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海洋发光是由于发光的海洋生物所引起.在海洋里有很多发光的海洋生物.这些发光生物有细菌,腰鞭毛虫类的夜光虫、多甲藻和角藻,水母、栉水母,尾索亚门中的纽鳃樽和火体虫,蠕虫,甲壳类动物,头足类的软体动物以及鱼类等.它们发光的原因多是由于受到外界的刺激所引起(普通多是受到机械的刺激,如受到波浪的打击,生物的互相接触和船舶的航行等).  相似文献   

2.
夜光藻属于甲藻门、夜光藻科、夜光藻属.细胞直径0.2~2mm之间,无自养能力,靠吞噬其他浮游植物和菌类生存和繁殖,因其异养性也被称为夜光虫.细胞无色透明,高度囊泡化,有一个能轻微活动的鞭毛,能将外界小型浮游植物或有机颗粒送进胞口内,在细胞内形成食物泡进行消化.夜光藻细胞受刺激时会发光,是海洋中重要的发光生物.夜光藻作为海洋环境中一种耐污生物,在我国富营养化海区分布很广.  相似文献   

3.
海洋捕捞业的经济有效性和海洋生物种群的保护是当前海洋渔业经济研究的重点,应该将相关海洋物种的捕捞和繁殖规律统筹考虑,提高海洋渔业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对Flaaten的生物经济学模型的数理分析比较,提出经济鱼种的价格上涨并不会导致该鱼种生物种群存量下降,如果管理措施合理,鱼类种群存量依然存在上升的可能;并由此指出海洋捕捞必须考虑种群间相互关系,利用合理的生物经济学模型、建立明晰的海洋捕捞权等措施有助于海洋生物经济的持续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4.
《现代渔业信息》2009,(1):30-30
本刊讯:由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黄宗国研究员主编的《海洋污损生物及其防治》下册,最近由海洋出版社出版。该书内容与上册相连接,下册特别注意实用性。该书的出版可促进该研究领域研究的发展,也有助于海洋污损生物的防除实践。该书可供海洋、航海院校、海军院校、航海、水产养殖及防污损研究人员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5.
邵跃  杨光 《河北渔业》2013,(11):13-14,49
<正>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历史进程中,人类一直面临着防除海洋附着生物的问题。生物污损是人们从事海事活动以后才引起的一种生物现象,它会加速金属的腐蚀;增加船舶行进的阻力,影响设施的正常使用,使航行速度下降,油耗增加;另外还会造成管道的阻塞、换热效率降低,海中的仪表及转动机构失灵,影响声学仪器、浮标、网具、阀门等设施的正常使用;同时还会影响养殖网箱的水交换,并与养殖贝类争夺附着基和饵料,影响水产养殖业的产量和质量[1-2]。  相似文献   

6.
海洋施肥及其在南海外海渔业开发方面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施肥系采取人工措施向海洋上层提供氮、磷、铁等限制性营养元素以增加海洋初级生产力的行为,其在增殖生物资源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均具潜力。海洋施肥研究已有20年历史,但国内尚无此类研究。本文介绍了海洋微量元素铁和大营养元素氮、磷施肥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回顾海洋施肥研究发展历程,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并简要评述海洋施肥技术在应用方面存在的争议。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海洋施肥在南海外海渔业开发方面的应用前景。南海光热充足,但外海表层水体大营养元素匮乏,生物生产力低下,大营养元素施肥可提高海域初级生产力,从而可持续地增加渔业产量;施肥促进浮游植物繁殖而在特定海域形成的饵料生物密集区会吸引鱼群聚集,从而提高外海渔业捕捞效率。南海北部近海渔业资源已过度利用,在继续控制捕捞渔船数量和功率的情况下,开发外海施肥的渔业资源增殖技术有助于部分转移近海捕捞压力,为近海渔业的恢复性增长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7.
简述了海洋微塑料的来源及分布;介绍了海洋微塑料分析方法,包括海洋微塑料的提取方法和海洋微塑料的检测技术;分析了海洋微塑料的摄入和转移、生理毒性和复合毒性。提出,未来海洋微塑料相关研究重点,应对海域中微塑料来源、归宿和影响进行评估;研究建立海洋微塑料的检测技术和方法;评估微塑料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毒性效应,有助于认识微塑料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和人类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8.
海洋通过“溶解度泵”和“生物泵”完成碳汇过程,且具有碳固存容量大、储存时间长的显著优势,可有效缓解CO2排放产生的温室效应,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渔业是人类利用海洋的基础生产活动,对近海碳循环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渔业碳汇是海洋碳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海洋牧场作为一种以水域栖息地修复、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为主旨的新型渔业模式,通过增殖水生生物资源量,提升生物固碳量,实现渔业对海洋碳汇的扩增。本文针对我国对海洋牧场的界定,梳理了国内外对海洋牧场关键碳汇因子固碳机理及其过程和潜能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浅析了海草床、牡蛎礁等典型海洋牧场生态系统在近海碳汇扩增中的重要作用。建议在海洋牧场固碳机理与碳循环过程、海洋牧场碳汇扩增技术和海洋牧场碳汇计量方法等方面开展重点研究,以期为渔业绿色发展,扩增海洋碳汇和服务“双碳”战略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柘林湾海洋牧场不同功能区食物网结构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海洋牧场是由多个功能区组成的生态系统工程,不同功能区的生态环境和食物网结构各不相同,通过研究不同功能区食物网结构有助于了解功能区之间生态系统差异。实验通过对南澳柘林湾海洋牧场渔业资源环境调查,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海洋牧场不同功能区食物网结构进行比较,并借助SIBER对稳定同位素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海洋牧场调查共采获生物种类78种,其中,消费者的δ~(13)C比值介于–19.94‰~–13.62‰,δ~(15)N比值介于8.78‰~15.29‰,营养级范围介于1.73~3.64。不同功能区同位素数据对比表明,人工鱼礁区生物资源相对丰富,食物网结构较为复杂;海藻增殖区中生物生态位分布最广,营养冗余程度较高;贝类增殖区生物生态位较窄,营养级分布较为集中。在不同功能区生态系统稳定性对比中,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稳定性最佳,海藻增殖区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10.
东京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专家Takashi Ishimaru及其团队的最新研究表明,日本福岛磐城近海的一些生物中检出了高浓度的放射性铯元素,其浓度超过了政府临时限定的500Bq/kg。这一发现将有助于了解福岛核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是如何沿着食物链传递的。  相似文献   

11.
<正> 一、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通任何生命有机体的生命活动都需要一定的能量,这些能量主要用在四个方面:1维持生物体基本代谢,包括一生中生物组织的连续更新,2提供动物运动所需的能量,3提供生物生长及新原生质形成所需能量,4提供生物繁殖所需的能量。不论陆地和海洋,生物所需能量来源于太阳并通过食物网进行传递。能量流通是能量流经某一营养层次时被同化了的能量,它包括生物因子生长、繁殖和运动所需全部能量。  相似文献   

12.
<正> 虾,蛋白质丰富,鲜美可口,是人民最欢迎的海产品之一.在辽阔的海洋里,蕴藏着丰富的虾群,但要捕获它,并不容易.一般捕虾是用虾拖网拖捕,但产量很低.近两年来,我们试制成功一种发光拖网浮子,经试验和生产证明:底拖网装上发光浮子后与不装发光浮子,捕虾量一般可增产4~6倍(见附表).  相似文献   

13.
海洋捕捞业的经济有效性和海洋生物种群的保护是当前海洋渔业经济研究的重点,应该将相关海洋物种的捕捞和繁殖规律统筹考虑,提高海洋渔业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对Flaaten的生物经济学模型的数理分析比较,提出经济鱼种的价格上涨并不会导致该鱼种生物种群存量下降,如果管理措施合理,鱼类种群存量依然存在上升的可能;并由此指出海洋捕捞必须考虑种群间相互关系,利用合理的生物经济学模型、建立明晰的海洋捕捞权等措施有助于海洋生物经济的持续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生物科学系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由于物理学、化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推动生物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上许多科学家对“二十一世纪将是生物学世纪”这一提法取得了一致的共识。水产增养殖也是生物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发展趋势看,渔业已由单纯捕捞天然水产资源进入保护、增殖资源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时代,开发海洋牧场必然成为未来水产资源管理型时代的先锋。“未来人类活动的广阔新领域不在空间,也不在陆地,而是在海洋”。开发海洋牧场将成为崭露  相似文献   

15.
将废水稳定和鱼的养殖结合在单独的一个池塘系统中,既可废水再生又可养殖鱼类,具有双重收益。人们已知,在传统的鱼塘,由于鱼的活动(生物扰动作用)搅动了沉淀层从而会带来生态效益,它改善了此沉淀层的含氧状况,增强了腐质的氧化。然而,对鱼的生物扰动在废水稳定与鱼类养殖集成系统中的作用还了解甚少。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中国福建南部海洋鱼类图鉴》一书荣获2014年度海洋优秀科技图书奖。作者刘敏副教授、陈骁博士和杨圣云教授均为长期从事海洋鱼类生物学、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的专家、学者。本图鉴是2010—2014年针对福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300万尾南美白对虾苗放入江苏如东县中水水产科研有限公司的对虾养殖大棚,由扬州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开发的"生物絮团技术"正式进入应用示范阶段。该技术一举解决了养殖水体水质富营养化的技术难题,为改善养殖水体水质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技术手段。"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户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由于饵料溶失和养殖动物排泄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导致的水质恶化。"该研究所技术专家包卫洋副教授介绍说,"我们从海洋中分离出了多种有益微生物,通过采用生物絮团技术,一方面将养殖水体中过剩的营养物质转化并聚集到絮团内,实现了治理水质的目  相似文献   

18.
超声波生物遥测技术是应用声学发信器对水生生物进行标记跟踪的一种声学遥测技术,自1956年首次应用至今,已广泛应用于遥测海洋、河流、河口、湖泊、水库中的多种水生动物,是研究水生动物在自然水域中行为特征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但这一技术目前在国内的研究比较少。文章分析了该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探讨;概述了超声波生物遥测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及其系统组成;总结了该技术的方法分类、工作原理以及不同超声波生物遥测技术之间的差异和使用条件等;分析了该技术在国内现代渔业领域的应用前景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可为该技术在国内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海洋生物普遍具有高蛋白质、高碳水化合物和低脂的特点,是多糖、多肽的丰富来源。其中,海洋多糖具有增强免疫、抗凝血、降脂、抗肿瘤、抗氧化、降胆固醇和降糖等功能;而海洋多肽具有抗氧化、抗菌、抗肿瘤、抗高血压及抗病毒等功效。文章对海洋天然生物多糖和多肽的活性研究、单独提取工艺及分离纯化方法进行梳理,对陆生动植物联产制备技术进行归纳,进而对联产制备海洋生物多糖及海洋生物多肽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发现已有的提取方法主要针对多糖或多肽的其中之一,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率不高,加强多糖多肽的联产制备工艺的研究,将更有助于海洋生物高值化进程。本研究可为深入推动海洋生物多糖多肽制备技术提供基础理论参考。[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9,9(2):01-08]  相似文献   

20.
海洋药物研究开发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海洋药物研究开发四个方面的发展趋势:海洋药源生物向人工增养殖的方向发展;海洋药物研究向开发海洋微生物资源方向发展;向开发海洋极端生物资源的方向发展;向生物技术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