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pg DNA佐剂对猪伪狂犬病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Cpg DNA佐剂对猪伪狂犬病疫苗免疫效果影响,为有效防控猪伪狂犬病提供依据,试验在猪伪狂犬野毒阴性育肥场进行,随机选择90头猪,分为3组,每组30头,分别设为猪伪狂犬病疫苗+Cpg DNA佐剂组(A)、猪伪狂犬疫苗组(B)、间隔30天两次免疫猪伪狂犬疫苗组(C),比对A、B、C组猪只首免前、二免前、二免后30天、出栏前猪伪狂犬苗免疫抗体水平。结果显示:在合格率方面:Cpg佐剂参与的免疫与间隔30天二次免疫猪伪狂犬病疫苗组相当,且均优于一次免疫伪狂犬疫苗组。在抗体平均值方面:Cpg佐剂参与组能够更快的刺激机体对猪伪狂犬病毒的免疫反应,产生保护性抗体。此次试验证明:Cpg DNA佐剂对猪伪狂犬病疫苗有增效作用,免疫抗体上升快,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2.
猪伪狂犬病疫苗是防控猪伪狂犬病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猪伪狂犬病的发生,严重制约着养猪业的发展。为了解不同疫苗国产SA215毒株(A疫苗)、国产Bartha毒株(B疫苗)、进口Bartha毒株(C疫苗)的免疫效果,在病毒感染的阴性猪场和阳性猪场分别选择60头35日龄健康仔猪进行试验,分别于免疫前1 d、二免前1 d、二免后28 d采集血清做g E、g B抗体检测。结果显示,3种疫苗在阳性猪场和阴性猪场中二免后均能产生有效抗体,但二免前A疫苗和C疫苗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比B疫苗效果要快,由此表明,A、C疫苗是生产中的首选疫苗。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CpG DNA佐剂对猪伪狂犬病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本试验在猪伪狂犬病野毒阴性场随机选择了90头育肥猪(分为3组,每组30头),分别设为猪伪狂犬病疫苗+CpG DNA佐剂组(A),猪伪狂犬病疫苗组(B),间隔30 d二次免疫猪伪狂犬病疫苗组(C),比对A、B、C组猪只在首免前、二免前、二免后30 d、出栏前的猪伪狂犬病免疫抗体水平。结果显示:在合格率方面,A组与C组相当,且均优于B组;在抗体平均值方面,A组能够更快地刺激机体对猪伪狂犬病毒的免疫反应,产生保护性抗体。结论:CpG DNA佐剂对猪伪狂犬病疫苗有增效作用,且免疫抗体上升快,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4.
《畜牧与兽医》2017,(5):131-133
2015—2016年在浙江省7家规模不等猪场采集680份血清样本,用ELISA方法 (IDEXX)进行伪狂犬病g E、g B抗体检测。结果发现:猪场存在0%~100%伪狂犬病野毒感染阳性,其中一家新建阴性猪场也在一年时间由0%转阳至38%;对猪免疫伪狂犬病疫苗虽然能产生抗体但不能阻止伪狂犬病野毒感染。猪场应加强种猪净化及日常管理,阳性较高猪场需做好1~3日龄仔猪伪狂犬疫苗滴鼻免疫,加强免疫时间应根据自身猪场抗体消长情况灵活制定。  相似文献   

5.
《养猪》2015,(5)
试验分别采集某猪伪狂犬病野毒阳性场和阴性场6个阶段共409份血清样品,通过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阳性场g E和g B抗体水平、阴性场g B抗体水平。阳性场结果显示:g E抗体总阳性率为49%,每个阶段猪群均有伪狂犬病野毒感染,经产母猪和公猪g E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0%和16%;30~150日龄g E抗体阳性率逐渐上升,从14%上升到100%,g E抗体S/N值呈下降趋势。说明仔猪在保育和肥育阶段再次感染了伪狂犬病野毒,提示转群是猪伪狂犬病野毒攻击点。g B抗体总阳性率为89%,其中种猪群高达100%,30~40日龄g B抗体阳性率为93%,与母猪抗体水平一致,60~70日龄母源抗体急剧下降,g B抗体阳性率只有50%,90日龄后抗体水平逐渐上升,到150日龄时高达100%,说明伪狂犬病g B母源抗体在60~70日龄消失,而90日龄后抗体上升,可能是野毒感染和免疫抗体综合作用所致。阴性场结果显示:g B抗体总阳性率为92%,比阳性场高,其中种猪群g B抗体阳性率均高达100%,30~40日龄g B抗体阳性率为83%,60~70日龄时母源抗体开始消退,g B抗体阳性率只有60%,70日龄后经过两次疫苗免疫,g B抗体水平显著提升,到90日龄后阳性率一直保持100%。阳性场和阴性场g B抗体比较而言,g B抗体水平种猪群都比较稳定;仔猪母源抗体都在60~70日龄消退,母源抗体下降趋势基本一致;阳性场的g B抗体总体阳性率比阴性场低,S/P平均值反而更高,因此离散度大,阴性场g B抗体水平的整齐度更好;阳性场S/P4.0的比例比阴性场高6个百分点;阳性场肥育猪疫苗免疫效果不及阴性场明显,疫苗第1次免疫后g B抗体水平提升速度比阴性场慢,第2次免疫后g B抗体均能达到理想水平,都具有很好的保护性,但阳性场g B抗体无法区分是来自于疫苗免疫还是野毒感染。综上分析,猪伪狂犬病野毒阳性场和阴性场疫苗免疫不能"一刀切",而应该根据其血清学检测结果及阴、阳性场的特殊性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对于阳性场还要狠抓野毒攻击点,以期达到伪狂犬病净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保育猪不同伪狂犬病免疫程序的免疫效果,笔者采取4种不同免疫程序进行试验,即4组猪群于35日龄首免和70日龄二免:A组分别免疫接种伪狂犬病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B组分别接种伪狂犬病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C组均接种伪狂犬病灭活疫苗;D组分别接种伪狂犬病弱毒疫苗,接种方式和剂量均按照说明书进行。于试验前(25日龄)和试验后(100日龄)应用ELISA法分别检测不同组别的猪群伪狂犬病毒g E和g B抗体水平水平,确定阳性率差异。结果显示:免疫程序A和B可以均能有效控制猪群伪狂犬病野毒的进一步流行,降低猪群的死亡率,但免疫程序B无法使猪群伪狂犬病得到净化,而免疫程序C和D均无法抑制伪狂犬病毒野毒的流行。因此,选择免疫程序A对于防控与净化伪狂犬病毒的发生与流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长沙市规模猪场伪狂犬病流行情况,对市内47个规模猪场送检的1534猪血清样品和22个已免疫伪狂犬基因缺失苗规模场送检的1300份血清样品,用ELISA方法对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抗体(gpI抗体,下同)和免疫抗体(gB抗体,下同)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长沙市规模猪场猪伪狂犬病gpI抗体阳性率为20.9%,场阳性率为44.7%;22个免疫猪伪狂犬基因缺失苗规模猪场猪伪狂犬病gpI抗体阳性率下降1.8%,场阳性数下降4.6%。结果表明,通过利用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科学免疫,同时配合伪狂犬野毒抗体检测技术可以控制和净化规模猪场猪伪狂犬病流行。  相似文献   

8.
试验选择广东某规模化猪场怀孕母猪30头及其所产仔猪30头用进口猪伪狂犬病病毒基因缺失疫苗(B苗)和国产猪伪狂犬病病毒基因缺失疫苗(A苗)进行免疫试验.结果表明:各组母猪产前10 天免疫接种后20~30 d的母猪抗体水平接近或达到峰值,其所产仔猪10~60 d获得的母体抗体恰巧达到最佳.根据母猪产仔时抗体水平及其后代母源抗体维持时间的关系,建议母猪产前20~30 d为猪伪狂犬病病毒加强免疫接种的适宜时间,仔猪60日龄为适宜的首免时间;使用B苗和A苗免疫对母猪产前免疫是必要的,有利于控制带毒母猪猪伪狂犬病病毒野毒的排放,降低感染其他猪只的机会,提高仔猪保护率.  相似文献   

9.
选取被免临产母猪5头测免疫抗体,从该5头母猪所产的仔猪中每窝选取4头,共20头分成2组,第1组于不同日龄监测母源抗体;第2组(每日龄组2头)分别于不同日龄免疫接种1头份/头,7 d后进行抗体监测。结果仔猪均获得高水平母源抗体,仔猪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活疫苗(K-61)首免日龄为30日龄。第一扩繁场实行免疫、检测、淘汰、补充猪伪狂犬病阴性后备母猪的净化方案,结果不达标;腾飞猪场采用全场清群方案,结果猪伪狂犬病得到净化。伪狂犬阴性猪群与阳性猪群生产水平比较表明阴性猪群优于阳性猪群;猪伪狂犬病免疫抑制作用对其他病免疫抗体有一定的影响。全场清群方案可能是控制净化猪伪狂犬病比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采集衡阳某猪场119份血清样品进行伪狂犬病gE-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gBELISA抗体检测。gE抗体检测结果表明,该猪场所检测猪群除公猪外都有伪狂犬病野毒阳性,是伪狂犬病阳性场,总阳性率为47%。公猪伪狂犬病野毒抗体阳性率为0,说明公猪暂时还没有感染伪狂犬病野毒,属于阴性猪;母猪群伪狂犬病野毒(gE)阳性率达50%~60%;30~40日龄及60日龄阶段猪群gE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0%和55%,加上可疑的数量达到40%~65%,这阶段野毒抗体阳性估计主要受母源gE抗体的影响,且与母猪阳性背景基本一致,但也不能排除个别仔猪阳性抗体来自病毒感染;90~120日龄阶段gE阳性率不降反升,达到100%,说明90~120日龄阶段猪群是在保育转至肥育舍后被伪狂犬病野毒再次感染,gE抗体S/N值显著下降,抗体水平较高。gB抗体结果表明,该猪场伪狂犬病gB抗体阳性率为98%,公猪伪狂犬病gB抗体阳性率为100%,且公猪的gE抗体阴性,说明公猪gB抗体来源于疫苗免疫;母猪群伪狂犬病gB抗体水平高且整齐,可能是野毒感染和疫苗免疫综合作用的结果;30~40日龄阶段gB抗体水平整齐,这是由于母猪群gB抗体水平高且均匀整齐,其仔猪母源抗体相应较好;60日龄阶段gB抗体水平不整齐,这与母源抗体消退有关;90~120日龄阶段gB抗体水平显著提升,这可能是后期野毒感染所致,因为其gE抗体不降反升。综合该猪场gE和gB抗体检测结果分析表明,该猪场伪狂犬病在种猪群得到了有效控制,生产比较稳定,但种猪带毒且散毒,肥育猪的感染压力加大,造成病毒不断循环,肥育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的控制成了稳定伪狂犬病阳性场的关键。目前,猪伪狂犬病阳性场应定时监测gE和gB抗体,根据猪场血清学检测结果,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实时调整免疫程序,以便稳定生产和预防伪狂犬病的暴发。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掌握猪伪狂犬病gE基因缺失疫苗免疫效果,并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选用国产和进口的猪伪狂犬病gE基因缺失弱毒疫苗,用4种不同的免疫程序,对250头母猪和1000头仔猪进行了免疫试验。试验期间,按比例定时采集免疫猪的血液,用ELISA试剂盒进行抗体检测,证明猪伪狂犬gE基因缺失疫苗,无论国产苗或进口苗都可以产生良好的免疫效果;无论跟胎免疫、1年2次普免,每隔4个月定时免疫,效果均良好。种猪免疫抗体合格率达100%,仔猪49日龄前抗体合格率达100%,75日龄后抗体逐渐降低,120日龄后基本消失。为了使猪体免疫力更强,不给野毒入侵的机会,建议仔猪在首免后,适当时间进行二次加强免疫。而只给公猪、母猪春秋两季免疫,不给仔猪免疫组,仔猪在35日龄后抗体降为阴性,不能抵抗野毒的侵袭,这种免疫方法不宜推广。  相似文献   

12.
猪伪狂犬病病毒gE基因缺失苗免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猪伪狂犬病gE基因缺失疫苗免疫效果,并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选用国产和进口的猪伪狂犬病gE基因缺失弱毒疫苗,用4种不同的免疫程序,对250头母猪和1000头仔猪进行了免疫试验。试验期间,按比例定时采集免疫猪的血液,用ELISA试剂盒进行抗体检测,证明猪伪狂犬gE基因缺失疫苗,无论国产苗或进口苗都可以产生良好的免疫效果;无论跟胎免疫、1年2次普免,每隔4个月定时免疫,效果均良好。种猪免疫抗体合格率达100%,仔猪49日龄前抗体合格率达100%,75日龄后抗体逐渐降低,120日龄后基本消失。为了使猪体免疫力更强,不给野毒入侵的机会,建议仔猪在首免后,适当时间进行二次加强免疫。而只给公猪、母猪春秋两季免疫,不给仔猪免疫组,仔猪在35日龄后抗体降为阴性,不能抵抗野毒的侵袭,这种免疫方法不宜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厂家的猪伪狂犬病活疫苗免疫效力,本研究选取5个不同厂家的猪伪狂犬病活疫苗,在梅州地区某个规模化猪场筛选出50头猪伪狂犬gB、gE抗体阴性的仔猪进行试验,分别设A、B、C、D、E组共5组,每组10头,使用TCID50对疫苗效价测定。结果显示,所有疫苗病毒效价均已经达到国家标准,病毒含量合格。按照每个厂家疫苗免疫一组试验猪进行免疫,免疫后每隔1周采血检测gB、gE抗体。通过连续3个月的跟踪检测,结果表明,市场上的国产疫苗效果和进口疫苗效果相差不大,都能产生较高抗体水平,并且能维持高抗体达到3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14.
从一伪狂犬病阴性场选肉仔猪77头,均在2日龄鼻内接种伪狂犬病gE基因缺失弱毒疫苗1头份,免疫前采血,以后每间隔两周采血1次直至18周龄,检测并分析每份血样中的gE和gB抗体。另从一伪狂犬病阴性场选后备母猪50头,于77、147、175日龄肌注伪狂犬病gE基因缺失弱毒疫苗,于40、60、76、91、114、143、161、173、191、226日龄采血,检测并分析每份血样中gB抗体。结果表明,肉仔猪各周龄伪狂犬病野毒抗体(gE)均为阴性,疫苗母源抗体(gB)随日龄的增加而下降,但在114日龄有5头猪gB抗体阳转;免疫伪狂犬病gE基因缺失弱毒疫苗的后备母猪,首免后抗体上升,二免后抗体明显上升、并保持高水平,第3次免疫后抗体较二免后上升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为调查了解云南省猪场伪狂犬病疫苗免疫抗体水平和野毒感染情况,采用ELISA-gB和ELISA-gE抗体检测方法对云南省部分猪场送检的602份血清样品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检出疫苗免疫猪场伪狂犬病的抗体阳性率为92.73%,未免疫疫苗的猪场伪狂犬病野毒gE抗体阳性率为38.46%。说明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在云南省猪场中普遍存在,疫苗免疫过的猪场伪狂犬病的抗体水平较高,但不同阶段猪的抗体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及两种疫苗免疫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掌控江苏地区规模化猪场伪狂犬病野毒的感染情况及其流行性趋势,比较变异株猪伪狂犬病疫苗(C株)和Bartha-K61疫苗的免疫防控效果。于2017年5月份至2019年1月份对江苏地区59个规模场进行采样,通过间接ELISA方法检测猪群中的gE抗体来鉴定猪群是否被伪狂犬病野毒感染。另外,在一猪伪狂犬病阳性的规模猪场进行变异株猪伪狂犬病疫苗(C株)和Bartha-K61疫苗的防控效果的实验,通过检测猪伪狂犬病gE,gB抗体及中和抗体来判定猪群的猪伪狂犬病抗体保护水平。显示4 608份检测血样中,gE阳性1 681份,阳性率36%,母猪群gE阳性率46%,育肥猪群gE阳性率28%,59个猪场中育肥阶段gE阳性的猪场22个,占比37%。在其中一个商品猪群gE抗体100%阳性猪场进行2组猪伪狂犬病疫苗的实验,通过实验2组商品猪gE抗体18周龄至出栏前均为阴性,同时检测发现变异株疫苗(C株)对经典株和变异株的中和抗体效价均高于Bartha-K61疫苗。结果表明,江苏地区猪伪狂犬病感染压力较大,另外C株疫苗相对于进口的Bartha-K61株疫苗在本场的免疫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7.
为了了解规模化种猪场伪狂犬病及猪瘟的抗体水平及疫苗免疫效果等情况,本试验应用ELISA试剂盒,对江西省部分地区的11个规模化猪场565份血清样品进行了伪狂犬病及猪瘟免疫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受检规模化猪场猪伪狂犬抗体水平均较好,有6个猪场合格率100%,另外有5个猪场检出野毒抗体阳性;而猪瘟抗体水平不理想,仅有2个猪场抗体合格率达到70%.结果表明江西省部分地区规模化猪场猪中伪狂犬免疫效果较好,但是猪瘟免疫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8.
周绪斌  秦云  丹尼  李聪  栗娟  雷健良 《猪业科学》2008,25(10):84-90
伪狂犬病是当前中国猪场的重要威胁性传染病,本研究利用gE-ELISA方法对2007年11省市131个使用gE基因缺失伪狂犬疫苗的规模化猪场进行了野毒血清流行病学系统监测与全面分析,结果猪场阳性率为63.4%,总样品阳性率为14.8%(1104/7445),伪狂犬仍然在我国呈地方流行性,这也是猪场流行种猪繁殖障碍以及猪群呼吸系统疾病综合征的重要因素。在所有3620份种猪血清样品中,野毒阳性率为18.2%,其中阳性场种猪的阳性率为27.2%,种猪带毒现象仍然非常普遍。与2006年的系统监测结果[1]相比,阳性猪场的比例和种猪的阳性率都没有下降,但总样品阳性率和阳性场种猪阳性率呈下降趋势。在伪狂犬阳性场的种猪群中,母猪的胎次越低,野毒抗体阳性率越低,表明伪狂犬病控制在朝向有利的方向发展。但公猪和后备猪的阳性率偏高(24.%和18.0%)仍是伪狂犬控制与净化的主要障碍。在所有11个省市中,仔猪群的样品阳性率和伪狂犬阳性场仔猪的野毒阳性率都低于对应的种猪群,伪狂犬阳性场中,1~4周、5~8周、9~12周、13~16周这4个阶段阳性仔猪的比例逐渐降低,依次为25.0%、23.4%、16.7%、7.7%,17~24周为8.1%,野毒抗体通常持续到9~12周。由于仔猪伪狂犬野毒抗体既可能来自感染,也可能来自母源抗体,因此在进行伪狂犬野毒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时应分群分阶段检测以减少偏差。生长育成阶段后期感染是伪狂犬流行的重要特点,这与现阶段规模猪场忽视仔猪的免疫接种工作有关。在当前的疾病感染压力下,使用优质的gE基因缺失疫苗强化免疫是控制和净化伪狂犬病的重要手段,同时要加强生物安全、注重后备猪的选择、加强定期监测工作,采取综合防控才能使我国伪狂犬病的流行态势得到根本好转。  相似文献   

19.
某伪狂犬病野毒阴性场,分别选用伪狂犬病疫苗C株和Bartha-K61株做仔猪免疫平行对比试验,采用IDEXX伪狂犬病ELISA试剂盒检测抗体滴度和阳性率,评估母源抗体干扰度和维持时间.检测结果表明,某厂家C株伪狂犬病疫苗效果优于某厂家Bartha-K61毒株.研究为规模猪场伪狂犬病疫苗毒株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筛选出适合生产实际和防疫要求的免疫程序,选择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抗体阴性、猪伪狂犬病抗体阴性、猪瘟抗原阴性的20头仔猪,随机分成4组,分别设计猪瘟、猪伪狂犬病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免疫程序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只有试验Ⅰ组的免疫程序可行,即21日龄进行猪瘟疫苗首免,60日龄加强免疫1次;母猪分娩前第10天进行猪伪狂犬疫苗首免;35日龄加强免疫1次;35日龄进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首免,60日龄加强免疫1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