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是祁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而麦蚜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分布极广,全县麦区均普遍发生。祁县麦蚜种群以穗蚜即麦长管蚜为防治优势种。麦长管蚜长卵形,草绿色,腹管长圆筒形,成、若虫均以刺吸式口器吸食小麦叶、茎、穗的汁液,被害叶片出现黄白色斑点,严重者叶片变黄,全株枯死,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并造成减产10%左右,大发生年份超过30%。此外,蚜虫是小麦黄矮病毒病的传播媒介,其间接危害远远大于蚜害本身。  相似文献   

2.
<正>麦蚜是麦类作物经常发生的一类害虫,主要有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麦二叉蚜、无网长管蚜,一般以麦长管蚜为主,禾谷缢管蚜、麦二叉蚜、无网长管蚜为辅。麦蚜寄主主要有大麦、小麦、燕麦和玉米等,麦长管蚜还能为害水稻及禾本科杂草(看麦娘、早熟禾等)。一、危害特点麦蚜以成虫、若虫在小麦茎、叶和穗部刺吸汁液危害。被害处呈浅黄色斑  相似文献   

3.
<正>小麦穗蚜又名腻虫、蜜虫,主要包括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黍缢管蚜等,因其最喜欢在小麦嫩穗上吸食汁液而得名,小麦穗蚜生长的最适气温为16~25℃,相对湿度为50%~80%。是小麦生产中后期的主要害虫。小麦穗蚜的繁殖能力特别强,世代重迭极其严重,在小麦灌浆期以成虫、若虫吸食小麦汁液而为害上部叶片和小麦嫩穗,从而造成小麦植株叶片、嫩穗枯黄发黑,  相似文献   

4.
一、麦蚜 麦蚜为全国麦区常见害虫之一.江苏省麦区蚜虫种类主要为麦禾缢管蚜、麦长管蚜。小麦从苗期到穗期都可受害.以穗期受害对产量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5.
胡国强  李晓凤  王长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2,(18):9748-9750,9837
麦长管蚜又称小麦长管蚜,是同翅目蚜科长管蚜属的昆虫,主要为害小麦、大麦、燕麦、莜麦等作物。麦长管蚜分布于亚洲、东非、欧洲、北美等地区,1年可发生10~20代以上,以无翅孤雌胎生雌蚜繁殖为主,有翅孤雌胎生雌蚜迁飞扩散。一般以成、若蚜为害植株,在茎、叶和穗部取食。叶片被害处呈浅黄色斑点,严重时造成黄叶、卷叶,甚至整株枯死;穗部受害,造成麦粒干瘪,小麦千粒重下降及严重减产。另外,麦长管蚜还可传播小麦病毒病。对麦长管蚜的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关键时期采用药剂防治,注意选择农药品种,严格掌握施药技术,减少对天敌的杀伤。非小麦黄矮病流行区,重点抓小麦穗期防治;小麦黄矮病流行区,除进行穗期防治外,还应抓好苗期防治。  相似文献   

6.
正一、为害种类小麦蚜虫简称麦芽,俗称腻虫、蜜虫、油虫,是小麦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几乎遍及世界各产麦国,我国为害小麦的蚜虫有多种,通常较普遍而重要的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黍缢管蚜、无网长管蚜,但一般以前3种数量多,为害重。麦蚜的为害主要包括直接为害和间接为害两个方面。一是直接为害,主要以成蚜、若蚜吸食叶片、茎秆、嫩头和嫩穗的汁液。麦蚜多在植物上部叶片正面为害,被  相似文献   

7.
杨荣明 《当代农业》2013,(23):34-35
麦蚜为全国麦区常见害虫之一.江苏省麦区蚜虫种类主要为麦禾缢管蚜、麦长管蚜。小麦从苗期到穗期都可受害,以穗期受害对产量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8.
麦蚜是北京郊区小麦主要害虫之一,麦蚜有四种,但最主要的是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ea(F)),为害主要在穗期,从灌浆始期至末期(5月18—27日)约10天是影响小麦产量的关键时期。灌浆前中期(5月21—23日)的蚜量与小麦千粒重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从三块麦田百株蚜量与小麦千粒重的直线回归方程计算出百株千头小麦千粒重损失分别为3.6%、2.48%和3.81%,平均3.3%。以北京郊区亩产400斤计算,防治可挽回小麦损失11.8斤,因此我们认为以灌浆前中期百株千头蚜虫为防治指标是合适的通过1981—1982年麦蚜发生的系统调查资料计算初步提出监视和短期测报的防治指标为百株蚜量抽穗末期60头,盛花期250头,和扬花末灌浆初420头供参考及生产上进一步考验修正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Fabricius)防治指标进行了系統研究,结果表明:在泰安地区麦蚜的防治适期为小麦揚花末至灌浆初期;防治一次即可;此期经济允許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的防治指标为:小麦亩产250公斤为百穗蚜量600头,亩产300公斤为百穗蚜量500头,亩产350公斤以上为百穗蚜量400头。  相似文献   

10.
麦蚜发生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蚜俗称小麦腻虫,主要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麦黍缢管蚜、麦无网长管蚜。静海县以麦长管蚜为主。麦蚜主要在寄主作物的茎、叶及嫩穗上刺吸危害,吸取汁液使叶片发黄或全部枯黄,生长停滞,分蘖减少,子粒饥瘦或不能结实。对产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麦蚜发生规律及预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多年系统观测,关中麦区麦蚜种类为麦长管蚜、麦二叉蚜、禾谷缢蚜、麦无网蚜和玉米蚜。麦长管蚜是小麦生长后期危害优势种;渭北旱塬和关中灌区西部小麦生长前期的优势种分别为麦二叉蚜和禾谷缢蚜。据麦蚜混合种群数量消长规律,提出渭北春季麦蚜混合种群发生量峰值预测式。麦二叉蚜、麦长管蚜在渭北非极端寒冷年份可以成、若蚜安全越冬,未谷缢蚜只部分年份可以越冬。小麦适期晚播可减少黄矮病的发生,但对麦蚜却无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杨兰英  常晶 《现代农业》2014,(10):26-27
<正>山东省小麦田害虫发生种类主要有:蚜虫、红蜘蛛、小麦吸浆虫、地下害虫等。一、蚜虫蚜虫俗称油虫、腻虫、蜜虫,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可对小麦进行刺吸危害,影响小麦光合作用及营养吸收、传导。小麦抽穗后集中在穗部危害,形成秕粒,使千粒重降低造成减产。小麦蚜虫分布极广,为害小麦的蚜虫通常较普遍而重要的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和禾缢管蚜。麦蚜的为害主要包括直接为害和间接为害两个方面:直接为害主要以成虫和若虫刺吸小麦茎、叶和  相似文献   

13.
<正> 1 分布与危害 1.1 麦蚜又叫腻虫。属同翅目蚜科。我国小麦主产区均有分布,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我国产麦区蚜虫种类主要有麦二叉蚜、麦长管蚜、麦无网长管蚜和禾缢管蚜4种混合发生。 麦蚜是麦类作物经常发生的一种害虫,危害很大,尤以干旱年份为最,危害最重的是麦长管蚜(四川省例外)、麦二叉蚜。除危害小麦、大麦、燕麦外,还为害玉米、高梁、谷子、水稻、甘蔗等其它禾本科作物和杂草。  相似文献   

14.
小麦不同生育期对麦蚜取食的反应及麦蚜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蚜是小麦上的主要害虫之一。江苏地区小麦上的蚜虫主要是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它们自小麦出苗至收获均可刺吸麦株汁液。由于该虫在小麦不同生育期发生的数量不同,目前大田生产上人们注重的只是穗蚜的密度和防治。但是,蚜虫的取食危害是一个连续过程,且不同生育期小麦对麦蚜的危害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搞清楚这些关系,对于合理制定麦蚜的防治指标和指导大面积生产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调查了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F.)、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和禾縊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的田间消长规律和种群数量变动因素。麦二叉蚜发生最早,一般在小麦返青期即有发生,小麦灌浆乳熟期以后,因气候及营养条件惡化,蚜量急剧下降。麦长管蚜在小麦拔节期始见有翅成蚜,孕穗、抽穗以后,蚜量一直稳定上升,灌浆至乳熟初期蚜量急剧增长达到高峰。此后驟减。禾縊管蚜最耐高温高湿,一般小麦揚花期以前蚜量少,麦收前7~10天内剧增达高峰。在小麦各生育期,三种麦蚜长管蚜始終占总蚜量的70%以上,多者100%,是麦田蚜虫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16.
冀东地区小麦长管蚜及其寄生蜂种群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4年3月25日至6月10日对秦皇岛地区麦长管蚜及其寄生蜂的田间种群动态进行了调查,探讨麦长管蚜种群的发生规律及其寄生蜂的种类和数量动态。调查结果表明:在4月1日(此期为小麦返青期)麦长管蚜开始发生,此时百株有翅麦长管蚜的数量达到49.5头,百株无翅麦长管蚜的数量达到125.0头;而后急剧上升,在5月13日(此期为小麦抽穗期)麦长管蚜达到最高峰,此时百株麦长管蚜的数量为1 172.5头,发生程度为二级;而后百株蚜量急剧下降,至6月3日(此期为小麦乳熟末期),百株麦长管蚜的数量降到了0.0头。通过鉴定,麦长管蚜的初寄生蜂主要有2种,均属于蚜茧蜂属;重寄生蜂有2种分别为金小蜂属1种、宽缘金小蜂属1种。  相似文献   

17.
于长春 《北京农业》2012,(28):42-43
正小麦蚜虫又叫腻虫,山东省蚜虫种类主要有麦二叉蚜、麦长管蚜和禾缢管蚜3种混合发生,以麦长管蚜为害最重。被害麦叶初期出现黄白色斑,后扩大为条状斑,严重时全叶皱缩枯黄,麦株枯死。小麦抽穗后,群集穗部为害,使麦粒不饱满,甚至成为枯白穗。  相似文献   

18.
麦蚜俗称蜜虫、腻虫,属于同翅目蚜科. 麦蚜主要有两种,即麦长管蚜在小麦生长期间,在麦株上看见的麦蚜主要是成蚜和若蚜,成蚜又分有翅型和无翅型.麦若蚜额瘤明显,触角长于身体;麦二叉蚜额瘤不明显,触角短于身体.两种麦蚜在全国麦区范围内普遍发生,成蚜和若蚜群集叶部和穗部刺吸汁液,对小麦千粒重有明显影响,同时还能传播病毒病,是农业常见的危害非常严重的害虫.  相似文献   

19.
麦蚜,又名腻虫。麦蚜是云南省小麦的主要害虫,常年发生面积在23万公顷左右,约占播种面积的46%。危害小麦的主要有4个种,即麦长管蚜、麦二叉蚜、禾缢管蚜、麦无网长管蚜。  相似文献   

20.
在小麦拔节到乳熟期内,麦长管蚜自然种群是以不同虫龄、不同翅型和不同体色蚜虫组成的混合群体.小麦拔节-孕穗和乳熟期以绿色有翅蚜为主,扬花-灌浆期以绿色无翅蚜为主.抗感两小麦品种上麦长管蚜自然种群在数量、翅型、虫龄和体色组成等方面差异显著.抗蚜品种上麦蚜种群数量显著低于感蚜品种;小麦灌浆期,抗蚜品种上成蚜比例和无翅蚜比例均显著低于感蚜品种.蚜虫自然种群体色结构分析表明,红体色麦长管蚜更喜取食感蚜小麦品种.结果表明,寄主生育期和寄主品种显著影响麦长管蚜种群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