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采用同核体单孢杂交育种技术,以低温高产的双1菌株和高温低产的双5菌株为亲本,选育双孢蘑菇优良新品种.通过担孢子分离和同核体的鉴别,获得同核体菌株共20个,同核体间配对杂交组合99个,获得10个杂交异核体菌株;经过菇房、出菇地棚栽培和出菇大棚生产性试验,筛选出高产优质杂交菌株Z1.  相似文献   

2.
单孢分离技术是杂交育种行之有效的育种手段之一,近年来国内已有不少人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试验利用简单的仪器,设计出适合鸡腿菇孢子收集和单孢分离的方法。鉴定挑选出35个单核菌株进行配对杂交,经染色镜检、拮抗线检、液体出菇试验,最后获得48个杂交新菌株。  相似文献   

3.
韩冰 《食用菌》2015,(3):14-16
采用单孢分离技术鉴定挑选出75个平菇单核菌株进行配对杂交。经染色镜检、拮抗试验、出菇试验,获得85个杂交新菌株,其中7株农艺性状优良。  相似文献   

4.
杏鲍菇多孢分离及单孢杂交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杏鲍菇2个多孢分离菌株、2个单孢杂交菌株与其原始亲本菌株的对照试验,得出多孢分离菌株较原始菌株在菌丝生长速度、出菇率和产量等性状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单孢杂交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较双亲显著增加,但产量表现为一个极显著增加,另一个则极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5.
在改良蘑菇菌种和选育优良新菌种的方法中,单孢分离育种是一个比较重要和值得应用的方法。因为含有某一遗传因子的孢子在单孢培养的条件下,可以充分地表现其潜在的特性而显示出较大的变异。从而,通过单孢菌株的出菇试验和筛选,可望选育出优良的新菌株,而使蘑菇的单产较大幅度地提高。本文探讨了刺激菌丝、不同种菇孢子、浸泡溶液、浸泡时间、培养温度和生长促进剂对双孢蘑菇  相似文献   

6.
为系统研究羊肚菌单孢菌株与多孢菌株的出菇产量差异,以六妹羊肚菌Morchellasextelata的M-90、M-925、M-1080菌株和梯棱羊肚菌M.importuna的MT-7菌株为对象,用孢子分离法纯化获得单孢菌株,并由不同的单孢菌株2~3个组合获得多孢菌株,分别进行大田栽培出菇试验,记录和分析栽培出菇的产量和质量性状。结果显示:所有菌株中以单孢菌株D7产量和质量表现突出;产量总体表现较好的D菌株的多孢菌株与单孢菌株产量差异大,有多孢减产的趋势;而可正常出菇的单孢菌株A4、A10、A8构成的多孢菌株C14+A8和A10+A11未出菇,推断育种或菌种生产中多孢菌株的出现可能对产量产生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7.
以前期人工驯化出的耐高温羊肚菌菌株M840和高产菌株M40为亲本,在单孢分离进行基因测序后确定2种不同交配型菌丝进行单孢杂交,进行羊肚菌高产菌株的选育,以期为羊肚菌优良菌株选育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经过出菇验证、遗传稳定性分析验证、农艺性状优良子实体分离、二代栽培出菇验证,最后获得了产量稳定且高产菌株Z5。  相似文献   

8.
收集成熟金耳(Naematelia aurantialba)担孢子,单孢分离,经核染色验证共得到50个酵母状单孢分离物;栽培实验结果表明酵母状单孢分离物与毛韧革菌(Stereum hirsutum)共培养未出菇。第一轮交配实验结果表明可亲和率为24.5%,再经过三轮交配实验确定金耳单孢分离物具有4种交配型A1B1(13个)、A1B2(13个)、A2B1(12个)、A2B2(12个),初步表明金耳属于四极性异宗结合真菌。从4种交配型单孢分离物中分别选取5个进行两两交配及栽培实验,结果表明当2个单孢分离物的A、B交配型均不同时交配形成双核体,其与毛韧革菌(S. hirsutum)共培养方可生长发育形成金耳子实体。  相似文献   

9.
香菇单孢杂交新品种"抚香一号"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生态、种性等差异较大长白山野生香菇和栽培品种A3—3为亲本。采用平板稀释法进行单孢分离,单孢萌发及单核菌丝镜检、配对,从中选择优良组合。根据1996—1997年初试、复试、基点示范相结合,该菌株符合育种目标,是一个产量高、菇形圆正、肉厚、内实、抗逆性强、耐高温、遗传性状稳定的优良品种,可在北方作为更新换代的优良新品种。  相似文献   

10.
双孢蘑菇的单孢分离和单孢杂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一种较为简单易行、高效、选择性强的单孢分离法,分离获得双孢蘑菇的单孢菌林158株,并对这些单孢菌株的培养性状、菌丝间融合和自发营养缺陷型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来自同一子实体的许多单孢子在PDA培养基上其菌丝体形态、生长速度均有显著差异:单孢菌株之间的融合率为18.1%;单孢菌株中存在自发营养缺陷型,自然发生率为10.15%;活蘑菇菌丝体及高浓度孢子悬液对于单孢子萌发均具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用杏鲍菇9号菌株和11号菌株通过单孢杂交育种技术选育出杏鲍菇14号杂交新茵株。杏鲍菇14号杂交新菌株的子实体呈棍棒形,生物学效率达到84.64%。  相似文献   

12.
将杏鲍菇单核菌丝进行紫外诱变,挑选优良单核菌株杂交配对,获得47个长势较好的子代菌株。通过拮抗试验与脂酶同工酶分析预测子代菌株杂种优势,筛选出有异于亲本的7个杏鲍菇新菌株。  相似文献   

13.
以6个杏鲍菇菌株为试验材料,通过对菌株生长情况、子实体农艺性状、早熟性状及产量等一系列性状的比较来筛选优质杏鲍菇菌株母本。  相似文献   

14.
杏鲍菇栽培料配方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杏鲍菇是一种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的珍稀食用菌,试验证明,将本地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木屑、稻草按适当比例搭配后作为栽培主料进行熟料覆土栽培,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将刺芹侧耳液体菌种接入玉米粉、米糠、麦麸,单独或与不同比例组合混合添加以木屑为主的培养基中,发现不同组合与刺芹侧耳生长周期时间、生物学效率和子实体质量有着密切联系。米糠10%、玉米粉20%组合和麦麸10%、玉米粉20%组合的生长周期较短,生物转化率较高。而仅添加米糠30%的组合和米糠20%、玉米粉10%组合出菇质量最优质,综合考虑产量,生产周期与子实体质量麦麸10%、米糠10%和玉米粉10%组合是最适宜侧耳液体菌种的基质配方。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寻找栽培食用菌的新原料和增加红麻种植的经济效益,本研究进行了红麻副产物栽培刺芹侧耳试验。通过测定不同营养条件下刺芹侧耳的菌丝生长速率以及生物学效率,研究了水分、pH值、钙盐、糖以及碳氮比对刺芹侧耳生长的影响,确定了红麻副产物栽培刺芹侧耳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红麻副产物培养基中麻骨50%、氮源35%、水分67.5%,pH值为5.5,添加1%碳酸钙和1%蔗糖时用来栽培刺芹侧耳生物学效率最高。品质分析结果显示红麻栽培刺芹侧耳产品的蛋白质、脂肪、还原糖和粗纤维指标与棉籽壳培养基栽培的接近,但总糖含量与对照相比降低了7%。因此,红麻副产物是栽培刺芹侧耳的理想原料之一。  相似文献   

17.
杏鲍菇优良品种HRX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杏鲍菇优质菌株HRX3定向驯化试验,结果表明:经过热处理的菌株,其对温度的耐受性能有明显改善;提高培养基中的木质素和纤维素成分,可以增强菇体内相关酶的活性;并筛选出适合本地栽培该菇的培养基质.  相似文献   

18.
以杏鲍菇、红枣为复合运动饮料的主要材料,深入分析和研究其加工工艺,并结合实际,制定科学、完善的质量要求,明确复合运动饮料所需材料比例。试验结果表明,60 mL的杏鲍菇提取液和50 mL的红枣提取液是配制复合运动饮料的最佳比例,同时还需要适当添加白糖、柠檬酸及黄原胶,以达到良好的口感,满足运动人群的饮用需要。通过研究杏鲍菇红枣复合运动饮料,不仅可对常规饮料进行创新,同时可以进一步开拓饮料市场,充分发挥杏鲍菇与红枣两种物质的作用,使饮料更具营养价值,为运动人群提供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杏鲍菇对不同碳源和氮源的利用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采用液体液层培养方法,研究了杏鲍菇对碳,氮营养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杏鲍菇Pe9701菌株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果糖,其次为麦芽糖而对甘露醇的利用最差;有机氮比无机氮更适于杏鲍菇菌丝生长,最适有机氮为蛋白胨,最适无机氮为硝酸铵,硫酸铵次之,碳酸铵几乎不能被利用,此外,各处理培养液的pH均呈上升趋势,发酵终止pH在7.0左右。  相似文献   

20.
采用常规培养方法研究了杏鲍菇对碳、氮营养源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杏鲍菇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是葡萄糖,其最佳碳源浓度为3.0%,其次是蔗糖、果糖、麦芽糖、淀粉,而甘油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有机氮源比无机氮源更适合杏鲍菇菌丝的生长,最适氮源为酵母膏,其最佳浓度为0.4%,其次是黄豆粉、蛋白胨和牛肉浸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