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完善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人工苗种培育及海上养殖技术,在大连旅顺海区及刺参池塘进行了鼠尾藻人工苗种保苗及养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鼠尾藻人工苗种在室内培养20 d左右,株高2 mm以上,假根15根以上时,下海保苗为宜。鼠尾藻幼苗保苗、人工养殖方式为表层平养。保苗海区选择风浪不大的海湾。在刺参池塘保苗要求选择水深2 m以上的池塘,养殖位置在进水口附近。保苗3个月后海上鼠尾藻平均株高4.26 cm,刺参池塘鼠尾藻平均株高1.98 cm。将6 cm以上的幼苗夹直径1.5 cm的聚乙烯绳上进行海上养殖试验。养殖8~9个月后,鼠尾藻长至平均株高61 cm。  相似文献   

2.
2010年10月~2011年3月对鼠尾藻池塘秋冬季栽培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与分析。选择池塘水温、光强、盐度和pH,研究其对鼠尾藻1年苗、两年苗在不同水层的养殖效果。结果表明,1)40~60cm水层鼠尾藻生长最好;其次是80~100cm水层;0~20cm水层生长最慢;2)1年苗、2年苗在整个试验期间均未发现生殖托。其中部分两年苗藻体生长出1~2cm左右次生分枝,而1年苗均未发现次生分枝;1年苗于11月中旬开始生长出气囊,两年苗于试验开始时就有气囊,12月中旬鼠尾藻气囊开始腐烂脱落,至翌年1月上旬池塘水温降至0℃以下,池塘水体表层出现结冰现象,此时鼠尾藻气囊已大部分脱落,同时有腐烂脱落现象,藻体缩短、变瘦,湿重降低,体色呈黑褐色。2月下旬随着水温的逐渐回升,鼠尾藻又有生长现象,体长及湿重均有增长,至3月上旬发现气囊。3)鼠尾藻两年苗生长情况比1年苗略好,其同一时期测量的藻体平均体长和单株藻体平均湿重均比1年苗大,鼠尾藻两年苗S值(S=单株藻体平均湿重(g)/藻体平均体长(cm))大于1年苗。  相似文献   

3.
2009年3月~2010年7月对鼠尾藻池塘栽培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试验根据池塘水环境因子(水温、光照强度、盐度和pH)及鼠尾藻的生长特性,设置了自然苗、人工苗、帘子苗生长对比试验,不同水层、不同流速栽培试验及不同光照强度对鼠尾藻生长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1)相同试验条件下,自然苗生长最好,帘子苗其次,人工苗生长最慢;2)不同水层栽培结果显示,40~60cm水层鼠尾藻生长最好,其次是O~20cm水层,再次80~100cm水层,150~200cm水层生长最慢,并且于5月中旬即开始衰退脱落;3)流速1m/s条件下鼠尾藻生长最快,随着流速的逐渐降低,鼠尾藻生长也逐渐变慢;4)光照强度为4000~6000lX时鼠尾藻生长良好,高于10000lX或低于3000lX则鼠尾藻生长相对较缓慢。观察发现,池塘水温在12~18℃时鼠尾藻生长最快,在9~12℃和18~24℃时生长较缓慢,24℃以上停止生长并出现腐烂脱落现象。  相似文献   

4.
鼠尾藻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过2年试验,取得了鼠尾藻人工育苗的成功,共出苗数百余万株,幼苗体高达到3.5mm,密度达到12株/cm~2,解决了鼠尾藻人工育苗的关键技术问题。专家鉴定认为该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5.
鼠尾藻的生物学特性及筏式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报道了鼠尾藻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筏式养殖技术。经106天的筏式养殖,藻体平均长度从5.5cm长到79.1cm;每绳重量从860g长到3500g,而对照组只长到1750g。试验组每667m^2产值约6000元。  相似文献   

6.
2014年4-6月在桑沟湾海区进行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海上筏式养殖实验,分析了鼠尾藻在桑沟湾的生长特性,调查了藻体上的附着生物.结果显示,(1)鼠尾藻在桑沟湾海域生长迅速,水温为10-17℃时特定生长率最高,可达6.10%/d;根据特定生长率与水温的关系,获得了鼠尾藻的最佳生长温度为14.9℃;(2)5月10日开始有生殖托形成,水温达到20.4℃时,鼠尾藻生殖托大量成熟,并有放散;(3)养殖期间,鼠尾藻最大长度达187.05 cm,均长可达112.31 cm;干湿比由0.147(4月)上升至0.189(6月);每公顷产量可达43.95 t(湿重),相当于干重为8.25 t;(4)藻体上有大型附着生物16种,主要优势种为尖嘴扁颌针鱼鱼卵、玻璃海鞘和海绵;附着生物的生物量随着水温升高而增加.研究表明,海区的附着生物对鼠尾藻的生长影响不大,在桑沟湾大规模养殖鼠尾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在室内条件下,于鼠尾藻成熟时期,采集山东、大连地区的鼠尾藻种藻850kg,经过阴干刺激,共获取孢子体30.6亿粒。在水温20~23℃,光照在2500~8000lx条件下,培育水体300m^3,铺设鼠尾藻苗帘400帘,经室内培养20天后,每帘附着鼠尾藻幼苗约200万棵,共培育出平均体长1.5mm鼠尾藻幼苗约8亿棵,附苗率达到26.1%。  相似文献   

8.
基于有性繁殖的鼠尾藻规模化繁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7~2009年间,先后在威海小石岛开展了两次鼠尾藻的规模化人工育苗试验,在威海周边和青岛开发区海域进行了3次保苗实验。两年育苗的试验规模均为10个育苗池(规格一致,均为2m×5m)和部分备用池。所用种菜主要在威海附近的多个海域采集,其中以小石岛采集的种菜最为理想。通过6种常见附着基的对比试验,附着基以竹帘附苗密度最高,操作方便和附苗量结合理想的附着基是织带帘。平面基质上的附苗密度最大,达到30株/cm2。2007年出幼苗750.7万株,平均苗长3.5mm;2008年出幼苗3015.42万株,平均苗长3.2mm。本试验发现,鼠尾藻幼苗早期发育中,幼苗附苗较均匀,但生长到4mm后,幼苗有大面积脱落的现象,随着日后的生长,苗种密度也逐渐下降,到10mm时密度降低到0.2~1.0株/cm2。  相似文献   

9.
2014年4–6月在桑沟湾海区进行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海上筏式养殖实验,分析了鼠尾藻在桑沟湾的生长特性,调查了藻体上的附着生物。结果显示,(1)鼠尾藻在桑沟湾海域生长迅速,水温为10–17℃时特定生长率最高,可达6.10%/d;根据特定生长率与水温的关系,获得了鼠尾藻的最佳生长温度为14.9℃;(2)5月10日开始有生殖托形成,水温达到20.4℃时,鼠尾藻生殖托大量成熟,并有放散;(3)养殖期间,鼠尾藻最大长度达187.05 cm,均长可达112.31 cm;干湿比由0.147(4月)上升至0.189(6月);每公顷产量可达43.95 t(湿重),相当于干重为8.25 t;(4)藻体上有大型附着生物16种,主要优势种为尖嘴扁颌针鱼鱼卵、玻璃海鞘和海绵;附着生物的生物量随着水温升高而增加。研究表明,海区的附着生物对鼠尾藻的生长影响不大,在桑沟湾大规模养殖鼠尾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烟台芦洋湾鼠尾藻种群生物量结构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5年2月至2006年1月对烟台芦洋湾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的生长情况进行了生态学调查。实验设立固定样方观测了鼠尾藻种群结构的季节变化,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了生境因子对鼠尾藻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鼠尾藻分布在低潮线以上50~125cm的中潮带和低潮带之间;(2)生物量消长和平均藻体长度消长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呈双峰曲线(7月份和12月份达到峰值,9月份达到最低值);(3)生活周期可以划分为4个时期:休止期、生长期、繁殖期和衰退期,6月中旬到7月下旬为有性生殖期;(4)营养生殖贯穿全年,并呈现一定的季节变化;(5)快速生长期内(5-7月),其大小级层次明显,近似正态分布;(6)水温为影响其生长的主要因素,其次为浪冲击度和人为干扰,干露对鼠尾藻的生长影响不显著。总之,本调查区域的鼠尾藻种群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并与其他海区种群差异显著,生长地区的环境因素是导致差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在20m^2×1.6m圆形育苗池中,于7月底放养平均体高2,9cm、叉长5cm、体重3g的银鲳人工苗2000尾,经过12个月的精心饲养个体达到平均体高7,5cm,叉长13,5cm。体重55g,最大个体为体高7.8cm,叉长13.8cm、体重63.6g。试养中期,成活率达到63%;本试验探讨了银鲳很适宜于室外大棚土池养殖。银鲳生长缓慢,需跨年养殖才能收获,因此室外一般土池养殖银鲳必须做好越冬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2.
北方海区鼠尾藻大规格苗种提前育成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连续3年的鼠尾藻生产性育苗试验,证明在北方海区提前育苗技术可行。该技术克服了鼠尾藻种苗繁育过程中难以培育出大苗的难题,通过提前50d采苗,缩短室内培育周期,采用种菜人工促熟方法,结合室内及海上培育、管理的各种技术措施,得到的种苗健壮、均匀,整齐。共培育出鼠尾藻大规格苗种3373.7万株,经海上中间培育3个多月后,幼苗直立枝数量3~4根、长度可达4~6cm。  相似文献   

13.
利用流水池塘和在江河设置网箱结合人工配合饲料驯化从江河中捞捕的野生光倒刺鲃鱼苗、鱼种并进行咸鱼养殖,池塘亩产成鱼3000kg,9cm规格苗种1-2万尾,网箱产大规格鱼种(100-150g)60kg/m^2、(500-750g)90kg/m^2,咸鱼140kg/m^3.9cm规格苗种400—500尾/m^2。  相似文献   

14.
利用面积0.333hm^2和0.667hm^2的2口池塘进行大弹涂鱼高效养殖试验。2007年4月,2口池塘共放养规格为150-220尾/kg的大弹涂鱼苗种120000尾。采用池外源预先肥水养藻,定向培养生物饵料,结合池内追肥繁藻和补充投喂人工饵料技术。以满足大弹涂鱼养殖饵料营养的需求。经过精心管理,至收获时商品鱼个体重16-23g/尾,产量为2044.5kg。平均产量136.30kg/667m^2,成活率达85.2%,投入产出比1:2.05,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2008年2月份引进2万尾西伯利亚鲟鱼开口苗,经过2个多月的培育,体重由开始的0.13g/尾长到了12g/尾,体长由1cm械右长到了8-10cm。成活率92%,达到同行领先水平。目前,故县的西伯利亚鲟鱼养殖已成为河南省大型养殖基地。  相似文献   

16.
《水产养殖》2012,(8):31-31
"天津市海洋牧场(海藻移植)示范项目"2012年7月通过专家验收。在鱼礁投放区成功进行羊栖菜、鼠尾藻和龙须菜的筏式养殖,在渤海湾地区尚属首次。据了解,为提高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构建现代渔业新格局,天津市从2009年开始实施海洋牧场工程建设,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近海水域建设3处人工鱼礁群,总面积将达13.7km2。此次通过验收的"天津市海洋牧场(海藻移植)示范项目",是在人工鱼礁投放区进行羊栖菜、鼠尾藻和龙须菜的筏式养殖,面积达到31.12亩。经过40天的养殖,羊栖菜呈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鼠尾藻和龙须菜也获得了良好的生长。三种藻类既有药用价值,又是海参、鲍鱼等海珍品的优良饵料。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在一定养殖空间内刺参–鼠尾藻适宜的养殖容量和养殖密度。将不同密度的平均体重为(16.7±0.95)g的刺参和鼠尾藻混养在1 m3水体的塑料桶内,实验分为12组,每组设3个重复,对刺参、鼠尾藻的生长及养殖水环境因子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显示,1)刺参、鼠尾藻平均日增重率(Mdwg)和特定生长率(SGR)受刺参密度和鼠尾藻密度影响显著(P<0.05)。作为对照,无鼠尾藻、刺参密度为750、500、250 g/m3时,其生长均相对较差;刺参密度为250 g/m3、鼠尾藻密度为1000、1500 g/m3时,刺参生长相对最好。刺参密度为750 g/m3、鼠尾藻密度为500 g/m3时,鼠尾藻特定生长率(SGR)最大;刺参密度为250 g/m3、鼠尾藻密度为1500 g/m3时,鼠尾藻特定生长率(SGR)最小;2)NH4+-N、NO2–-N、NO3–-N和PO4–-P含量变化受刺参和鼠尾藻养殖量的影响显著(P<0.05)。无鼠尾藻,刺参密度为750、500、250 g/m3时,实验组NH4+-N、NO2–-N、NO3–-N和PO4–-P含量相对较高,其中,刺参为750 g/m3实验组含量最高;刺参密度为250 g/m3、鼠尾藻密度为1000、1500 g/m3时,实验组NH4+-N、NO2–-N、NO3–-N和PO4–-P含量相对较低。研究结果显示,鼠尾藻密度的大小对促进刺参的生长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同时对养殖水体中的营养因子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本研究条件下,刺参密度为250 g/m3、鼠尾藻密度为1000、1500 g/m3模式参藻搭配比例较合适,其生态互利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水库不投铒网箱养殖匙吻鲟试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面积为12m^2的不投铒网箱,放养15cm左右的匙吻鲟鱼种34尾,经5个月养殖可达到1.14kg/尾,成活率达100%,可产匙吻鲟34kg以上,获利润4424元,单产达3.25kg/m^2,单位网箱利润368.67元/m^2,每养殖一尾匙吻鲟创利润130.12元。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在一定养殖空间内刺参–鼠尾藻适宜的养殖容量和养殖密度。将不同密度的平均体重为(16.7±0.95)g的刺参和鼠尾藻混养在1 m3水体的塑料桶内,实验分为12组,每组设3个重复,对刺参、鼠尾藻的生长及养殖水环境因子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显示,1)刺参、鼠尾藻平均日增重率(Mdwg)和特定生长率(SGR)受刺参密度和鼠尾藻密度影响显著(P0.05)。作为对照,无鼠尾藻、刺参密度为750、500、250 g/m3时,其生长均相对较差;刺参密度为250 g/m3、鼠尾藻密度为1000、1500 g/m3时,刺参生长相对最好。刺参密度为750 g/m3、鼠尾藻密度为500 g/m3时,鼠尾藻特定生长率(SGR)最大;刺参密度为250 g/m3、鼠尾藻密度为1500 g/m3时,鼠尾藻特定生长率(SGR)最小;2)NH4+-N、NO2–-N、NO3–-N和PO4–-P含量变化受刺参和鼠尾藻养殖量的影响显著(P0.05)。无鼠尾藻,刺参密度为750、500、250 g/m3时,实验组NH4+-N、NO2–-N、NO3–-N和PO4–-P含量相对较高,其中,刺参为750 g/m3实验组含量最高;刺参密度为250 g/m3、鼠尾藻密度为1000、1500 g/m3时,实验组NH4+-N、NO2–-N、NO3–-N和PO4–-P含量相对较低。研究结果显示,鼠尾藻密度的大小对促进刺参的生长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同时对养殖水体中的营养因子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本研究条件下,刺参密度为250 g/m3、鼠尾藻密度为1000、1500 g/m3模式参藻搭配比例较合适,其生态互利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在4个6m^2的水泥池中分级放养3-5cm大口鲇鱼苗7500尾,经13天苗种阶段培育,出池规格7-12cm,个体差异较大,成活率41.6%;进行了主养、套养成鱼养殖试验,主养池成活率4.76%,套养池成活率在17-43%0之间。当年最大个体3.2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