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禾长蠕孢菌(HGE)孢子及其代谢产物粗毒素对稗草防御酶系活性的影响。[方法]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禾长蠕孢菌孢子及其粗毒素对稗草防御酶系活性的影响。[结果]HGE菌孢子、粗毒素及二者混合处理稗草后,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的稗草的PAL、POD的活性,对稗草SOD活性无明显影响,而且孢子和毒素对稗草防御酶系的影响具有相似性。[结论]由于病原真菌孢子和毒素对寄主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基于病原菌的致病过程的复杂性,毒素可以替代病原菌研究其部分致病性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探讨侵染黄瓜的多主棒孢菌孢子悬液和粗毒素提取液对黄瓜主要防御酶系活性的影响,从生理生化水平揭示多主棒孢菌毒素在病原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在室内条件下测定多主棒孢菌孢子及其粗毒素悬液作用后,黄瓜植株体内防御酶系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多主棒孢菌孢子和毒素悬液处理黄瓜叶片后,黄瓜植株体内POD酶和PPO酶活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粗毒素悬液作用下酶活力在24 h时可达到最大值;而在孢子悬浮液作用下酶活力在48 h时达到峰值,随后显著降低,120 h后低于未处理的对照。在病原菌初期诱导作用下,SOD酶活性逐渐升高在72 h时达到最大;毒素接种黄瓜叶片后,SOD酶活性在48 h达到峰值,达到峰值后2个处理的SOD酶活性显著降低但均高于对照。本研究证明多主棒孢菌粗毒素对黄瓜寄主防御酶活性与其病原真菌孢子的作用具有一定相似性,酶活性峰值增加比率相近,前者比后者增加峰出现早,毒素诱导作用后防御酶活性最终高于未接种处理,黄瓜对其侵染的抵抗力得以维持,而在孢子悬液的作用下寄主的抵抗力随着其侵染的扩展而降低。  相似文献   

3.
《安徽农业科学》2020,(5):154-156
[目的]明确水稻田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耐药性机制。[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测定二氯喹啉酸对耐性生物型稗草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和活性的影响。[结果]水稻田耐药性稗草在二氯喹啉酸胁迫下,SOD和POD活性先增强后减弱,而GSH含量先降低后升高,MDA含量先升高后降低。[结论]水稻田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耐药性与几种防御酶的活性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对抗、感自交系的诱抗机理及效果。【方法】测定不同质量浓度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处理及不同毒素处理时间后,玉米植株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防御酶系活性的变化,研究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对寄主防御酶系活性的影响及毒素与诱导抗性的关系。【结果】抗病自交系78599-1的PAL、POD和PPO活性高于感病自交系K12,而感病自交系的CAT和SOD活性高于抗病自交系。微晶纤维素处理毒素的诱抗效果高于炭柱处理,玉米抗病自交系的诱抗作用略高于感病自交系。【结论】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对灰斑病具有诱导抗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不同抗性青稞材料感染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BYDV)后防御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方法]以黄矮病高抗品系C280、高感品种康青3号为材料,测定接种BYDV后不同时间点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结果]接种BYDV后,2个青稞材料的SOD、POD、CAT、PAL、PPO活性均显著高于未接种对照;SOD、PAL活性呈上升趋势,POD、CAT、PPO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抗病材料酶活性增幅高于感病材料;大部分时间点,抗病材料的5种防御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感病材料。[结论]SOD、POD、CAT、PAL、PPO活性变化可作为反映青稞黄矮病抗性的生理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草坪草褐斑病菌粗毒素液对寄主叶片防御酶体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别利用草坪草褐斑病菌粗毒素5倍稀释液和10倍稀释液接种盆播坪草高羊茅,1周内逐天采集处理叶片,测定叶片防御酶(PAL、POD、PPO、CAT)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坪草高羊茅叶片经粗毒素液处理1周内,PAL、POD、PPO活性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总体变化趋势为先升高后降低,并且高浓度毒素处理较低浓度毒素处理的酶活性高,而经毒素处理后的坪草叶片CAT酶活性较对照却呈现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饲用玉米大斑病病原菌毒素粗提液致病机理。[方法]测定饲用玉米大斑病菌毒素粗提液对饲用玉米种子生物活性及胚根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随着毒素粗提液浓度逐渐增大,种子萌发抑制率、胚根伸长抑制率显著上升。在同一浓度条件下,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处理组电导率先降低后升高;在同一处理时间条件下,与对照相比,胚根浸出液的电导率均有所增加。在同一浓度条件下,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处理组MDA含量先下降后上升;在同一处理时间条件下,随毒素粗提液浓度降低,胚根MDA含量降低,含量提高率下降。经毒素粗提液处理后,饲用玉米种子胚根内4种防御酶SOD、POD、PPO和PAL活性明显降低,说明毒素对饲用玉米体内保护酶起抑制作用。[结论]该研究可为饲用玉米大斑病的流行规律研究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四霉素诱导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丽娟  赵新海  张庆华  徐冲  朱会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263-6264,6344
[目的]探讨四霉素诱导抗性的作用及作用机理,为其在生产实践中更好地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稻瘟病为防治对象,研究四霉素对水稻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结果]喷施四霉素后,水稻叶片PAL、POD、PPO活性明显升高,其中喷药24h后接种处理的酶活升高最明显,各处理间SOD酶活无明显差异。[结论]四霉素不仅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还可能通过诱导水稻防御酶系活性升高而增强抗病性以防止病菌侵染。  相似文献   

9.
向日葵菌核病菌毒素对向日葵体内几种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不同品种的向日葵为材料,研究了向日葵菌核病菌毒素对其体内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BF酶(PPO)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向日葵幼苗用粗毒素处理后,粗毒素增加了向日葵叶片POD的活性,且2个品种具有差异显著性。粗毒素抑制了向日葵叶片中PPO和PAL的活性,经稀释后低浓度的粗毒素增加了PAL活性。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莲子草假隔链格孢Nimbya alternantherae毒素2-乙酰基-3,4-二羟基-5-甲氧苯基-乙酸(Vulculic acid)对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根尖组织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Vulculic acid能够引起空心莲子草根尖组织防御酶活性发生变化,在处理初期,细胞内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均低于对照,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甘草内生真菌HGE5及其活性代谢产物,为深入开发利用该菌株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2种受试致病菌,测定内生真菌HGE5的抑制活性,并采用形态特征观察法及r DNA ITS序列同源性分析对内生真菌HGE5进行鉴定,利用HPLC法对HGE5发酵液进行分析。[结果]甘草内生真菌HGE5对8种受试致病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内生真菌HGE5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该菌发酵液中含有甘草苷。[结论]HGE5是甘草苷产生菌,该菌的获得可为甘草苷成分的生产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豹斑毒鹅膏菌毒素粗品对黄粉虫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崔阳  杨绍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502-11503
[目的]探讨豹斑毒鹅膏菌毒素粗品对黄粉虫的毒性。[方法]测定了5种大型真菌子实体及毒素粗品对黄粉虫的毒杀活性,并对筛选出的豹斑毒鹅膏菌进行了致死效应研究。[结果]随着豹斑毒鹅膏菌毒素粗品浓度的增大,防治效果越来越明显。当豹斑毒鹅膏菌毒素粗品浓度为17.5mg/ml时,黄粉虫死亡率为93.3%,效果显著。[结论]豹斑毒鹅膏菌毒素粗品对黄粉虫有较显著的毒杀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丁明华  涂艺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233-9235,9238
[目的]探索不同产地南丰蜜桔果实品质的差异及其与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关系,为指导南丰蜜橘的适度生产、保持地域产品声誉以及科学发展名贵稀有物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研究分析了6个不同产地南丰蜜桔果实的主要品质特性和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特征。[结果]南丰原产地的南丰蜜桔中总糖含量、尤其还原糖含量、糖酸比、固酸比均优于其他产地的果品,故体现出品质优异;不同产地南丰蜜桔中积累的可溶性糖种类含量存在差异;通过对蔗糖中性转化酶(NI)活性与还原糖含量、蔗糖合成酶(SS)活性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与蔗糖含量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还原糖与NI活性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蔗糖含量与SPS和SS活性之和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南丰蜜桔引种种植范围的界定及品质的保证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引起北京昌平区食用百合根及鳞茎腐烂的病原菌种类。【方法】采用PDA培养基对采集自田间的食用百合腐烂发病的根及鳞茎组织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对真菌分离物进行孢子形态观测,结合ITS序列分析和致病性测定,对病原真菌进行鉴定。【结果】从发病组织上共分离纯化得到18株真菌分离物,经鉴定,其中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12株,角担菌属(Ceratobasidium spp.)真菌分离物6株,室内与田间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为引起百合根及鳞茎腐烂的致病菌。【结论】造成北京昌平地区食用百合根及鳞茎腐烂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相似文献   

15.
水稻纹枯病菌粗毒素提取及活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供试水稻品种为金优602,购于广东省良种引进服务有限公司。供试菌株为水稻纹枯病菌菌株GD-11,取自该实验室的菌种保藏室。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香蕉叶斑病病原真菌种群结构的季节性变化,为香蕉叶斑病的流行学研究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9年6~10月,对南宁市金陵镇第1年生香蕉的真菌性叶斑病病原随机抽样,检测单个病斑的病原菌,并分析每个时期病原菌的种群结构。【结果】南宁市金陵镇香蕉真菌性叶斑病病原至少有9种,主要病原为香蕉暗双孢菌(Cordana musae)。叶斑病类型以单一病原侵染为主,其独立侵染的检出率随着季节的变化呈先升后降趋势,最高峰(8月15日)达88.8%;复合侵染的叶斑病类型以两种病原共同侵染居多,检出率的变化趋势与单一病原相反;除Alternaria musae和Pestalotiopsis menezesiana外,其他7种病原之间可共同侵染香蕉;Cordana musae的总检出率呈振幅式上升,最高检出率达92.8%。【结论】季节变化是影响香蕉真菌性叶斑病病原种群结构的一个主要环境因子。Cordana musae是田间香蕉真菌性叶斑病病原菌的优势种,建议香蕉叶斑病的防治主要针对由Cordana musae引起的灰纹病。  相似文献   

17.
龙建友  高小宁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5890-15891
[目的]对GZ933菌株发酵产物的杀菌活性进行了离体测定。[方法]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予萌发法测定菌株发酵产物对植物病原茵的生物活性。[结果]GZ933发酵产物对油莱菌核病菌、辣椒疫霉病菌、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分别为183,96、128.43eh,117.39mg/L;对葡萄白腐病菌和黄瓜霜霉病菌孢子萌发的EC5。分别为133.46和188.73mg/L。[结论]GZ933菌株对许多植物病原菌具有较好的抗茵活性,有很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与其对家蚕致病力的关系,为家蚕白僵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我国各地收集6个白僵菌杀虫剂,并以广西养蚕区采集3个僵蚕样品,对从中分离纯化的菌株进行形态观察和分子鉴定,同时对家蚕进行致病力测定,比较各菌株菌落直径、产孢量、胞外蛋白酶产生水平等生物学特征指标的差异。[结果]获得的9个分离菌株均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Vuillemin);各菌株对家蚕都有较强致病力,且致病力有一定差异;各菌株菌落生长直径、产孢量及胞外蛋白酶活性均存在较大差异,并与其对家蚕的致病力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结论]各菌株产孢量和胞外蛋白酶活性与其对家蚕的致病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鉴定荔浦芋疫病病原及制备原生质体,为荔浦芋病原检测、致病机理研究及健康种苗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采集自广西荔浦县芋头种植区的芋疫病标样进行分离,通过形态特征和rDNA-ITS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病原进行鉴定,同时对获得的病原菌进行原生质体制备。【结果】通过对分离的芋疫病病原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观察,将引起荔浦芋疫病的病原初步鉴定为芋疫霉菌(Phytophthora colocasiae);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菌株DNA序列与GenBank已发表的P. colocasiae不同分离物序列同源性达99%,进一步确定所测菌株为芋疫霉菌。制备获得的芋疫霉菌原生质体呈透明圆形或近圆形,大小不一。【结论】引起荔浦芋疫病的病原为芋疫霉菌,制备的芋疫霉菌原生质体可用于芋疫霉病致病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20.
缪亚梅  王学军  汪凯华  陈满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19971-19972,19986
[目的]选育适宜江苏省淮南地区种植的高产中晚熟夏大豆品种。[方法]以通豆1号为母本、苏豆4号为父本进行杂交,对杂交后代进行多年系谱选择和品质、抗性筛选。[结果]通豆8号(原系号为98-066)在江苏省淮南夏大豆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2 586.0~2 935.1 kg/hm2,较对照南农88-31增产5.26%~8.40%;该品种生育期117 d,有效分枝3.4个,单株结荚60.8个,每荚1.7粒,百粒重19.9 g,粗蛋白含量40.90%,粗脂肪含量16.70%,抗倒性强,中抗大豆花叶病毒病SC3株系。[结论]该品种适宜在江苏省淮南地区及周边相似生态适应区作夏大豆种植,种植效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