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陇南小麦条锈病越夏菌量对流行的影响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1989~2000年陇南小麦条锈病越夏调查资料统计分析,明确了越夏菌量与越夏区7~8月降水量密切相关,越夏菌量与秋苗发病及来年流行程度相关显著.组建了以越夏菌量预报来年流行程度的长期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2.
2006年西北川西北小麦条锈病越夏概况和有关问题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2006年我国重要越夏区西北和川西北小麦条锈病菌越夏概况和特点,分析了条锈病越夏菌量低的原因,提出了进一步对小麦条锈病菌源区精准勘界、验证和评价定西和临夏等地菌源作用和地位,探求条锈病菌越夏菌源量引起全国大部地区流行的作用底限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小麦条锈病越夏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近年小麦条锈病在河南省发生为害新特点,为了弄清该病病菌是否能在本省越夏,为开展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于2004~2009年进行了本项研究工作。调查研究结果证明,小麦条锈病病菌能在本省豫北、豫西海拔1 100 m以上地区越夏。越夏后的条锈病病菌能侵染当地和豫西南地区的小麦秋苗,引起冬前发病和春季流行。自生麦苗是条锈病病菌越夏的主要寄主。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中国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气候区划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基于多年的气象数据(1980~2001年),首次从制约小麦条锈病菌越夏的温度因子入手,结合寄主小麦因素,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对我国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进行较详细的气候区划。本研究从温度条件上明确了全国适合小麦条锈病菌越夏的范围。研究表明,在我国小麦种植区适合小麦条锈病菌越夏的范围很广。其中甘肃、四川、云南、陕西境内适合越夏的地区是连成一片的,甘肃东部除了西边的几个县外其它地方7、8月份最高一旬均温在20~23℃,条锈病菌越夏困难;西藏、青海境内的小麦种植区几乎都适合小麦条锈病菌越夏;贵州境内适合越夏的地区可能和云南越夏区是一个整体。云南适合越夏的地区甚广,且地形复杂,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德宏州小麦条锈菌越夏调查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条锈菌越夏菌源量直接影响着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流行。为了明确云南省德宏州是否是小麦条锈病菌的越夏菌源地,2010年和2011年在德宏州芒市江东乡海拔1 600、1 700、1 800、1 900m和2 000m处设置了小麦条锈病菌源观察圃,对观测圃中小麦品种和周围落粒自生麦苗上条锈病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实时记录各观察点的温湿度。结果表明:(1)海拔2 000m的菌源观察圃能观测到小麦条锈菌越夏和越冬的情况,越冬菌源量和春季条锈病的发病情况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2)海拔1 900m及以上的地区最高日平均温度和旬平均温度均低于22℃,为小麦条锈菌的越夏区域;1 600~1 900m的区域内其最高日平均温度在22℃至25℃之间,最高旬平均温度均大于20℃小于23℃,符合小麦条锈菌越夏的理论温度要求;并且海拔1 900m及以上地区的菌源观察圃中可观察到小麦条锈菌越夏。以上结论证实了云南省德宏州芒市是小麦条锈菌的越夏菌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6.
陇东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的原因与持续控制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宏  兰志先 《植物保护》2003,29(2):39-41
陇东不但是我国小麦条锈病传播的重要桥梁地带 ,而且有一定数量的条锈菌越夏、越冬菌源。当地菌源的存在和小麦品种的抗性丧失是小麦条锈病发生大流行的内因 ,春季降水量多是大流行的决定性因素。加强抗锈品种的选育及合理布局、实行生态防治是控制流行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王新俊 《植物保护》2009,35(6):130-134
通过多年调查研究,明确了当地小麦条锈病菌主要越夏寄主、越夏方式和越夏菌源量的影响因子,精准界定了越夏菌源分布区域;通过对历史资料系统分析,研究筛选出了主要相关因子,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组建了当地小麦条锈病越夏菌量预测模型,回测准确率为73.91%,对开展其综合治理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气候变暖对我国小麦条锈病菌越夏的影响,本研究基于2002—2012年间691个气象站点7、8月份连续最热10 d均温低于越夏临界温度22℃或23℃的年概率,比较了ArcGIS中反距离权重法、局部多项式插值法、径向基函数法和普通克里格法4种插值方法对我国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划的影响,采用指数模型和球状模型下普通克里格插值法进行了条锈病菌越夏区划;以2002—2012年间7、8月份连续最热10 d的平均温度均值作为区划指标,利用ArcGIS的指数模型和球状模型下普通克里格法进行了高程插值。结果表明,2002—2012年每年的7、8月份连续最热10 d均温低于越夏临界温度的年概率在20%以上的地区可以认为是我国小麦条锈病菌的越夏区,年概率在5%~20%的区域可以视为越夏过渡区,年概率在5%以下的地区可以视为不太适合小麦条锈病菌越夏的区域。表明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仍主要集中于我国西北、川西北地区,但越夏范围有一定缩减。  相似文献   

9.
小麦条锈病越夏气象指标,目前仍沿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研究结果,需要修订完善。文中利用甘肃河东地区2007-2014年50个不同海拔高度小麦条锈病单点病田率、病情指数调查资料、39个平均越夏病田率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建立了小麦条锈病病情指数、平均病田率的气象统计模型,综合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确定了甘肃河东地区小麦条锈病越夏指标的上限为夏季最热时段8d滑动平均气温24~25℃,期间空气相对湿度越低对应的平均气温也越低。研究为当地准确发布中短期趋势预报,积极开展早期防治,控制病害越夏范围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黔西部小麦条锈病菌越夏考察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查了黔西部小麦条锈病菌越夏情况,结果表明:小麦条锈病菌在贵州西部赫章等地海拔1 700 m以上地区能够安全越夏,越夏面积约3.3万hm2,其越夏菌源能够与当地秋苗衔接,引起秋苗发病。  相似文献   

11.
陇东小麦条锈菌越夏菌量测定及在秋季病情测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刚  栾敖武 《植物保护》2006,32(4):46-48
依据陇东越夏菌量的流行结构,采用菌量指示田及生物捕捉测定侵染源菌量,用人工接菌和自然发病的方法测定越夏海拔下限,以确定菌原有效传播范围。此结果用于陇东条锈病秋季病情测报,其病情预报与实际流行程度相符。  相似文献   

12.
In China, wheat stripe rust, caused by 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 is one of the most destructive diseases of wheat. The Longnan and Linxia regions in Gansu Province and Qinghai Province are the major over-summering regions for the pathogen and key epidemiological zones in Northwest China. Population genetic diversity and interregional long-distance spread of the wheat stripe rust pathogen in Northwest China were studied using SSR markers. The genetic diversity in the Longnan population was much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Linxia and Qinghai populations. Therefore, the molecular data confirmed that the Longnan region is a center of genetic diversity for P.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 in Northwest China. The low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Gst = 0.15) and the extensive gene flow (Nm = 1.37) were found among the three regions in Northwest China. The most important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is that the stripe rust inoculum in Qinghai can come from both Longnan and Linxia, but mainly from Longnan directly in the spring.  相似文献   

13.
林芝地区小麦条锈菌转主寄主小檗的鉴定与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与流行相对独立的一个区系,小麦条锈病是严重影响西藏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林芝地区是西藏自治区小麦条锈病重要的常发区和流行区。已有研究证实,小檗是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之一,并在我国小麦条锈菌致病性变异产生新菌系和小麦条锈病的发生过程中起作用。林芝地区小檗种类较多,但目前对林芝地区小檗是否能作为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缺乏相关的研究和报道。本文针对小麦条锈病常发区的西藏林芝地区小檗资源进行了调查,对小檗能否作为小麦条锈菌转主寄主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6种小檗在林芝地区常见且分布广泛,均是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这对进一步研究西藏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与病原菌致变性变异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小麦条锈病周期流行规律及其预测方法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以往小麦条锈病周年侵染循环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全省小麦条锈病周期流行规律,组建了6年周期的灰色灾变预测模型GM (1,1):ŷ=496.8e0.4353k-414.4,则可预测出周期内小麦条锈病流行程度和流行面积的理论值。在以往中短期预测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工作为校正系数,通过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y=ŷ·x),则可预测出周期内各年度的实际流行程度和流行面积。  相似文献   

15.
全国冬小麦秋苗均可遭受来自西北和西南越夏区条锈菌的侵染与危害, 条锈菌在寄主上进一步繁殖和发展, 引起本地或者外地小麦条锈病流行。不同麦区秋苗条锈病发生时间、发生程度及其菌源传播规律各不相同, 年度间亦存在差异。根据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频率、病菌越冬和越夏情况、秋季菌源和春季菌源的有无与多少、提供时间及其影响范围与作用, 结合地理生态条件、气候特点、小麦种植区划与栽培模式等, 将中国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区域划分为8个明显不同的生态区系, 即关中、华北春季流行区; 成都平原、江汉流域冬季繁殖区; 西北、川西北越夏易变区; 云贵高原越夏冬繁区; 新疆冬春麦常发区; 西藏高原青稞、小麦常发区; 南方晚播冬麦偶发区; 内蒙古、东北春麦偶发区。通过病害实地调查、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高空气流轨迹分析, 进一步揭示了区间菌源传播关系。陇南、陇中、陇东、宁南、海东、陕西宝鸡以及川西北和云贵高原等地区离越夏区较近, 冬小麦播种较早, 秋苗条锈病发生早、发病重, 秋季随西北气流传播到平原冬麦区和海拔较低的冬麦区侵染危害秋播麦苗, 其菌源数量对全国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程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中国小麦条锈病的秋季菌源基地, 面积约67万hm2; 成都平原、江汉流域、陕南、豫南、云贵坝区等麦区, 离条锈菌越夏区相对较远, 小麦播种期也较晚, 秋苗发病较晚较轻, 但冬季气候温和, 雨露条件充沛, 条锈菌在冬季可以不断侵染和繁殖, 在早春可积累大量菌源, 然后向北部和西部广大麦区扩散传播, 引起小麦条锈菌春季侵染, 是中国小麦条锈病的春季菌源基地, 面积约200万hm2。云贵高原越夏冬繁区可为我国广大麦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麦区提供部分菌源, 荆州等鄂东南地区是云贵菌源向长江下游麦区传播的中转站。云南与甘肃之间存在大量的基因流, 推测云南可能是中国小麦条锈菌重要的起源中心。西南和西北秋季菌源对长江流域麦区的相对重要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  相似文献   

16.
小麦条锈病抗病遗传及菌源基地基因布局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条锈病是世界范围内严重影响小麦生产安全的重要病害。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条锈病流行区,自成独立的流行体系。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最有效的措施。然而,小麦品种对条锈病的抗性常常由于病菌新小种的产生而丧失,这既是一个重大科学问题,也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生产实际问题。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小麦的抗病性,植病学家和育种学家进行了一个多世纪的研究与探索,提出了各种理论与策略,开展了各种实践与探索。该文就小麦抗条锈病遗传及其基因布局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包括抗性鉴定评价、抗病基因发掘与利用、数量抗性位点定位、抗病基因克隆与功能解析、近等基因系创建与应用,以及抗源创制、抗病生态育种和大区基因布局等,并对深入开展抗条锈病基因发掘与利用和大区基因布局进行展望,以期为抗病育种和病害持续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小麦条锈病流行区划及菌源传播路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四川省是我国小麦条锈病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end f.sp.tritici Eriks的菌源地和常发区,近10年秋苗病害始见期提前、流行期加长、危害损失呈上升趋势.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对全省132个小麦主产县(市、区)1987-2006年小麦条锈病发生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小麦条锈病流行区域可划分为川西北越夏区、川西南越夏及冬繁区、盆地冬繁区和川东南春季流行区.GIS软件分析发现病菌孢子在四川盆地内的传播路径为沿岷江、涪江、沱江和嘉陵江等4条河流自北向南、自西向东传播.  相似文献   

18.
 调查试验结果表明,在湖北省西北部包括郧阳和神农架两地区,在海拨1700-2050公尺的高山地带,七、八月份最热一旬平均气温,18.7~19.7℃,虽条锈菌可越夏,但很困难.广泛调查残余的绿色小麦、黑麦植株和自生麦苗都没有发现条锈病,不能为本省广大冬麦秋苗提供越夏菌源。调查了十多种禾本科杂草,其中仅在甜茅(Glyceria sp.)上发现很少条锈病夏孢子堆,室内接种可侵染小麦,但在条锈病流行中没有发现其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临麦系列春小麦品种抗条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条锈病是发生于甘肃省临夏州小麦生产上的最主要病害,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且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措施。作者于2013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兰州低温温室和甘谷试验站进行了苗期、成株期分小种接种鉴定,并于2010-2014年对临麦系列春小麦品种‘临麦32号’~‘临麦36号’在甘肃省不同生态区的8个试验点进行成株期抗条锈性分析,结果表明:春小麦品种‘临麦32号’苗期对所有供试菌系均表现感病,成株期对CYR29和CYR32表现中抗-中感;‘临麦33号’除对CYR29苗期表现免疫、成株期表现中抗-中感外,对其余供试菌系均表现感病。对自然诱发的条锈病,两品种也表现感病;‘临麦34号’和‘临麦36号’除对新菌系G22-9、G22-14表现感病外,对其余菌系表现抗病,但自2013年开始两品种在田间也表现感病;‘临麦35号’全生育期对接种及自然诱发的条锈菌均表现抗病。苗期选用24个国内外供试条锈菌单孢菌系进行基因推导分析,发现供试临麦系品种抗性谱与已知基因载体品种的抗性谱均不一致,初步推测供试临麦系品种含有未知抗条锈基因。  相似文献   

20.
2017年我国小麦条锈病流行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7年小麦条锈病在我国黄淮海麦区大范围流行, 表现出汉水流域及黄淮南部见病时间早、扩散速度快、黄淮海麦区流行范围广等特点。本文在系统总结2017年全国小麦条锈病流行特点的基础上, 分析认为极端暖冬气候、春季多雨适温气候条件和主产麦区缺乏抗性品种等因素是导致2017年我国小麦条锈病大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