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种农作物套作是近几年我国发展起来的新型旱地多熟种植模式,与传统的种植模式相比,该种植模式具有明显的增产节肥优势。目前,这种新型旱地多熟种植模式正处于摸索阶段,还未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不同种植模式下根系分泌物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更是缺少相关的研究,本文主要通过盆栽根系分泌物试验,来研究大豆和甘薯的根系分泌物对玉米植株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便能够为玉米科学间套种植技术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大型农机不断增加,农田作业时间大为缩短,加之十几年来暖冬现象的出现,农民普遍将冬小麦播期延后,使得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栽培模式改为冬小麦-麦茬干辣椒一年两熟栽培模式成为可能。由于近几年对日本、韩国等国家干辣椒贸易的爆发式增长,农民种植干辣椒效益一直较好,  相似文献   

3.
针对如何充分利用地区充足光热资源、提高土地复种指数、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等问题,立足阿克苏地区生产实践,学习借鉴毗邻喀什、和田地区多熟种植经验,总结分析了适宜阿克苏地区发展的“粮食高产多熟立体种植模式、粮棉为主体的多熟增效种植模式、培肥地力多熟立体种植模式”三大类多熟种植模式和技术效益,以此促进本地多熟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文探明了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温光水气候资源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为区域作物布局和气候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方法]系统分析了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7个气象台站1960-2015年逐日的气温、光照、降雨气象资料,分析了小麦-玉米两熟种植模式周年和季节间的资源配置特征及演变趋势。[结果]1960-2015年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夏玉米生长季、冬小麦生长季和周年日平均温度平均每10年分别升高了0.02、0.27和0.21℃,日温差平均每10年下降了0.25、0.26和0.26℃,日最低温度升高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冬小麦生长季和周年≥0℃、≥10℃积温,平均每10年增加了60.84、54.88℃d和63.77、57.81℃d;夏玉米、冬小麦生长季和周年日照时数呈显著下降趋势,平均每10年分别降低了52.57、40.90和93.47 h;降雨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年际间波动较大。[结论]生产上需要根据区域温、光、水气候资源的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优化周年气候资源配置,合理调整种植模式,提出该区域与自然资源适配的麦玉两熟种植资源高效优化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一年多熟种植模式发展现状、所需环境条件进行了阐述。介绍了新疆地区当地有利的环境条件,重点介绍了一年多熟种植作物的品种选择,分析了一年多熟种植模式的社会、经济效应,建议走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在对宁夏引黄灌区现有主要种植模式的选择及组装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以春小麦/玉米(套作)为对照,以降低农田氮磷流失量为主要目标,兼顾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对选择和新组装的12种种植模式进行综合评价,选择出利于灌区农田氮磷残留量相对较低的种植模式。结果表明,作物生长期间,相对增加田面的覆盖时间,对降低土壤及退水氮磷残留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兼顾产量和经济效益,选择出冬小麦-水稻(同年复种)、冬小麦-青贮、冬小麦-油葵、冬小麦-大白菜4种较为理想的低污染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7.
小麦、玉米是邯郸市的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与夏玉米复种一年两熟是主要栽培模式,冬小麦常年种植570万亩左右,夏玉米常年种植500万亩左右。2010~2012年邯郸市进行了"吨粮市"建设,全市小麦亩产平均达到了455.2 kg,玉米平均亩产达到了546 kg,两茬合计1 001.2 kg,如期建成了"吨粮市"。  相似文献   

8.
<正>2018年辛集市小麦种植面积71.6万亩,亩产457.2 kg,总产3.3万t,是河北省冬小麦的生产大县;种植大豆2.3万亩,亩产220 kg左右。冬小麦—夏大豆一年两熟复种轮作模式,合理的利用光热资源,是当地农民习惯种植的耕作模式之一。受中美大豆贸易摩擦的影响,该模式既利于恢复大豆生产,又具有较高的种植比较效益,该模式全年亩收入2 500元左右。主要技术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气候变化已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中国未来气候将继续变暖,这一变化将对中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旨在研究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种植制度北界、冬小麦种植北界、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种植北界以及热带作物种植北界的影响.[方法]依据全国种植制度气候区划指标、冬小麦种植北界指标、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种植北界指标以及热带作物种植北界指标,采用经典的农业气候指标计算方法,分析与1950s-1980年相比,未来30年(2011-2040年)及本世纪中叶(2041-2050年)全国种植制度界限北界、冬小麦种植北界、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的种植北界、以及热带作物的种植北界的变化.[结果](1)与1950s一1980年相比,20112040年和2041-2050年的一年两熟带和一年三熟带种植北界都不同程度向北移动,其中一年一熟区和一年二熟区分界线,空间位移最大的省(市)为陕西省和辽宁省,且2041-2050年种植北界北移情况更为明显;一年两熟区和一年三熟区分界线,空间位移最大的区域在云南省、贵州省、湖北省、安徽省、江苏省和浙江省境内,且2041-2050年种植北移情况更为明显.在不考虑品种变化、社会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前提下,这些区域由于气温升高种植制度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由一年两熟变为一年三熟,区域内单位面积周年粮食产量可不同程度提高.(2)与1950s-1980年相比,2011-2040年和2041-2050年的冬小麦的种植北界在辽宁省、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都不同程度向北移动,在青海省冬小麦种植界限为西扩明显.在不考虑其它因素影响的前提下,该区域由于冬小麦替代春小麦可带来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热带作物安全种植北界在广西省和广东省境内北移情况比较明显.而未来降水量的增加将使得大部分地区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种植北界向西北方向移动.[结论]到2011-2040年和2041-2050年,气候变化将会造成全国种植制度界限不同程度北移、冬小麦种植北界北移西扩、热带作物种植北界北移.而未来降水量的增加将使得大部分地区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种植北界向西北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旧城镇农业生产实际结合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需要,从以玉米为主的旱作立体多熟种植技术角度出发,对旱作立体多熟种植技术的优点和种植模式进行了探索,提出该区域旱作立体多熟种植技术规程,对区域旱作立体多熟种植具有较好技术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模型的冬小麦-夏玉米两熟数字化种植设计系统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基于模型的定量化和数字化种植设计系统。以农业系统学理论和模拟模型为基础,运用知识工程和信息技术原理,总结并提炼黄淮海粮食生产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种植模式关键技术,形成了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模拟模型、水分与养分动态平衡模型以及生产管理技术设计动态知识模型,构建了冬小麦-夏玉米两熟数字化种植设计系统。该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在.NET平台上运用C#语言进行开发。该系统具有7大功能模块:文件管理模块、参数管理模块、生长模拟模块、实时管理模块、方案设计模块、专家咨询模块和系统帮助模块。该系统界面友好,易于使用,具有较强的机理性,同时兼顾应用性需求,基本实现了作物生产力与效益品质的相互平衡。  相似文献   

12.
甘肃地区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而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的种植制度是当地最为主要的一种种植方式。近年来,本地区已经大范围的应用机械化秸秆全量还田技术了,不过在冬小麦播种以后,时常出现越冬死亡、出苗率低等相关问题,进而严重地影响到其产量。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小麦种植技术的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农作物多元多熟种植技术具有资源利用率高、产量高、作物收获种类多、复种指数高等特点,多元多熟种植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农田的产出率,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本文围绕优势农作物多元多熟种植技术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提高农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以间套复种为主体的多熟种植是当前耕作制度改革的核心。近年来南疆地区多熟种植也有很大的发展和新的突破,为新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产、增收发挥了很大作用。现根据实践总结出适宜南疆发展的多熟种植模式和效益简述如下。1粮食高产多熟立体种植模式1.1小麦、地膜复播玉米“  相似文献   

15.
根据本地生产实际和农业生态环境,研究组装出雨养农业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冬小麦-夏玉米减耕施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模式。该技术模式科学实用、操作性强,适宜在黄淮海小麦-玉米两熟种植的雨养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对6个早熟结球甘蓝品种,在半干旱山区冬小麦-甘蓝-冬小麦种植模式中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农珍绿较早熟、抗病、产量高、结球紧实,最适宜半干旱山区冬小麦-甘蓝-冬小麦种植模式中推广应用;中甘21、8398早熟性好、结球紧实,宜在海拔1700 m左右的半干旱山区冬小麦-甘蓝-冬小麦种植模式中作为配套品种推广应用;华耐百惠等三个品种抗病、产量高,但成熟期偏晚,宜在海拔1450 m左右的半干旱山区冬小麦-甘蓝-冬小麦种植模式中作为配套品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正宁县冬小麦套种越冬菠菜越夏西瓜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冬小麦是正宁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年均种植6.00万hm^2左右。为了解决单种冬小麦效益低和粮经争地矛盾,近年来正宁县中巷村、徐家村的农民在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科技人员的指导下,在实践中成功摸索出冬小麦套种越冬菠菜、越夏西瓜三种三收的高效种植模式。在该模式中,冬小麦和冬菠菜同时播种,共同生长,而冬小麦和西瓜共生期短,冬小麦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边行优势生长发育,麦收后西瓜生长发育环境优越。一般产冬小麦3750kg/hm^2,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气温自20世纪80年代明显升高已成为共识,这一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尤其是对种植制度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中国政府和专家学者的重视。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笔者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把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分为2个时间段,分析和比较后一时段气候变暖对全国种植制度北界、冬小麦种植北界、双季稻种植北界、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种植北界的可能影响,以及由于种植北界的空间位移对作物产量可能的影响。【方法】依据全国种植制度气候区划指标、冬小麦和双季稻种植北界指标以及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种植北界的降水量指标,采用公认的农业气候指标计算方法,使用ArcGIS分别绘出1950s—1980年、1981—2007年2个时段全国种植制度北界图,以及冬小麦种植北界图、双季稻种植北界图、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的种植北界图。【结果】(1)与1950s—1980年相比,1981—2007年一年二熟制种植北界,空间位移变化最大的区域在陕西省、山西省、河北省、北京和辽宁省。一年三熟制种植北界,空间位移变化最大的区域为湖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江苏省和浙江省。在不考虑品种变化、社会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前提下,这些区域由一年一熟变成一年二熟,主体种植模式的粮食单产平均可增加54%—106%,由一年二熟变成一年三熟,主体种植模式的粮食单产平均可增加27%—58%。(2)与1950s—1980年相比,1981—2007年辽宁省、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内蒙古、宁夏、甘肃省和青海省冬小麦的种植北界不同程度北移西扩。以河北省为例,冬小麦种植北界的北移,可使界限变化区域由春小麦改种冬小麦,单产平均增加约25%。(3)浙江省、安徽省、湖北省和湖南省双季稻的种植北界向北移动,单从热量资源的角度出发,可使其粮食单产不同程度增加。(4)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的种植北界大部分区域向东南方向移动,这是由于近年来该区降水量减少造成的。【结论】在过去的50年中,由于气候变暖造成了全国种植制度界限不同程度北移、冬小麦和双季稻种植北界北移,熟制的变化可能使种植制度界限变化区域的粮食单产增加。然而降水量的减少造成了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北界向东南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19.
"甬优7850"于2015~2016年在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试种,表现为高产稳产、田间抗病性强、抗倒性好、熟期早、结实率高、穗大粒多、米质好,适宜在嘉兴市秀洲区冬小麦+单季晚稻的耕作模式下推广种植。为促进该品种的进一步推广种植,总结了"甬优7850"在秀洲区试种的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0.
使用农艺措施调控农田杂草的发生和生长是生态控草的重要研究内容。为明确冬小麦种植密度对田间恶性杂草小蓟生长的影响,将冬小麦种植密度分别设置为0、40、80、120、160株/m~2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冬小麦种植密度的增加,样方内小蓟的发生量依次为20、21、17、12、11株/m~2,呈明显下降趋势,同时,小蓟与冬小麦的株高比值、叶面积比值也显著降低。由此得出,通过增加冬小麦的种植密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小蓟的发生及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