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0 毫秒
1.
西部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协调发展探讨——以陇东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国西部地区,由于受自然、区位、经济、历史等因素的制约,城镇化水平落后,严重制约了地区社会经济,难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如何提高这些地区城镇化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陇东地区城镇化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分析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对城镇化水平作了相关预测,提出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西部城镇发展战略初探——以新疆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城镇发展落后,但在新时期新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来自多方面的动力。本文探讨了新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和优势,在分析新疆城镇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新时期新疆的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意见和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3.
西北干旱区农村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干旱区农村城镇化是该地区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但由于自身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落后的经济发展条件,其发展与生态、资源关系的失衡和矛盾日益加深。在对西北干旱区农村城镇化发展进行多维度审视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地区农村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和规划对策。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区域经济时空差异GIS-ESDA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区域经济差异研究一直是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一直受到各国学术界和政府决策部门的普遍关注。地处中国西北地区的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省内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突出。深入分析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规律及其原因对于探索落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中采用一系列定量测度指标,运用GIS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2000-2006年间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演变规律。基于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在GIS软件和GeoDA空间统计软件的支持下,利用甘肃省2000-2006年各市、州和县域人均GDP数据,对甘肃省县域经济的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内蒙古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挖掘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特征的基础上,从人口、经济、基础建设、居民生活质量、生态环境等层面构建了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的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和协调度进行评价与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甄别新型城镇化各次系统和各指标的关系.研究结果:内蒙古各盟市之间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高值区分布于”呼包鄂”地区、赤-通地区以及呼伦贝尔市等地区;内蒙古新型城镇化发展属于严重失调、中度失调和轻度失调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受旧型城镇化影响较大,与人口和经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较密切,今后的发展中注重建设和发展生态环境以及城乡一体化方面.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城镇化地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本文利用城镇化不平衡指数,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基本单元,在时间断面上,探讨了2004年城镇化与土地面积、总人口、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等社会经济指标之间的不平衡性;在时间序列上,分析了1995-2004年相对于这些指标的城镇化不平衡指数变动趋势。结果表明:市州间城镇化水平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客观自然地理条件所致,城镇化水平和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是相适应的,但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且传统农业在经济中仍占重要的地位;相对于工业总产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城镇化不平衡指数呈上升趋势,不平衡性加剧,对于其他指标的城镇化不平衡指数呈下降趋势,不平衡性有所缓和。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水平在近些年一直处于全国落后的地位,本文试图通过对省域内部旅游业发展差异进行研究,并提出旨在提高全省发展能力的对策建议。本文利用旅游资源、海外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和国内旅游人数等指标对甘肃省内各区域之间的旅游业发展差异进行分析,并认为旅游资源质量规模等级、可进入性是影响各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最后对各地州市旅游产品开发、目标市场定位和主要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生态旅游资源是随生态旅游发展而出现的新概念,它作为生态旅游的客体为各国旅游专家学者所关注。甘肃省作为一个深处在祖国西部的省份,在人们传统观念中是以文化旅游资源为主导的大省,但通过对甘肃省生态旅游资源现存状况的汇总研究后,发现甘肃省又是一个自然旅游资源同样丰富多样的省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条件。这一研究将为甘肃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与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对未来甘肃旅游业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建设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又进—步加大了对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力度,特别对人地关系紧张、劳动力相对过剩的甘肃贫困地区而言,更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文中以甘肃省为数据样本建立空间权重矩阵,并分别基于空间自回归模型和空间Durbin模型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影响甘肃省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在2003-2009年和2010-2013年之间具有明显差别,而且2010-2013年期间影响因素的显著性水平明显提高.地区经济规模、城乡绝对收入差距、期望的城市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是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城乡绝对收入差距、城市化率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从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视角探讨了甘肃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甘肃省城市化水平和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区域差异分别都比较大,非均衡发展特征显著;各市州的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并可分为负相关、弱正相关和强正相关等三种类型;从区域城市化发展阶段分析,城市化水平处于0-30%之间,城市化...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城市化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从甘肃城市化发展进程出发,研究了城市化进程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内在关系,从总体用地结构、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城市用地效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从区域空间的角度,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甘肃省16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和谐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甘肃省1997-2006年耕地十年变化的数据,研究了甘肃省经济发展过程中耕地面积变化的过程,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近十年来耕地变化与人口以及固定资产投资、人均GDP等经济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耕地面积与人口呈相反趋势,与固定资产投资、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呈正" U"型三次曲线相关,即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人均G...  相似文献   

13.
水资源硬约束下的武威城市化过程与节水型城市建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历史资料和1985-2005年武威市统计数据为基础,从水资源总量变化、河道迁徙、空间分布、用水结构、水价等方面探讨了水资源对武威城市形成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了武威市水资源和城市化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表明:武威市城镇形成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受水资源影响明显。1985-2005年武威市用水总量和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从相互抗拮到逐渐适应的磨合过程;用水总量与城市用地扩张关系复杂,但用地规模的扩张带来了一定的用水量减少;农业用水效益与农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工业用水效益与工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今后随着武威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对城市发展的制约作用将越加明显,通过优化用水结构、促进生产、生活节水、提高公众节水意识、加强水价调控等途径建设节水型城市是缓解武威城市发展水资源压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建设用地结构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基于甘肃省1997~2004年统计资料和土地详查与变更调查数据,研究揭示了全省近八年来建设用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时空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自1997年以来,甘肃省建设用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呈上升趋势,即建设用地多样性程度提高,用地结构趋于均衡;通过驱动力分析发现造成建设用地结构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是人口增长和城镇化水平,而各经济发展指标次之。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生态安全评价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构建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建立了甘肃省生态安全评价体系,重点研究了该区域1990-2006年的生态安全变化趋势,并采用主成份分析方法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区域生态安全变化表现出如下特征:系统压力指数明显下降,系统状态指数呈上升趋势,系统响应指数一直呈增长趋势,生态安全指数从1990年的0.4289增至2006年的0.5960,处于一种良性发展态势。主成份分析表明,区域生态安全是社会、环境和经济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评价单元内农民年人均收入逐年增多、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数的增加、单位产值"三废"污染物排放量的减少使得区域生态系统的压力减轻,成为驱动甘肃生态安全度提高的主要动力。但同时,甘肃省城市化速度加快、资源消耗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增加,加大了区域生态系统的压力,成为区域生态安全度提高的阻力。  相似文献   

16.
Wheat stripe rust, caused by 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 is one of the most destructive wheat diseases in China. Yunnan Province, located in south-western China, possesses unique features of geography, climate, wheat growth and stripe rust epidemics, different from main epidemic regions in China. The isolates of this pathogen were collected from nine counties in Yunnan Province during February to May of 2008. Used as a comparison, isolates were also collected from five counties of Gansu Province, the province important in inter-regional stripe rust epidemics in China.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 method was applied to study the population genetics of the pathogen among different populations in these two provinces. Forty one AFLP genotypes were obtained from 150 isolates and the genotype qj3 showed the highest frequency in Yunnan Province. While 22 genotypes were detected from 40 isolates, no genotype showing as predominant was identified in Gansu Province. Genotypic diversity in Gansu Province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Yunnan Province. A free recombination signature was detected in Gansu Province but not in Yunnan Province. We concluded that the population of P. striiformis in Yunnan Province can be considered as a clonal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7.
实现粮食安全的最基本条件是保证粮食基本自给,而耕地资源是粮食自给能力的基础。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甘肃省粮食需求压力日益增大,耕地资源日益减少,人地矛盾将更趋尖锐。运用回归分析方法、预测理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在分析甘肃省2000-2007年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最小...  相似文献   

18.
成爱芳  赵景 《干旱区研究》2011,28(1):175-180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分析,对甘肃陇中公元1400-1999年干旱灾害的等级序列特征、年代际变化、季节变化、空间变化及气候背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陇中公元1400-1999年共发生旱灾280次,平均每2.14年发生1次.干旱灾害以中度旱灾为主,占旱灾总次数的45.4%,其次是大旱灾,占旱灾总次数的32.1%,特...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甘肃省生态系统分为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两大类 ,社会经济系统指标体系由社会经济条件和人为环境压力构成 ;自然生态系统由水环境、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和土壤生态系统四个次一级系统组成 ,每个次一级生态系统由各自所属指标体系来系统评定。利用因子分析法、Delphi法和头脑风暴法经过多次综合专家意见最终确定 2 6项指标作为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 (AHP)定量各指标的权重。通过综合评价表明 ,甘南州、陇南地区、张掖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较好 ,甘肃中部广大黄土高原地区次之 ,河西走廊的武威市、金昌市和嘉峪关市环境质量最差。评价结果真实地反映了甘肃省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 ,说明该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 ,能够用于不同地区之间或同一地区不同时间的环境质量对比与变化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