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彦海  刘春艳 《中国农资》2001,(1):22-24,45
<正> 在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季节,各地害虫陆续出现,各地植保部门纷纷采取防治措施,力争把害虫消灭在初始阶段,现把全国常见春季害虫及其防治措施叙述如下。 1 麦蚜 麦蚜俗称蜜虫、腻虫,属于同翅目蚜科。 麦蚜主要有两种,即麦长管蚜在小麦生长期间,在麦株上看见的麦蚜主要是成蚜和若蚜,成蚜又分有翅型和无翅型。麦若蚜额瘤明显,触角长于身体;麦二叉蚜  相似文献   

2.
在小麦拔节到乳熟期内,麦长管蚜自然种群是以不同虫龄、不同翅型和不同体色蚜虫组成的混合群体.小麦拔节-孕穗和乳熟期以绿色有翅蚜为主,扬花-灌浆期以绿色无翅蚜为主.抗感两小麦品种上麦长管蚜自然种群在数量、翅型、虫龄和体色组成等方面差异显著.抗蚜品种上麦蚜种群数量显著低于感蚜品种;小麦灌浆期,抗蚜品种上成蚜比例和无翅蚜比例均显著低于感蚜品种.蚜虫自然种群体色结构分析表明,红体色麦长管蚜更喜取食感蚜小麦品种.结果表明,寄主生育期和寄主品种显著影响麦长管蚜种群结构.  相似文献   

3.
1.危害症状 安徽省以麦长管蚜、麦二叉蚜为主要危害种类,北部麦区重于南部。两种麦蚜的成蚜和若蚜吮吸麦株茎、叶和嫩穗的汁液。麦苗被害,叶色发黄,生长停滞,分蘖减少,重则枯萎死亡。穗部受害,麦粒不饱满,营养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4.
正一、危害症状和危害习性(一)危害症状小麦蚜虫属同翅目、蚜科,一般历经卵、干母、干雌、有翅胎生雌蚜、无翅胎生雌蚜等不同蚜型,以无翅和有翅胎生发生数量最多、历期最长、危害最重。麦蚜以成虫、若虫刺吸麦株嫩叶、嫩茎、嫩穗汁液,麦苗被害后,叶片发黄,生长停滞,发棵减少,重则全株枯死矮化。麦穗被害后,影响小麦灌浆,籽粒不饱满,减低产量,还能传播小麦黄矮病毒,使小麦叶片变黄,植株矮化,造成更大的损失。麦蚜除为害小麦外,还为害玉米、高粱、水稻等  相似文献   

5.
正一、为害种类小麦蚜虫简称麦芽,俗称腻虫、蜜虫、油虫,是小麦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几乎遍及世界各产麦国,我国为害小麦的蚜虫有多种,通常较普遍而重要的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黍缢管蚜、无网长管蚜,但一般以前3种数量多,为害重。麦蚜的为害主要包括直接为害和间接为害两个方面。一是直接为害,主要以成蚜、若蚜吸食叶片、茎秆、嫩头和嫩穗的汁液。麦蚜多在植物上部叶片正面为害,被  相似文献   

6.
<正>麦蚜是麦类作物经常发生的一类害虫,主要有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麦二叉蚜、无网长管蚜,一般以麦长管蚜为主,禾谷缢管蚜、麦二叉蚜、无网长管蚜为辅。麦蚜寄主主要有大麦、小麦、燕麦和玉米等,麦长管蚜还能为害水稻及禾本科杂草(看麦娘、早熟禾等)。一、危害特点麦蚜以成虫、若虫在小麦茎、叶和穗部刺吸汁液危害。被害处呈浅黄色斑  相似文献   

7.
运用回归分析探讨了小麦植株体内氨基酸、蔗糖、水分、温度、光照和禾缢管蚜种群数量等因子对禾缢管蚜翅型分化的单个影响和综合作用.结果表明,禾缢管蚜翅型分化的敏感虫龄为3龄若蚜;单个因子对麦蚜翅型分化的作用可以线性回归方程y=a+bx表达,多个因子的联合作用用多元回归方程y=a+b1x1+b2x2+…+bmxm拟合能基本反映各因子对禾缢管蚜翅型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6个因子的共同作用以麦株体内水分和该蚜自身过高密度(拥挤密度)占主导地位.但分析的因子数不同,各因子的影响效应不同,由此说明影响禾缢管蚜翅型分化的因子是复杂的,不能就某个或某几个因子就说明这些因子是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8.
麦蚜发生规律及预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多年系统观测,关中麦区麦蚜种类为麦长管蚜、麦二叉蚜、禾谷缢蚜、麦无网蚜和玉米蚜。麦长管蚜是小麦生长后期危害优势种;渭北旱塬和关中灌区西部小麦生长前期的优势种分别为麦二叉蚜和禾谷缢蚜。据麦蚜混合种群数量消长规律,提出渭北春季麦蚜混合种群发生量峰值预测式。麦二叉蚜、麦长管蚜在渭北非极端寒冷年份可以成、若蚜安全越冬,未谷缢蚜只部分年份可以越冬。小麦适期晚播可减少黄矮病的发生,但对麦蚜却无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小麦蚜虫,属同翅目蚜科,繁殖能力强,可吸食小麦液汁,携带黄矮病毒,影响麦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造成小麦产量和品质下降,是四川省麦类作物主要害虫之一。据资料记载,危害四川省小麦的蚜虫主要有6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麦长管蚜是四川盆地的优势种,70年代以后逐渐被禾谷缢管蚜取代。麦苗受麦蚜危害后,叶片呈现黄色斑点,严重时全叶发黄,小麦抽穗后,麦蚜会群集麦穗危害,受害麦粒干瘪、味苦。  相似文献   

10.
小麦不同生育期对麦蚜取食的反应及麦蚜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蚜是小麦上的主要害虫之一。江苏地区小麦上的蚜虫主要是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它们自小麦出苗至收获均可刺吸麦株汁液。由于该虫在小麦不同生育期发生的数量不同,目前大田生产上人们注重的只是穗蚜的密度和防治。但是,蚜虫的取食危害是一个连续过程,且不同生育期小麦对麦蚜的危害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搞清楚这些关系,对于合理制定麦蚜的防治指标和指导大面积生产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室内22℃条件下,利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理论研究了济麦22上麦长管蚜种群生命表,并比较了有翅型和无翅型麦长管蚜的发育历期和繁殖力。结果发现,济麦22上麦长管蚜的寿命为23.0±1.0d,繁殖力为24.6±1.1头/雌。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λ)、净生殖率(R0)和平均世代周期(T)分别为0.22±0.01 d-1、1.25±0.01 d-1、20.28±1.38头、13.48±0.19 d。济麦22上有翅型麦长管蚜若蚜历期、产蚜前期显著长于无翅型,但成蚜期、产蚜历期和繁殖力却显著低于无翅型。  相似文献   

12.
<正> 1 分布与危害 1.1 麦蚜又叫腻虫。属同翅目蚜科。我国小麦主产区均有分布,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我国产麦区蚜虫种类主要有麦二叉蚜、麦长管蚜、麦无网长管蚜和禾缢管蚜4种混合发生。 麦蚜是麦类作物经常发生的一种害虫,危害很大,尤以干旱年份为最,危害最重的是麦长管蚜(四川省例外)、麦二叉蚜。除危害小麦、大麦、燕麦外,还为害玉米、高梁、谷子、水稻、甘蔗等其它禾本科作物和杂草。  相似文献   

13.
麦蚜发生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蚜俗称小麦腻虫,主要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麦黍缢管蚜、麦无网长管蚜。静海县以麦长管蚜为主。麦蚜主要在寄主作物的茎、叶及嫩穗上刺吸危害,吸取汁液使叶片发黄或全部枯黄,生长停滞,分蘖减少,子粒饥瘦或不能结实。对产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麦蚜危害小麦减产原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蚜是小麦上的常发性害虫。在江苏常见的种类有: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e(Fabicus)、黍蚜Rhophalosiphum padi (Linnaeus)、玉米蚜Rhophalosiphum maiadis(Fitch)和麦7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Rondani)。其中麦长管蚜和黍蚜危害小麦穗部,严重影响小麦产量。近年对麦蚜损失率的研究,已有些报导但尚未见到论述减产的原因。1984年全国农作物病虫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学术讨论会上,旱粮害虫组在讨论小结中提出  相似文献   

15.
1 蚜虫 1.1 形态特征.①桃蚜:成虫分为有翅及无翅两种类型.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6~2.1毫米,头、胸为黑色,腹部深褐色,腹背有黑斑,额瘤显著.因寄主而异.  相似文献   

16.
小麦是祁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而麦蚜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分布极广,全县麦区均普遍发生。祁县麦蚜种群以穗蚜即麦长管蚜为防治优势种。麦长管蚜长卵形,草绿色,腹管长圆筒形,成、若虫均以刺吸式口器吸食小麦叶、茎、穗的汁液,被害叶片出现黄白色斑点,严重者叶片变黄,全株枯死,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并造成减产10%左右,大发生年份超过30%。此外,蚜虫是小麦黄矮病毒病的传播媒介,其间接危害远远大于蚜害本身。  相似文献   

17.
麦蚜发生危害特点及小麦抗蚜性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麦蚜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小麦生产中的主要害虫,常年造成小麦减产10%以上,大发生年份超过30%。由于麦蚜具有极强的繁殖力和较短的生活周期,暴发频率较高,给防治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在我国,危害小麦的蚜虫主要有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ane(F)]、禾谷缢管蚜[Rhopolosiphum pa-di  相似文献   

18.
不同小麦品种(系)对麦长管蚜生命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萧  李克斌  尹姣  王冰  曹雅忠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0):2056-2063
【目的】比较小麦品种抗性对麦长管蚜连续2个世代若蚜和成蚜主要生命参数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罩网试验,调查和测量Pm232等10个具有不同抗蚜性的小麦品种上定殖的有翅成蚜数量及若蚜发育历期、存活率、体重、翅型分化和成虫寿命、繁殖力等生命参数。【结果】麦长管蚜对10个供试小麦材料的不选择性有着明显差异,抗蚜材料对蚜虫的趋避作用明显较强。发育历期等5个生理参数的比较表明,抗蚜材料上的若蚜发育历期较感蚜材料明显延长,若蚜存活率、成虫寿命、繁殖力和体重较感蚜材料明显降低或减少,并且这种影响随着小麦抗性的升高而加重。研究还发现抗蚜材料上产生的有翅蚜要显著多于感蚜材料。通过对比不同世代的蚜虫生理参数发现抗蚜材料对蚜虫下世代的影响存在加重现象。【结论】小麦抗蚜品种对麦长管蚜不仅具有明显的趋避作用和抗生作用,而且其抗生性在蚜虫世代间可能存在累加效应。  相似文献   

19.
本文调查了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F.)、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和禾縊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的田间消长规律和种群数量变动因素。麦二叉蚜发生最早,一般在小麦返青期即有发生,小麦灌浆乳熟期以后,因气候及营养条件惡化,蚜量急剧下降。麦长管蚜在小麦拔节期始见有翅成蚜,孕穗、抽穗以后,蚜量一直稳定上升,灌浆至乳熟初期蚜量急剧增长达到高峰。此后驟减。禾縊管蚜最耐高温高湿,一般小麦揚花期以前蚜量少,麦收前7~10天内剧增达高峰。在小麦各生育期,三种麦蚜长管蚜始終占总蚜量的70%以上,多者100%,是麦田蚜虫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20.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茶蚜有翅成蚜触角感器的类型、形态、数量与分布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有翅成蚜触角呈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3节组成,其中鞭节由4个亚节组成;共观察到4类感器,分别是原生感觉圈、次生感觉圈、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结合感器的形态、分布和已报道感器功能的相关研究等,分析了茶蚜有翅成蚜触角各类型感器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