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芦苇微咸水适宜灌溉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湿地芦苇生产区为研究背景,设置单因素和双因素交互作用试验。基于数理统计方法讨论了不同灌溉水盐度和水位深度对芦苇植株高度、基茎粗和产量的影响。单因素试验表明:芦苇基茎粗呈平缓降低趋势,低盐度范围内芦苇株高变化趋势不明显,高盐度抑制芦苇生长,采用小于0.9%盐度的水灌溉芦苇对其产量影响不显著;芦苇的株高和基茎粗随水位升高而增加,高水位范围内株高增长不明显,灌溉水层保持在20~25 cm芦苇长势较好。因此,从双因素交互作用分析结果中可以得出结论:盐度和水深均是制约芦苇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子。采用盐度上限0.9%,水层深度20~25 cm咸淡水混合灌溉模式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2.
以湿地芦苇生产区为研究背景,采用筒栽试验模拟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研究分析了在3个不同浓度处理10,15,20mg/L,氮溶液灌溉下,芦苇的株高、茎粗、叶面积以及地上单株产量的变化,试验同时设计对照组用清水灌溉芦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氮溶液灌溉后对芦苇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地上单株产量的影响不同,均优于对照组。说明含氮溶液灌溉有利于芦苇的生长,含氮浓度为20mg/L的溶液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采用盆栽试验模拟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研究分析了在4个不同浓度5、10、15、20 mg/L磷溶液灌溉下,芦苇的株高、茎粗、叶面积以及地上生物量的变化,试验同时设计对照组用清水灌溉芦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磷溶液灌溉后对芦苇的株高、茎粗、叶面积的影响不同,在污水灌溉条件下芦苇的株高、茎粗及叶面积均优于对照组,说明含磷污水灌溉有利于芦苇的生长.浓度为10 mg/L的磷溶液灌溉后芦苇的地上生物量最大,植株最高;浓度为15 mg/L的磷溶液灌溉后芦苇的茎粗最大.在固定浓度磷溶液灌溉下,7-9月灌溉对芦苇的生长影响最大.芦苇地上生物量季节动态曲线呈典型的单峰式,前期的生物量积累迅速,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量累积速率逐渐减少,9月以后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埋深与芦苇生长的响应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芦苇各生长阶段需水量不同,对芦苇湿地进行水位的管理会影响芦苇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通过为期2年的野外试验,利用桶栽方法,控制地下水埋深分别为0(饱和状态)、10、20、30、40 cm的试验条件,利用SPSS分析软件,得出不同地下水埋深与芦苇苗期各项生长指标的响应状况。结果表明,不同的地下水埋深处理对芦苇的株高生长、茎粗生长和分蘖影响显著,其中10 cm是芦苇苗期生长和出苗的最佳地下水埋深。可见,控制芦苇不同时期生长的地下水埋深状况,能有效提高芦苇产量。  相似文献   

5.
西北干旱区甜高粱种植水肥配比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适合西北干旱区甜高粱种植的高产、节水省肥和高经济效益的水肥配比模式。【方法】以河西走廊边缘荒漠绿洲区为研究区,通过农田小区随机区组试验,设置3个灌溉定额梯度6 000 m~3/hm~2(W1)、7 200 m~3/hm~2(W2)、8 400 m~3/hm~2(W3)和3个施肥梯度450 kg/hm~2(F1)、600 kg/hm~2(F2)、750 kg/hm~2(F3)的水肥互交处理方式,共计9种水肥组合,分析不同水肥配比模式对甜高粱生长发育、生物产量、水肥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1)灌溉量对甜高粱株高、茎粗和生物产量的影响不显著,但施肥量对上述指标影响显著,且水肥交互作用对株高和生物产量影响显著;(2)W1F3处理下的株高333.1 cm、茎粗22.63 mm、生物产量29.35 t/hm~2和灌溉水生产力3.80 kg/m~3均最大,分别比最大灌溉施肥量处理组合(W3F3)提高12.16%、11.29%、30.82%和87.19%,且甜高粱产量收益26 418.84元/hm~2、纯收益15 850.73元/hm~2和产投比2.50%分别比W3F3处理组合提高30.84%、88.17%和45.35%;(3)株高、茎粗、节间数、叶片数、叶片干质量、茎秆干质量、穗干质量和茎秆汁液糖锤度均与生物产量正相关。除甜高粱出汁率外,其他指标对生物产量产生正向直接效应,其中茎粗、株高、叶片数和茎秆干质量对生物产量的正向直接效应高于其他指标。【结论】灌溉量为6 000 m~3/hm~2,施肥量为750 kg/hm~2,可作为西北干旱区甜高粱种植科学的水肥配比模式。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内蒙古东北寒地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适宜性,开展了田间试验,研究当地水稻常规淹灌、"浅晒浅湿"和"浅晒湿干"3种灌溉方式对水稻生理指标以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浅晒浅湿"和"浅晒湿干"2种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均可促进水稻分蘖,增加水稻茎秆单壁厚度;2种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水稻的穗数、产量均比常规灌溉高,单位面积穗数分别提高了16.9穗和23.3穗;产量比对照分别高出3.7%和5.9%。2种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具有一定的节水增产效益,为推广寒地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温室番茄在隔沟灌溉方式下优化水氮耦合模式的理论依据,试验于2011年设置固定隔沟灌溉和交替隔沟灌溉两种灌水方式与推荐施氮量(N1)、2/3推荐施氮量(N2)两个氮素水平的耦合,研究了不同水氮耦合模式对温室番茄生态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是影响番茄株高、茎粗、株高与茎粗的相关性以及主要根数的主要因素;氮肥对番茄株高、茎粗的影响大于灌溉方式,而对番茄株高与茎粗相关性的影响则相反,交替隔沟灌溉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适当的提高氮肥使用量有利于番茄的生长发育。灌溉方式与氮共同影响番茄的根茎叶的生物量分配比例,根在根茎叶生物量中所占的比例最小,茎与叶所占比例相当。  相似文献   

8.
芦苇钻心虫是盘锦苇田经常发生的害虫之一,不但破坏苇田植被,还直接影响芦苇质量,降低芦苇产量。介绍芦苇钻心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发生规律,以及危害特点,提出防治措施,为苇田钻心虫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揭示微润灌溉管带埋深和压力水头对温室青椒生长的影响,采用微润灌条件下的温室种植试验,对不同管带埋深和压力水头条件下的青椒株高、茎粗和产量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不同管带埋深及压力水头处理后的青椒茎粗和株高均随时间呈S形变化趋势。管带埋深、压力水头均与茎粗、株高、茎粗生长速率和株高生长速率呈正相关;管带埋深、压力水头及其交互效应对茎粗生长速率、株高生长速率的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当管带埋深为20cm、压力水头为150cm时,青椒的产量最高。水分利用系数与埋深呈正相关,但与压力水头呈负相关;在埋深20cm、压力水头100cm时,水分利用系数最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管带埋深与压力水头双因素耦合条件下的株高生长模型DH-YZG、茎粗生长模型DH-YJC、产量模型DH-YCL和水分利用系数模型DHYXS,误差分别为4.72%、5.25%、1.76%和4.44%,取得了满意的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土壤肥力是芦苇产量高低的先决条件,施肥是提高苇田单产的必要手段。配制不同成分的生长液对芦苇进行水培,根据芦苇生长情况,分析各营养素对芦苇生长的作用,以期为苇田科学合理施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由于马铃薯块茎生长在地下,形状不规则,收获作业后土杂含量较多。采后清洗处理成为马铃薯初级加工、食用加工和精深加工必经环节,其作业效果直接影响马铃薯加工产品的品质。机械化清洗作业可有效地减轻人工劳动强度和提高清洗作业效率,是马铃薯采后清洗加工的重要发展方向。为了解当前马铃薯机械化清洗技术研究和应用现状,通过对国内外马铃薯采后机械化清洗技术进行综述,阐述马铃薯用途分类及等级划分指标,重点梳理分析干洗和水洗两种不同类型清洗方式的原理和技术特点,并对中国马铃薯清洗技术面临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初步探讨,为从事马铃薯采后清洗技术研究的科研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湿球温度是农业设施中空气环境调控的重要参数。目前,多数测定空气状态的仪器均是直接测定干球温度、相对湿度,不直接测定湿球温度;但环境控制工程的设计、生产中的环境调控管理和一些问题分析时需要准确地计算湿球温度。因此,根据测定的干球温度与相对湿度计算湿球温度是一个需要解决的典型问题,过去的查表法以及一些经验算法存在不够方便或适应范围小、精度不高等问题。为此,基于工程热力学的理论中对于湿球温度的科学定义,构建了通过干球温度和相对湿度计算湿球温度的精确方法,并采用了确保收敛的改进迭代法求解,利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编程计算可以精确得出湿球温度。该计算方法适应范围宽、精度高,可应用于农业设施空气环境调控中湿球温度的计算。  相似文献   

13.
水稻薄露灌溉对水体环境质量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薄露灌与传统灌溉对比试验研究,从田间排水水质、田间污染物排放负荷及田间污染物排放净负荷等方面论述了水稻薄露灌溉对稻田周围水体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薄露灌溉有利于降低氮、磷及有机物等污染物的田间排放浓度;对附近水体总磷、磷酸盐及COD的污染程度要比传统灌溉小。  相似文献   

14.
基于物理规划的湿式多盘制动器不确定性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淼  石博强  姜勇 《农业机械学报》2011,42(4):22-26,32
湿式多盘制动器设计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考虑这些不确定因素,应用物理规划方法对制动器进行优化设计,并与传统线性加权优化模型结果进行比较,证明物理规划方法应用于湿式多盘制动器不确定性优化设计模型是可行的,比传统线性加权法更符合实际要求。  相似文献   

15.
湿式多片换档离合器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式多片换档离合器是动力换档拖拉机传动装置中主要部件之一。为此,系统地论述了该离合器的结构特点并对摩擦片、回位弹簧、快速排油阀等关键部件进行了设计;对冷却润滑的实现及密封装置的选择,对离合器的扭矩容量、热容量及其寿命进行了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16.
为了传动平稳及减少热量,很多大型拖拉机都采用湿式离合器。本文采用理论方法及有限元方法,对湿式离合器摩擦片中的油液流动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油液密度、油液体粘度、离合片缝隙高度以及缝隙进出口油液压力对离合器缝隙中油液压力分布的影响,为湿式离合器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秸秆湿贮存过程添加剂协同调控对甲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干黄玉米秸秆为原料,研究可溶性糖(葡萄糖)及其与同型乳酸菌、异型乳酸菌、乙酸协同添加对原料湿贮存过程中品质及甲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葡萄糖添加组,贮存30 d,干物质损失率为4.7%,以乳杆菌属、片球菌属、肠球菌多种乳酸菌主导,乳酸与乙酸含量(干基质量比)分别为36 g/kg和5 g/kg,秸秆产甲烷潜力比空白组提高6.8%;葡萄糖植物乳杆菌协同(同型发酵)组,贮存30 d,干物质损失率为4.6%,乳酸含量升高至62 g/kg;葡萄糖短乳杆菌协同(异型发酵)组,贮存30 d,干物质损失率为5.5%,乳酸与乙酸含量分别达到44 g/kg和12 g/kg;两类乳酸菌的协同添加均未对产气潜力产生进一步促进作用;葡萄糖乙酸协同组,贮存30 d,干物质损失率为3.6%,乳酸与乙酸含量分别升高至75 g/kg和20 g/kg,异型乳酸发酵魏斯氏菌属丰度升高至16.87%,有效抑制肠杆菌属(腐败菌)生长,秸秆产甲烷潜力提高8.7%。综合分析本试验结果,当原料可溶性糖含量不足时,外源糖的补充是保证原料高效贮存及产气的关键,协同乙酸添加可强化以魏斯氏菌属为主导的异型发酵过程抑制腐败菌生长,强化贮存过程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宁夏中部干旱区枸杞滴灌施肥条件下,土壤水分分布规律不明确、灌溉施肥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开展了同一施氮浓度不同滴头流量的点源滴灌入渗实验。采用室内土箱模拟,设置施氮浓度(200、300、400、500mg/L)和滴头流量(0.3、0.5、0.7、0.9L/h)两因素,研究滴头流量对湿润体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滴头流量是影响土壤含水率的主要因素。同一施氮浓度下,竖向含水率较水平方向高,随滴头流量的增大含水率逐渐增大,且含水率与滴头距离呈二次多项式;湿润体上部含水率等值线大体呈“U”字形分布,中部大体呈“屋脊形”,下部大体呈水平带状分布;滴头下方存在高含水区,且随滴头流量的增加,高含水区范围不断扩大。认为滴头流量与土壤含水率呈正相关关系,含水率的大小随着滴头流量的增大而增大,研究结果可为宁夏干旱区枸杞种植滴灌制度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9.
分析阐述了“坐水种”的灌溉原理及其效果,并根据其注水浇灌方式及形成覆埋式湿团.将这一灌溉方法命名为注灌。研究表明,注灌的灌水定额虽然只有60m3/hm2~120m3/hm2.但却相当于50mm以上的等效降雨量或580m2/hm2的沟灌净灌水定额的湿润效果。而且有更明显的抗旱、耐旱、增温、保苗等效应.和投资少,设备简单.操作方便、适应性强、不板结土壤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Crop tolerance to land submergence is an important criterion for designing a surface drainage system for agricultural lands. This paper collates the available data from various places in India related to the studies on the submergence tolerance of crops. The paper hypothesizes that a piecewise linear model could be used to describe crop response to land submergence. According to this hypothesis, there would be no yield decline for a few initial days of submergence. If submergence continues beyond this period then there would be linear decline in yield. The unknown parameters in the model are: optimum yield, threshold time and the slope which represents the per cent yield reduction per day of additional submergence beyond the threshold.Data in respect of wheat, pigeon peas, cowpeas, pearlmillet, maize and groundnuts indicate that the model describes the data well, although in many cases the threshold is 0.0. The yield reduction varies from 5.3 to 23.2% for each day of submergence beyond the threshold. It appears that to allow for more than 1–2 days of submergence will result in more than 10% reducation in yield of dryfoot crops. For the maize crop, the seedling stage is the most sensitive stage followed by the silking stage. The grain formation stage is the least sensitive, although even at this stage the threshold is 0.0 and yield reduction is 9.3% for each day of submergence beyond the threshold. The data for 9 test crops from Texas and Venezuela were well described by the model.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piecewise linear model is a useful tool for describing submergence tolerance of crops and for working out surface drainage requirements for a given level of yield reduction. Frequency analysis of the daily rainfall data from some selected locations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every likelihood of submergence at most of the station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for developing wet farming techniques analogous to dry farming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