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生态功能分区是区域自然资源科学管理及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基础。基于生态功能分区原则,考虑流域——子流域完整性进行巢湖流域生态功能分区。在综合分析巢湖流域生态环境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确定生态功能分区原则、依据、方法及命名,基于遥感与GIS在数据采集方面及多层面叠加功能的优势,通过遥感数据对研究区土地利用信息的提取以及利用DEM空间分析进行子流域划分等技术手段,探讨了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的研究区子流域生态功能划分方法,形成了巢湖流域生态功能分区方案,将全流域分为5个生态功能区和12个生态功能亚区,并阐明了不同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重点与经济社会发展约束。对于新调整行政区划的巢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为流域产业布局、生态防灾减灾、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袁孟 《安徽农业科学》2015,(9):178-179,260
曲靖自1997年撤地设市以来,经济迅速发展,亟需一个合理的生态功能区划方案。在对生态功能区划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基于主导标志的顺序划分合并法和基于要素叠置的类型制图法将曲靖划分为3个区:经济文化密集区、生态协调区(包含5个生态亚区)、生态支持区(包含1个生态敏感支持功能亚区和1个生态脆弱型支持功能亚区)。认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需在协调各生态功能区的同时,还应充分认识到该区域的生态异质性,充分发挥各功能区的作用功能,通过功能单元的异质性和多样性维持和提升区域的生态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已上升到生态安全的层面.以人类生存安全和理想人居环境为目标,基于空间数据和统计资料,利用景观安全格局原理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构建了包含基本保障格局-缓冲格局-最优格局3个级别的水安全格局、地质灾害安全格局、大气安全格局、生物保护安全格局和农田安全格局,叠加得到高明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明区建设用地扩展最优方案和生态功能分区.结果显示,并非生态安全格局水平越高,城乡发展模式越优,缓冲生态安全格局下的高明区建设用地扩展模式,最可能实现生态安全保护与城镇扩展的和谐发展.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明确了区域的生态环境敏感区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区,为区域生态功能分区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邯郸市生态功能区划和发展管制方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按照《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的要求进行了邯郸生态功能区研究。结果表明,邯郸市生态功能区划可分为3个一级区、10个二级区和21个三级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每个功能区的主要功能、存在问题和发展管制方向。  相似文献   

5.
基于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算法的生态服务功能分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索了一种基于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算法识别区域尺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区的新方法。在此基础上,依据新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框架构建了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算法开展了生态服务功能空间聚类分析,在1km栅格上识别并排定了各类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在案例区锡林郭勒盟的研究表明,利用基于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算法划分出的该区6个生态服务功能分区比较科学、合理,所形成的分区结论为案例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提供有时空针对性的决策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6.
以南宁市区为研究区域,运用生态区划理论和GIS技术手段,通过对南宁市区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和土地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进行评价以及农、林、牧、渔、矿产品、工业生产基地布局和城镇发展布局分析的基础上,将南宁市区土地功能区划分为3个一级类、8个二级类、43个功能区,并对各类土地功能区提出土地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7.
生态功能区通过揭示生态系统科技分布规律,对生态领域和生态单元进行划分和合并.作为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合理管理及持续利用的基础,生态功能区划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重庆市为研究区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叠置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集成法综合评判,将重庆市划分为5个自然生态区,9个生态亚区,30个生态功能区.绘制了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图,为重庆市的生态建设和政策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态功能分区原理和原则,对江西抚河源区的生态系统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根据功能区定位和发展方向把研究区划分为抚河源东南部生态保护区、抚河源中西部生态恢复区、抚河源北部生态经济区3个生态功能区,并对各生态功能区的产业发展进行了规划。  相似文献   

9.
以大面积桉树引种区云南省澜沧县为研究区,以自然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的整体保护为目标,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开展了桉树引种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GIS技术和“成本距离加权”制图分析工具,将生物和景观等综合因素融入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把“源”扩展的生态过程与景观格局结合起来,应用于桉树引种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中是可行的.(2)选择次生常绿阔林为保护“源”,地表覆盖类型、海拔、坡度、土壤质地和公路等为阻力因子,建立最小累计阻力面,识别了廊道、辐射道和战略点等生态安全格局组分;用最小累积阻力阈值划分了生态缓冲区、生态过渡区、生态边缘区、农业耕作区和居民生活区等生态功能区,并界定桉树禁止种植区和桉树可种植区,最终组合成两个方案的中级和高级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方案一,中级和高级安全水平的桉树可种植区面积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33.48%和19.27%.方案二,中级和高级安全水平的桉树可种植区面积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28.37%和15.17%.(3)从“源”的扩展效果、保护广度、管理成本、难易程度及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等方面评价,认为方案二的中级安全水平格局能够相对满足澜沧县对生态、经济发展的要求.研究结果为制定研究区生态安全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王彤  赵兴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4997-4999,5001
在介绍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利用《聊城统计年鉴2007》,对聊城市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提出了减缓聊城市生态赤字的对策。结果表明,2006年聊城市人均生态足迹为2.641 7 hm2,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865 9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775 8 hm2。较大的生态赤字反映出聊城市对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的需求量已经严重超过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聊城市生态农业现状及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笔者利用SWOT法对山东省聊城市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聊城市区域实际探讨了生态农业的不同模式,并提出了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深入了解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市场制约因素,以期促进欠发达地区生态农业的合理、适度发展。【方法】以山东省聊城市为例,采用现场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搜集数据,分析聊城市欠发达地区生态农产品的市场现状及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结果】在聊城市,蔬菜类生态农产品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但已呈逐渐发展趋势,在个别超市所占比重较大,在蔬菜类生态农产品中,果菜类最多。选择生态农产品的人群以中青年人较多,学历的高低、收入的多少也决定其对生态农产品的选择态度。聊城市农产品市场受价格、销售信息、质量与信誉以及企业生产规模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建议】要促进欠发达地区生态农产品发展,应做到政策倡导与产业化经营并进,尤其要扶持龙头企业、加强技术培训,此外构筑产品品牌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对聊城市农业生态环境现状特点及恶化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该市生态农业建设的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14.
根据1999~2008年聊城市土地资源和人口的相关数据,采用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分析了聊城市自然资源与人口动态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耕地总体趋势下滑,林地、园地和城乡居民点与工矿用地缓慢增加,根据土地资源与人口的互动关系分析,得出聊城土地资源还能够承载市现有人口,但对森林资源和水资源造成很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15.
聊城市水资源承载力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晓丽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602-17603
在介绍研究区概况和因子分析法的基础上,探讨了因子分析法在聊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聊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介绍国内外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理论的基础上,以聊城市为中小城市的代表,从劳动力转移总量、劳动力构成状况、劳动力区域流向、劳动力行业选择、用工报酬和务工收益5个方面探讨了聊城市劳动力转移情况。结合聊城市劳动地转移状况,分析了劳动力转移的社会效益——正效益和负效益。从正效益方面分析,对流入地(城市)而言,外来劳动力是城市重要的建设者之一,填补了城市的结构性劳动力缺失,为城镇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流出地(农村)而言,剩余劳动力的流出减轻了农村的就业压力。增加了农户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负效益方面分析,对流入地(城市)而言,大量的劳动力涌进城市给城市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带来了压力,使城市的不稳定因素增加,给城市的管理带来了压力;对流出地(农村)而言,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出,留守人员大多数是老弱病残或者缺乏一技之长,给农业的发展留下了隐患。运用推拉理论分析了影响劳动力转移的社会经济因素,提出了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等方面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和谐发展,为聊城市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遥感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植被指数(NDVI)、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产品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以及其他辅助数据,采用遥感定量模型评估了中原城市群区域在2000,2005,2010和2015年4个时期的生态资产价值,分析生态资产的格局变化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原城市群生态资产空间分布不均衡,西南部的洛阳和平顶山生态资产价值占到全区的51.88%,东北部及中部的新乡和郑州占到全区的21.02%;空间上表现为以郑州为中心,高值区沿西南和东北方向发展、低值区沿西北和东南方向发展的“两线”发展态势。②生态资产价值表现为连年减少(-2.17亿元·a-1),单位面积生态资产总体上变化不大。空间分布上,郑州及以西区域(洛阳、焦作、济源)显著下滑,以东区域略有增长。③受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经济和人口增长的影响,区域内林地、耕地、草地面积缩减造成相应生态资产流失(46.62,8.81和2.52亿元),使得人均生态资产价值下降(13.4%)。由此认为,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需加强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同时针对不同城市的发展定位和资源特点,优化产业结构,严格用地;加强生态资产核算及生态补偿。图 4表 4参26  相似文献   

18.
县域土地生态功能分区研究——以贵州省大方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功能区划相关概念辨析的基础上,讨论了贵州省大方县生态功能分区的原则与方法,将大方县分为4个生态功能区,确定不同生态功能分区的土地开发保护对策,并就其在毕节试验区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结合长春市土地资源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自然、经济、社会3个方面共选取了15个因素作为评价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运用SPSS 22.0软件,对2008—2014年长春市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8—2014年长春市的土地生态安全变化趋势分为3个时期:2008—2009年为下降期;2009—2012年为迅速增长期;2012—2014年为平稳上升期;总体呈现波动递增的趋势,土地生态环境安全状况改善显著,土地生态安全等级由极不安全的Ⅴ级转变至理想安全的Ⅰ级,处于良好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0.
聊城市高温闷热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聊城市高温和闷热天气的气候特征。[方法]利用1961~2006年聊城市5~9月的逐日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和平均相对湿度资料,对聊城市高温和闷热天气的分布特征和气候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聊城市日最高温度在35℃以上的高温日数在46年中有2个高峰区,分别在1965~1968年和2002年;闷热天气出现最多的年份为1994年。聊城市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67、月,占高温总日数的86%;闷热天气主要出现在7、8月,占闷热天气总数的96%。聊城市连续3 d最高温度35℃以上的高温天气出现的次数为52次,连续3 d闷热天气出现的次数为64次。[结论]聊城市高温和闷热天气的出现时间、温度和湿度都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