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柞蚕微粒子病治疗药剂--"蚕锈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微粒子病是影响柞蚕生产,特别是蚕种生产最严重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对该病一直沿用法国巴斯德镜检法进行防治,对控制胚种传染起到重要作用.但柞蚕放养于野外,还有食下传染这一途径无法解决.为此,我们从1990年开始进行了柞蚕微粒子病治疗药剂的研究,经过近10年对80余种药剂的筛选,研制出了治疗药剂--"蚕锈康",其使用浓度为0.10%~0.15%,吃药叶天数为12 d;最佳用药时期为3龄前."蚕锈康"对轻症胚种传染的治疗效果达77.7%,生产防治中的防效可达85%以上.该药具有对蚕安全,体色新鲜,增强蚕体抗病性,促进生长发育,增产效果明显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柞蚕微粒子病上升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微粒子病是一种由原生动物寄生蚕体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俗称“锈病”、“渣子病”,可通过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给下一代,是影响蚕业持续发展的大敌,尤其是给蚕种繁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2005年柞蚕微粒子病发病极重,据调查,柞蚕种茧的病毒率由0.2%上升为2%左右,种茧合格率  相似文献   

3.
影响春柞蚕生产的蚕病主要有脓病、软化病和微粒子病。病毒传染蚕病的途径有食下传染、创伤传染和母体传染几种,在生产实践中,下列几种情况易诱发和传染蚕病。  相似文献   

4.
柞蚕微粒子病同桑蚕微粒子病一样,都是由原虫寄生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该病通过胚种和食下传染,危害柞蚕生产,是目前柞蚕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笔者通过对不同品种、不同种级的柞蚕种茧、幼虫、收获的丝茧调查结果看:柞蚕微粒子病毒率在品种间略有差异,但不十分明显。种级间差异显著,原种级的种茧、幼虫、收获丝茧的微粒子病毒率高于双母级的种茧,杂交种高于原种级的种茧。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柞蚕微粒子病的传染途径及特点,并通过对柞蚕微粒子病发生原因的分析探讨,总结出了一套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期为该病的预防提供参考或借鉴。  相似文献   

6.
野外昆虫与柞蚕微粒子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外昆虫与柞蚕微粒子病的关系张禹丁杰于广安宿桂梅(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柞蚕微粒子病是由柞蚕微粒子虫(Nosemapernyi)寄生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该病传染途径有母体传染和食下传染。长期以来,人们多重视母体传染而忽视食下传染,特别是柞蚕饲养...  相似文献   

7.
用微波处理柞蚕卵防治柞蚕微粒子病的研究结果表明,微波对柞蚕微粒子孢子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功率180W 处理10分钟效果最佳。不同卵龄的柞蚕卵对微波的耐受力不同,卵龄48小时对微波耐受力较强。不同功率微波处理柞蚕卵,卵的失水量不同。柞蚕卵经适当的微波处理后,有提高孵化率的趋势。经微波处理的柞蚕微粒子病卵,蚕期微粒子病死蚕率显著下降,证明微波对防治柞蚕微粒子病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柞蚕脓病主要是核型多角体病一种,养蚕群众称谓“老虎病”或“黄烂病”,过去我省柞蚕生产中发病率30%左右。对该病的防治研究,曾经从多方面进行过探索,第一,用福尔马林死毒疫苗接种,由于柞蚕本身免疫力很低,多次测定保护指数不超过0.5,故无应用价值。第二,药物治疗。我们先后筛选了百余种抗病毒药剂,仅有几种药剂,如肽丁胺等,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添食低量病毒,治愈率只有30%左右,也无应用价值。第三,研究病原及传染规律并采用消毒防病措施,取得了明显  相似文献   

9.
一、微粒子病.俗称花肠,是毁灭性的传染病.1.病因:受微粒子虫的孢子感染所致.传染途径:一是胚种传染,即由患病母蛾产下感染的卵传给后代;二是食下传染,即蚕儿吃下了微粒子虫的孢子而致发病.  相似文献   

10.
微粒子病是家蚕5大传染病之一,也是蚕业生产上唯一被列为检疫对象的蚕病.历史上法国曾因发生微粒子病而使法国蚕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博士研究认定,微粒子病原体经食下和胚种2种途径传染.因此世界上蚕种塑育、普种改平附为袋制,进而原种改袋制为框制,有效地控制了该病的发生.近年来,随着云南省蚕业、蚕种生产的迅猛发展,原蚕区制种的大幅度扩大,微粒子病在一些地区发生和蔓延,而且危害严重.防治微粒子病已成为当务之急,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研究被列为国家的攻关项目.  相似文献   

11.
柞蚕吐白水软化病研究Ⅲ.蚕得乐对柞蚕生物效应的研究吴佩玉魏成贵(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蚕得乐是预防和治疗柞蚕吐白水软化病和空胴病的一种新药剂,并且对柞蚕具有促生助长增产的生物效应,在国内外居首列。关于“蚕得乐”预防和治疗柞蚕软化病的效果,笔者已有报道...  相似文献   

12.
柞蚕微粒子病俗称锈病、渣子病,是由一种原生动物寄生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在蚕的各个发育阶段都有该病的发生,而且分布范围广,全国各柞蚕产区都有发生,是柞蚕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对柞蚕生产危害很大,特别是给柞蚕繁种带来很大麻烦和造成巨大损失。近年,随着气候变暖和蚕期降雨过多,柞蚕场柞蚕微粒子病源污染严重,加上防病意识不强,  相似文献   

13.
柞蚕微粒子病作为一种传染性蚕病,长期困扰柞蚕放养和柞蚕制种工作。本文介绍了微粒子病的病原种类、生活史以及传播途径和侵染机制;分析了普通镜检法、免疫学检测和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3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目前针对柞蚕微粒子病现状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4.
3种微孢子虫对家蚕致病性和胚胎传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比较了从四川种茧育家蚕分离的大型微孢子虫SCM6(Nosemasp.)和小型微孢子虫SCM7(Endoreticulatusbombycisnov)与家蚕微粒子(Nosemabombycis)对蚕的致病力和胚胎传染性。结果表明,2龄起蚕经口添食梯度浓度的微粒子和微孢子虫后,两种微孢子虫对蚕的致病力弱于家蚕微粒子。母峨感染后的卵中,SCM7无胚胎传染,SCM6具有弱度胚胎传染,其胚传率为(1.44±0.75)%;家蚕微粒子胚传率达(19.65±8.25)%,对子代也具有较强的胚传致病性。  相似文献   

15.
柞蚕微粒子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微粒子病俗名锈病、渣子病、底子病,是当前柞蚕生产,特别是种茧生产中危害十分严重的传染性疾病.散布广,全国各蚕区均有发生;传染性强,只有采取综合防治,才能有效控制其发生. 1病原 柞蚕微粒子病,是由微粒子原虫寄生于蚕体的组织器官而引起的疾病.这种原虫,属于微孢子虫科、微孢子虫属,寄生在寄主体内,以渗透方式摄取营养,破坏寄主的细胞.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分为:孢原质(即芽体)、裂殖体(即游走体)、产孢体、孢子母细胞和孢子5种形态,即5个发育阶段,但只有孢子能在寄主体外存活,是该病的主要传播体.孢子为长椭圆形,一端稍粗,一端细,形似米粒.孢子长1.2~4.7um,幅宽1.1~2.1um.孢子表面无色,有微皱,折光性强,在光学显微镜下为淡绿色或淡蓝色.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最早利用柞蚕和放养柞蚕的国家。柞蚕卵在室内加温孵化,幼虫则通过人工管护下放在野外柞树上任其自行觅食生长、吐丝结茧。同时加强管理,防止鸟、兽危害,并及时采茧。柞蚕的主要病害有: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柞蚕脓病)、柞蚕微粒子病、空胴病、柞蚕寄蝇病(蝇蛆病)和线虫病等。应通过严格检验,及时淘汰病蚕、病蛹、病蛾。进行卵面和蚕室柞蚕生活史蚕具消毒,施用化学药剂和选育抗病品种等方法防治。一、采种  相似文献   

17.
柞蚕微粒子虫对柞蚕幼虫组织细胞的侵染及增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微粒子虫对柞蚕幼虫组织细胞的侵染及增殖规律研究丁杰宿桂梅张禹于广安(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凤城118100)我们从1990年开始对柞蚕微粒子病的病原种类及分类地位进行了研究,已经确定柞蚕微粒子虫(Nosemapernyi新种)是引起柞蚕微粒子病的病...  相似文献   

18.
论点片质量与柞蚕种蛾微粒子病检出效果的关系1)李喜升2)刘玉君1)王广运(1)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凤城118101;2)西丰县安家沟柞蚕种场)最近几年,微粒子病的蔓延和危害已经成为辽宁乃至全国柞蚕生产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在中国柞蚕主产区的丹东市,近1...  相似文献   

19.
《山西农业科学》2015,(9):1175-1178
针对目前南阳市柞蚕微粒子病高发现状,借鉴桑蚕微粒子病防治的叶面消毒技术,探讨柞蚕微粒子病的防治方法。结果表明,壮蚕期用防微灵1∶100倍和1∶200倍药液防治微粒子病效果较好,镜检各龄迟眠蚕、病蚕、死笼茧、病蛹,化蛾逐蛾镜检,均没检出微粒子孢子,蚕期无毒性反应,对结茧率、上茧率、死笼茧率、全茧量、茧层率、合格卵圈率、单蛾产卵量等均无明显影响;连续2代喂饲的原蚕,1∶100倍药液对次代原蚕的结茧率、上茧率、死笼茧率都有不良影响,茧的性状和卵量亦有下降倾向,而1∶200倍药液则无不良影响。说明壮蚕期1∶200倍药液防治微粒子病效果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柞蚕微粒子病是柞蚕微孢子原虫,它生活周期有孢子体、芽体、裂殖体、产孢体、孢子芽母细胞几个发育阶段。柞蚕微粒子病是柞蚕生产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病害,它能导致柞蚕产量的大幅度减产或绝收。微粒子病目前尚未研究出理想的治疗药物,只能以预防为主。近几年微粒子病发病率逐年上升,2006年秋繁柞蚕蚕种在种茧验收中有的单位微粒子病占所繁种数的4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