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9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抗虫棉品种的大面积推广种植,棉田原有的生态环境和害虫发生了较大改变.大田生产中,由于抗虫棉田用药次数与用药量大幅度减少,失去了对棉蚜的兼治效果,从而使棉蚜发生呈现加重趋势,成为抗虫棉田的重点防治对象.为有效控制棉蚜的危害,我们于2007年在大田进行了不同杀虫剂防治棉蚜的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抗虫棉品种的大面积推广种植.棉田原有的生态环境和害虫发生了较大改变。大田生产中,由于抗虫棉田用药次数与用药量大幅度减少,失去了对棉蚜的兼治效果。从而使棉蚜发生呈现加重趋势。成为抗虫棉田的重点防治对象。为有效控制棉蚜的危害,我们于2007年在大田进行了不同杀虫剂防治棉蚜的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3.
采用系统调查方法,研究了在转基因抗虫棉的棉田害虫群落情况.结果表明:在四川棉区,转基因抗虫棉对棉田昆虫群落组成无影响.转基因抗虫棉能有效控制棉铃虫、棉红铃虫等鳞翅目害虫的发生数量,并将其种群控制在较低水平;转基因抗虫棉对棉田中棉蚜、红蜘蛛的群落数量无影响,但蝽类的群落数量比常规棉田高.  相似文献   

4.
Bt转基因抗虫棉田昆虫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3个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DP99B、20B、1560BG和2个非抗虫棉对照品种鄂杂棉1号、湘杂棉2号,比较研究了不同棉花群体中昆虫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未采取任何防治措施的情况下,3个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种群,尤其是在棉花生育前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同时对其他鳞翅目害虫种群也有一定控制效果,这使得棉蚜、棉叶蝉、烟粉虱等刺吸式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但抗虫棉棉田昆虫群落、害虫亚群落以及天敌亚群落的多样性、均匀性均较对照棉田小,而优势集中性比对照棉田高,反映出抗虫棉棉田昆虫群落结构稳定性较差。相对来说,DP99B和20B抗虫性能较好,其棉田昆虫群落结构也比较稳定。因此,转Bt基因抗虫棉的大面积应用中,除了要关注抗毒性棉铃虫的产生和危害以外,还应特别注意其他可能上升为主要害虫(如棉蚜、棉叶蝉、烟粉虱等)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5.
转Bt基因抗虫棉田昆虫群落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不同类型棉田对比调查分析结果可看出 ,非抗虫棉田比转Bt基因抗虫棉田昆虫群落物种数减少 ,两类棉田昆虫群落中 ,棉蚜、棉蓟马、棉叶螨相对多度较大 ,在食叶蛀桃类害虫中 ,以棉铃虫的个体数量占优势 ,美洲斑潜蝇的个体数量在两类棉田中呈明显上升趋势。两类棉田比较分析主要害虫棉铃虫、棉蚜、棉叶螨的类群相对多度 ,转Bt基因抗虫棉田比非抗虫棉田减少 ,而棉蓟马、棉叶蝉、白飞虱、棉盲蝽类群相对多度增大 ,天敌类群相对多度较大。不同类型棉田昆虫群落结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 ,由于棉田施用农药多少不同 ,非抗虫棉田比转Bt基因抗虫棉田物种丰富度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两类棉田害虫优势度和优势种不完全相同 ,昆虫总群落、害虫亚群落和天敌亚群落多样性指数在时间序列上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较大 ,总的表现是转Bt基因抗虫棉田昆虫群落变化较规律 ,多样性指数偏高  相似文献   

6.
转基因抗虫棉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有效地控制了棉铃虫的爆发危害,但是,由于抗虫棉田间施药量和次数的减少,也导致了棉田棉蚜、棉盲蝽、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等非靶标害虫的种群数量上升,危害日益加重。一、棉花苗期病虫防治技术该生育期从4月上中旬播种至6月中旬进入蕾期  相似文献   

7.
杏棉间作对棉花害虫与捕食性天敌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单作棉田、杏棉间作棉田(东西)和杏棉间作棉田(南北)棉花害虫及捕食性天敌的发生动态.[方法]2008~2009年5月中旬~8月中旬定期系统调查各类棉田节肢动物数量,每7 d调查1次,调查全株节肢动物种类和数量.[结果]杏棉间作棉田牧草盲蝽和棉叶螨发生量轻于单作棉田.棉蚜(Aphis gossypii G)中度发生时(2008年),单作棉田棉蚜发生量显著性高于杏棉间作棉田;棉蚜轻度发生时(2009年),三类田无差异.杏棉间作对棉蓟马(Thrips tabacci L.)发生量影响不大.棉蚜轻度发生年份(2009年),间作田和单作棉田棉蚜发生量无显著差异,但间作田瓢虫和食虫蝽较多;棉蚜中度发生年份(2008年),单作棉田由于棉蚜数量较多,瓢虫和食虫蝽也较多.2 a中间作田棉花上的蜘蛛数量均多于单作棉田.杏树走向对棉叶螨的发生有影响作用,棉间杏田(南北)棉叶螨量高于棉间杏田(东西),但对棉蚜、牧草盲蝽和棉蓟马发生量影响不大.[结论]杏棉间作不利于棉花上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 L.)和棉叶螨(Tetrangchus urticae K)的发生.棉田瓢虫和食虫蝽天敌受间作和棉蚜发生量的双重影响.间作有利于蜘蛛数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8.
198l--1985年,在河南省各不同类型的棉区,对棉蚜的天敌进行了调查。共发现棉蚜的天敌62种,分属于8个目,20个科。其中以瓢虫、蜘蛛、草蛉、食蚜蝇、蚜茧蜂和姬猎蝽类的发生数量最大,在棉田持续的时间也最长。在不同类型的棉田,棉蚜天故的种类大致相同,但发生的数量和时问有差异,其抑制棉蚜的效果因棉田环境的不同有着很大的差异。因之各地棉田利用棉蚜天敌时也应注意选用适应本地棉田生态条件的天敌加以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9.
<正>抗虫棉大面积推广应用后,棉田主发害虫发生了很大变化,结合几年来对Bt转基因抗虫棉田主发害虫发生活动规律和当地作物布局特点,从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和延缓害虫抗药性发展综合角度,拟定了棉花生产全程施药防控害虫方案,用以大田试验示范,以期在棉花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一、全程施药防控害虫措施1、苗期。防控重点是棉蚜和绿盲蝽,播种时可用呋喃丹种衣剂拌种,田间蚜量达到防治指标时,采用蚜虱净等吡虫  相似文献   

10.
<正>抗虫棉大面积推广应用后,棉田主发害虫发生了很大变化,结合几年来对Bt转基因抗虫棉田主发害虫发生活动规律和当地作物布局特点,从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和延缓害虫抗药性发展综合角度,拟定了棉花生产全程施药防控害虫方案,用以大田试验示范,以期在棉花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一、全程施药防控害虫措施1、苗期。防控重点是棉蚜和绿盲蝽,播种时可用呋喃丹种衣剂拌种,田间蚜量达到防治指标时,采用蚜虱净等吡虫  相似文献   

11.
转Bt基因抗虫棉是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把苏芸金芽孢杆菌的毒素基因(简称Bt基因)转移到丰产、优质、抗病的品种上,经推广应用、检验,不仅降低杀虫剂使用次数和施药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棉农的的生产积极性,而且还有效地保护棉田害虫天敌,从而间接地控制和减轻了其他害虫的危害,改善了棉田生态环境,使棉田害虫防治向良性循环发展.但是,抗虫棉必竟不是无虫棉,它的抗虫基因只能对棉铃虫、红蛉虫有较高的控制性,但对棉蚜、棉叶螨、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棉叶蝉等害虫无特殊作用,加之其抗性随时间推移逐代降低.因此,必须建立以抗虫棉为主的综合防治体系.  相似文献   

12.
棉蚜是棉花生产中重要害虫之一,本文通过对尉犁县棉田棉蚜发生动态及发生规律进行调查,提出棉蚜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滴灌已成为农一师二团棉田的主要给水方式,约占棉田面积的98%。由于棉田生态发生了较大改变,棉田棉铃虫、棉叶螨、棉蚜发生出现新趋势,  相似文献   

14.
害虫的发生和危害,往往依赖于当地农业生态条件,在影响害虫的生态条件中主要是耕作制度。因此耕作制度的改革,对一些害虫发生有明显的促进和控制作用。棉蚜在套作后的发展趋势 1、实行麦棉套作后,前期棉蚜大有减轻,主要原因有两点: (1)小麦的屏障作用直接减少了棉蚜向棉田迁入数量。据观察间作套种棉田比单作棉田棉蚜迁飞量,一般减轻3.5—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由于抗虫棉的推广,使防治棉田害虫的次数减少,降低了棉花生产成本,受到了棉农的欢迎.但抗虫棉不是无虫棉,有些农民误认为抗虫棉为免药棉,致使对棉田放松管理,造成害虫的严重发生,给其带来不应有的损失.现将抗虫棉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1998~2000年对转Bt基因抗虫棉田不同害虫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分别对棉铃虫、棉蚜、棉叶螨、棉象甲等害虫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0%毒高氯乳油对棉铃虫、2 5%蚜虱立克乳油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对棉蚜、20%扫螨净可湿性粉剂对棉叶螨、25%星科乳油对棉象甲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根据不同施药时期防治抗虫棉田棉铃虫试验结果,表明防治棉田棉铃虫应在幼虫孵化高峰期,即在产卵高峰向后推迟3~5天为宜。通过综合分析,提出了转Bt基因抗虫棉田害虫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滴灌已成为农一师二团棉田的主要给水方式,约占棉田面积的98%.由于棉田生态发生了较大改变,棉田棉铃虫、棉叶螨、棉蚜发生出现新趋势,因此综合防治措施也就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正> 近年来,由于抗虫棉的推广,使防治棉田害虫的次数减少,降低了棉花生产成本,受到了棉农的欢迎。但抗虫棉不是无虫棉,有些农民误认为抗虫棉为免药棉,致使对棉田放松管理,造成害虫的严重发生,给其带来不应有的损失。现将抗虫棉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尉犁县棉田棉蚜天敌种类多、数量大,尤其是棉田瓢虫,种群数量大,繁殖速度快,是控制棉蚜的主要天敌。本试验通过对自然条件下不同棉花品种棉蚜和瓢虫发生消长规律研究,为瓢虫的保护利用和棉蚜的综合防治,以及棉花的抗蚜育种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由于抗虫棉抗棉铃虫效果好,既可减少防治成本,又可提高植棉效益,因而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由于大面积种植抗虫棉,棉田施药次数减少,改变了棉田生态环境。棉田害虫的发生和危害特点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加之许多棉农对这一变化认识不足,致使在防治中产生一些问题。据初步调查,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