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竹构件含水率及其沿不同梯度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毛竹不同构件的含水率及其沿着不同梯度的变化规律,对于预测毛竹构件的含水率和估算其生物量及其碳储量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以皖南毛竹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多重比较等方法对毛竹各构件含水率进行比较,同时分析其沿着年龄、海拔和立竹度3个梯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皖南毛竹不同构件的含水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最大的是竹蔸(55.51%),其次是竹叶、竹鞭、鞭根、蔸根、竹秆、竹枝;地上部分的平均含水率(45.76%)略小于地下部分(52.16%);皖南毛竹大部分构件的含水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小,且与年龄具有很好的幂指数关系(鞭和鞭根除外);各构件含水率与海拔梯度、立竹度之间没有显著的密切关系,但在这2者的影响下大致都呈"S"型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毛竹(楠竹)具有生长快、成材早、伐期短、产量高、收益大、用途广和一次造林永续利用的特点,是我国南方主要用材和经济树种之一,经营面积很广。目前生产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经营管理粗放、单产低、单株小。毛竹的增产技术,近年多着重研究松土施肥、护笋养竹、钩梢防雪压、防治病害和合理砍伐等,但还没有从事切鞭分蔸增产研究。我们认为,毛竹的增产,不但与地上部份的立竹有关,而且与地下鞭根的结构有着密切的联  相似文献   

3.
一、毛竹的生长特性毛竹林是森林群落的一种,借助于地下茎(竹鞭)的蔓延繁殖而成。按植物学的观点,竹鞭是“竹树”的主茎,竹株是“竹树”的分枝,成片的竹林,尽管地上竹株林立,地下则是竹鞭相连,起源于少数“竹树”主茎。因此,竹林群体的形成、结构、发展、更新又不同于一般森林落,必须通过竹鞭和竹笋的生长来实现。1.竹鞭生长毛竹属单轴散生型,它的竹鞭主要分布在土壤上层,横向起伏生长。鞭梢(又称鞭笋)是竹鞭生长部分,尖削如楔,穿透力强,如因冻害或机械砥伤而断梢,由临近  相似文献   

4.
毛竹(Phyuostachys Pubescens)地下鞭根系统(注1)有别于一般树木根系,不仅是肥、水吸收的主要器官,而且还是毛竹无性繁殖、扩展、更新的物质基础。因此,地下鞭根系统生长发育的好坏和生理活动性能的强弱都直接影响地上部分的成竹生长。因此,对毛竹鞭根活力进行了测定,现将测定结果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天目山毛竹种群生物量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目山毛竹个体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依次为:竿62.9%、篼13.6%、枝8.8%、鞭6.9%、根4.4%和叶3.6%。胸径与基径、竹竿和总体生物量之间都有着很高的相关性,而基径则与竹篼有着极高的相关性。总体看来,胸径和基径与地上部分各器官有着较好的正相关性,而与地下部分的竹鞭和根没有什么相关性。用胸径与基径对各器官生物量的回归拟合的显著度都在0.9以上,说明通过对毛竹胸径或基径的测量就可较准确的推知各器官生物量。毛竹各器官含水量依次为:根鞭篼竿枝叶;即越靠近叶,则水分含量越低。竹叶N、P含量居首位,而竹竿的N、P含量最低,但其有机碳的含量最高。毛竹种群的有机碳储量为34.483 t.hm-2,其中地上部分碳储量为26.478 t.hm-2,地下部分碳储量为8.005 t.hm-2。毛竹的碳储量相当于每公顷固定了大气CO2126.438 t。而地上与地下部分N的总贮量约为0.306 t.hm-2,P的总贮量约为0.017 3 t.hm-2。  相似文献   

6.
毛竹是散生茎竹种之一。竹连鞭,鞭生笋,笋长竹,地上散生的竹子通过地下的竹鞭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毛竹林的输液就有它独特之处,对地面上任何一株竹(或地下任何一条竹鞭或竹根)的输液,输液物质并非局限在被输液的竹子(或竹鞭、竹根)上,而是通过输导组织,经蒸腾拉力和受顶端优势的作用将输入物质输送到邻近(乃至很远)的竹鞭和竹子上去,从而收到  相似文献   

7.
毛竹林鞭竹系统——"竹树"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根据毛竹生长发育规律及特性,结合靖安县实施部、省、县级毛竹项目的调查,研究了毛竹林的鞭竹系统—"竹树"的生长活动节律及其作用;明确了"竹树"的相关概念和毛竹林大、小年的划分标准;绘制了毛竹林大小年鞭竹系统(竹树)的生长活动节律图;阐述了毛竹林花年鞭竹系统和大、小年鞭竹系统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的观点;建议毛竹林经营管理应留养1~8年生竹鞭,禁伐1~5年生毛竹,择伐6~8年生毛竹,皆伐10年生(含10年)以上毛竹。  相似文献   

8.
毛竹对杉木林入侵效应初步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竹通过地下扩鞭在不断向外扩张,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了弄清毛竹在自然状态下的扩张特性,在宜兴市龙背山森林公园对毛竹扩张过程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扩张过程中,毛竹的立竹度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均随着扩张距离的增加而显著降低,立竹度由纯毛竹林的3 200株/hm2降低至100株/hm2。受多因素的共同影响,毛竹的胸径、株高等生长状况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表现出不同的变化。毛竹林在不断向周边林分扩张,形成竹进林退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为了寻找更多的竹种来源,1980年3月16日我们在宜兴县茗岭公社长岗大队的十二山脚下,利用不同年龄、不同胸围的毛竹竹蔸进行了竹蔸造林试验,取得了初步结果.现将材料整理初报如下:一、试验方法在竹林内分别选取2年生不同胸围毛竹2株,2年生不同地围竹蔸3个(系79年11月份砍伐后留下),4年生不同胸围毛竹6株,4年生不同地围竹蔸2个(也系79年11月份砍伐后留下),6年生不同胸围的毛竹4株.然后将选好的所有毛竹离地5厘米左右处砍伐,并将竹蔸全部用山锄挖起.竹蔸规格要求:(1)鞭根要完整;(2)鞭上至少要有2个活鞭芽;(3)带土的多少根据毛竹胸围的粗细而定,胸围大的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毛竹林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近年来主产区疏于管理乃至荒废的毛竹林面积不断增大,影响竹产业可持续发展,而林下植被演替过程中毛竹林地下鞭系统形态和生物量分配及其适应性生存策略尚不清楚。[方法]选取林下植被演替前立地条件和经营水平基本一致,竹材6~8 a采伐一次形成的林下植被演替9、21a和纯林(对照)的三类试验毛竹林,按0~10 cm(表层)、10~20 cm(中层)、20 cm以下(深层)土层逐层挖掘2 m×2 m样方中所有地下鞭,分离竹鞭、鞭根(粗根),调查其形态和生物量,分析林下植被演替过程中毛竹地下鞭系形态和生物量分配的适应性特征。[结果]:(1)随着林下植被演替的进行,毛竹鞭径、鞭段数、鞭节数变化不明显,演替21 a毛竹林鞭长和演替9 a毛竹林竹鞭侧芽数较毛竹纯林分别增加48.2%、20.74%(P<0.05),竹鞭形态变化的土层由中层向表层和深层转移,产生明显的垂直空间上的适应性变化;(2)鞭根形态变化较竹鞭迟钝,总体上相对稳定,主要是演替9 a毛竹林鞭根的根长降低30.04%(P<0.05),但这种变化会随演替的进行而消除;(3)演替9、21 a毛竹林竹鞭...  相似文献   

11.
采用4种不同的技术改造措施,对福建省宁化县泉上镇境内混交林中的零星毛竹进行了扩鞭技术试验。结果表明,这4种措施均对毛竹扩鞭速度产生了显著影响,以垦复施肥对毛竹扩鞭效果最为明显。通过4a的改造,立竹量由270彬hm^2提高到1620株/hm^2,并郁闭成毛竹林。  相似文献   

12.
毛竹混交林鞭系结构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固定标准地法,对尤溪县包溪林业采育场1974年在毛竹林皆伐迹地上营造杉木纯林后形成的杉木毛竹混交林进行地下结构的调查。结果表明,杉木对毛竹地下结构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毛竹竹鞭向纵深延伸、壮芽数的比例提高有促进作用。杉木密度为900~1350 株/hm 2时,壮龄鞭比例比较高,毛竹地下结构比较优化,更新快;毛竹竹鞭有92.8% 分布在0~40cm 土层中,其中0~20cm 土层中占60 以上,大于40cm 土层中仅占7.2% ;杉木能促进竹鞭向纵深发展,随杉木密度的增加,0~20cm 层鞭根减少,20cm 以下鞭根明显增加,岔鞭数加大。  相似文献   

13.
伤流是代谢的自然现象。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 Mazel ex H.de Lehaie)的鞭、杆在竹笋采挖、竹材砍伐、人为伤害、雪压折断、人工砍梢以及虫蛀等情况下均会导致伤流。毛竹的伤流对毛竹个体、竹林的生长发育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生长,也可能影响竹林的质量,削弱林分的长势,甚至会招致病虫害的侵袭。目前有从活立竹体采集竹汁做饮料的做法,以及钩梢以防雪压等,这些均会在不同的程度上导致伤流,故研究伤流的规律和控制对搞好营林管理,适当开发毛竹资源是十分必要的。毛竹伤流曾有过研究[1、2],但都是研究伐竹后造成的伤流,本文是对活立竹竹杆受伤后伤流的情况以及一些影响因素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毛竹低产林地下结构特点调查与改造技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毛竹低产林地下鞭根系统的调查分析表明:低产林鞭根逐年呈上升趋势,集中分布在表土层,地下生长空间密集拥挤;鞭节较短小,根系欠发达,老竹蔸较多,这些都是引起地上竹产量、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针对其分布特征与缺陷进行了技术改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揭示毛竹伐蔸根系养分含量和抗氧化能力的年际变化规律,为毛竹林伐蔸促腐技术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6年生活立竹的蔸根为对照,分析比较了笋材两用毛竹林伐后2 a、4 a、6 a的伐蔸根系C、N、P、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根系活力、抗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随着毛竹立竹伐后年限的增加,伐蔸根系的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提高,渗透调节能力降低,根系活力明显降低,抗氧化能力逐渐下降。但毛竹立竹伐后,甚至伐后6 a时,伐蔸根系仍有较强的生理活性和生长更新能力,具有较高的C、N、P含量,尤其是C含量明显提高,主要养分化学计量比产生适应性调节,N/P相对稳定,C/N、C/P趋于升高。【结论】毛竹伐后6 a,蔸根仍具有较强的养分吸收能力,也能通过与竹鞭的联系从活立竹转运利用有机C,这是毛竹伐蔸难以腐解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6.
毛竹人工林生物量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会同县经营10年的毛竹人工林林分生物量结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工竹林不同龄级、径级、枝下高级和不同密度的生物量分配,81.2%生物量分配于1~7年生幼龄、壮龄、中龄竹;83.4%生物量分配于胸径11~15 cm之内;90.7%的生物量分配于枝下高7~11 m之内;86.2%生物量分配于立竹4 500~9 000株/hm2的林分之内,其中立竹4 500~6 750株/hm2的中密度林分,群体和个体生物量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试验竹林垂直总生物量和地上、地下生物量比对照竹林分别增多1.81倍和1.97倍、1.56倍,地上与地下生物量之比为1.774∶1,经济系数为0.501,生物量从大到小的排序,地上部分为秆﹥枝﹥叶﹥凋落物﹥竹箨﹥退笋,地下部分为鞕根﹥竹鞕﹥竹蔸﹥竹根﹥死鞕。  相似文献   

17.
毛竹鞭梢年生长节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林是靠竹鞭进行营养繁殖的森林群落,而竹鞭则由鞭梢(鞭笋)生长形成。通过鞭梢生长的研究,了解竹林地下部分年生长节律,可为正确制定竹林经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笔者于1976年12月至1978年12月在江西省兴国县均福山林场,海拔600余米,密度150株/亩,平均眉径8.7厘米,大小年较分明的一般经营毛竹纯林内  相似文献   

18.
楠竹属单轴散生茎竹类。它是由地上部分的杆、枝、叶和地下部分的鞭、根、芽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竹连鞭,鞭生笋,笋长竹,竹又养鞭,循环繁殖。为了摸清楠竹鞭根系统生笋、退笋、成竹的规律,以提供正确的竹林经营管理措施,1974年和1975年,我们先后在本所楠竹试验山和红山大队,于发笋成竹期间挖出了一百多条鞭根系统进行调查记载。 1974年春在本所试验山挖出52条鞭根系统,计58根母竹,面积0.4亩。1975年  相似文献   

19.
不同经营类型毛竹笋用林的地下鞭根系统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3处不同经营类型的毛竹和丰产林进行地下鞭根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安吉毛竹笋用林的地下鞭根系统分布较宁波和湖州的浅,而且它的竹 生物量也少,但昌它的竹根和鞭根的生物量较另两地多,宁波和湖州两种类型的地下结构基本相似,只是湖 鞭根系统的分布梢深。  相似文献   

20.
杉木毛竹混交林的毛竹地下鞭根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固定标准地法,对尤溪县包溪林业采育场1974年在阔叶树毛竹混交林皆伐迹地下营造杉木纯林后形成的杉木毛竹混交林进行地下结构的调查。结果表明,杉木对毛竹地下结构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毛竹竹鞭向纵深延伸、壮芽数的比例提高有促进作用。杉木密度为900~1350株/hm^2时,壮龄鞭比例比较高,毛竹地下结构比较优化,更新快;毛竹竹鞭有92.8%分布在0~40cm土层中,其中0~20cm土层中占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