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3 毫秒
1.
按照收入来源分解基尼系数法对我国省际间农村居民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收入差距及总差距增量进行了分解,研究表明,省际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自1995年以来比较稳定,2006年后略有下降;初次分配收入差距是农村地区差距的主体,再分配收入对地区差距存在"逆向调节";从分项收入看,劳动报酬收入对地区差距促增,家庭经营性收入对地区差距促减.  相似文献   

2.
农村居民消费除了受到农民收入水平、农村人口、消费环境和观念的制约之外,还受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影响。采用1994—2008年湖北省各个地区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与消费数据,在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与人均消费水平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结果表明,不仅提高农民收入可以刺激农村消费,适当拉开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对拉动消费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惠献波 《河南农业》2012,(22):63-64
根据2000—2010年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数据,选用分位数回归模型研究了河南省农村居民总体收入差距情况,测度并分析了中国农村居民地区间收入差距以及影响收入差距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通过泰尔指数及其分解,考察了我国 1994- 2007 年省际税收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特征以及差异的构成、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省际收入差距主要来源于地带间收入差距,东部地带内的差距是构成总体差距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就缩小收入差距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李永波  魏永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935-5936
[目的]为了了解甘肃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来源。[方法]基于基尼系数、均值对数偏差指数和泰尔指数分析了甘肃省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并对上述指标进行了分解。[结果]甘肃省1998~2005年的基尼系数没有超过0.3,农村居民处在“相对平均”时期,其收入差距主要是由家庭经营收入引起,其次是工资性收入,在空间上主要是区域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所致。分析结果还显示出甘肃省农村居民收入差异在总体上呈现减小的趋势,与全国的趋势正好相反。[结论]甘肃省区域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异性造成区域间农业收入不平等,进而成为区域间收入分配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采用1985-2010年中国各个地区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数据,计算中国农村地区收入差距,数据特征显示中国农村地区收入差距从1985年到2010年间整体上呈持续扩大趋势.构建农村地区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计量模型,计量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地区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消费支出有显著负向影响,即农村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会抑制农村居民的消费.  相似文献   

7.
政府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必须分清两种不同性质的收入,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既要注意经济意义上收入差距的合理性,又要注意社会意义上的收入差距合理性。初次分配以机会均等为核心,再分配以要素收入分配为对象,第三次分配以协调个人收入差距为中心。  相似文献   

8.
基于各省区农村居民住户收入分组资料,使用不等分组的基尼系数公式重新估算中国1995-2009年31个省区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状况;使用统计方法对中国农村基尼系数的地区分布状况和时序演化态势进行分析;用动态差分的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各种因素对地区农村收入差距的影响。全面剖析中国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演化及其决定因素,试图为从宏观角度理解中国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规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借助2003~2012年江苏省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的变动趋势、来源构成并采用对基尼系数进行结构分解的方法,通过对江苏省每年不同收入组农民家庭收入情况的相关数据进行计量运算,将农民收入差距分解到各个分项收入,以此比较各个分项收入对农民收入差距的贡献程度。实证结果显示,在全国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江苏省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提升,收入差距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其中,工资性收入对农村居民纯收入差距的贡献最大,其余依次为家庭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在各个分项收入中,财产性收入的基尼系数最大,表明省内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有较大的差距,不平等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中国2000—2015年农村社会保障和消费等统计数据,以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模型为基础,构建了农村社会保障消费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供给的消费效应。研究表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呈现较快的增长,地区差异明显,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步扩大;东、中、西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具有挤入效应,且东部地区的挤入效应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储蓄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社会保障收入、上一年人均消费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产生了显著影响;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农村居民收入分配不同,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11.
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分解:基于辽宁农户数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深入研究农村居民的收入不均等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利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2个指标值测度了辽宁省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总体状况,并对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进行了要素分解(收入来源分解)和地区分组分解,通过这2种分解以揭示收入不均等的微观状况,和收入不均等问题的实质,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阐述本研究的政策涵义。  相似文献   

12.
充分释放劳动力回流的人才红利是实现农村家庭收入均衡增长的重要途径。基于相对剥夺理论,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运用OLS模型,分析劳动力回流对农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探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在劳动力回流影响农村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劳动力回流比例为21.7%,相比于无劳动力回流的农村家庭,有劳动力回流的农村家庭收入增加0.362万元,农村收入不平等水平下降0.09个单位。可见,劳动力回流能够显著缓解农村收入不平等,且这一结论通过了多种稳健性检验。劳动力回流主要是通过增加家庭层面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投资来缓解农村收入不平等。进一步分析发现,劳动力回流更有助于缓解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不平等,同时这种缓解作用在中低收入、务农型和务工型农村家庭中更为明显。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大鼓励人才回流政策宣传和资金支持力度,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开展培训,提升农户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始终呈现一种不断扩大的趋势,但基于收入来源分解所得的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差距,却在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相对稳定态势之后,才出现快速上升的现象,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该文从农村金融发展的角度加以解释,认为长期以来的农村金融抑制限制了农户家庭经营性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不断深化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打破了传统的家庭经营模式,从而拉大了农户间的收入差距。随后,以浙江省为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支持上述论断,并发现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短期内开始扩大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差距,但长期来看两者存在倒U型关系。农村金融持续发展将有助于改善农村收入分配关系。  相似文献   

14.
Income inequality among farmers living in different regions was an important form of territorial inequalities. Studying the territorial inequality of the net income per peasant was an emphasis of this paper, and Shandong Province was pointed as the case study region. By the help of logistic regression, it could be found that the special distribution of the net income per peasant in Shandong Province was affected by three factors: distance to No.308 National Highway, distance to the coastline in the east of Shandong Province, and urbanization rates. Based on the decomposition of Gini index, the net income per peasant wa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and it was found that the income from family business and salary were the two major sources of income. As to the mechanism for income inequality, it was proved that urbanization was still the key factor. In order to reduce income inequality, the local governments should promote urbanization through improving road networks, such as building highways, which could connect rural areas with the major nodes such as big cities and the port cities in the east.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与乡村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不断加剧,地方省份经济的发展也必须面对和解决城乡收入不平衡问题。以安徽省为例,通过建立产业结构与城乡人均收入的模型,剖析产业结构对于城镇和农村收入的影响,分析城乡差距的现状,揭示扩大城乡差距的根本原因,着重分析了产业结构对于农村收入的影响。利用SPSS 14.0统计分析软件,用多元回归分析了三大产业结构对于收入的具体影响,得出第一产业对于提升农村收入的作用明显,第三产业对于城镇收入的作用较大等结论。  相似文献   

16.
人力资本的跨代传递影响着收入的代际不平等性,影响我国的收入分配政策以及医疗和教育体制改革。父母对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动机不仅来源于自身的利他主义倾向和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回报率,同时还受到人力资本的代际传导强度和人力资本对收入的边际贡献率的影响。忽略人力资本的直接代际传导将导致对代际收入弹性的低估。以健康和教育为代表的人力资本变量具有显著的跨代传递效应,反映出我国人口在教育和健康机会上的不平等性。父亲—女儿的收入传递弹性高于父亲—儿子,农村人口的跨代收入传递弹性高于城镇,反映出代际机会不均等问题在女性和农村子女等弱势群体中体现得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贫困状况分析和消除农村贫困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相对贫困和人文贫困的概念出发,使用不平等和贫困的基本理论,从收入分配、文化教育和基本权利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重点分析了贫困人口的地区和乡差距以及个人能力的差距;最后基于不平等的考虑,提出了缓解和消除农村贫困的思考: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开发式扶贫,提高农村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救济的方式做到扶贫到人,特别对妇女、儿童以及老、弱、病、残等缺乏能力的贫困者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Previous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income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food demand in rural China. However, little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the dynamic impact of income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on food demand in rural China. Using 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 data, this study employs a consistent two-step quadratic almost ideal demand system model, with addressed problems of endogeneity of total expenditure and zero shares, to estimate the food demand elasticities among adults in rural areas with regard to the different income str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anges in income and income strata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food demand in rural areas. Except for grains, all other food groups, including vegetables, oils and fats, animal products, and other foods, have positive income elasticities, and the rise in the income strata will lead to declining income elasticities for grains, vegetables, oils and fats, and animal products. Based on the estimated income elasticities, the food consumption projections indicate that reducing income inequality in rural society can improve the living standard of low-income people in terms of nutrient intakes.  相似文献   

19.
“九五”时期,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增长幅度逐年下降。因此,研究农业结构、农民就业、农民素质、农民负担、体制因素等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唐海县10 a来农村劳动力变化和20 a来农民收入状况,计算了农民收入与其影响因素、构成因子的灰色关联度.结果表明:唐海县农村劳动力呈逐年增长态势;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逐年增长,从事农业的人员逐年减少;农民收入逐年增长,近年来增幅不大;在选取的影响唐海县农民收入的5个因素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影响最大,而后依次是工资性收入、耕地面积、农村劳动力数量和粮食产量;在农民收入的5个构成因子中,家庭经营收入贡献最大,而后依次是工资性收入、种植业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加快非农产业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等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