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柞蚕微粒子病上升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微粒子病是一种由原生动物寄生蚕体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俗称“锈病”、“渣子病”,可通过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给下一代,是影响蚕业持续发展的大敌,尤其是给蚕种繁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2005年柞蚕微粒子病发病极重,据调查,柞蚕种茧的病毒率由0.2%上升为2%左右,种茧合格率  相似文献   

2.
柞蚕微粒子病是柞蚕微孢子原虫,它生活周期有孢子体、芽体、裂殖体、产孢体、孢子芽母细胞几个发育阶段。柞蚕微粒子病是柞蚕生产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病害,它能导致柞蚕产量的大幅度减产或绝收。微粒子病目前尚未研究出理想的治疗药物,只能以预防为主。近几年微粒子病发病率逐年上升,2006年秋繁柞蚕蚕种在种茧验收中有的单位微粒子病占所繁种数的40%以上,  相似文献   

3.
柞蚕微粒子病是影响柞蚕生产,特别是最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虽然在上世纪末,此病的研究与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促进了柞蚕生产发展。但由于至今对患病柞蚕尚无法治愈,主要以防为主。由于在某个环节疏忽,目前柞蚕微粒子病又在一些地区重新蔓延。使有些国有蚕种场因无法生产出合格种茧,生产的种卵不能保证正常的丝茧生产而倒闭。笔者2005~2007年3年农村多点调查,春柞蚕微粒子病普遍在5~10%,秋柞蚕在40~80%,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4.
不同柞蚕品种幼虫腹足趾钩数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调查4个柞蚕亲本原种、8个杂交种F1代的5龄幼虫腹足趾钩数量,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柞蚕幼虫腹足趾钩数量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同一品种雌雄间差异不显著。其遗传方式为偏父遗传;杂种F1代表现杂种优势。同时对幼虫腹足趾钩数与若干经济性状的相关性做了分析,发现幼虫腹足趾钩数与收蚁结茧率、单蛾结茧数、单蛾茧层量、单蛾收茧量、蛹期生命率等性状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认为柞蚕幼虫双足趾钩数目可以作为一项生理(形态)指标,在柞蚕育种、杂种优势的利用及杂交组合的选配中用于预测产量及其它生命力性状。  相似文献   

5.
柞蚕蛾病害与赤眼蜂柞蚕寄主卵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通过对柞蚕病蛾及造卵量、绿卵率的调查 ,进行了茧质、暖茧温度与蛾期病症、造卵量、绿卵率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柞蚕病害对雌蛾造卵量的影响 :绿肚蛾 >微粒子病蛾 >背脉炎蛾 (不含微粒子病 ) ,依次减少卵量 (32± 3) %、(19± 10 ) %、(12± 3) % ,前 2种病蛾与内染茧有密切关系 ,背脉炎蛾因高低温暖茧症状加重。赤眼蜂柞蚕寄主卵生产宜用 2 0℃~ 2 2℃、RH 75 %~ 85 %暖茧发蛾。上述 3种病蛾 ,卵壳不够成熟 ,易破碎 ,其剖腹卵千粒重轻 ,绿卵率相对偏低。正常情况下 ,绿卵率是一常数 ,赤眼蜂生产中不宜过于强调靠挤压法来降低绿卵率 ,以免破坏卵壳物理结构 ,导致卵失水、染病。建议繁育柞蚕生物茧应特别注意微粒子原虫病、细菌病 (软化病 )的防治 ,繁蜂部门应到病害发生轻的地区购生防用茧。提出了生防用柞蚕茧蛹期微粒子病、背脉炎、内染茧的具体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6.
《山西农业科学》2015,(9):1175-1178
针对目前南阳市柞蚕微粒子病高发现状,借鉴桑蚕微粒子病防治的叶面消毒技术,探讨柞蚕微粒子病的防治方法。结果表明,壮蚕期用防微灵1∶100倍和1∶200倍药液防治微粒子病效果较好,镜检各龄迟眠蚕、病蚕、死笼茧、病蛹,化蛾逐蛾镜检,均没检出微粒子孢子,蚕期无毒性反应,对结茧率、上茧率、死笼茧率、全茧量、茧层率、合格卵圈率、单蛾产卵量等均无明显影响;连续2代喂饲的原蚕,1∶100倍药液对次代原蚕的结茧率、上茧率、死笼茧率都有不良影响,茧的性状和卵量亦有下降倾向,而1∶200倍药液则无不良影响。说明壮蚕期1∶200倍药液防治微粒子病效果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利用贵州柞蚕品种101与河南柞蚕品种河33在贵州省的黔北与黔东南放养调查比较,对其产卵数、二日孵化率、普通孵化率、发育整齐度、收蚁结茧率、千粒茧重、茧层率、茧层量、幼虫统一生命率、不受精卵率、全龄经过、全茧量等主要经济形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柞蚕品种河33表现的各性状都接近贵州省主要生产用种101,较适合在贵州放养,建议在必要时可利用该品种作为生产用种进行繁育。  相似文献   

8.
<正> 我场位于栖霞县方山,属柞蚕二化性区域.主要繁育柞蚕原原种和原种,原原种自繁自用,原种供本省使用.建场初期,因技术水平低,微粒子病毒感染率高,产量低而不稳.在不断总结育种经验的基础上,采取改进放养方法,加强柞蚕场(柞岚)基础建设,综合防治蚕的病虫害和严格执行优中选优的措施后,种质不断提高,种茧检验从1965  相似文献   

9.
柞蚕微粒子病俗称锈病、渣子病,是由一种原生动物寄生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在蚕的各个发育阶段都有该病的发生,而且分布范围广,全国各柞蚕产区都有发生,是柞蚕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对柞蚕生产危害很大,特别是给柞蚕繁种带来很大麻烦和造成巨大损失。近年,随着气候变暖和蚕期降雨过多,柞蚕场柞蚕微粒子病源污染严重,加上防病意识不强,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最早利用柞蚕和放养柞蚕的国家。柞蚕卵在室内加温孵化,幼虫则通过人工管护下放在野外柞树上任其自行觅食生长、吐丝结茧。同时加强管理,防止鸟、兽危害,并及时采茧。柞蚕的主要病害有: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柞蚕脓病)、柞蚕微粒子病、空胴病、柞蚕寄蝇病(蝇蛆病)和线虫病等。应通过严格检验,及时淘汰病蚕、病蛹、病蛾。进行卵面和蚕室柞蚕生活史蚕具消毒,施用化学药剂和选育抗病品种等方法防治。一、采种  相似文献   

11.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性疫病,是蚕业生产上唯一的法定检疫对象.不同家蚕原种对家蚕微粒子的胚传特征分析可为家蚕微粒子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支撑.为了充分了解现有主要实用家蚕原种对家蚕微粒子(Nosema bombycis)感染抗性的差异,本研究利用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方法选择产业中近30年主要分布于四川、重庆、江苏、广西及云南常用的8个高产优质亲本品种(871、 872、芙蓉932、湘753、菁松B×A、皓月B×A、苏菊和云7),分别测定其对家蚕微粒子的抗性,并分析了不同品种对家蚕微粒子的胚传规律.经研究发现8个现有生产中常用品种对微粒子抗性明显不同,当母蛾带毒程度100时,云7的子代感染率与感染强度分别为54.4%和82,均为最低;相对于易感原种871,其子代感染率提高了21.2%,子代感染强度数值提高了34,子代感染率和感染强度的差异均十分明显;同一原种感染程度不同的母蛾胚传存在差异,一般胚传带毒与母蛾带毒呈正相关,表明母蛾带毒程度是影响子代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通过掌握母蛾感染程度与胚传带毒之间的规律,可为原种间抗性差异的研究提供参考,并对家蚕微粒子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贵州13个柞蚕品种主要经济性状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常规育种法对贵州13个柞蚕品种采用扩繁试验研究,对其产卵数、二天孵化率、普通孵化率、发育整齐度、收蚁结茧率、千粒茧重、茧层率、茧层量、幼虫统一生命率、不受精卵率、全龄经过、全茧量等主要经济形状进行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柞蚕125、128品种表现的各性状指标都高于原生产用种101,固有特征、特性等各项成绩均明显优于其品种,且纯度也有较大幅度提高,建议可以利用125、128等品种进行扩繁。而133品种表现的各性状指标以及经济指标略低于101品种,该品种在必要时也可以进行扩繁。  相似文献   

13.
影响春柞蚕生产的蚕病主要有脓病、软化病和微粒子病。病毒传染蚕病的途径有食下传染、创伤传染和母体传染几种,在生产实践中,下列几种情况易诱发和传染蚕病。  相似文献   

14.
《农村科学实验》2007,(2):44-44
由吉林省蚕业研究所承担的省科技厅项目“柞蚕浅色优质茧新品种选育”近日通过鉴定。专家认为该品种具有茧型大、茧色白、出丝率高、丝质优及产卵量高、抗病好养、适应性广、生命力强、丰产性能好等特点,是首个大型的兼用型白茧品种。该品种由于其增产明显、茧白新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建立柞蚕春蚕保苗场是提高放养春柞蚕保苗率、提高春柞蚕种茧产量的重要技术措施,是稳定和发展柞蚕茧生产的一项长远建设。  相似文献   

16.
用微波处理柞蚕卵防治柞蚕微粒子病的研究结果表明,微波对柞蚕微粒子孢子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功率180W 处理10分钟效果最佳。不同卵龄的柞蚕卵对微波的耐受力不同,卵龄48小时对微波耐受力较强。不同功率微波处理柞蚕卵,卵的失水量不同。柞蚕卵经适当的微波处理后,有提高孵化率的趋势。经微波处理的柞蚕微粒子病卵,蚕期微粒子病死蚕率显著下降,证明微波对防治柞蚕微粒子病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柞蚕微粒子病是由微粒子原虫寄生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它的传染规律过去研究的较少,柞蚕方面大都借助于家蚕方面的研究成果。这坐,作者从柞蚕的饲养特点出发,采用人工添食孢子,测定柞蚕微粒子孢子对柞蚕幼虫的感染力、感染量、感染时期与发病的关系及微粒子孢子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对柞蚕幼虫感染力的变化;发现了秋蚕场中主要食叶昆虫栎粉舟蛾  相似文献   

18.
天蚕不同蛾色产卵与幼虫体色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不同蛾色分离、产卵数量、幼虫体色、茧色和茧质调查结果表明:蛾色不同其造卵数和产卵数有差异,产卵数量最高的是黄色蛾早×黄色蛾6组合,平均为260粒,产卵净度达86.5%。浅灰色、黑色和暗黑色产卵量较低;幼虫体色可分为浅黄色和绿色2个类型,幼虫体色不同,其茧色也有差异,可分为黄色、浅黄色、浅绿色和绿色;不同茧色的茧层率差异不显著,雄茧高于雌茧的茧层率1%左右。  相似文献   

19.
柞蚕茧质与赤眼蜂柞蚕寄主卵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在供试验条件相同情况下,对同一品种、同一产地的柞蚕雌茧 不同种级,茧质,不同出库时期,暖茧温度对卵量的多因子互作试验研究。有明:用克蛹转化卵粒数衡量柞蚕雌性生殖力较单蛾产卵量更科学。  相似文献   

20.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rny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简称ApNPV),属杆状病毒科包含体杆状病毒亚科核型多角体病毒属,是柞蚕核型多角体病的病原。该成熟病毒包含体的断面分三层结构:最外层是致密层,次外层是多角体蛋白层,内部是病毒束。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核酸为DNA,经限制性内切酶PstI,HindⅢ,BamH,XhoI,SalI,EcoR I和EcoR I BamH I酶解后,电泳分别形成31,25,6,15,24,5,7条谱带。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主要通过食下和体壁创伤途径感染柞蚕幼虫,不同病毒株对柞蚕的致病性存在着差异。柞蚕幼虫消化液对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有溶解、灭活作用;柞蚕幼虫中肠围食膜对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有灭活作用。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在自然条件下有自然裂解现象,游离的病毒粒子在自然条件下很快失活。目前已建立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载体表达系统,并在分别在体内、体外表达了报告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