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东北三省玉米气候适宜度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东北三省25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平均资料及176个气象站1961~2007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对玉米全生育期及各主要玉米生育阶段的气候因子及综合气候适宜度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自1961年以来,玉米各发育期对气候因子适宜程度不同,播种期-出苗期、出苗期-开花期、开花期-成熟期温度适宜度呈上升趋势,日照适宜度呈下降趋势;播种期-出苗期降水呈上升趋势,其余各生育期降水均为下降趋势。玉米全生育期降水、日照适宜度呈下降趋势,温度适宜度呈上升趋势,综合气候适宜度东北三省均呈下降趋势。各气候因子组合效果较好,玉米产量与各生育阶段的不同气候因子的适宜度相关性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
利用2020年度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夏玉米全生育期的观测资料,与常年、上年相应气象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夏玉米生育期间有利和不利的气象条件,评价气象条件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播种—拔节期,光温适宜,降水偏少,造墒播种弥补了降水的不足,夏玉米出苗良好,苗期降水偏少利于夏玉米蹲苗和根系下扎;在拔节—开花期,气象条件更对夏玉米生长利大于弊;在开花—成熟期,光温适宜,降水适中,对夏玉米灌浆非常有利.总体而言,济阳区2020年夏玉米全生育期气象条件对产量的影响利大于弊,气候年景属于平偏丰年.对2021年夏玉米整个生长期的气候进行了预测:济阳区2021年夏玉米生长期间,降水较常年偏多1~2成,气温较常年偏高0.5℃左右,光、温、水匹配较好,预测气候年景为平偏丰年.  相似文献   

3.
播后镇压覆盖对土壤保水保温和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6~8月进行2期池栽试验,研究土壤水分及农艺措施对夏玉米出苗及幼苗生长效应。结果表明,播种后镇压覆盖能够提高土壤含水量,平衡土壤温度,从而提高夏玉米出苗率,增强幼苗素质,提高苗期田间株高整齐度,有利于培育齐苗壮苗,在土壤水分不太充足时效果更为明显。为保证黄淮海夏玉米区的出苗质量,播种时的土壤最低持水量应保持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夏玉米生育期间气象因素对夏玉米生长的影响,找出影响玉米生长发育、产量结构形成的主要气象因素,对菏泽市2016年度夏玉米全生育期中主要发育期与积温、降水、日照等气象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探讨玉米主要生育期间的气象条件。结果表明:2016年菏泽市夏玉米苗期降水比上年偏少55.1 mm,对夏玉米蹲苗、根系生长有利;需水临近期降水比常年偏多80.4mm,比上年偏多155.9 mm,满足夏玉米生长需求;生长后期光照充足、降水较常年偏少25.3 mm,对夏玉米生长十分有利,有利于干物质积累。2016年夏玉米百粒质量、籽粒质量、果穗粗增加,秃尖比减少。此结果可为菏泽农业生产决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吴宪  李洪鑫  卢宗志 《玉米科学》2020,28(4):105-108
通过检测不同温度以及低温伴随降雨条件下玉米苗期各部位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的变化情况,探究GSTs活性与玉米苗期药害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苗期玉米根、茎、叶部位GSTs活性存在明显差异,根部GSTs活性最高,茎部次之,叶部最低。低温会抑制玉米苗期根、茎、叶部位GSTs的活性。在低温伴随降水环境下,苗期玉米GSTs活性会进一步下降,降水72 h后,玉米各部位的GSTs活性逐渐回升。  相似文献   

6.
松嫩平原土壤自然水分条件分析及对玉米产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松嫩平原为研究区域,自然条件下固定13个农业气象站,以16年平均土壤水分及对应年平均玉米产量为研究对象,分析玉米生长季内0~50 cm土层土壤平均重量含水率及各层平均重量含水率在其主要生育期的分布状况,采用积分回归法分析土壤水分与玉米单产之间的效应。结果表明,在玉米主要生育期间,0~50 cm土层平均土壤重量含水率在抽雄期为最小,播种期及出苗期较大;各层土壤在玉米各生育期重量含水率大小分布基本与0~50 cm土层平均值一致,31~50 cm各层土壤重量含水率明显高于0~10、11~20 cm土层值。松嫩平原玉米在整个生长季土壤重量含水率与其产量在出苗期、乳熟期及成熟期为负效应,而在播种期、三叶期、七叶期、拔节期及抽雄期为正效应。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分析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地区1971~2015年气候要素变化特征,用Hybrid-Maize模型估算该区域品种熟期(GDD)不同玉米品种的产量潜力。结果表明,该区域近45年温度、降水和日照时数年均变化与玉米生长季变化趋势类似,但生长季变幅与年均值变幅差异较大,且生长季时间序列上突变点明显不同,温度和降水具有滞后性,日照时数具有超前性,其中,生长季温度增幅高于全年温度增幅,但突变时间滞后10年;长期年均降水波动性大,而生长季降水较全年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且2010年以来生长季均为较湿润阶段。生长季日照时数减少比年均减少趋势慢,为其下降速率的40%。以4月30日为适播期,种植密度60 000株/hm~2时,乾安、洮南、前郭推荐熟期相对较长品种(GDD=1656-1672),扶余、镇赉推荐熟期相对较短品种(GDD为1606和1500)。洮南、扶余、前郭玉米R/V值接近1.0,乾安和镇赉R/V超过1.15,利于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8.
利用1981—2010年辽宁地区16个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和玉米发育期资料,计算了作物需水量、降水量、水分盈亏量、水分盈亏率和水分供需率,以分析玉米各发育阶段及全生育期的水分亏缺程度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玉米各发育阶段及全生育期的水分亏缺量0 mm,自然降水的水分供需率100%,其中出苗—拔节、拔节—抽雄的水分亏缺量最大;辽宁地区的水资源不能满足玉米任何发育阶段对水分的需求,在播种期到苗期,自然降水的供应能力最差,春季到初夏玉米缺水最严重。2)玉米拔节—抽雄、抽雄—开花、开花—吐丝、乳熟—成熟和全生育期的水分盈亏量的变化率0 mm/年,而播种—出苗、出苗—拔节和吐丝—乳熟的水分盈亏量的变化率0 mm/年;辽宁地区玉米全生育期缺水情况有加重趋势,春旱和秋旱有减少趋势,而夏旱有增加趋势。3)多年水分盈亏率或水分供需率,能反映作物生长的水分条件,可以作为灌溉量的下限值或上限值进行参考。  相似文献   

9.
刘野  胡宝忱 《杂粮作物》2000,20(6):49-49
玉米倒伏是造成玉米减产 ,使农民减收的重要原因之一。玉米倒伏的方式有两种 :根倒和茎倒。而茎倒又分为倒折和倒曲两种形式。其中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倒折 ,其次是根倒 ,而以倒曲对产量影响最轻。1 玉米倒伏的原因1.1 较大的风雨  1998年在玉米生长季节里 ,6级以上的大风同时伴有较大降雨的只有 6月 2 4日一次。 1999年在整个玉米生育期内 ,6级以上大风并伴有较大降雨的有 8次。其中 ,以 8月 13日、8月2 4日、9月 7日 3场大风造成的倒伏严重 ,而以 9月7日危害最大。造成倒伏的大风雨一般是 ,大风之前或同时下透雨。而在大风之后才下透雨 …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夏玉米苗期根病发生现状及病原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2009年对河北省中南部夏玉米主产区玉米苗期根病进行调查发现,玉米苗期根病在河北省夏玉米主产区普遍发生,各地区平均病株率在73.9%~100.0%,病情指数在14.0~30.9.对各地区玉米根病病株进行病原菌分离和形态学鉴定,河北省夏玉米苗期根病主要因真菌引起,且由多种病原菌复合侵染,分离到的主要病原菌有藤仓赤霉复合种、离蠕孢菌、腐霉菌、丝核菌和禾谷镰孢菌,不同地区主要病原菌的种类存在差异.对优势病原菌进行致病力测定发现,离蠕孢菌致病力最强,且能引起植株矮化,严重影响地上部植株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模拟酸雨对花生种子萌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以人工模拟酸雨试验研究不同酸度酸雨对花生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pH值4.5以下的酸雨可显著地降低花生种子的发芽率,使胚根长度变短,活力指数下降,高酸度的模拟酸雨胁迫使花生幼苗叶总数显著减少,叶片出现明显的受害症状,pH值2.5的模拟酸雨胁迫使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增强,酸雨还对土壤具有酸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分析了苏垦118和扬粳805在3个播期、2个密度处理下的产量等农艺性状。结果表明:2个品种都在5月22日浸种、33.33万穴/hm2密度处理下产量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苏垦118的产量与全生育期、高峰苗、有效穗数、株高、每穗粒数极显著相关,与结实率显著相关;扬粳805的产量与基本苗、高峰苗、有效穗数、株高、每穗粒数、千粒质量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明影响广西甘蔗种茎出苗及苗期生长的气象因子,本研究选用2个广西当家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T22)和‘桂糖42号’(G42)为研究对象,从2—5月开展甘蔗分期播种试验,每半个月播种1期。通过观测每期甘蔗的出苗率、苗期生长状况以及同期的气象因子(降雨量、平均气温),并对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表明,T22、G42蔗种的出苗率与播种后20 d的累积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播种后10 d的累积降雨量呈正相关,差异未达显著水平。由播种后20 d的累积降雨量与甘蔗出苗率的对数函数方程进一步显示,为了使甘蔗种茎出苗率达80%以上,甘蔗播种后20 d的累积降雨量要达到75 mm以上;播种后的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与甘蔗苗茎伸长期株高/茎粗相关性达到5%显著性水平以上,进一步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降水量是影响甘蔗茎伸长期株高/茎粗的显著性自变量。推断甘蔗播种后10~20 d的累积降雨量是决定甘蔗出苗的关键气象因子,在甘蔗苗期生长过程中,降雨量对甘蔗生长至关重要,可以通过降雨量预测甘蔗苗期株高/茎粗。鉴于以上研究结果,在广西甘蔗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甘蔗出苗率,要加强甘蔗种植后20 d内的水分管理,在这期间累积降雨量需达到75 mm以上才能达到甘蔗齐苗的目的,甘蔗出苗后也需加强水分管理,利于苗期快速生长,从而提高蔗苗质量。  相似文献   

14.
海南岛典型农业土壤产流与面源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径流场结合人工模拟降雨方式,研究各种降雨条件下海南岛不同土地类型产流产沙的规律与面源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泥沙)产流系数与平均流失速率表现为暴雨>大雨>中雨,且暴雨时的泥沙平均流失速率为中雨时的416%、大雨时的261%,在中雨、大雨和暴雨强度下,平均径流系数分别为24.49%、33.97%和53.40%;雨强对土壤营养物质流失速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COD、有机质和氮素以径流流失为主,磷素以泥沙流失为主;土壤径流和泥沙中的COD、有机质、氮素和磷素流失速率随雨强的增大而增大,坡度也可明显影响面源污染物的流失;海南岛农业土壤平均流失量为3.79 t/(hm2·a),中雨强度条件时为1.92 t/(hm2·a),大雨强度条件时为2.57 t/(hm2·a),暴雨强度条件时为6.87 t/(hm2·a)。海南岛农业土壤的水土流失强度较高,海南农业土壤的水土流失与农田污染物输出状况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5.
甜菜于定苗前测定根系伤流量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根系伤流量存在较大差异,以低施肥、浸种剂配方2和浸种时间3处理组合伤流量值为最高。但从苗期长势和根系伤流量两个因素综合考虑,以高施肥、浸种剂配方1和浸种时间1的组配处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烯效唑对稻苗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烯效唑和多效唑浸种对稻苗生长的影响比较研究表明,烯效唑的生物活性约比多效唑高10倍,然而喷苗或土施均降低烯效唑的生物活性。烯效唑浸种对稻苗的影响主要是降低稻苗生长的速率而不是抑制生长,因此,烯效唑是一种植物生长延缓物质.而不是植物生长抑制物质。烯效唑的生物学效应是控制稻苗的高度,促进根系生长、增加干重积累、促进分蘖、提高根冠比。 光、温及土壤水分条件会影响烯效唑的生物效应。  相似文献   

17.
结合少雨旱区的实际,集中讨论了提高自然降雨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形成了一套以利用植期、耕作栽培技术、蔗叶覆盖进行集成配套的旱地甘蔗抗旱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尚宏芹  刘兴坦 《麦类作物学报》2015,35(10):1438-1444
为探讨6-苄基腺嘌呤(6-BA)浸种对HgCl2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及其幼苗生长的缓解作用,以3个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6-BA浸种对200 mg·L-1HgCl2胁迫下小麦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 mg·L-1HgCl2处理后,3个小麦品种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根长、芽长和鲜重降低,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丙二醛含量增加。一定浓度6-BA浸种可以缓解HgCl2胁迫对小麦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但对小麦的根长、芽长和鲜重的影响因小麦品种而不同。HgCl2胁迫下,3个小麦品种幼苗的SOD、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着6-BA浓度的增加均基本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最佳6-BA浓度因品种而不同;3个小麦品种的MDA含量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以6-BA浓度为15 mg·L-1时MDA含量最低。说明一定浓度6-BA浸种能够缓解HgCl2胁迫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毒害作用,但最佳6-BA浓度因小麦品种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9.
赖波平  罗贤富 《杂交水稻》1993,(2):30-33,39
通过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比较试验,研究了抗寒剂CR-4在早稻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抗寒剂能提高秧苗对低温逆境的适应能力,防止或减轻水稻烂秧,提高秧苗素质,对增加稻谷产量具有显著的作用。在使用方法以浸种法较好。  相似文献   

20.
在成都平原区稻茬田油菜直播密度3.0×10^5株/hm^2条件下,选用川农油3号品种,开展了烯效唑浸种、拌种和叶面喷施的大田试验,探讨烯效唑施用方式对直播油菜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种子对烯效唑较为敏感,烯效唑浸种、拌种处理,均明显降低直播油菜的出苗率和有效密度;烯效唑浸种处理对油菜成熟期农艺性状影响不大;烯效唑拌种和叶面喷施处理,均可明显降低株高与分枝部位高度,分枝部位茎粗有所增加;推迟喷施时间或增加喷施次数有利于降低株高与分枝部位高度,维持较高籽粒产量。综合比较认为,对于直播油菜,采用叶面喷施烯效唑较好,喷施质量浓度以100 mg/L为宜,喷施时期宜在蕾薹初期或苗期与蕾薹初期进行两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