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武陵地区种植结构的发展与演变经历了改土归流前、改土归流后至民国时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个历史时期。历史时期武陵地区种植结构变迁具有明显的特征:一是近400年来水稻在种植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度提升;二是玉米、番薯、马铃薯等杂粮在种植结构中的比重,呈现由平原、丘陵向山地不断提升的趋势;三是种植结构的变迁存在区域差异。武陵地区种植结构变迁是内部原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棉花是运城市种植的主要农作物,由于山西省内大部分处于平原地区且气候适宜,因此,对于种植棉花是很好的助力。但是,随着种植作物种类结构的调整,棉花病虫害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玉米是建平县主要粮食作物,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些年,随着地区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玉米种植产业不断发展,产量和品质不断提升,但玉米病虫害就成为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性因素。玉米螟是建平县玉米种植过程中主要农作物,其发生和防治和当地的气候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以来三江平原农作物种植结构演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客观分析农作物种植结构演化是优化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基于2000—2015年遥感影像反演数据,利用数理统计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刻画三江平原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演变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1)2000—2015年三江平原大豆与其他作物的种植面积明显减少,而玉米和水稻种植面积显著增加。2)从时序看,15 a间三江平原县域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向水稻与玉米等单一化类型演变,且以大豆与其他作物组合型为主导的县域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向水稻和玉米组合型转变。3)从空间看,玉米与水稻的单一化类型与组合型主要扩张于东北部河流沿岸及中部地势低平的平原县域,而大豆与其他作物组合型则萎缩至西北和南部地势较高的山地丘陵县域。4)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科学技术等因素共同作用推动了三江平原农作物种植面积和种植结构类型时空变化。在国家/区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三江平原需要调减玉米种植规模,适当调增大豆种植规模,稳定水稻种植规模,形成合理种植结构与布局。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种类齐全,玉米作为农作物之一,在吉林省种植面积非常广。扶余地区隶属于吉林省松原市,农作物以玉米种植为主,但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种植技术等因素的影响,玉米生产情况有待提升。因此,本文针对该地区影响玉米种植的因素展开了分析,并提出提高玉米种植产量的策略,进而促进扶余地区玉米种植产业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粱在酿酒价值、食用价值以及药用价值方面的不断显现,促使高粱的种植地区和种植规模不断的扩大.高粱不管是在平原还是在丘陵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环境.而且,即使是在干旱或者水患严重的地区高粱的产量相比较其他农作物也具有绝对的优势.因此,进一步加大高粱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能够在原有品种的基础上作出更加优质的改良,加快高粱的生...  相似文献   

7.
《新农业》2020,(14)
高海拔地区农业种植的产量问题一直是农业生产领域的研究课题之一。高海拔区域地势复杂多变,农作物的种植大多呈现立体结构。基于海拔越高温度越低的气候特点,农作物成熟率低,影响农作物产量。对此,本文以提高高海拔地区农作物生产水平为着眼点,分析高海拔地区对农作物产量的制约因素,并提出解决策略,为高海拔地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1三河市农业化肥使用现状三河市地处燕山山前平原地区,属典型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其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的种植,目前该市农作物的播种面积为50 187 hm~2,种植大田作物为主。三河市近十年来的化肥使用量成不断增加的态势(见图1)。但是,目前我国化肥利用率平均只有30%~35%,其余65%~70%的化肥进入环境,从表1可以看出,2015年三河市农作物生产中  相似文献   

9.
昭苏县地处高寒地区,长期以来农业种植结构一直以小麦、油菜为主,因冰雹灾害多,在有的年份造成数万亩小麦、油菜等农作物绝收.因此,昭苏县不断调整种植结构,从收获地上种籽作物转为收获地下根茎作物,围绕养殖业、防灾减灾、产出高效,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农牧民种植高效作物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快速发展,农业种植结构也一直处于不断改革和调整的状态.如果所选择的农业种植结构缺乏合理性,不仅会对农作物的生产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还有可能伴随着比较严重的生态问题.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土壤、水资源及肥料因素等都会对农业种植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为了让农业种植结构得到有效改善,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就必须对影响农业种植结构的因素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和把握,进而采取相应的对策.基于此,从土壤、肥料及水资源等方面论述对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进而就如何进行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确保农业种植结构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1.
经10余年种植业结构大调整,浙江省旱粮种植总面积大幅下降,但鲜食和菜用型旱粮面积稳中有升,并向区域化、规模化的平原稻区方向发展。针对冬、春季大量稻田抛荒的现状,旱粮生产迎来新的发展时期和机遇,特提出一些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81—2015年29省面板数据,研究了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与转移对全国及不同劳动力流动类型分区农业种植结构和粮食内部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国层面,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与转移均对粮食及棉花种植比例有显著负向影响,对蔬菜及油料作物种植比例有显著正向影响。在粮食作物内部,劳动力价格上涨对水稻和小麦生产具有负向影响,对玉米生产具有正向影响;劳动力非农转移促进了小麦种植比例增加,减少了水稻和玉米种植比例。在不同劳动力流动类型分区中,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与转移对不同区域作物种植比例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劳动力价格上涨对3个分区的蔬菜生产具有正向影响,对粮食作物生产具有负向影响;对劳动力流入和流出区水稻生产具有负向影响,对劳动力流动持平区具有正向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3个分区的蔬菜、油料作物及小麦生产具有正向影响,对玉米生产具有负向影响;对劳动力流出和流动持平区水稻生产具有负向影响,而对劳动力流入区水稻生产具有正向影响。最后,文章提出相应优化区域种植结构布局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越  郭耀辉  赵颖文 《农学学报》2023,13(3):95-101
深入分析中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增产空间格局、作物结构、贡献因素,为维系其增长态势、优化粮食生产布局、调整种植结构,实现主产区粮食稳步增产提供决策依据。运用LMDI分解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法,将主产区粮食总产量分解为播种面积和作物单产2种因素,分析其增产格局及增产贡献因素。从主产区粮食增产量的空间分布来看:北方主产区优于南方主产区,粮食增产重心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北移趋势;增产结构上看,玉米为主要贡献品种,其次为小麦,稻谷贡献率最低;主产区粮食增产贡献因素来看,单产的贡献率高于播面的贡献率,且空间差异明显。分作物看稻谷和玉米的播种面积效应为正值,玉米大于稻谷,小麦的播种面积效应产生负向影响;3种作物的单产效应均为正值,小麦的单产效应最为显著,小麦>稻谷>玉米。面积增加和单产提高都对主产区粮食产量增加产生了积极的贡献。对于主要依靠播面增加来提高产量的地区,应调整种植结构,合理轮作,挖掘优势作物,增加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土地产出;对于单产贡献显著的地区,要发展特色产业优势区,形成集群化发展,在生产、流通、销售环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防止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广西沿海地区北海、防城港、钦州3个沿海市8个临海县(区)的主要粮食、经济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情况,为广西沿海地区农业发展、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实地考察、资料查询和座谈等形式,对1975~2010年广西沿海地区土地资源利用和各作物种植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在过去35年,广西沿海地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呈波动式减少,经济作物、蔬菜和果树的种植面积不断上升.水稻的种植面积明显下降,占粮食作物的比重从93.12%下降到72.17%;玉米和红薯的种植面积明显增加;甘蔗和木薯的种植面积连续上升,并成为广西沿海地区最主要的经济作物;花生、大豆和黄红麻等占经济作物种植比重越来越小.[结论]建议广西沿海地区提高单产、改变耕作方式以提高农作物总产,同时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以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5.
为获取黑龙江省大范围的水稻种植空间分布及面积等信息,指导水稻生产,以抚远县为研究区域,利用EOS/MODIS数据进行水稻面积提取研究。结果表明:抚远县水稻面积309 513.32hm2。水稻种植区域精度较高的图框区域集中在抚远县中部及南部地区,这些地区水稻种植比较集中,且所占比例很高,其它作物较少,对混合像元的精度影响小;精度较低的图框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这与实际情况相符合,水稻种植较零散且其它混种作物种类及荒草类别比较复杂,混合像元分类精度较低。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水稻白叶枯病区域流行特点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湖北稻白叶病的发生发展史,结合湖北水稻种植区划,农业地理环境,气象要素等,将湖北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区域划分为四类,即江汉平原病害生态区,鄂东丘陵病害生态区,鄂中丘陵岗地病害生态区,鄂西山地病害生态区;着重分析了各病害生态区白叶枯病发生流行特点及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钦州市钦南区连续5年降雨量减少,春旱严重,影响了自然水灌区早造农作物的种植。针对气候变化,文章提出了“构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新型关系,在可能的情况下种植水稻,稳定‘钦州黄瓜’种植面积,适当调减辣椒种植面积,大力扩大春玉米种植面积,消灭搁荒田”的结构调整总走向;并根据该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根据粮食安全原则、地理环境、土壤墒情和水源情况、抗风险能力、投入能力进行结构调整”的措施和原则。  相似文献   

18.
1951-2015年中国主要粮食与油料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阐明中国主要粮食-油料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特征。本研究基于1951—2015年中国主要粮食与油料作物的分省生产数据,利用优势指数理论等指标分析中国主要粮食与油料作物生产时空变化特征,探讨影响中国粮食与油料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51—2015年,中国水稻、玉米和花生种植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小麦和大豆面积有所减少;各作物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均显著增加。1951—2015年,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粮食与油料作物种植结构变化最显著,东北地区水稻和玉米面积显著增加,小麦面积显著下降;华北地区玉米和花生面积显著增加,大豆面积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9.
适应气候变化的中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百年来,全球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随着气候变化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日益显著,目前适应气候变化越来越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已有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适应气候变化实践非常丰富,但诸多研究者并未进行过系统的梳理,对已有实践的适应气候变化内涵没有清晰地认识。为了更好的应对未来气候变化,从种植制度、作物布局、品种布局三个方面阐述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结合东北水稻玉米扩种、冬麦北移、华北"两晚"技术、长江中下游双季稻改制、南方冬季农业开发等典型适应气候变化案例,探讨复种指数、间作套种模式、作物配置、种植界限、种植比例、抗旱品种、抗病虫害品种等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不同方面适应气候变化的内涵,提出了种植结构调整中适应气候变化工作面临的关键问题,倡导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各要素对种植熟制的综合影响研究,深入开展农业精细区划与作物布局优化配置研究以及适应气候变化的育种多目标优化决策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