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目的]调查苏北地区农村留守和非留守儿童的体质健康与运动状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管理模式、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使用问卷调查农村中学15~16岁初三年级637位同学的体格指标与运动状况,采用BMI、Rohrer指数、克托莱指数评价健康状况。[结果]农村留守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率显著低于农村非留守儿童(P<0.05),男生明显高于女生;消瘦率极显著高于农村非留守儿童(P<0.01)。此外,农村留守儿童还存在运动量不足、运动时间过少,家务劳动偏少情况,但与农村非留守儿童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运动量、运动时间有待加强,值得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状况,探索留守儿童带养人的健康意识、态度和行为对留守儿童营养不良的影响,为进一步制定和实施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按照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安徽省芜湖市选取2所公立学校的7~12岁留守儿童723名,对其带养人进行问卷调查,对儿童的身高体重进行测量,采用WHO 2007年的年龄别身高和年龄别BMI筛查标准评定营养不良状况。 结果: 7~12岁留守儿童检出营养不良者451人,占62.38%。男生营养不良发生率58.91%,低于女生67.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7~12岁各年龄组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为36.49%、66.32%、59.83%、68.53%、60.95%和7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9.48,P<0.001)。多因素分析发现留守儿童年龄、父亲职业、母亲职业、对早餐重要性的认识、对饮食结构调整的态度、每周运动频率、每周让小孩出去玩的时间是影响留守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的因素。结论: 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营养不良状况不容乐观,留守儿童年龄、父母亲职业,带养人对早餐重要性的认识、对饮食结构调整的认识、每周运动频率、让小孩出去玩的时间是影响留守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农村留守儿童交往问题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德乾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714-3715,3728
通过自行编制的儿童交往量表,对2所农村初级中学和1所小学留守儿童进行抽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2个方面的交往特征上交往问题检测率分别为:亲情冷漠与憎恨占留守儿童数量的1.7%;孤独与郁闷占23.2%;受歧视占4.7%;亲情梦占51.0%;担忧与失眠占11.7%;学习辅导缺失占1.3%;受欺负与攻击占11.1%;放任与自暴自弃占14.8%;虚拟社区占2.3%;亲情管教缺失占9.4%;亲师占67.8%;疏远老师占17.1%;亲同学占84.9%;疏远同学占11.4%.留守儿童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交往问题,最为典型的是亲情梦,孤独与郁闷,放任与自暴自弃,担忧与失眠,受欺负与攻击等.留守儿童的交往问题显著地受父母在外打工时间和回家间隔时间长短的影响,时间越长影响越严重.同时存在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年级越低受到的影响越大,4年级留守儿童显著地在各个交往特征上受到最深重的影响.留守儿童女生比男生在交往交流问题上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帮护.  相似文献   

4.
基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实际调查数据,将样本分为留守与未留守2组,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比较了儿童的学习自我效能。结果表明,父母外出就业对儿童的自我效能有负面影响,留守组儿童的学业自我效能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学习能力自我效能低1.191分,学习行为自我效能低3.114分。本结论给研究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距提供一个合理的切入点,表明留守儿童的教育重点不在于学习能力,而在于学习行为,学校方面也应更关注其学习具体行为;家长需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书写、反思等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加速,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从2004年的约2000万增加到目前的6100多万。亲情关怀缺失、教育缺位等问题使得农村留守儿童悲剧事件频发,留守儿童如何健康成长已经不仅是某个家庭、某个地区的问题,而成为全国性的社会问题。孩子有诉不尽的思念,父母也有说不完的无奈。留守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状况,对江苏省徐州市2个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影响留守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因素。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总体状况良好,但在人际交往、社区融入和亲社会行为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其中年级、亲子间沟通频率、教师行为和社区基础设施条件对留守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影响,此外,成绩排名、班级团结度对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有显著影响,亲子分离形式、是否为独生子女、社区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开展情况对留守儿童的社区融入有显著影响,性别、校园活动的丰富度对留守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经商,我国的留守儿童数量激增。但据调查,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自主学习意识不强、行为缺乏引导、安全缺乏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迫在眉睫。在一系列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贵州省锦屏县留守儿童教育、心理、安全等方面的情况,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以点带面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不断扩张,越来越多的青壮年涌入城市,在广大的农村也随之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近些年来,我国留守儿童数量持续变大、留守儿童安全问题频发等现象也使得这个群体也开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及行为等特征,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政府、家庭及学校作为留守儿童的直接相关方应该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各方面状况,从监管与关爱两个方面入手,共同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  相似文献   

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9):226-228
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护所面临有监护、受教育、人身安全保护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不完善、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利的保障力度弱、留守儿童人身安全保护不完善等。对于这些问题,应从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完善、受教育权利的保障、法律援助与司法保护等方面入手,以加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0.
兰丽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6):195-196,219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作为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性群体,在缺少父母陪伴和教育的情况下,大部分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存在着认知、行为、人格上的障碍。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对这部分群体的关注未落实到实处。为此,本文分析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针对主要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出现的成因,并探讨解决的有效对策,以期为广大农村地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1):203-204
近年来,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报道触目惊心,无论他们的人身安全还是心理健康所面临的问题,都让人深思。父母进城务工,是为了给家庭更好的生活,但是留守儿童却在生活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比如性格、人生观、行为习惯等方面都存在不健康的行为,为此家庭和学校都应该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快乐健康的成长。结合当今形势,提出了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心理健康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第七十二届世界卫生大会,正式将游戏成瘾列为"精神疾病",可见游戏依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中国,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手机游戏依赖问题更加明显。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运用勒温的场动力理论探究重庆市某乡村小学五年级的留守儿童手机游戏依赖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认为,留守儿童手机游戏依赖行为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家庭、同伴群体、学校社会等。社会工作者可结合专业技巧和方法,从留守儿童的个体场和环境场出发解决留守儿童手机游戏依赖问题。留守儿童个体场方面,社会工作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手机游戏依赖的儿童改变对游戏的错误认知,树立对游戏的正确看法,合理进行手机游戏活动。留守儿童环境场方面,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充分利用同辈群体这一资源,还得与家庭、学校与社会形成合力,共同为手机游戏依赖的留守儿童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务工成为普遍现象,导致了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这些孩子由于常年监管缺位,可能会导致性格和行为上的异常。而学校教学资源稀缺、家庭教育缺失、生活环境复杂、社会福利不完善、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等,都是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落实留守儿监管责任、优化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措施、政府履行对留守儿童教育保障职责、净化留守儿童的社会成长环境等对策。  相似文献   

14.
采用测试比较法,对河南农大2000级成教学生身体成分、机能及某些与本科学生同类指标比较,旨在为成人体质及成人教育提供参考,为教育决策服务。主要结果为:成教男生身高、体重与本科男生比较有显性意义(P<0.01),成教女生比本科女生高、比本科女生重,但没有显性意义;肺活量成教男女生都比本科男女生高,成教女生比本科女生优势显(P<0.1);素质类短跑能力100米成教男生优于本科男生;体脂%成教男生比本科男生低。并根据分析找出加强成教学生身体素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留守问题一直是媒体、社会政府广泛关注的问题,近些年来,社会上各种关于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留守力量的案件与事故日益增加。这使得社会各界人士聚焦于留守力量的利用与开发问题。这个现象指引着本项目深入研究——如何去做到有效利用留守力量,减少当下的留守悲剧事件。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字眼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不断出现在大众面前,同时关于这一群体的话题与事件也是不断地升温,逐渐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留守儿童开始指的是父母出国而子女留国的含义,在当下社会发展中逐渐演变成因父母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滞后而外出打工将子女留在农村等地区的含义。同时依据经济发达地区的延展性以及农村发展的落后性,由此形成的对比,导致了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的所占比例日益增大。  相似文献   

16.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格、思想、行为、学习等方面。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要从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层面寻找对策,共同关注和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比较农村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普通农村儿童的身体形态发育和身体素质状况,结果表明,流动儿童身体形态发育良好,身高、体重等身体形态发育指标优于农村普通儿童,留守儿童身体形态指标最差;农村普通儿童在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方面优于留守与流动儿童,流动儿童爆发力优于留守儿童,但速度、耐力等方面比留守儿童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连云港地区农村留守和非留守儿童的生活习惯与健康状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管理模式、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使用问卷调查农村中学15~17岁初三年级637位同学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其中留守儿童422人(66.2%),非留守儿童215人(33.8%)。[结果]农村留守儿童处于亚健康的比例显著高于农村非留守儿童(P<0.05),近视率和贫血率极显著高于农村非留守儿童(P<0.01),此外,农村留守儿童还存在便秘和痔疮现象,但与农村非留守儿童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生活习惯上,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均存在日饮水量偏少、睡眠时间不足、运动量不足、吸烟、喝酒等问题,且在多数方面,留守儿童的生活习惯问题更为严重。[结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生活习惯有待改善,值得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1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1):248-250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一直都是国家重点关注的农村发展问题之一。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村人口众多,自然成了留守儿童问题的重灾区。虽然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吸引了一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有所减少,但是该问题现在依然显著。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家可以通过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吸引更多农村人返乡就业创业;降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门槛等方法来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另一方面,国家可以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医疗、基础设施资源的投入来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安徽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成长问题的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斌  雷红生  曹鹏飞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0):126-128,131
对安徽省农村儿童进行访谈,获取有效问卷245份,重点分析了安徽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学习状况、生活满意度、品德行为、心理健康的差异性。研究显示,安徽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学习状况、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3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且非留守儿童好于留守儿童;在品德行为方面,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