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丛枝菌根(AM)真菌和外生菌根(EM)真菌与约80%的维管植物可形成共生体,其共生体除了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外,还具有调节凋落物和土壤有机质分解的重要生态功能。在AM和EM真菌主导的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分解速率在不同的基质类型(AM树种凋落物、EM树种凋落物)、不同的分解阶段(早期阶段、后期阶段)和不同的环境条件(水分、温度等)下均存在显著差异。虽然部分菌根真菌缺乏腐生生物的直接作用于凋落物的能力,但它们通过其他方式影响分解。普遍认为,AM和EM真菌与腐生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是影响分解速率的主要原因,二者互作机制主要表现为激发效应(向腐生微生物提供能量)和养分竞争效应(与腐生微生物竞争养分)。文中阐述AM和EM真菌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剖析AM和EM真菌与腐生微生物分解凋落物的作用机制,旨在为全面分析AM和EM真菌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学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采用蜡磨菌与VA 菌根真菌分别对蓝桉和尾叶桉进行单接种或混合接种,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菌根类型的真菌均能在桉树苗木根系上成功地定殖,分别合成了外生菌根、VA 菌根和混合菌根,证实了桉树不仅是菌根营养型树种,而且能形成多种菌根类型。VA 菌根感染率在接种初期较高,但随时间的推移有降低的趋势;而外生菌根菌初期合成菌根的速度较慢,但单位长度根段内菌根根尖数目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与单接种VA菌根真菌苗木相比,外生菌根真菌抑制了VA 菌根菌在根系上的进一步侵染,体现在较低的VA 菌根感染率;而外生菌根菌显示出了较强的竞争能力,并能在接种后9 周时开始形成子实体。在混合菌根中,外生菌根有逐步替代VA 菌根的发展趋势,两种类型的菌根真菌间存在一定的竞争性作用关系。基质磷(P)素水平对菌根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林木菌根生物工程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论述了林木菌根生物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菌根状态的测定和评价、菌根真菌的收集和选择、菌剂的研制及生产、林木菌根化技术等;阐明了菌根真菌的种类及其繁殖体类型和数量、繁殖体与菌根侵染区(MIZ)距离、根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组成和含量、根的类型及生长、环境条件等影响林木菌根化的主要因素,并通过调控这些因子提出了林木菌根化新途径——截根菌根化;重点介绍我国在该领域的最新成果“截根菌根化应用及其机理的研究”;综述了世界林木菌根生物工程研究概况和在该领域内先进国家所取得的进展;从解决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和森林问题的角度展望“菌根生物技术”成为21世纪林业科技支柱的前景和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板栗幼苗人工接种食用菌根菌固体菌剂,分析其对板栗幼苗生长指标和根系菌根化的效果,以验证大红菇(菌株编号2014-10)、红绒盖牛肝菌(菌株编号2014-14)和美味牛肝菌(菌株编号50559)这3种食用菌根菌固体菌剂作为板栗接种体的有效性及其促生效应,为进一步探索"板栗食用菌根菌新型经济林栽培模式"提供基础。[方法]在板栗播种时分别接种上述3种食用菌根菌固体菌剂,并设空白作对照。对当年生幼苗苗高、地径、根系干质量、侧根数、侧根总长、幼苗侵染率、吸收根侵染率等指标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制作菌根石蜡切片进行微观结构观察。[结果]表明:(1)上述3种食用菌根菌在人工接种下均能侵染板栗幼苗根系,平均幼苗菌根化率分别达95.8%、87.0%和96.7%,平均吸收根菌根化率分别达57%、53%和50%,达较高的侵染强度;经微观观察,板栗幼苗根系均形成典型的菌根结构——菌丝套和哈蒂氏网。(2)与对照幼苗相比,3个菌种处理幼苗的平均苗高分别提高32.5%、24.0%和22.7%,平均地径分别提高19.4%、14.1%和5.0%,差异显著(P0.05);平均根系干质量分别提高18.9%、25.3%和14.1%,平均侧根数分别提高16.0%、14.1%和12.1%,平均侧根总长分别提高26.8%、28.9%和44.8%,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1)上述供试食用菌根菌均与板栗根系建立了共生关系,幼苗菌根化效果良好,吸收根菌根化强度高,形成了菌根的典型结构,即菌丝套和哈蒂氏网,验证了上述菌种固体菌剂的有效性,认为其可以作为板栗食用菌根菌栽培的接种体而用于生产实践,为探索"板栗食用菌根菌新型经济林栽培模式"提供了基础。(2)上述供试菌种接种后,对板栗幼苗各项主要生长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说明上述食用菌根菌对板栗幼苗具有显著的促生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桉树响应从枝菌根真菌和青枯菌的生长和生理特征,为应用菌根化育苗技术防控桉树青枯病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巨桉幼苗为对象,研究摩西管柄囊霉菌根化和青枯菌侵染进程对寄主生长和防御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1)摩西管柄囊霉能与巨桉根系良好共生,菌根化桉树株高、地径、干质量、根冠比分别为非菌根化处理的2.30、4.38、2.75和1.71倍。与非菌根化处理相比,菌根化巨桉幼苗根长、根直径、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冠比、根系和叶片中氮、磷和钾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2)随青枯菌侵染时间的增加,菌根化桉树叶片中的防御相关酶活性显著高于对应的非菌根化处理,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β-1,3-葡聚糖酶活性在菌根化桉树组织中先升高后降低,分别在青枯菌侵染48、24、144 hpi时达到峰值;菌根化桉树叶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几丁质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在青枯菌侵染96 hpi后达到峰值。3)接种摩西管柄囊霉对桉树青枯病的防控效果为81.67%。【结论】接种摩西管柄囊霉显著促进桉树幼苗健壮生长,受青枯菌侵染后,菌根化桉树幼苗快速和...  相似文献   

6.
紫背天葵(Begonia fimbristipula)是集营养保健和特殊风味为一身的野生高档蔬菜之一,也是 南方传统中药材,但人工栽培尚存在较大的技术障碍。以紫背天葵为研究对象,对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 区贺州市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野生植株根际土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AMF)孢 子、菌根侵染率和土壤营养元素等开展研究,以期对后期的菌根化栽培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紫背 天葵根际土中AMF 种类丰富,孢子密度大,菌根侵染率较高,共统计真菌孢子26 种,主要属为球囊霉 属(Glomus)、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盾孢囊霉(Scutellospora)和巨孢囊霉属(Gigaspora);根际 土孢子密度和菌根侵染率在不同采样点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均与土壤的全K 含量呈负相关,与交换 性Ca 含量呈正相关,另外,AMF 孢子丰富度与速效K 呈负相关,菌根侵染率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 可见紫背天葵野生根际土的真菌孢子在K 含量较低时,多样性较高,主要为球囊霉属和无梗囊霉属的种 类。  相似文献   

7.
以水曲柳人工林1级根为研究对象,通过施氮肥处理,对不同季节和不同土壤深度根系取样,研究施用氮肥对根尖内生菌根真菌侵染率和形态与土壤N有效性、季节和土壤深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施N肥处理导致水曲柳人工林1级根的菌根真菌侵染率显著降低11%,季节和土壤深度对1级根的侵染率影响显著,其中春季>夏季>秋季,土壤表层高于亚表层;2)施N肥导致1级根长度显著降低,季节和处理之间的交互作用影响1级根的直径和根长,季节、土层和处理3者的交互作用影响根长和比根长;3)与未侵染菌根真菌的1级根形态相比,菌根真菌侵染导致1级根平均直径未发生变化,长度略有降低,而比根长则显著减小.这种根系形态变化规律在不同处理、不同季节和不同土壤深度上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8.
我国南方桉树人工林菌根合成及其多样性研究(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桉树人工林菌根真菌资源和菌根类型进行了调查 .对采自广东、云南 15个桉树林地的根系样品进行了显微观察 ,结果证实了在自然土壤中桉树能形成不同类型的菌根 ,检查的根样在不同程度上均有菌根菌的感染 .其中 ,有 4个人工林的根系样品AM感染率在 50 %以上 ,另有 4个根样ECM感染根段长超过 50m .调查发现林分年龄大小对菌根形成及菌根类型有一定的影响 ,表现在幼林及过熟林菌根感染率均较低 ,而 4~ 7年生按树林菌根感染率相对较高 ,在同一根系上AM与ECM菌间存在一定的竞争性 .在菌根菌资源方面 ,从总体上来说 ,我国南方菌根菌资源较少 ,尤其是ECM菌 .调查结果表明 ,我国南方桉树人工林根际土壤中有AM菌 2 8种 ,隶属于 4个属 ,其中以球囊霉属真菌最多 ,占 6 4 % ;地球囊霉在所采集的土样中出现的频度最高 .南方 15个桉树人工林中发现有 17种ECM菌 ,隶属 10个属 ,其中彩色豆马勃、多根硬皮马勃、光硬皮马勃等菌种在两广地区许多桉林中较常见 ,云南地区则多以黄须腹菌、硬皮马勃等菌较多 .这些ECM菌通常生长于松树林中 ,能否与引进的桉属树种形成较好的菌根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本文对自然条件下混合菌根的形成及真菌间的竞争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不同铵硝比对亚热带针、阔叶树苗的氮素吸收偏好及吸收根属性的影响,为阐明人工林养分获取策略与土壤氮循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亚热带常见树种湿地松、马尾松、深山含笑和枫香的2年生幼苗为对象,设置3种铵硝比(15∶1、8∶8和1∶15)进行沙培试验,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测定植物的无机氮吸收速率,分析其与吸收根形态、构型属性的相关性。【结果】1) 4个树种幼苗的无机氮吸收速率具有环境可塑性,当铵氮(NH4+-N)占优势时,4个树种均偏好吸收铵氮;当硝氮(NO3--N)占优势时则偏好吸收硝氮。当铵硝比为8∶8时,则表现出树种对不同形态N吸收的差异:针叶树种的NO3--N吸收速率是NH4+-N的2倍多,但阔叶树种之间没有显著差异。2)铵硝比对植物吸收根的比根长和比表面积有显著影响,对直径、组织密度、分支比和分支呈强度无显著影响。3) 4种树种幼苗的无机氮吸收速率与根分支呈显著正相关,与各器官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4个树种幼苗对不同形态N的吸收依...  相似文献   

10.
不同品种油茶根际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究油茶品种对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的影响,为进一步揭示AM真菌对植物基因型的响应和菌肥的研发提供依据。[方法]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江西省5种主栽品种油茶(长林3、长林4、长林53、赣无84-8和赣兴48)根际AM真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在5个品种油茶中共获得2 538个OTUs,隶属于1门、1纲、4目、10科、12属,球囊霉科Glomeraceae相对丰度最高,占AM真菌41.12%。辛普森指数、Chao 1指数、ACE指数和香农指数在5个品种油茶间无显著差异。菌根侵染率、Glomus丰度、Paraglomus丰度、Gigaspora丰度和Claroideoglomus丰度在5个品种油茶间存在显著差异。NMDS分析表明,油茶品种改变了根际AM真菌的群落结构;RDA分析表明,硝态氮是土壤因子中影响油茶根际AM真菌群落组成的最主要因素。[结论]油茶品种对AM真菌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对AM真菌多样性影响不大,硝态氮含量变化是最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通过非灭菌土盆栽接种试验,观察了Glomus versiforme(GV)和Glomus mosseae.(GM)两种AM真菌对油茶幼苗生长和氮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丛枝菌根的形成对油茶幼苗的生长以及氮磷的吸收均有影响。在接种后7个月时,GV和GM均可显著提高油茶的菌根侵染率,分别为56.5%和72.4%,比对照分别提高了80.5%和131.3%;GV对植株苗高和地径的影响与对照株相比未见差异,但却极大地增加了根系的干物质量,接种GM显著增加了植株高度和茎粗,对地上部分和根系的干物质量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两种真菌均降低了油茶幼苗全株的氮含量,对全株的磷含量有一定程度提高,GV显著提高了油茶幼苗根部的氮含量,而降低了幼苗茎、叶中的氮含量:接种GM和GV均增加了根、茎中的磷含量,而降低了叶片中的磷含量。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不同套种模式核桃根际丛枝菌根(AM)与土壤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菌根形态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了核桃根系中丛枝菌根真菌(AMF)定殖状况和根际土壤中AMF的孢子密度,运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核桃AMF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核桃根系能与AMF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不同套种模式之间核桃根系中AMF定殖率以及孢子密度差异显著,套种茶树的种植园中AMF的侵染率和孢子密度最高,套种豌豆的种植园中AMF侵染率和孢子密度最低;AMF孢子密度与土壤有机质、pH值、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显著正相关;AMF总侵染率与pH值显著正相关;AMF总侵染率、菌丝侵染率和孢子密度与全磷显著负相关;丛枝侵染率与全氮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正相关;菌丝侵染率与pH值极显著正相关;菌丝圈侵染率与全氮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正相关;泡囊侵染率与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正相关,与水解氮和速效钾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显著负相关。土壤中的有机质、全氮和全磷是云南高原山区核桃菌根真菌定殖和发育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我国北方唯一的木本油料树种——文冠果为目标,对与其共生的VA菌根真菌进行了采集、分离和扩繁,并进行了文冠果幼苗的菌根化试验。在采集到的文冠果根系中发现了VA菌根真菌共生结构,其自然侵染率约为20.5%左右;从根际土中分离出典型孢子,经初步检索鉴定其为球孢囊霉属的某个种(Glomus sp.);利用高丹草作为载体进行该菌种的扩大繁殖培养,培养60d后采集根样进行镜检,可明显观察到菌根孢子在根表的侵染点、菌丝及在根皮层细胞内形成的丛枝结构,表明VA菌根真菌的孢子已经与高丹草根系发生了有效侵染。利用继代培养后的接种体进行文冠果幼苗的菌根化回接试验,1年生菌根化幼苗苗高、地径、地上、地下部鲜重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5.9%、7.2%、8.8%和7.4%,差异显著,表明文冠果幼苗期菌根化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丛枝菌根对喜树幼苗的生长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昕  于涛  王洋  阎秀峰 《林业研究》2006,17(2):121-123
2005年2月精选喜树种子培养无菌根幼苗,生长90天以后分别接种3种丛枝菌根真菌,即蜜色无梗囊霉(Acaulospora mellea)、透光球囊霉(Glomus diaphanum)和弯丝硬囊霉(Sclerocystis sinuosa),探讨了菌根真菌对喜树幼苗株高、生物量以及氮、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丛枝菌根的形成显著促进了菌根幼苗的高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对喜树幼苗氮素营养的吸收影响不大,但却有利于喜树幼苗对磷素营养的吸收。从植株高度和生物量来看,菌根幼苗优于无菌根幼苗,蜜色无梗囊霉菌根幼苗尤为突出,分别达到无菌根幼苗(CK)的1.2和1.6倍,差异显著。丛枝菌根的形成对喜树幼苗氮素营养的吸收影响不大。从全株的氮含量来看,菌根幼苗与无菌根幼苗相近,只有在根、茎和叶片中Am菌根幼苗的氮含量才有明显变化,而透光球囊霉和弯丝硬囊霉菌根幼苗与无菌根幼苗之间则没有显著差异。丛枝菌根的形成总体上促进了喜树幼苗对磷素营养的吸收,并且主要体现在根的磷含量上。与无菌根幼苗比,所有菌根幼苗根的氮、磷分配比例增加,而茎和叶片的氮、磷分配比例减少。图2表2参13。  相似文献   

15.
《林业科学》2021,57(9)
【目的】为探明湖北、安徽两省20个典型采样地枫香根际丛枝菌根真菌(AMF)多样性,对枫香根际土壤中AMF种类、分布、菌根侵染等状况进行调查,初步了解该地区枫香林区AMF资源情况,为进一步探究当地枫香林地AMF群落结构及其生理生态功能提供参考。【方法】以10、20、50和100年生枫香为对象,采集枫香根际5~25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性质。试验基于形态特征对分离的AMF孢子进行分类鉴定,利用KOH脱色锥虫蓝染色法观察20个采样地枫香根系的AMF侵染状况。冗余分析(RDA)探讨枫香根际丛枝菌根真菌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1) 20个样本中97.65%的枫香根样均检测到了AMF侵染,侵染率为49.43%~73.84%,平均侵染率为62.07%,安徽稽灵山枫香根样侵染率最高(73.84%),湖北九峰山森林公园枫香根样侵染率最低(49.43%)。根内真菌丛枝和泡囊较多,呈均匀分布,表明枫香容易被AMF侵染,但不同采样点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2)取样地土壤中分离出AMF孢子数为[86~275个·(50 g)~(-1)]土,平均孢子密度为166个·(50 g)~(-1)土,表现为安徽稽灵山最高[275个·(50 g)~(-1)土],安徽黄山最低[86个·(50 g)~(-1)土]。3)通过形态学鉴定,共分离AM真菌11属46种,其中球囊霉属12种、无梗囊霉属13种、盾巨孢囊霉属5种,为取样地区枫香根际土壤AM真菌的优势属。4)土壤总球囊霉素和易提取球囊霉素含量分别在1.01~2.01 mg·g~(-1)和0.62~0.84 mg·g~(-1)之间。5)不同取样点枫香根际土壤AM真菌的属数、Shannon(香农)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性差异(P0.05),并发现黄山林科院AMF的均匀度指数(1.04±0.03)和香农指数(3.55±0.04)最高。6) RDA分析可知枫香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有机质、土壤pH值和土壤蔗糖酶活性与AMF多样性呈显著相关(P0.05)。其中土壤pH和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对AMF多样性影响最大,土壤蔗糖酶活性和总球囊霉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705,P0.05)。【结论】湖北、安徽两省的20个样地人工林和天然林枫香根际均可形成丛枝菌根,根际土壤中的AMF孢子多样性丰富,球囊霉属为优势菌群。本研究结合AMF在生态系统中的分布特点,为开发枫香专用AMF肥料提供了丰富的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16.
尾叶桉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速生造林树种之一.同其它桉属树种一样,尾叶桉不仅可以形成外生菌根或内生菌根,而且可以同时与这两种类型的菌根真菌形成混合菌根.试验采用优良内生菌根菌苏格兰球囊霉( Glom us caledoniu m) 和外生菌根菌彩色豆马勃( Pisolithus tinctorius) 对尾叶按进行接种.根系显微观察结果表明,接种菌株均能感染根系并合成相应类型的菌根,在混合菌根合成过程中,两种真菌间存在一定的竞争作用.试验苗根系菌根感染率与苗木5 个月时的生物量呈正相关( r2 =079 , P = 005 ) .与未接种对照苗相比,3 种接种处理苗生长量和生物量均有显著增加,差异极显著( P = 001) .接种菌根菌还有利于促进苗木根系对基质营养元素的吸收,其中混合接种方式效果更佳.研究证实了尾叶桉苗期菌根依赖性较大,其中对混合菌根的依赖性最大.  相似文献   

17.
菌根,是植物根与真菌组成的复合器官,大多数被子植物、裸子植物和部分蕨类植物、苔藓植物均可形成菌根.高等植物在和真菌的共生中,光合作用产生的碳水化合物被寄主和真菌两者利用;真菌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一部分也传送给寄主,其共同体双方则彼此分享所吸收和合成的养分.松树是我国主要用材和纸浆林树种,也是专性外生菌根树种,在长期生存进化中产生了对外生菌根的绝对依赖性.池州市贵池区苗圃承担的松树截根苗菌根化育苗课题研究结成果表明,该技术对于提高松树造林成活率和年生长量有显著效果,并且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18.
杨树菌根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树菌根真菌资源丰富,有30种外生菌根真菌和5种VA菌根真菌可与其共生形成外生菌根和VA菌根,菌根的形态和解剖特征与菌根真菌的种类有关。菌根可以促进杨树苗木养分和水分的吸收,提高苗木的生长量,增强其抗旱性,并且可以诱导杨树体内酚类物质代谢中酶类(PO、PPO、PAL等)活性的提高,加速抗病性物质(酚类等)的合成,增强杨树抗溃疡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以分别接种AM真菌Glomus mosseae和G.versiforme的两年生盆栽‘凤丹’幼苗为材料,以不接种为对照,研究不同AM真菌对牡丹幼苗根系构型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AM真菌的侵染率不同,G.mosseae的侵染率高于G.versiforme;接种G.mosseae的植株干重、根冠比和根系活力显著高于对照。接种不同AM真菌的牡丹幼苗的根系参数均比对照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对水平延伸根系所占比例和根系总体积的影响最为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水分饱和亏缺与植株干重、根冠比、根系活力等呈显著负相关;根系参数与牡丹生长呈显著正相关。不同AM真菌可通过影响牡丹幼苗的根系构型而影响其生长。G.mosseae是促进牡丹生长的高效菌种。  相似文献   

20.
丛枝菌根真菌提高林木抗逆性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丛枝菌根(AM)真菌是存在于土壤中的重要真菌之一,它能够与宿主林木根系产生互利共生体,从而对林木的生长发育有着多种促进作用。文中综述了近10年来国内外关于AM真菌对林木影响的研究进展,包括AM真菌对林木的抗旱性、抗病性、抗盐性、耐热性、耐虫性及对有害重金属抗性的影响等,通过促进林木光合作用、营养吸收、新陈代谢等来增加林木生长量、生物量的积累,从而提高林木的抗逆性;对在AM真菌研究中存在的难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在林木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林木抗逆性机制研究、森林经营等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