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混交林的研究进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晨  韩冰  康君 《森林工程》2009,25(2):18-21
从4个方面对混交林的研究概况进行论述和分析:混交林研究的历史;从生态学角度研究混交林中的种间关系;树种间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树种间生理生态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接上期)三、树种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与调节树种间的相互作用是混交林不同于纯林的主要特点,正确认识和处理各树种间的相互关系是营造混交林的主要问题。(一)树种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共同生活的树种间特别是全部森林植物之间相互影响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教科书中,一般把它分成两大类:(1)直接关  相似文献   

3.
《林业科学》2021,57(8)
【目的】研究杨树人工林种间混交对自身生长性状和对食叶害虫抗性的影响,探索杨树人工林优质、高抗、高效的栽培方式,为丰富和提升人工林经济和生态价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6年在黑龙江选取3年生银中杨、小黑杨-14、小黑杨、迎春5号杨,以每种(品种)单独栽植及4种(品种)混合栽植进行造林,建立5个处理、4个重复区组共2 880株、占地18 150 m2的样地。2016―2019年连续4年抽样调查不同处理的树高、胸径和冠幅等生长指标。2017―2019年随机抽取不同栽植方式中各树种(品种) 40棵样树,剪取4个方向、长度40 cm的枝条,将受杨树食叶害虫危害的叶片归为4类,按1/4、1/2、3/4、1这4个参数计算受害率。【结果】2016―2019年各处理的树高和胸径生长率存在显著差异,树种(品种)间的差异大于栽植方式影响。其中银中杨在混交林中的胸径生长率比纯林显著增加(P0.05),迎春5号杨在混交林中的胸径生长率比纯林显著减小(P0.05)。2017至2019年各处理间冠幅的生长率存在显著差异,各树种(品种)纯林冠幅生长率要大于混交林中对应树种(品种)的冠幅生长率,但差异不显著。各处理间叶片受害率存在显著差异,各树种(品种)的抗虫性强弱依次为银中杨小黑杨小黑杨-14迎春5号杨。混交林中叶片受害率介于4个纯林树种(品种)之间,连续3年银中杨纯林与混交林叶片受害率相对稳定;小黑杨-14与小黑杨在2017、2018年的混交林中差异显著(P0.05)。【结论】杨树混交种间(品种)间差异显著大于栽植方式的影响,银中杨是4树种(品种)中的优势树种,迎春5号杨是相对弱势树种。混交林中杨树各树种(品种)间表现出加性效应,种间的生长竞争存在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现象。小黑杨-14与小黑杨在混交林中的抗虫表现有差异。混交林叶片受害率连续3年相对稳定,与优势树种银中杨纯林相似,其他3种(品种)杨树叶片受害率变化较大,迎春5号杨在混交林中叶片受害率最大。除银中杨外,混交林中各树种(品种)的叶片受害率低于纯林,表现出联合抗性的非加性效应。杨树人工林造林要加强树种或品种的多样化配置,最好是在优势树种(品种)间混种,这可以提升联合抗性,降低虫害的发生和危害率,提升林分质量和产量。  相似文献   

4.
混交林和树种间关系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往人工林营造以单纯林为主,造成病、虫、火等灾害严重,林地生产能力衰退等弊端,这引起念来愈多的造林学家、生态学家和病虫害学家的关注。混交林和树种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很快。本文从混交林的生态效益、防护效益和社会效益,混交林的造林技术以及混交林内树种间在生物化学、生物波、生物量和营养元素循环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出发,阐述了国内外混交林营造及其机理研究的概况。  相似文献   

5.
杉木、火力楠混交幼林养分位移和循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loata)是我国特有的优良速生树种,分布广,但连栽出现地力和生长衰退现象。为此,许多地方开展了杉木混交林的试验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广东南亚热带5年生杉木纯林和杉木、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混交林的养分位移和循环及其枯落物量与分解速率的调查研究,揭示树种组成的种间关系,深入认识混交林生态系统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混交林营造及其机理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混交林的增产效益,生态效益和防护效益,混交林的树种选择,混交比例和混交方式等方面的营造技术以及混交林内树种间在生物化学,生物场,生物量和养分生物循环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出发,阐述了国内外混交林营造及其机理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7.
混交林种间关系是树种间通过复杂相互作用而对彼此产生利害作用的最终结果,种间关系的发展演变直接影响到混交林营造的效果。在森林培育中,要充分掌握混交林种间关系的表现形式和作用形式,在选择种间关系协调的混交树种组合基础上,可通过调整混交比例、混交方法、混交时间,加强抚育管理、间伐等营林技术调控混交林的种间关系,达到培育混交林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混交林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混交林的滋交效益、营造技术、营造途径、树种间的生物化学作用和养分关系方面阐述了混交林研究的进展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英国混交林研究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英国混交林研究结果、内容、方法和趋势。英国混交林具有改良目的树种干形和材质、提高森林土壤肥力以及环境和美学价值的优势。对试验地进行保护并长期观测,注意到混交树种种源对混交效果的影响及种间竟争与树冠平衡之间的关系,这代表英国混交林研究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地杨树刺槐人工混交林的改良土壤功能及养分互补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树刺槐混交林是我国北方地区沿河及滨海沙地上成功的固氮树种和非固氮树种人工混交林.本文在简单介绍混交林生长情况的基础上,主要对林地土壤养分改良及其种间N、P养分互补关系进行了阐述.指出杨树刺槐混交林生产力提高主要是因为林地土壤养分(特别是N素养分)的极大改善及树种间N、P养分的互补.混交林土壤N素养分水平提高的根本原因是林地土壤微生物活性高,加快了含N较高枯落物分解速度,增强了土壤氨化及硝化强度.而杨树刺槐种间的N、P养分互补则主要表现在混交林中杨树可将吸收入体内的P素通过根系接触转移给相邻的刺槐,而刺槐则可将固定的N素通过根系接触转移给杨树,而且N、P 转移的强度很大.这种奇妙的树种间养分互补机制对杨树刺槐混交林幼林期生产力提高是有重大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林木种间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化感作用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在农作物耕作、杂草控制、病虫害防治以及林木营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树种搭配是成功营造人工混交林的关键, 林木种间的化感作用在混交树种的选择上起着重要作用。文中从化感物质的收集与提取、化感物质的鉴定以及化感作用的表达等方面, 对人工混交林常见树种间化感作用的研究情况和成果进行综述, 以期为混交林选择树种组合提供科学依据, 为生态公益林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2.
滨海沙地湿地松与木麻黄混交林构建和调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 1992年以来 ,在福建省东山县赤山林场滨海沙地 ,在湿地松、木麻黄混交林营造的基础上 ,采用行状疏伐法对其种间关系和树种结构比例进行调控试验。混交林经调控 1a后 ,通过 2个树种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等年生长率的变化分析 ,提出调控后形成新的混交方式应为 :木麻黄行数应控制在 2  3行之内 ,而湿地松行数应增至 3行以上带状混交配置模式 ,以形成树种间交界行宽行距和树种内窄株距的宽行窄株混交配置模式 ,对种间关系和林木生长比较有利。这种混交林种间调控方法对海岸带多树种混交林种间关系调整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沙地杨树刺槐人工混交林的改良土壤功能及养分互补关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杨树刺槐混交林是我国北方地区沿河及滨海沙地上成功的固氮树种和非固氮树种人工混交林。本文在简单介绍混交林生长情况的基础上,主要对林地土壤养分改良及其种间N、P养分互补关系进行了阐述。指出杨树刺槐混交林生产力提高主要是因为林地土壤养分(特别是N素养分)的极大改善及树种间N、P养分的互补。混交林土壤N素养分水平提高的根本原因是林地土壤微生物活性高,加快了含N较高枯落物分解速度,增强了土壤氨化及硝化强度。而杨树刺槐种间的N、P养分互补则主要表现在混交林中杨树可将吸收入体内的P素通过根系接触转移给相邻的刺槐,而刺槐则可将固定的N素通过根系接触转移给杨树,而且N、P转移的强度很大。这种奇妙的树种间养分互补机制对杨树刺槐混交林幼林期生产力提高是有重大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为人工阔叶林的经营模式提供合理的依据,对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云勇林场的3种人工阔叶林(贼佬坑石笔木林,白石岗阔叶混交林,仙人春阔叶混交林)的树种叶片养分和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树种的叶片氮、磷、钙、镁含量水平均不高;混交林中各树种的叶片养分状况优于纯林,且仙人春阔叶混交林的混交模式优于白石岗阔叶混交林;仙人春阔叶混交林中格木、米老排及白石岗阔叶混交林中黄兰和火力楠的叶片养分状况优于其他树种;混交林中各树种的整体光合指标高于纯林,且白石岗阔叶混交林各树种的光合能力高于仙人春阔叶混交林;贼佬坑石笔木林的各项光合指标均最低,而白石岗阔叶混交林的华南毛柃的各项光合指标均较高。  相似文献   

15.
酸枣杉木混交林林分生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解决目前南方林区人工林针叶化引起的系列生态问题,挖掘本地乡土树种,发展阔叶树种造林,通过营造不同混交模式的酸枣杉木混交林,进行不同混交模式酸枣杉木混交林林分生长效应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混交比例的酸枣杉木混交林群落特征和林分生长存在较大差异,不同林分蓄积量大小排序为:酸枣纯林>酸枣×杉木(1∶3)混交林>酸枣×杉木(1∶2)混交林>酸枣×杉木(1∶1)混交林>杉木纯林,其中杉木×酸枣(3∶1)混交林是种间关系较为协调并具较高生产力的混交模式,值得南方林区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天目山区针阔混交林树种测树因子的基本特征,调查了15个30m×30m针阔混交林样地,进行了林分树种测树因子的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天目山区针阔混交林中乔木层共有49个树种,物种丰富度较高;针叶类树种株数比例占34.71%,阔叶类占65.29%;林木平均密度为1260株/hm2,树种间密度差异明显;林木胸径范围为5.0cm-74.0cm,树高范围为3.4m-18.8m,东西冠幅范围为0.6m-10.6m,南北冠幅范围为0.7m-10.7m,同一树种不同个体间及不同树种间在测树因子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表明针阔混交林能较好地利用生长空间,为营造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阔叶化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Pearson积矩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和方差分析,对闽北天然针阔混交林15个优势乔木树种间的协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甜槠与木荷、苦槠与冬青、润楠与米槠间表现出显著的正协变,马尾松与栲树、木荷和若槠、锥粟间表现出显著负协变外,多数种群间的协变不显著,趋于各自独立.这反映出闽北天然针阔混交林群落的不稳定性.研究结果对混交林树种配置和抚育管理都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混交林营造成功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树种间的关系,使主要树种在伴生树种的辅佐下取得最好的生长效果。造林前首先根据造林地的条件和造林目的选择适宜的主要树种,再确定相应的伴生树种、混交方式和混交比例。造林时,通过控制造林时间、造林密度、株行距、苗木年龄和造林方法等措施调节树种间关系。为了协调两个树种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时还可以引进第3个树种栽培于二者之间,这个树种称为缓冲树种。黄土高原的混交林的营造在无林地区是按照设  相似文献   

19.
营造混交林,在于通过合理搭配混交树种,正确控制和调节种间关系,充份利用空间、光能和地力,以获得最高的生产率。混交树种的冠、干、根形态,是反映树种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划分冠、干、根形态类型,对研究混交树种的搭配和控制、调节种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指出了营造混交林是解决纯林弊端的重要途径。从曲靖市的实际出发,分析了营造混交林的意义与优势、营造混交林的应用条件,提出了确定主要树种、选择混交树种、确定合理的混交比例、选择适当的混交方法、控制造林时间、抚育调控种间关系等混交林营造的关键技术,以期为曲靖市或者其他兄弟州市在营造林生产上推广应用混交林营造技术提供一定的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