影像诊断结果来看,治疗组奶牛黄体在停药后1~2 d直径下降明显,其卵泡直径在停药后1~2 d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而空白对照组平均黄体直径在整个监测周期内总体趋势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7.
亚临床酮病对泌乳早期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围产期亚临床酮病与泌乳奶牛繁殖性能及卵泡发育之间的关系,本试验选择了黑龙江省某大型集约化牛场开展试验,根据产后血酮水平确定亚临床酮病组和健康组奶牛共80头,该牛场亚临床酮病发生率为71%;两组奶牛跟踪到产后50 d进行直肠检查和B超检查了解卵泡发育状况,并记录繁殖性能数据。结果显示:与健康组奶牛相比,亚临床酮病组奶牛产后首次发情天数延长10 d,产后60 d内发情次数少0.58次;产后50 d子宫复旧不全高15%,与亚临床酮病呈显著正相关(R^2=8.74);产后60 d卵泡直径小3 mm(P<0.05)。结论:该牛场奶牛亚临床酮病发病率较高,是引起奶牛产后繁殖障碍的风险因素,也是造成卵泡发育受阻的不良因素,会导致奶牛繁殖力下降。  相似文献   

8.
奶牛超排前卵巢状态对超排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试验初步研究了超排前卵巢状态对超排效果的影响。据直肠检查结果将供体奶牛分为两组 :1组供体卵巢上只有黄体存在 ;2组供体卵巢上不仅有黄体存在还有卵泡存在。经超排处理后 ,1组中 2头供体无发情表现 ;2组中 6头供体无发情表现。 2组供体的不发情率 2 7 3 %显著高于 1组的 6 3 %(P <0 0 5)。两组供体在平均获胚数和平均获可用胚数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相似文献   

9.
为调查分析规模化奶牛场卵巢囊肿发生的原因,采用现场调查、收集产犊记录、发情配种记录、受胎记录、产奶记录、疾病诊疗记录等,结合临床症状,辅助超声检查的方法共收集394头患卵巢囊肿病例,对227头进行了鉴别诊断,其中190头患卵泡囊肿,包括3头过渡态,37头患黄体囊肿,未区分鉴别患卵泡囊肿和黄体囊肿的有167头。对卵巢囊肿奶牛囊肿位置、直径、体况、胎次、空怀天数、日产奶量进行了分析。奶牛卵泡囊肿与黄体囊肿发病率比较,卵泡囊肿的发病率高(P0.01)。患卵泡囊肿疾病的奶牛囊肿直径2.5~3.0 cm组比2.5 cm组的发病率高(P0.01),囊肿直径3.0 cm组比2.5 cm组的发病率高(P0.01)。卵泡囊肿奶牛体况评分(BCS)≥3组比BCS3组的发病率高(P0.01),卵泡囊肿奶牛经产牛比头胎牛的发病率高(P0.01)。卵泡囊肿奶牛产后天数120 d组比120 d-180 d的发病率高(P0.01)。黄体囊肿奶牛BCS≥3比BCS3的发病率高(P0.05),产后天数180 d比120-180 d的发病率高(P0.05)。卵泡囊肿奶牛不同产奶量组发病率差异不显著(P0.05)。本试验将为奶牛临床卵巢囊肿的防治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为了给牧场防控奶牛卵巢静止疾病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选取产后45~60天卵巢静止的和正常发情的中国荷斯坦奶牛各15头,采用抽血检测的方法分析了卵巢静止奶牛血液中矿物质及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正常发情组奶牛相比,卵巢静止组奶牛日泌乳量显著提高(P0.05),发情次数显著减少(P0.05),卵泡直径极显著减小(P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显著提高(P0.05),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极显著提高(P0.01);血中矿物质镁(Mg)含量显著降低(P0.05);另外,卵巢静止组奶牛血中雌二醇(E_2)浓度极显著降低(P0.01)。说明产后卵巢静止奶牛血液能量、肝功指标、矿物元素及生殖激素等发生了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1.
早期研究表明:经产母牛输精期卵泡大小显著影响其受胎率和授精后胚胎/胎儿死亡率,但对自然排卵的母牛受胎率没有影响。本研究目标是分析青年母年受胎率、胚胎/胎儿死亡率同排卵前期卵泡大小、诱导或自发排卵后血液循环中雌二醇浓度之间的关系。青年母牛分为成2组不同的繁殖牛群进行人工授精:①利用同期发情和诱导排卵后授精(TAI,n=98);②在23 d发情周期中,利用电子检测仪检测母牛发情后12 h授精(自然排卵,n=110)。利用直肠超声波检查输精时卵泡大小和输精后27、41、55和68d怀孕状态。测定的青年母牛中仅有6头出现后期胚胎或早期胎儿死亡。繁殖牛群和卵泡大小的相互作用并不影响母牛受胎率。结合繁殖牛群数据分析,卵泡大小对受胎率的对数回归特征表现为曲线(P<0.01),并且预测出卵泡大小为12.8mm时,受胎率最高(为68.0±4.9%)。卵泡直径小于10.7 mm或大于15.7 mm时,受胎率都较直径为12.8 mm卵泡低。直径小于10.7 mm卵泡(有28%的青年母牛妊娠)则比大于15.7 mm的卵泡(仅有4%)更易受孕。授精后24 h内有发情行为的青年母牛所排卵泡直径(12.2±0.2 mm)、雌二醇浓度(9.9±0.6)以及妊娠率(63%)都显著高于无发情行为的母牛(分别为11.1±0.3mm,6.6±0.7,20%)(P<0.01)。然而,对卵泡大小差异进行分析后,发现妊娠率又与发情行为表现和雌二醇浓度无关。因此,血清雌二醇浓度和发情行为对妊娠的影响似乎通过卵泡大小来介导的,并且优化卵泡大小的管理实践可以提高受胎率。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初步研究了超排处理开始时卵巢上卵泡的存在对超排效果的影响。据直肠检查结果将超排供体奶牛分为两组:A组卵巢上只有黄体存在,B组卵巢上不仅有黄体存在而且有卵泡存在。经超排处理后,A组供体中2头无发情表现;B组有6头无发情表现;B组供体的不发情率27.3%(6/22)显著高于A组6.3%(2/32)(P〈0.05)。两组供体在平均获卵数和平均获得用胚数二指标上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确定不同干乳期对奶牛泌乳量、乳成分、血液代谢物及卵泡状态的影响。将25初产和多胎次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2组,干乳期为60 d组13头,干乳期20 d组12头。结果 :将干燥期长度缩短至DP~20对荷斯坦奶牛产奶量、乳成分和繁殖性能有负面影响。20 d较60 d干乳期显著提高了乳蛋白比例(P 0.05),但60 d较20 d干乳期乳蛋白产量显著提高(P 0.05)。与20 d干乳期相比,60 d干乳期奶牛血清非酯化脂肪酸浓度显著提高16%(P 0.05),但干乳期为60 d奶牛血清β~羟丁酸浓度较干乳期为20 d的奶牛显著提高20%(P 0.05)。干乳期为60 d的处理组第一个优势卵泡直径和14 d时第一个优势卵泡直径显著高于干乳期为20 d的处理组(P 0.05)。不同干乳期处理组对奶牛空怀天数、第一次人工授精天数及妊娠配种次数的影响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 :将干乳期从60 d缩短至20 d对奶牛泌乳量有负面影响,但牛奶非脂固形物、蛋白质和乳糖含量增加,同时显著降低了血清非酯化脂肪酸、β-羟丁酸浓度及第一个优势卵泡和14 d时第一个优势卵泡直径。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研究子宫灌注中药消囊散对奶牛卵泡囊肿的治疗效果及对子宫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35头囊肿奶牛子宫灌注消囊散后,有效头数为30头,无效头数为5头,有效率为85.7%,无效率为14.2%。囊肿卵泡直径从用药开始就持续降低,用药结束后第6天的卵泡直径与用药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子宫角在停药后第10~16天与灌药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第18、20天与灌药前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通过子宫灌注中药消囊散,可使卵巢子宫形态恢复正常,对治疗奶牛卵泡囊肿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5.
奶牛卵巢囊肿是指奶牛的卵巢上有卵泡状结构,其直径超过2.5厘米,存在的时间达10天以上,同时卵巢上无正常黄体结构的一种病理状态。卵巢囊肿可分为卵泡囊肿和黄体囊肿。黄体囊肿是由于  相似文献   

16.
为监测和比较配种2~20天的妊娠及未妊母猪的卵泡数量及卵泡发育状况,在人工授精当天,把24头母猪同等配对,每对随机输入已死精子(n=12)和活精子(n=12)。所有母猪用同一头公猪的精液人工输精,从发情后3天到20天,用超声图象监测卵巢卵泡。超声图象用磁带记录并加以分析。标记卵巢以确认卵泡波的存在,然后将卵泡以小(<3mm),中(3-5mm),大(≥5mm)分类。利用超声图像在21天进行妊娠诊断。妊娠母猪其小、中和大各类卵泡数量保持一定比例,而未妊母猪各类卵泡的比例在前15天保持稳定,此后,从15~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奶牛产后卵巢静止与肝脏功能的内在联系,以肝功指数(liver function index,LFI)为自变量,分为低LFI组(n=30头)和高LFI组(n=30头),采用B超、队列研究的M-H x2检验分析、双变量相关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和ROC分析的方法,分析60头奶牛产后21 d血浆中氧化应激、...  相似文献   

18.
试验旨在探究围产期亚临床酮病与泌乳早期奶牛繁殖性能、卵泡发育之间的关系,并检测试验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试验在黑龙江某大型集约化牛场开展,根据产后血酮水平确定亚临床酮病组(SCK)和健康组(C)奶牛共60头,根据试验牛产后50 d内发情状况,将SCK组再分为发情组(SCKE,16头)和乏情组(SCKA,14头),C组也同样分为发情组(CE,25头)和乏情组(CA,5头)。所有试验牛在产后50 d通过直肠检查和B超检查了解子宫复旧及卵泡发育状况,记录繁殖性能数据,并进行血液生化指标分析。结果表明:与健康组发情奶牛相比,亚临床酮病发情奶牛产后首次发情日期推迟约10 d(P0.05);产后50 d卵泡直径差异极显著(差值约4 mm)(P0.01)。亚临床酮病乏情奶牛子宫复旧延迟发生率显著高于健康组发情奶牛(P0.05);亚临床酮病奶牛血浆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含量显著低于健康奶牛(P0.05),而泌乳量极显著提高(P0.01)。与发情奶牛相比,乏情奶牛血浆中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升高(P0.05);葡萄糖(Glu)、胰岛素(Ins)、雌二醇(E_2)、孕酮(P_4)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奶牛患亚临床酮病而导致能量代谢指标异常是引起奶牛乏情、产后卵泡发育受阻和繁殖障碍的主要因素,进而导致奶牛繁殖力下降。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卵巢囊肿奶牛外周血浆中促黄体素、孕酮、雌二醇和睾酮水平。测定结果,促黄体素水平卵泡囊肿为0.84±0.25ng/ml(n=12),黄体囊肿为0.83±0.23ng/ml(n=5);孕酮水平卵泡囊肿为0.56±0.30ng/ml(n=12),黄体囊肿为2.85±0.64ng/ml(n=5);雌二醇水平卵泡囊肿为28.44±22.47pg/ml(n=12),黄体囊肿为8.14±0.88pg/ml(n=5);睾酮水平卵泡囊肿为84.67±40.40pg/ml(n=12),黄体囊肿为51.98±7.77pg/ml(n=5)。认为卵巢囊肿奶牛外周血浆中促黄体素水平低于正常期奶牛的水平;卵泡囊肿奶牛血浆中孕酮水平低于1ng/ml,黄体囊肿奶牛血浆中孕酮水平高于1ng/ml;卵泡囊肿奶牛血浆中雌二醇水平较高;卵泡囊肿奶牛公牛相与体内高水平睾酮有关。  相似文献   

20.
卵泡表面直径判断山羊卵母细胞的发育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探讨了山羊卵泡表面直径与实际直径的相关性及卵泡直径与卵母细胞直径和卵母细胞发育能力的关系。结果显示:(1)山羊卵巢表面直径1.5~2.5mm以上卵泡,其表面直径和实测直径相关性显著(r=0.72),可以利用表面直径对这群卵泡进行分类;(2)表面直径1.5~2.5mm以上卵泡,其卵母细胞已经达到最大直径(约130μm),透明带体积也达到最大(约7×105μm3);在此之前的有腔卵泡,卵母细胞直径和透明带体积均随着卵泡直径增加而增加;(3)不同直径卵泡其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能力不同:≤0.5mm直径卵泡卵母细胞未获得恢复减数分裂的能力;0.8~1.2mm直径卵泡卵母细胞可恢复减数分裂,但只能发育到M 期;1.5~2.5mm和3.0~5.0mm直径卵泡卵母细胞可恢复减数分裂并发育到M 期,24h时M 期比率分别为93%和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