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韵味老茶     
<正>饮茶有三种感受:一是解渴,二是享用,三是感受。轻轻地啜一口老茶,品茶犹如品味生活,感受人生,能品味那种舌尖感觉。茶是知己,藏茶、泡茶、品茶、悟茶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朋友钟先生家里喝到一种表面看起来有点"黑不溜秋"的普洱茶后,为其色其味所吸引。原来该茶产自南糯山,钟先生好不容易从茶农手中寻得。藏茶,钟先生家中办了个"老茶博物馆",他因喜欢茶,就要藏茶,朋友家中的那些我叫不出名字的老茶成了宝  相似文献   

2.
西藏茶文化     
徐锐 《中国茶叶》2012,(9):36-36
应邀与宗教人士去西藏考察,我兴奋应诺。其实,西藏的神秘,是我很久的向往,那里有通天之路,那里是朝圣之地。"水、花、香、灯、茶、饭",这是藏族人每天起来必做的一件事,藏族人离不开茶,除了每天早上需要用茶碗装上"七碗水"用来敬佛外,煮酥油茶则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次旅行,我感受最多的就是藏文化的厚重和神秘,还有雪域高原那绮丽的风光。藏族人品茶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酥油茶,一种是甜茶。据  相似文献   

3.
雅茶与乡愁     
正我一直认为,茶只有到了一个具体的冲泡人手里,才赋予了实质性的生命的意义,当茶叶在一杯沸腾的开水中开始翻腾,属于茶的一生才开始灿烂。茶的特别之处,在我脑中浮现的,采茶的那个场面,在墨绿的茶树林中,飘荡着采茶姑娘唱起的山歌,一定很美,我向往这种感觉,感受到了一种空灵,一种寂静,一种生命的气息。陆羽的《茶经》开篇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由此  相似文献   

4.
郑铭磊 《福建茶叶》2016,(8):172-173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从古代"茶能醉我何必酒,书能香我何必花"到现如今各种各样的茶楼、茶餐厅,凡有中国人在的地方就少不了茶。"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想发挥茶特有的色,香,味,形,就得使用特质的茶器具。茶具是一种集功能,工技,艺术于一身的物质承载体。本文,笔者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茶的关系,茶具的艺术设计,对茶具设计思路提出自己的见解,致力于做出依托中国传统茶文化,扎根民族土壤中的运用现代技术制作理念和工具设计的特色茶具。  相似文献   

5.
史小建 《福建茶叶》2016,(6):385-386
我国茶文化的结构可以分为划分为深层次的、精神层面的茶文化价值观(如修身养性、和谐、仁等)、行为层面的茶礼仪茶道茶语等以及物质器物层面的茶文化符号载体。处于行为层面的"茶语"是一种将茶文化价值观表达出来的话语系统。所谓的"茶语"指的是一种茶文化的语言表达形式,是茶文化信息传递的基本载体。我国茶语的主要表现样式有茶语的"成语语汇"、茶语的"谚语语汇"、茶语的"歇后语语汇"等三种。我国茶语的主要文化修辞方式则包括茶语的"对偶"文化修辞方式、茶语的"顶针"文化修辞方式、茶语的"谐音"文化修辞方式。  相似文献   

6.
文彦 《福建茶叶》2010,32(11):61-61
<正>今年五一假期,我到云南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旅游,在欣赏旖旎风光时,第一次品尝到了白族的"三道茶"。白族三道茶,是云南大理特有的一种礼俗文化,是大理人迎接宾客、抒发情感、富含人生哲理的独特茶道。白族的三道茶,起源于一段古老传说:很久以前,在大理苍山脚下,住着一位手艺高超的老木匠。  相似文献   

7.
正从小就伴随着九连山的茶山、茶水、茶香、茶韵长大的我,却在今天,才真切的品出故乡九连山绿茶的真味,读懂九连山绿茶的真正内涵。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临退悠然自由的我,与几位好友相约,自驾车随"九连山茶乡游"的车队,驰骋在"春风缭绕茶香飘"的旅途上,领略了九连山茶乡的茶风、茶香、茶韵的风采,让我又一次在茶香茶韵的缭绕里醉入梦乡……是啊!谁让我早年就离开故乡——九连山茶乡,当兵服役在外工作、生活,一晃"三十八年过去,  相似文献   

8.
从年轻时学茶叶专业知识到现今,认识六堡茶已有50多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我已深深地爱上了六堡茶,特别是陈年六堡茶。我无论走到那里,都会向别人说起六堡茶,六堡茶已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份;我无论是在制六堡茶,还是品六堡茶,藏六堡茶都觉得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相似文献   

9.
王家斌 《中国茶叶》2005,27(5):22-23
一、"茶为国饮"问题 "茶为国饮"的提法应该是"名正言顺"的.茶是我国自古以来的大众饮料,"清茶一杯"、"客来敬茶"、"以茶会友"等均体现了华夏古国礼仪之邦、文明之国的文化积淀.何为"国饮"?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刘枫会长在<倡导茶为国饮>一文中说:"就是要通过推广,让饮茶不仅成为中国的一种民俗,而且在国际上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  相似文献   

10.
林更生 《福建茶叶》2013,35(4):51-52
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引《晋书》说:"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饮,惟下七奠柈茶果而已。"这一句话大意是说:"《晋书》中记载:"‘桓温任扬州牧时,由于秉性节俭,每逢请宴会,只有七盘茶果招待喝茶’。""茶果"古代不专指一种什么果品,一种解释为茶和果品。唐·自居易《曲生访宿》:"林家何所有?茶果迎来客。"也是这一意思。再一种解释则是泛指点心。《六都成语·茶果费》注:"衙门茶果,例有官项,  相似文献   

11.
<正>广东、福建、台湾冲泡乌龙茶时,习惯把第一泡茶水倒掉,称之为"洗茶",还有人把"洗茶"列为茶艺规范,洗茶习惯甚至有扩散到绿茶、红茶、黑茶冲泡程式之中。据考证,"洗茶"一词始于北宋,沿袭于泡茶饮用程式,至今约近700年。我对此存疑多年,作了近十年的专注性调查研究,以理性和实证对待这个问题,不"人云亦云",也不主观臆断,认为"洗茶"一词,既不科学,又因其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而贬低了中国茶的声誉,尤其是日本继欧盟  相似文献   

12.
正人生只若初见,那当然是美的!而有些茶喝过,仿佛故人,消失在茫茫人海,便再难遇见……12年前,在武昌的卓刀泉公园,曾有过一家茶艺山庄。那是夏天,茶界的一位老先生约我,品一款名"观音王"的茶,那种烟盒式装的。那个下午,在一位茶艺师冲泡下,我和老先生两人,将那款"观音王"喝了整整20多泡。茶的香气、滋味就不说了;而身体的感觉,至今记得是神清气爽、通泰无比。实际上茶是仍然可以冲泡下去的,它韵味十足,只是那时我们都喝不动了。  相似文献   

13.
《茶世界》2017,(9)
正我们要做"百年老店"。一方面,传承创造茶文明,把中华茶文化推向海外;另一方面,带动更多的年轻人饮茶,茶是健康的,它带给人们快乐幸福的生活。——恒福股份创始人徐结根徐结根先生恒福茶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创新官广州恒福茶文化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配套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国际商会广州商会副会长他命中注定与茶结缘,坚守"一辈子、一杯茶"的情怀!"我生活在茶的故乡,小时候也卖过茶,但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茶被誉为我国的"国饮"。古时候人们就对品茶充满着无限的热爱和赞许,并对茶赋予了很多的深刻寓意和文化内涵。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平民百姓、市井街坊,无不以嗜茶为高雅,以饮茶为洒脱!并且茶通"六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自古就有茶道一说,所谓茶道,便是一种亲近自然的豁达心境,一种心回自然的怡然自得,一种虚怀若谷的超  相似文献   

15.
正我认为茶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和姜"——和谐健康、英的享受。我的这个理论观点,首先来自陆羽《茶经》的启示。何谓文化?广义来说,一切由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均可称为文化。多数人认为茶文化侧重从人的意识形态或精神现象结合茶的物质现象。陆羽所著的《茶经》,对茶开宗明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之为用,为饮最宜。"这可视为对茶的定位与定性的首创性评价。陆羽不仅对茶的物质现象作出概括,而且在意识形态方面提出"精行俭德"这一个可视为"茶道精髓"  相似文献   

16.
丁俊之 《福建茶叶》2010,32(7):52-53
<正>广东、福建、台湾冲泡乌龙茶时,习惯把第一泡茶水倒掉,称之为"洗茶",还有人把"洗茶"列为茶艺规程,洗茶习惯甚至有扩散到绿茶、红茶、黑茶冲泡陈式之中。据考证,"洗茶"一词始于北宋,沿袭于泡茶饮用程式,至今约近700年。我对此存疑多年,作了近十年的专注性调查研究。以理性和实证对待这个问题,不  相似文献   

17.
《茶世界》2017,(2)
<正>我爱茶,但喝的茶都舍近求远了,直到家住六安的好友B君给我送来几盒六安茶时,我才发现六安茶的好。爱茶也爱介绍茶的书籍,陆羽的三卷《茶经》被我翻烂不说,就是明代高濓的《饮馔服食笺》,不少章节我也能背。等品过六安茶,我才知道《红楼梦》中贾母"我不吃六安茶"的原因。B君告诉我,六安茶炒制时须十分专注,稍有不慎,过火则苦。贾母当时可能饮过没有炒制好的六安茶,以致让六安茶蒙上百年奇冤。想想看,高濓早在《饮馔服食笺》中,就已  相似文献   

18.
枕边一部《红楼梦》,我整整翻阅了30年.书中妙玉悄悄招呼宝钗和黛玉到耳房中喝"体己茶"的情节,引发我的兴趣.于想象中,用梅花香雪烹煮的茶,清淳无比,浸润心灵,那是人生的极致享受. 所谓"体己茶",也可叫"贴心茶",就是和最好的朋友一起喝的茶.妙玉何等高洁孤傲,就连贾母过来串门儿,上的茶也不过是旧年接的雨水所烹.所以宝钗、黛玉能喝到妙玉亲手烹制的雪煎茶,福气当真不小.而宝玉,算是沾宝钗、黛玉的光,也喝到了这样一杯香妙无比的茶,自然也心情惬意.  相似文献   

19.
何鑫  许唱 《福建茶叶》2016,(7):290-291
台湾刘汉介说:"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和意境。"茶道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以平和之心境达到天人合一之境。中国的绘画艺术"以气韵求其画",讲究"物我浑一",深受文人士大夫的喜爱。历代士大夫、文人书画家以茶会友,借茶陶冶情操,并将这种艺术修养融入自己的艺术作品中。文章主要从茶道对书画创作主体、书画作品的影响和其共同的精神文化内涵等方面来探究茶道与书画艺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孙倩 《福建茶叶》2016,(11):313-314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远古的以茶充饥到"神农尝百草",从"南方之嘉木"到"佳茗似佳人",及至今日倡导的"茶为国饮",小小的一片绿叶承载了我们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其中唐宋时期更是中国几千年茶文化发展的巅峰,既形成了象征清新自然的茶文化美学,也产生了大量令人心醉神迷的茶文化诗词。在唐宋时期,茶似乎不仅仅是一种色、香、味、形俱美的居家饮品,更是那时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和文化倾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