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疆主要棉区棉花黄萎病发生概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海洋  王伟  张仁福  武刚  姚举 《植物保护》2015,41(3):138-142
为了解目前新疆棉花黄萎病的发生现状,对新疆主要植棉地区棉花黄萎病发生程度、落叶型菌系分布以及代表棉区主栽品种黄萎病抗性类型、棉花黄萎病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调查的新疆棉田中棉花黄萎病发病田占58.2%,其中病情指数达5.0以上的棉田占28.1%;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系中37.3%为落叶型菌系;阿克苏棉区主栽的棉花品种(系)‘中棉49号’、‘中棉414号’、‘2905’棉花黄萎病抗性表现为耐病,生产上缺乏抗病品种。阿克苏棉区棉花黄萎病发生始期较往年趋早,发病程度趋于严重,6月下旬至7月下旬为棉黄萎病快速发展期,后期由于高温抑制作用,发病趋缓。  相似文献   

2.
新疆棉花病虫害演变动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1991年以来新疆棉花病虫害演变动态规律,即总体发生为害加重、主要害虫时段性交替猖獗、次要害虫为害上升、苗病和黄萎病为害突出;分析了引起病虫害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即棉花种植面积扩大为病虫害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种植抗虫棉导致棉铃虫的为害下降、覆膜滴灌措施促病虫害早发重发、果(菜)棉混作和设施农业发展导致次要害虫为害上升及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多促进病虫害发生为害等;提出了实现新疆棉花病虫害治理建议,即加强新疆棉区病虫害发生演变规律的基础性研究、大力推进新疆病虫害监测技术进步、建立新疆棉区重大病虫害持续控制体系、充实新疆棉区基层专业人员和强化技术培训。  相似文献   

3.
加入WTO与我国新疆棉区棉花生产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WTO有关棉花条款的分析,探讨了在中国加入WTO后新疆棉区棉花生产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新疆棉区棉花生产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终霜和春季低温冷害对新疆棉花播种期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终霜冻和春季低温冷害是造成新疆棉区大面积严重缺苗、毁种重播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疆大部棉区棉花在播种期间均发生过霜冻害 ,其中多发区分布在北疆沿天山一带棉区及和田、且末棉区。且棉花早播与终霜冻害和低温冷害成正比。统计分析不同播期植棉的棉苗遭受霜冻及低温冷害影响的概率可确定各地棉区的最佳播期  相似文献   

5.
棉花品种抗早衰特性比较和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和研究了我国新疆棉区及黄河长江流域棉区98个不同棉花品种和品系的抗早衰特性及早衰发生的动态消长规律。结果发现,不同棉花品种抗早衰特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抗早衰、中抗早衰、感早衰、极感早衰品种分别占所试品种3.06%、18.37%、60.20%和18.37%。该结果大致反映了目前我国各棉区大多主栽品种抗早衰遗传基础差。早衰发生的动态消长规律研究结果显示棉花早衰具有普发、暴发和不可逆的特点。基于早衰对我国目前棉花生产危害状况,就有关防治策略和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 Hübner属鳞翅目,夜蛾科,别名棉铃实夜蛾,广泛分布在我国及世界各地,我国棉区和蔬菜种植区均有发生,在新疆地区一年发生3代,是我国新疆棉花种植区蕾铃期害虫的优势种。近几年,棉铃虫在我国棉产区猖獗成灾,发生多、为害重,均为历史上所罕见。棉铃虫每年造成的损失达棉花总产量的15%~20%,有时甚至超过50%,年经济损失近亿元近年新疆棉区棉铃虫发生严重在蛾  相似文献   

7.
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的一大害虫,1990年以来连续暴发成灾,尤其是1992年为历史上罕见的大发生,给棉花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根据各方面条件分析,1993年棉铃虫的发生、危害和防治的形势仍然是十分严峻的。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如下防治棉铃虫的主要技术措施,供参考。1 准确、及时预测预报,指导防治棉铃虫在我国一年大约发生3—7代。辽河流域棉区和新疆大部棉区一年3代,黄河  相似文献   

8.
新疆棉花单产潜力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对新疆棉花单产潜力认识模糊的问题,应用经过在新疆棉共分别用南北疆代表品种进行有效化后的动态棉花生长模拟模型,选取代表全疆棉区的11个代表点模拟在正常年型调引水充分满足水肥需求的情况下能达到的产量水平,以充分认识新疆棉区在做好水肥合理调控下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9.
新疆棉区秋季热量条件及其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通过对新疆棉区秋季热量条件的分析 ,探讨了其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得出 :( 1 )九十年代以来 ,虽然气候变暖 ,但秋季气温不稳定性加大。 ( 2 )喀什、阿克苏、巴州棉区中 ,以喀什棉区秋季热量条件最好 ,阿克苏棉区较差。影响棉花产量的秋季热量条件 ,巴州棉区是 9月气温和从开花至 1 5℃终日的≥ 1 5℃积温 ;阿克苏棉区是棉花生长的基本热量条件 ,即≥ 1 0℃积温的多少 ;喀什棉区是花铃期适宜温度 2 0℃持续时间的长短 ,积温的多少  相似文献   

10.
廖舜乾 《植物医生》2005,18(2):35-36
我国最大产棉区新疆2004年夏末秋初遭受棉田虫灾,全区100多万hm2棉花受到不同程度的虫灾袭击,局部地区灾情严重,多处属棉花红蜘蛛和棉蚜重灾区.棉花产业是新疆最大的优势支柱产业,新疆62%的县(市)是棉花主产区,棉区农民60%以上收入来自棉花.棉花红蜘蛛是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  相似文献   

11.
基于新疆棉铃虫生物学特性和多年的种群动态趋势,并在收集棉花种植面积、产量、棉花市场价格及棉铃虫防治费用等相关数据的基础上,采用种群模拟模型(CLIMEX模型)并结合随机模拟方法(@RISK软件),评估不同场景下棉铃虫对新疆棉花产业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棉铃虫种群模拟表明:随着未来气候变化,新疆棉铃虫的周增长指数(GIw)会增加,棉铃虫越冬蛹羽化的日期明显提前,危害风险可能增加;2种模拟场景结果表明,抗虫棉能有效地降低棉铃虫造成的危害,减少单位面积防治成本。建议新疆相关部门未来可通过种植抗虫棉与害虫综合治理策略(IPM)的有机结合,来减少棉铃虫及次要害虫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2.
新疆棉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与科技对策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目前新疆棉花总产占全国棉花总产的36%,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新疆棉花支撑中国棉花生产的持续发展。由于品种的更新、化肥的施用、地膜和科学的栽培模式等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新疆棉花的大发展。21世纪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WTO的加入,新疆棉花持续发展仍存在棉花纤维类型单一、品质相对较差,植棉效益下降、棉区生态条件恶化、灌溉技术落后、棉田土壤综合肥力下降、机械化作业不配套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科学技术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新疆棉花生产中的重大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本文通过主要植棉条件的对比,阐述了新疆棉花生产的优势所在及其在国内外的地位;通过对市场供求分析和预测、植棉生态与流通体制问题的分析,以及对棉纺工业发展问题的探讨,提出了棉花生产的适度规模、宏观布局与流通体制改革的调控对策,以及棉花产业化的构想与模式。最后,提出了新疆棉花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方向与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14.
2008年在新疆莎车县分别比较研究了棉田与麦田间作不同条件下棉田几种主要捕食性天敌发生数量和益害比情况。结果表明:在麦收后前期(6月17日),麦 棉、麦 棉 麦、麦 棉 麦 棉3种布局方式棉田和3种麦棉比例棉田的增益作用要强于全棉棉田,控害效果明显。3种布局方式棉田和3种麦棉比例棉田与全棉棉田的天敌总数、瓢虫类天敌数量和两种益害比差异显著;3种麦棉布局棉田天敌总数分别高出全棉棉田104%、109.4%和113.8%;瓢虫类天敌数量分别高出全棉棉田137.4%、135.3%和173.4%。麦棉布局棉田中,麦 棉 麦 棉镶嵌式布局增益效果最好。麦棉比例1∶5以上、1∶1~1∶5及1∶1以下棉田的天敌总数分别高出全棉棉田79.1%、128.4%和121.2%;瓢虫类天敌数量分别高出全棉棉田108.7%、165.7%和176.2%;3种麦棉比棉田中,1∶1~1∶5的麦棉比例的增益效果最好。麦收后期(7月16日),麦田增益效果减弱,各类棉田天敌害虫发生趋于一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在新疆阿克苏地区,2014年-2015年选择了枣棉、苹果棉间作模式试验点各24个,2017年-2018年选择了核桃棉间作模式试验点21个,比较研究了3种模式的间作棉田与相应单作棉田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结果显示,与枣树、苹果树、核桃树间作棉田节肢动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集中度指数与各自对应的单作棉田相比均无显著差异。对于每种模式,间作和单作棉田害虫亚群落和天敌亚群落结构特征指数也无显著差异。初步结果表明,南疆3种常见的果棉间作模式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北疆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作用因子构建了北疆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并对棉铃虫种群生命表进行了研究和讨论。结果表明:由于棉田捕食性天敌的大量发生,北疆棉铃虫2代的3、4龄是关键虫期;另外, 2007年2代6龄发生期大量降雨,气温很低,空气潮湿,不利于棉铃虫幼虫的发育生长,同时茧蜂和寄蝇等寄生性天敌也大量发生,因此6龄也是关键虫期。棉铃虫3代的低龄期,由于棉田捕食性天敌草蛉、瓢虫、蜘蛛、食虫蝽的大量发生,卵至1龄为关键虫期。同时这段时期大量降雨,气温降低也不利于棉铃虫幼虫的生长。  相似文献   

17.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受病虫害危害最严重的农作物之一。目前化学防治仍是棉田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技术。新疆棉区是我国最大的棉花主产区,气候类型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光照充足、夏季高温干旱、多风、昼夜温差大等特殊气候特点,农药药液喷施过程中容易发生蒸发、飘移、降解等损失,严重影响药剂的防治效果。本文综述了温湿度、风、光照等环境因子对药剂防治效果的影响,以及国内外对提升药剂防治效果采取的调控措施,并结合新疆棉田的特殊气候条件提出了剂型研发的新策略。在提升产品理化稳定性的前提下,还需综合考虑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棉花叶片的结构及润湿特性、施药器械等多种因素。结合农药学、植物保护学、界面化学、有机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理论知识指导,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载体材料研发环境响应型、靶向高效的农药剂型,结合配套使用技术及措施,探索农药高效利用及减量调控途径,为实现农药减量增效、引领棉花产业绿色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8.
新疆棉秆循环经济利用的适宜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三片棉花种植区之一,具有丰富的棉花秸秆资源。开展棉秆的高效综合利用不仅对发展新疆农业循环经济、改善和提高新疆棉区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开辟新的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增加棉区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棉秆利用现状,总结出工业、农畜牧业和能源利用为三种主要发展方向,并据此提出了棉秆循环利用的理论模式。鉴于新疆棉秆现行利用方式主要局限在直接焚烧和还田两方面,并且二者均存在一些技术与经济上的制约和不良环境后果。因此,将棉秆循环利用的理论模式和本地区实际相结合,探讨适合于新疆棉秆循环利用的适宜模式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疆是我国最主要的棉花生产基地,产量占全国的85%左右。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黄萎病严重阻碍了新疆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研究针对新疆棉区采集分离的140个菌株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地域菌株的生长速度和产孢量差异显著,新疆棉区以菌核型、落叶型菌株为主;与此同时,建立了一种苗期棉花黄萎病抗性快速鉴定新方法——育苗块定量接种法,并在中植棉2号和新陆早36号上测定了部分菌株的致病力,结果发现新疆棉区以强致病力、中等致病力类型的菌株占主导。此外,落叶型菌株的生长速度、产孢量及致病力均极显著高于非落叶型菌株。结果表明,新疆棉田大丽轮枝菌的组成与分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这对品种的合理布局、抗病性筛选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疆地区棉蚜田间种群对10种杀虫剂的抗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棉蚜是影响新疆棉花种植业的主要害虫之一, 主要依赖化学防治。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不仅污染环境, 而且对棉蚜产生极大的选择压, 加速抗药性发展。针对近年来新疆多地出现的棉蚜防效下降问题, 采用叶片药膜法, 检测了新疆五家渠、石河子、奎屯、博乐、伊犁和库尔勒地区棉蚜田间种群对10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 博乐、库尔勒、石河子、五家渠、伊犁、奎屯6个地区的棉蚜田间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和有机磷类杀虫剂产生了极高水平的抗性, 其中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氧乐果的抗性分别达到728~2 494倍、353~4 932倍和2 137~9 501倍。对新烟碱类、阿维菌素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产生了中、高水平抗性, 其中对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嗪的抗性分别为85.2~412倍、221~777倍和122~1 095倍, 对阿维菌素和甲维盐的抗性分别为19.6~220倍和27.66~130倍, 对灭多威和丁硫克百威的抗性分别为91~292倍和6~148倍。其中五家渠棉蚜田间种群对丁硫克百威表现为低抗性, 这可能与该地区施药的频次及药剂种类有关。建议新疆不同区域棉田交替使用新烟碱类、抗生素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