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陕西北部地区制定红脂大小蠹早期监测、预警及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红脂大小蠹的地理分布及其环境因子数据,采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对红脂大小蠹在陕西北部地区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并检测环境因子对红脂大小蠹生存的阈值。结果表明:MaxEnt模型预测红脂大小蠹潜在生境分布的精度较高;红脂大小蠹生存的适宜区主要在陕西黄龙县的中部和南部、宜川县的东南部、陕西韩城市的西北部、旬邑县的东北部和黄陵县的西南部等,中等适宜区位于适宜区周围;最冷月最低气温、最干月降雨量、等温性和最热月极高温度是影响红脂大小蠹生存的主要因子,各因子红脂大小蠹生存阈值分别为-12.5~-10.8℃、4.10~5.45mm、27.5~29.7和22.5~25.8℃。加强红脂大小蠹适宜区和中等适宜区的防控和监测,对防治红脂大小蠹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姚祺  李佶芸  赵垦田 《高原农业》2021,5(2):109-114
基于最大熵模型(MaxEnt),利用气候、土壤、地形等环境因子与巨柏野外天然分布数据计算巨柏的潜在生态适宜区.通过交叉验证,影响巨柏潜在生态适宜区的主导因子为最冷月最低温度>-10℃、最冷季度的降水量0~20 mm、土壤持水量0.10%~0.25%和最热季度的降水量200~450 mm.生态适宜性较高区域主要位于西藏东...  相似文献   

3.
结合70个红瘰疣螈的地理分布数据和28个环境因子,运用MaxEnt模型分析其适宜生境分布及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影响红瘰疣螈的主要因素为最冷季度降水量、淤泥含量、昼夜温差月均值、最冷月最低气温、年均降水量等。此外,红瘰疣螈高适宜区主要分布在腾冲市、龙陵县、云县、廊沧拉祜族自治县、凤庆县、永德县等地区,中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永平县、施甸县、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剑川县等地区。高适宜区面积为2.26万km2,中适宜区面积为3.85万km2,低适宜区面积为8.30万km2,非适宜区面积为23.89万km2。ROC曲线分析表明,训练AUC值为0.926,预测结果较好。建议在高适宜区和中适宜区划定适当的保护小区,对红瘰疣螈进行就地保护。  相似文献   

4.
 黑脂大小蠹是美国东南部地区危害松危杉类针叶树种的害虫。为了解黑脂大小蠹在我国潜在危害范围和程度,研究采用CLIMEX模型与ArcGIS分析相结合的预测方法,通过选择黑脂大小蠹适生且危害严重的3个基准点与中国气候点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了基准点与我国的701个气候点气候数据的相似程度,确定黑脂大小蠹在我国的潜在适生范围。结果表明黑脂大小蠹在我国可能适宜其定殖的地区范围较广,其中,贵州、四川东部、重庆、湖北、湖南北部、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等华中地区是黑脂大小蠹的潜在最适生区。  相似文献   

5.
信息素防治红脂大小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提供的大小蠹类植物性引诱剂对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valensLeConte成虫进行诱杀效果和最大引诱距离试验。结果表明,该引诱剂对红脂大小蠹成虫有较强的引诱作用,有效诱捕距离不超过400 m;应用诱捕器诱杀后,林地红脂大小蠹平均侵入孔数下降77.1%;该引诱剂可用于对红脂大小蠹的监测和诱杀防治。  相似文献   

6.
基于MaxEnt模型的中国裸燕麦种植气候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中国裸燕麦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利用MaxEnt模型,基于1991—2017年全国707个标准气象站点数据,结合裸燕麦地理分布信息,分析影响裸燕麦分布的气候指标并对裸燕麦潜在适宜区进行划分。结果表明,从16个潜在气候因子中筛选出影响裸燕麦种植分布的4个主导气候因子,分别为:年降水量、年平均最低气温、日均温≥30℃日数和气温年较差;其最适宜阈值分别为302.7~462.8mm、-3.5~1.0℃、2.3~21.1d和29.2~37.4℃。MaxEnt模型模拟裸燕麦种植的气候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与不适宜区面积分别为386.37×103、780.72×103、2 593.53×103和5 894.10×10~3 km~2,分别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4.00%、8.09%、26.86%和61.05%。中国裸燕麦种植的气候最适宜区和适宜区多数分布在华北和西北,主要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河北与山西两省的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甘肃省南部以及青海省中东部,另外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和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也有零星最适宜区分布。中国东北地区西部的适宜区面积辽阔,发展裸燕麦规模种植的潜力较高。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寄主挥发物3-蒈烯对红脂大小蠹的引诱效果,进一步了解马鞭草烯酮与3-蒈烯对红脂大小蠹趋性的协同效应,寻求更有效的手段控制红脂大小蠹的发生与为害,通过林间诱捕试验,探索马鞭草烯酮与3-蒈烯对红脂大小蠹趋性的协同效应以及马鞭草烯酮对红脂大小蠹的剂量效应。同时,在植物源信息素3-蒈烯中加入不同剂量马鞭草烯酮,测试不同配方对红脂大小蠹的引诱效果。结果表明:马鞭草烯酮与3-蒈烯体积比为0.5∶100时,马鞭草烯酮能显著提高3-蒈烯对红脂大小蠹的引诱作用,诱捕量增加88.6%±39.2%;马鞭草烯酮与3-蒈烯体积比为0.1∶100,0.2∶100,1.0∶100时,马鞭草烯酮对提高3-蒈烯的引诱效果有一定作用;而当马鞭草烯酮与3-蒈烯体积比达到1.5∶100时,诱捕量减少70.5%±11.3%,马鞭草烯酮产生了驱避作用。此外,马鞭草烯酮与3-蒈烯1∶1等体积混合后,在林间没有引诱到红脂大小蠹。说明马鞭草烯酮对红脂大小蠹存在剂量效应,在一定低剂量范围内能增加3-蒈烯对红脂大小蠹的引诱效果,起协同增效作用;当马鞭草烯酮剂量超过一定的阈值,会严重干扰红脂大小蠹对寄主挥发物3-蒈烯的趋性,对红脂大小蠹产生显著的驱避作用。马鞭草烯酮可作为驱避剂以及植物源引诱剂的增效剂应用于红脂大小蠹的监测与防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科学预测阿克苏河流域的胡杨潜在适生区并划分为不同等级,为阿克苏河流域胡杨的物种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实地调查获取胡杨的实际生长样点后,借助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MaxEnt)和地理信息技术预测阿克苏河流域胡杨潜在适生区,分析了环境因子与胡杨生长的响应关系。【结果】对初步确定的气候、土壤、地形等28个环境因子进行贡献率分析和共线性诊断,筛选出了影响胡杨潜在分布的12个主要限制因子;利用MaxEnt软件,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检验模型精度后,预测了胡杨的潜在适生区范围,高适宜区和中适宜区的面积约为3 838.28 km2,主要分布在阿克苏河流域东北方向温宿县五团场南部边缘、省道207途径的多浪水库周边地区、流域南侧阿瓦提县丰收三场周边、阿拉尔市十二团场南部边缘和十六团场南部边缘,这4个区域是胡杨潜在适生重点保护区域;等温性(Bio3)、最暖月最高温度(Bio5)、最干季度平均温度(Bio9)、年降水量(Bio12)、上层土壤可交换性钠盐含量(ESP)、和海拔(DEM)是主要影响胡杨分布的环境因子。【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流域天然植被保护恢复、生态输水工程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预测南方三棘果Emex australis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以及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为防止南方三棘果入侵我国和保护我国农业生产、生态安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运用刀切法(Jackknife)计算各个环境变量对物种分布的影响。使用ENMeval软件包对MaxEnt生态位模型进行优化处理,将南方三棘果的分布数据和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气候数据输入优化后的MaxEnt模型,对我国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结果】最冷季度平均气温(Bio11)对南方三棘果分布影响最大,贡献率为27.7%。环境因子响应曲线表明,最冷季度平均气温为9.35~12.76℃时,南方三棘果的存在概率大于0.5;MaxEnt结果表明,南方三棘果在我国的适生区主要集中于云南、广东、广西和福建。【结论】对我国南方三棘果适生区应当建立常态化监测方案,在适生区最冷季度平均气温适宜其生存的年份要加大监测力度,防止其在我国定殖、扩散。  相似文献   

10.
王涛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5):107-109
利用引诱剂对北京门头沟地区红脂大小蠹蛾发生情况进行了连续多年的监测,并结合北京油松的实际生长和分布情况,采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方法进行了防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地区红脂大小蠹综合控制策略,为有效控制该地区红脂大小蠹危害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