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南瓜结果期净光合速率及其影响因子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蜜本南瓜为材料,对其结果期净光合速率及光合有效辐射、温度、空气湿度、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蒸腾速率等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蜜本南瓜的净光合速率曲线晴天为双峰型,存在明显的光合“午睡”现象;阴天为单峰型;其影响因子均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晴天中午太阳辐射强,光合有效辐射平均值大,12:00—15:00间的平均值达1246.3?mol/(m2·s);温度高,12:00—15:00间气温平均值达31.7℃,叶温平均值达37.4℃;空气湿度低,12:00—15:00间空气湿度平均值为,这些因素是引起光合“午睡”的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2.
张伟 《科学种养》2012,(7):39-39
1.鸡场要距离主要交通干线、居民区500米以上,距离屠宰场、化工厂和其他养殖区(场)1千米以上,距离垃圾场等污染源2千米以上。鸡场周围环境空气应符合《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NY/T388—1999)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干旱区绿洲棉田土壤CO2通量变化特征及温湿度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不同管理模式下干旱区绿洲棉田土壤CO2通量差异以及与土壤温湿度间的关系,可以为评价绿洲棉田生态系统对大气CO2的源/汇贡献提供参考依据。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对天山北坡中段绿洲棉田土壤CO2通量进行动态测定,分析了土壤CO2通量的日、月变化特征及温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09年5-10月土壤CO2通量日变化和月变化过程均为单峰型。滴灌地、漫灌地、弃耕地的土壤CO2通量(晴天)日均值分别为3.45、3.37、1.63 μmol/(m2?s);峰值出现在15:00-20:00,谷值出现在4:00-6:00,6、7月土壤CO2通量高于其他月份;土壤CO2通量与温度呈不同程度的指数正相关性,气温、5 cm地温较好地解释土壤CO2通量的变异量。土壤CO2通量与土壤湿度的相关性随着深度的变化表现不一;降水、灌溉等湿润事件对土壤CO2通量具有促进作用,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可以解释67.4%的棉田、79.6%弃耕地土壤CO2通量受温度和湿度的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4.
为了预测农田生态系统中CO2、N2O、CH4的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及其温度对温室气体排放日变化的影响,利用CO2分析仪、静态箱-气象色谱法,对黄土高原旱区农田生态系统传统耕作(T)和保护性耕作(NTS)措施下春小麦成熟期CO2、N2O、CH4气体通量日变化进行原位观测。结果表明:2种耕作措施下农田土壤均表现为大气CO2、N2O的源和CH4的汇。CO2、N2O、CH4都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传统耕作措施下CO2排放通量明显高于保护性耕作。CO2日排放通量最高峰出现在12:00,最低峰出现在2:00。N2O日排放最高峰出现在16:00,最低峰出现在0:00。保护性耕作措施能增加农田土壤N2O通量的排放。2种耕作措施下CH4吸收通量的最高峰均出现在14:00,保护性耕作措施下CH4吸收通量的最低峰出现在22:00,传统耕作措施则出现在2:00。采取保护性耕作措施能促进农田土壤对CH4通量的吸收。地表温度,5 cm地温与CO2排放通量都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都与CO2通呈指数函数关系。N2O与各个耕层的土壤温度都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与N2O排放通量呈线性函数关系。2种耕作措施下,CO2通量与地表温度的相关系数最高,N2O与10 cm地温的相关系数最高。CH4与地表温度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典型草原区生长季大气CO2浓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2007~2009年生长季(5~9月份晴日)湍流通量监测资料,结合同步气象资料,分析了典型草原区大气CO2浓度日变化特征及与环境主要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典型草原区生长季大气CO2浓度日变化呈“正弦”规律波动。最高值出现在5:30左右,为358.1μl/L,最低值出现在13:00左右,为351.1μl/L。与温度、水平风速、光合有效辐射、地表温度(0~5cm)达到显著负相关水平,与空气水蒸气密度、湿度、气压、地温(40cm)达到显著正相关水平。  相似文献   

6.
獭兔是皮肉兼用型经济动物,其养殖环境直接影响獭兔生产性能。为了测定中国北方地区春季獭兔舍的环境指标,评价獭兔春季的繁殖环境状况。试验在4—5月,测定了吉林省榆树市万原兔业种獭兔舍(封闭式)内的环境指标,包括温度、湿度、风速、光照、CO2浓度及NH3浓度。测试点采用对角线取点法,水平方向取A、B、C、D、E和F六个点纵向按兔笼上中下三层各取一点,每天测三次(7:30,12:00和18:00),共测定21天。结果表明:兔舍的环境温度为13.04℃~18.37℃;湿度在50.23%~75.73%;风速为0.05~0.09 m/s;光照为37.45~137.37 Lux;CO2浓度为0.12%~0.22%;NH3浓度为4.41~16.80 mg/m3。测试的结果反映出该兔场湿度局部偏高,畜舍光照不均,NH3超标严重,致使獭兔受凉感冒、肺炎及腹泻等疾病多发,尤其仔兔存活率仅为62.5%。经采取有效措施,如增加通风,改进光照制度和及时清粪等。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NH3的浓度降到4.41 mg/m3。湿度降低了3.2%~7.1%,獭兔流产死亡率显著降低了13%,獭兔总体发病率也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通过大田试验比较不同栽植密度欧李的光合特性,以探讨将欧李引种到汉源地区的适合密度,为生产上高产栽培提供依据。试验设置引种欧李的栽植密度为T1(1.0 m×1.0 m)、T2(1.0 m×0.5 m)、T3(0.5 m×0.5 m),对其进行光合测定。结果表明:3个不同栽植密度欧李的Pn、Gs、Tr与WUE的日变化均呈现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午休现象,Pn与Gs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和16:00,谷值出现在14:00;T1的Tr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和16:00,T2与T3的Tr峰值出现在10:00和14:00,谷值均出现在12:00;3个密度的WUE日变化的峰值均出现在12:00和16:00,谷值出现在14:00;Ci日变化呈现凹形曲线;光响应中,T2的AQY和Rd最大,T1的LSP最高、LCP最低;CO2响应中,T1的CCP及Rp最大;不同密度叶绿素含量a/b大小为:T2T1T3。3个不同栽植密度中,T2的净光合速率较高,对弱光的利用能力最强,对低浓度CO_2的利用率最高,即此密度下的欧李光合效率最高。因此,建议在汉源地区种植欧李密度为1.0 m×0.5 m。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燕麦叶片光合日变化,结果表明,中午燕麦叶片净光合速率(Pn)明显降低(光合午休),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即在上午10:00和下午16:00净光合速率各有一个高峰,分别为17.106μmol CO2/m2/s和5.986μmol CO2/m2/s,下午的峰值低于上午.两峰之间有一低谷,最低值出现在下午14:00为1.61μmol CO2/m2/s.研究表明,各环境因子对先合速率(Pn)都有一定的影响.经相关分析发现,各环境因子与净光合速率(Pn)的相关性大小排序为:相对湿度(RH)>田间CO2浓度(Ca)>大气温度(Ta)>光合有效辐射(PAR).各生理生态因子与净光合速率(Pn)的相关性大小排序为:气孔限制(Ls)>叶片胞间CO2浓度(Ci)>叶片胞间水分利用效率(WUE)>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研究证明了气孔中午关闭是光合午休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东平湖湖滨带不同植被类型下春季土壤CO2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准确揭示湖滨带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呼吸差异,并为湿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提供基础理论依据,采用LI-8100A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测定东平湖湖滨带3种典型植被类型(香蒲、芦苇、人工杨树林)的春季土壤CO2通量特征。结果表明:(1)3种植物群落中,人工杨树林的土壤有机质明显要高于其他2个原生湿地土壤;(2)3种植物群落的土壤CO2释放速率日变化趋势都均为单峰曲线;土壤碳通量速率最高值在12:00-14:00,最低值出现在6:00。以人为扰动过的土壤,即杨树林群落土壤呼吸速率最大,日平均值达到2.26 μmol/(m2?s);(3)土壤CO2释放速率与近地面大气温度的相关性要高于与土壤温度相关性。分析表明,同一气候区相同环境因子对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呼吸的影响作用不同,且因其自身具有明显的日变化,从而导致对土壤呼吸的调控作用也具有明显的日变化模式。  相似文献   

10.
牛膝光合作用日变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试验研究了牛膝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牛膝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0:00和14:00,分别为7.07μmol/(m2•s), 6.87μmol/(m2•s),出现光合“午休”现象;牛膝蒸腾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2:00,为2.9 mmol /(m2•s);牛膝气孔导度日变化呈轻微的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14:00,分别为0.049 mmol/( m2•s),0.045mmol/( m2•s);牛膝净光合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之间呈正相关,与胞间CO2浓度和相对湿度呈负相关;牛膝出现光合“午休”现象是生态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家及自治区农业产业政策提倡大力发展草食家畜,新疆牛肉产业因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新疆的牛肉产业在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利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体系”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政府、机遇六个方面对新疆牛肉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具体分析,并得出新疆发展牛肉产业所具备的优势基本都集中在低级要素上,而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却处于相对劣势的结论。基于以上分析,就繁育良种肉牛,提高肉牛生产性能、政策扶持、强化社会化服务以及品牌战略等方面提出提升新疆牛肉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不同肉牛生产规模的经济效益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深入实践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张掖地区肉牛养殖规模,饲料资源情况和牛群资源现状,分别比较不同肉牛育肥生产养殖规模的经济效益。表明饲料成本的投入明显影响肉牛育肥的效益,以规模养殖的效益为较佳。  相似文献   

13.
为构建较准确的日光温室温湿度预测模型,于2011-2013年冬季(1月、2月、12月)天津市宝坻区开展温室内外环境监测试验,并建立3种天气类型(晴、多云、阴)下3个时段(0-8时、8-17时、17-23时)逐步回归与BP神经网络温室内温湿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温室内气温逐步回归模型9种情况下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绝对误差小于3℃的平均准确率Rate(≤3℃)为88%,平均均方根误差(RMSE)为2℃;BP神经网络模型9种情况下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绝对误差小于3℃的平均准确率Rate(≤3℃)为94%,平均均方根误差(RMSE)为1.6℃。应用BP神经网络建立的气温预测模型相对更为准确稳定。2) 相对湿度逐步回归模型9种情况下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绝对误差小于6%的平均准确率Rate(≤6%)为81%,平均均方根误差(RMSE)为5.7%;BP神经网络模型9种情况下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绝对误差小于6%的平均准确率Rate(≤6%)为80%,平均均方根误差(RMSE)为6.7%。两类模型均不适宜预测8-17时日光温室相对湿度,而17-23时与0-8时应用逐步回归建立的湿度预测模型相对更准确稳定。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高寒冷凉地区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的变化规律,达到农业防灾减灾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利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日光温室小气候观测数据及气象站资料,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分析高寒冷凉地区不同天空状况、不同季节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寒冷凉地区试验期间温室平均相对湿度日变化与四季相同,趋势均呈“单波谷”型,夜间0:00—8:00,温室内相对湿度处于稳定的高湿状态;晴天相对湿度上升及下降速度较快,日变幅最大,阴天上升及下降速度减慢,日变幅减小;温室内外相对湿度相关性阴天大于多云天与晴天,晴天8:00—11:00、多云天16:00—22:00、阴天20:00—23:00相关性较差;平均相对湿度年内最大值及最小值均出现在冬季晴天,各季16:00—19:00相对湿度上升最快。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中华苦卖菜光合特性与环境因子关系,采用TPS-1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测定自然条件下中华苦卖菜叶片光合特性、光合有效辐射(PAR)、大气二氧化碳浓度(Ca)、气温(Ta)、叶温(Tl)和相对湿度(RH)等环境因子。结果表明:中华苦卖菜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明显的双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0:00和14:00,分别为为9.26和4.17 μmol/(m2?s),具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中华苦卖菜净光合速率中午降低为气孔限制;蒸腾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0:00,为3.52 mmol/(m2?s),气孔导度与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0:00和14:00;环境因子中对Pn直接作用由大到小为TL>PAR>Ta>Ca>RH,中华苦卖菜Pn与PAR、RH呈显著正相关,与Ta、TL呈负相关。在中华苦卖菜叶片进行气体交换的日进程中,环境因子对中华苦卖菜同光合生理参数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总体而言,光合有效辐射、空气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是影响中华苦卖菜光合气体交换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6.
[方法]采用小尺度定量测定方法对北京城市绿地不同下垫面夏季空气温度、相对湿度、舒适度等进行研究。[目的]究明不同绿地下垫面对环境微气候的影响规律,以期为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和建设提供参考与依据。[结果]结果表明:1)下垫面类型与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存在极显著性相关关系,其他16项样地特征要素指标与温、湿度无显著相关关系。2)不同下垫面昼均降温增湿效应排序为乔灌草>乔草>灌草>草地>裸地>水泥地面。3)8:00~18:00,除18:00外,不同下垫面在各时段的降温增湿效应排序与昼均效应一致;各类下垫面的温湿效应(含负效应)在14:00达到最大值,其中,乔灌草型下垫面降温4.50℃,增湿7.45%,水泥地面增温2.03℃,降湿2.82%。4)不同下垫面人体舒适度大体呈现出乔灌草>乔草>灌草>草地>裸地>水泥地面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