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对云南不同生态区域种植的魔花15、楚雄花魔芋2号、丽江花白魔芋、会泽花魔芋、大关花魔芋和富源花魔芋(CK)6个云南花魔芋地方品种的主要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和聚类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花魔芋种芋大小、干物质含量、球茎高等对球茎质量影响较大;干物质含量、球茎直径、球茎高等与葡甘露聚糖含量呈显著性相关:球茎质量、葡甘露聚糖、球茎直径等与干物质含量呈显著相关.云南花魔芋品种可聚为3个类群,富源花魔芋、会泽花魔芋、大关花魔芋和魔花15分布在第1个类群里,丽江花白魔芋、楚雄花魔芋2号分别聚成另外2个类群.  相似文献   

2.
云南花魔芋优良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收集云南各地的14个花魔芋优良品种作为材料,对发病率、产量及干物质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丽江花白魔芋与对照品种富源花魔芋的综合性状优良,产量较高,明显高于其他品种,综合表现较好。罗平花魔芋、魔花15和魔花38产量相对较低,但其具有较强的抗病性,尤其是魔花15,其抗病性在参试各品种中最强,可用于花魔芋抗软腐病育种。  相似文献   

3.
魔芋新品种‘云芋1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芋1号’是从丽江花魔芋群体中选育出的花魔芋(Amprophophallus konjac K.Koch)新品种。出苗到成熟195~210d,平均产量37500kg.hm-2,鲜球茎干物质含量17.5%~20.3%,干物质含葡甘聚糖61.8%,抗(耐)病性优于对照‘富源花魔芋’,软腐病和白绢病的发病率均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4.
‘富魔1号’是通过系统选育方法,从云南富源地方花魔芋资源中选出的新品种。2年生平均产量为35.94 t ? hm-2,繁殖率为7.1,精粉葡甘露聚糖含量74.8%,粘度21 567.0 mPa ? s。适宜在云南海拔1 600 ~ 2 300 m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5.
魔芋新品种渝魔1号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渝魔1号是从云南花魔芋栽培群体中优选出的一批变异单株,经过多年的复选、组培快繁、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以及生产试验筛选出的优良品种。生长势强,生育期约130 d(天),三年生植株株高84.5 cm,开展度68.9 cm,叶柄长45.7 cm,直径2.5 cm;叶绿色,三全裂,裂片羽状分裂或二次羽状分裂,茎秆具青底黑斑;球茎近圆形,表皮黄褐色,球茎内部组织白色;鲜魔芋干物质含量21.5 %~22.2 %,葡苷聚糖含量59.8 %~60.2 %,每667 m2产量2 000 kg左右,适应性较广,可作为西南魔芋产区的主栽品种。  相似文献   

6.
在昆明、曲靖、丽江、楚雄、保山5个地方对楚魔花1号魔芋进行区域性比较试验,以当地魔芋种质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楚魔花1号在不同地区间表现较为稳定,在参试的7个魔芋品系中,楚魔花1号综合表现最好,萌芽出苗所需天数最少,生育期较短,地上部与地下部生长占有优势,抗病性强,产量高于当地主栽种质,下一步可在云南省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7.
正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试验魔芋种芋来源:万源花魔芋引自镇巴县农技站巴山魔芋基地,富源花魔芋引自云南富源县农业企业,珠芽魔芋引自云南农业企业,这3个品种2015年3月购买,本地花魔芋采用洋县关帝镇大西沟村2015年3月收挖的种芋。1.2试验设计试验在洋县平川、秦岭山区设置了2个试验点,采用大区对比,不设重复,各试验点的对照品种均为本地花魔芋。平川、山区  相似文献   

8.
魔芋新品种———清江花魔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清江花魔芋’是恩施州魔芋研究中心从武陵山区地方魔芋种质资源中通过系统选择育成, 产量324115 kg/ hm2 , 干魔芋含葡甘露聚糖5114 % , 鲜魔芋含干物质1714 % , 全生育期125 d 左右, 较抗白绢病和抗软腐病, 比目前主栽品种增产10212 % , 成为了恩施州及武陵山区魔芋产业发展的主导品种。  相似文献   

9.
‘鄂魔芋1号’是以花魔芋为母本,白魔芋为父本,经远缘杂交选育而成的新品种。平均产量26.77 t · hm-2,平均繁殖系数13.7。三龄鲜球茎干物质含量16.60%,葡甘聚糖含量55.85%。抗软腐病、灰霉病和干腐病,易感白绢病。从出苗到成熟生育期146 d。适宜湖北省西部山区海拔800 ~ 1 300 m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园艺文摘》2011,27(9):195-195
渝魔1号是从云南花魔芋栽培群体中优选出的一批变异单株,经过多年的复选、组培快繁、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以及生产试验筛选出的优良品种。生长势强,生育期约130d,三年生植株株高84.5cm,  相似文献   

11.
张毓  王苗苗  张雪  赵世伟 《园艺学报》2013,40(5):933-942
 在对华北和东北地区杓兰属(Cypripedium L.)植物种质资源调查基础上,应用数量分类学 中的Q 型聚类分析法对38 份杓兰代表样本进行分类研究,并对20 个形态性状进行R 型聚类分析和主成 分分析。Q 型聚类分析将这38 份样品在Lq1 = 0.25 水平分为山西杓兰群和其他杓兰群两个类群,在Lq2 = 0.155 水平将其他杓兰群分为3 个亚群,结果显示大花杓兰(C. macranthos Sw.)与山西杓兰(C. shanxience S. C. Chen)亲缘关系最远,中间过度类型多为大花杓兰与黄囊杓兰(C. calceolus L.)之间的天然杂交后 代。R 型聚类分析树系图显示各性状分布较为分散,相互独立。主成分分析表明20 个性状特征综合成的 9 个主成分中前5 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高达80.81%,结合其与性状间的相关性,筛选出影响力大的13 个重要性状。  相似文献   

12.
主要农艺性状的表型评价是青萝卜育种的重要依据。对48 份青萝卜种质资源的33 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 个数量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单株质量变异系数最大,为32.46%,叶宽变异系数最小,为14.67%;以肉质根为主的典型农艺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关性,相关性极显著的有29 对,相关性显著的有8 对;从33 个农艺性状提取出9 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8.937%,基本反映了青萝卜地上部和地下部重要农艺性状信息;在平方欧式距离系数为8.5 时,可将48 份供试青萝卜种质资源分为3 个组群,第Ⅰ组群包括33 份材料,主要特征是株高、开展度、叶长、叶宽和叶片数在3 组中最小,第Ⅱ组群包括14 份材料,主要特征为株型、叶片大小中等,第Ⅲ组群只有1份材料,其株高、开展度、单株质量和单根质量在3 组中最大。  相似文献   

13.
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41份冬瓜和节瓜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455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3条能产生稳定多态性扩增谱带的引物用于RAPD分析,共产生143条扩增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81条,多态性检测率为56.6%,表明冬瓜和节瓜种质资源在分子水平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用NTSYSpc软件处理RAPD数据,41份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60~0.99之间。聚类分析结果可将供试材料分为6大类群9个亚类,主坐标分析可将供试材料分为6大类群10个亚类。两种分类方法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不同小生境缙云黄芩形态变异数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缙云山特有植物缙云黄芩(Scutellaria tsinyunensis)在不同小生境下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的36项形态性状中,有77.8%的性状表现出在居群之间差异显著,其中有61.1%的性状差异极显著.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显示,缙云黄芩的形态特征在整体水平上表现出分化上的无序性,即不同居群的个体常交叉聚在同一个表征群内,但在同一表征群内,同一居群的多数个体常能聚在一起,表明居群之间在形态特征上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化,而这种分化还不能清楚地区分不同的居群.  相似文献   

15.
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不同地区蔬菜产业发展呈现不同特点。本文基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结合蔬菜产业发展实 际,建立中国蔬菜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国各个地区蔬菜产业竞争力进行分 析。研究结论为:① 全国各个地区蔬菜产业竞争力整体发展不平衡,不同省份蔬菜产业竞争力差距较大,蔬菜生产大省和 农业生产大省整体上竞争力较强,而农业基础较弱和农业生产规模较小的省份蔬菜产业竞争力较弱;② 东部地区整体蔬菜 产业竞争力较强,西部地区较弱,东部地区蔬菜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在市场需求、交通设施等方面具有优势;西部地区蔬菜 生产基础比较薄弱,同时,在交通设施约束下,蔬菜产业整体竞争力较弱;③ 全国蔬菜产业竞争力较强的地区依次为:山东、 河南、江苏、湖北、湖南、河北、广东、浙江和四川。  相似文献   

16.
红籽瓜数量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红籽瓜第7代自交系为材料,测定10个数量性状的相应指标。通过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瓜种子重与单瓜重、单瓜种子数、种仁重、千粒重、产籽率、种子体积(长×宽×厚)6个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片数与单瓜重呈显著效应;种子数、千粒重和种子体积3个性状对红籽瓜单瓜种子重的决定系数已达到99.3%,其他6个性状以及在本试验中没有考虑到的因素对单瓜种子重的决定系数仅为0.7%。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主栽双孢蘑菇菌株的DNA多态性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本文以中国双孢蘑菇不同主栽产区的9个具代表性的双孢蘑菇菌株为材料,用20个随机引物对其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20个随机引物中,有15个随机引物的扩增产物DNA片段表现出明显的多态性,其中每个引物对不同菌株扩增出的DNA片段数目各不相同,而且不同引物扩增出的DNA带谱也不同,差异较大。这15个引物对供试菌株总共扩增出168条DNA片段,其中最大的片段可达6.77kb,最小的DNA片段仪有0.31kb。同时,比较了供试菌株两两间的遗传相似性,发现它们之间的变化不大,其相似系数从0.6891到1.0000,而平均相似系数仅为0.8500,表明供试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遗传变异不丰富。另外,采用系统聚类法中的类平均法,对供试菌株相似系数两两间进行聚类分析并生成树状图谱,直观准确地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当相似系数为77%时,所有供试菌株都被聚为一大类,说明我国主栽双孢蘑菇菌株的遗传基础较狭窄,可能来源于同一品系,这为进一步开展双孢蘑菇菌种的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田间植株营养成分调配了葡萄的生根培养基H配方.比较了H,1/2 MS,以及1/2B53种培养基对试管苗的培养效果.一元方差分析表明,H和1/2 MS生根率显著大于1/2B5配方,H配方的株高和比叶面积显著高于另外2种配方.主成分分析表明,H的综合培养状况优于另外2种培养基.总结认为,基于植株营养成分分析进行培养基优化的方法可以在藤本植物上得到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在评价试管苗综合生长状况上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20.
郑冬梅  张明理 《园艺学报》2007,34(3):723-728
 选取了广义花楸属(Sorbus L. ) 属下6个亚属的34种植物作为研究对象, 并以Pyrus, Crataegus, Photinia, Malus和Cotoneaster作为外类群, 对其典型的30个形态性状数据进行编码, 采用分支分析和表征分析的方法研究花楸属属下类群的分类关系。结果表明, 广义花楸属是一个非单系类群, 外类群完全镶嵌于其中; 属下的6个亚属各自不能形成单系, 只有花楸亚属( Subgenus Sorbus) 形成不严格的单系。作者初步认为, 花楸属应该仅包含复叶类群( Subgenus Sorbus) , 或者还会有Subgenus Cormus。由于其余的4个亚属尚不能形成规则的单系或聚类, 故进一步的研究宜采用分类群的更多性状或运用分子系统学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