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外源硒对芒果硒含量及果实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探讨叶面喷施和土施外源硒对芒果叶片和果实硒含量、果实矿质元素含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富硒芒果的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以“桂热 82号”芒果为试材,叶面喷施以亚硒酸钠为硒源,设置0.0、25.0、50.0、100.0、150.0和 200.0 mg/L 6个浓度水平,于生理落果结束后,每 15 d喷施一次,连喷 2次。土施设置亚硒酸钠处理和硒酸钠处理,施肥量为 10 g/株,于花期沟施。结果表明,芒果叶片和果实中的硒含量随着叶面喷硒浓度的增加而递增。叶面喷施 50 mg/L亚硒酸钠可显著提高果实 Vc含量,200 mg/L亚硒酸钠可显著提高果实K、可滴定酸含量,100~ 200 mg/L亚硒酸钠可显著降低果实Zn、Ca含量。土施相同量的亚硒酸钠和硒酸钠均可显著提高芒果叶片和果实硒含量。土施硒酸钠叶片和果实硒含量显著高于亚硒酸钠。土施 10 g/株亚硒酸钠显著降低果实 Ca、Mg含量,土施 10 g/株硒酸钠显著提高果实 K、Vc含量,降低果实 Ca含量。叶面喷硒和土壤施硒均可显著提高芒果叶片和果实硒含量,其中叶面喷硒提高幅度远大于土壤施硒提高幅度。土施硒酸钠比亚硒酸钠更容易被芒果吸收。富硒芒果生产上推荐叶面喷施 25.0~ 50.0 mg/L亚硒酸钠,或者土施 10 g/株硒酸钠。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通过叶面喷施外源硒肥、原子荧光法测定样品硒含量,研究不同硒喷施浓度对果树各部位无机硒含量、硒有机化程度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筛选红富士苹果的最佳施硒方案。结果表明, 1)在花期和幼果期叶面施硒效果较为稳定,叶片和果实中硒的有机化程度高。在接近果实着色期或采收期叶面施硒,虽然果实中总硒量较高,但硒的有机化程度较低。2)相同喷施浓度下,树体各器官硒含量顺序依次为叶>枝>果>根,果树地上部分配的硒占较大比例。3)叶面喷施硒可增加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和Vc 含量,从而改善了果实风味,但降低了果实硬度,影响其贮藏运输品质。4)红富士苹果以在5、6、7月中旬喷施 3 次100 mg/L 亚硒酸钠效果最佳,此时叶片中总硒含量为2728.30 g/kg, FW,有机化程度达85.71%。各项果实品质指标佳,平均单果重达256.8 g。果实总硒含量为10.10 g/kg, FW,有机化程度为87.72%。  相似文献   

3.
硒对胡萝卜含硒量、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不同浓度Na2SeO3进行胡萝卜叶面喷施的田间试验,研究胡萝卜对硒的吸收、转化特点和硒对胡萝卜产量、品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施硒可明显提高胡萝卜中各形态硒含量,随施硒量的增加,有机硒转化率上升;其总硒、有机硒含量在最大处理浓度(500.mg/kg)呈最高,分别是CK的15.9和26.6倍。施硒胡萝卜产量较对照降低,但未达显著水平。营养品质中除Vc下降,P变化不一外,总糖、胡萝卜素、粗纤维、Ca、Mg、Fe、K在一定浓度下有不同程度提高。综合分析硒对胡萝卜含硒量、产量、各品质因素以及对人、畜食用的安全性,施硒量以不超过1.0mg/kg为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在茶树不同生育时期叶面喷施不同硒肥对夏茶产量、品质及硒含量的影响,为生产富硒茶提供技术依据。  【方法】  田间试验在浙江嵊州进行,供试茶树品种为‘中茶108’。 试验采用二因素列区设计,主处理为硒肥种类(A因素),副处理为硒肥喷施时期(B因素)。主处理设喷施清水对照(A0)、硒酸钠(A1)、亚硒酸钠(A2)和酵母硒(A3);副处理设夏茶顶芽萌发前(5月12日,B1)与1芽1叶期(5月20日,B2)两个喷施时期。硒肥喷施浓度均为Se 50 mg/L,硒肥溶液喷施量为1.8 L/m2。当茶树蓬面1芽2叶占比达30%左右时,每个小区随机选取30 cm×30 cm茶蓬,调查蓬面新梢总数、1芽2叶数量、1芽2叶长度和百芽重。同时,取1芽2叶新梢样品,测定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游离氨基酸、花青素以及硒含量。  【结果】  与A0B1处理相比,A3B1处理茶树萌展值显著降低了0.14,但对茶树蓬面新梢总数无明显影响;A2B1处理茶树1芽2叶新梢长度和百芽重分别显著降低了1.04 cm和1.94 g。A1B2和A3B2处理茶树蓬面新梢总数分别显著降低了17.66和22.33,但不影响其萌展值;A1B2显著降低茶树1芽2叶新梢长度和百芽重,分别降低0.88 cm和1.70 g。A1B1和A2B1处理的茶叶总硒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15和1.47 mg/kg,有机硒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13 和1.38 mg/kg,但A3B1处理未显著提高茶叶硒含量。A1B2、A2B2和A3B2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茶叶总硒和有机硒含量,其中总硒增加量分别为5.97、7.88 和2.61 mg/kg,有机硒含量分别增加了5.17、7.51和2.48 mg/kg。另外,A1B1显著降低了茶叶咖啡碱、没食子酸和儿茶素含量;A1B2处理显著降低了茶叶游离氨基酸含量,但显著增加了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儿茶素组成中的没食子酸、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酯型儿茶素显著增加。  【结论】  夏茶萌芽前喷施外源硒能够提高茶叶总硒和有机硒含量,改善茶叶品质,尤以硒酸钠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杜倩  王昌全  李冰  李焕秀  刘杨 《核农学报》2010,24(1):118-124
通过喷施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和醋酸锌,研究了硒、锌及硒锌交互作用对不同季节茶叶叶片硒、锌含量以及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茶叶硒、锌含量均在春季最高,夏季次之,秋季最低。3季茶叶硒含量都在中高浓度(200~400μg/ml)的硒和低中浓度(0.2%~0.4%)的锌处理下相对较高;而锌含量在中高浓度(0.8%~1.2%)的锌和低中浓度(50~100μg/ml)的硒处理下较高;各季节茶叶硒、锌含量都在中浓度的硒(100~200μg/ml)和锌(0.4%~0.8%)配比下较高。(2)茶叶多酚氧化酶活性在夏季最高,春季次之,秋季最低。3季茶叶该酶活性均在中浓度的硒(100~200μg/ml)和锌(0.4%~0.8%)处理及其配比下相对较高;而高浓度的硒(400μg/ml)和锌(1.2%),以及低浓度(0.2%)的锌处理对春茶和夏茶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提高效应不甚明显,秋茶多酚氧化酶活性则在低浓度的硒(50μg/ml)和低浓度的锌(0.2%)以及高浓度的硒(400μg/ml)、锌(1.2%)处理下均无明显提高效应,同时低硒与低锌配比、高硒与中高浓度(0.2%~0.8%)的锌配比对春、夏、秋3季茶叶PPO活性的促进效应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为了筛选冬枣(Zizyphus jujuba Mill. var. Dongzao)的最佳施硒方案,通过在展叶期、幼果期、果实膨大期、白熟期分别进行一次性叶面喷施亚硒酸钠溶液(含硒量为45 mg·L~(-1),施硒量为27 mg·株~(-1)),研究不同时期施硒对冬枣叶片和果实的硒含量、硒有机化程度以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果实膨大期或白熟期叶面喷施硒溶液后,叶片和果实的总硒含量均得到显著提高,其中果实膨大期喷硒使总硒和有机硒含量增幅最大,冬枣果实含硒量由25μg·kg~(-1)提高到76μg·kg~(-1)。不同时期叶面喷硒对冬枣果实品质的作用效果不尽相同,果实膨大期施硒对冬枣品质的改善效果最佳,此时冬枣果实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维生素C、总黄酮含量和糖酸比均达到最高值,分别较对照显著提高了13.30%、17.17%、16.33%、29.17%和28.89%。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生产富硒冬枣以在果实膨大期一次叶面喷硒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以喀什灰枣为对象,于枣树开花期、坐果期叶面喷施硒肥,研究不同时期、不同硒肥及不同浓度处理下, 叶面喷施硒肥对枣果中硒含量的影响,分析硒含量在枣果发育期的变化过程,筛选出硒肥喷施的适宜浓度和时期, 明确富硒灰枣生产的适宜施肥管理措施。结果表明,叶面喷施硒肥可显著提高灰枣果实硒含量,达到富硒效果, 且随着施硒量的增加呈一直增加的趋势;果实硒含量在果实膨大期达到最大值,之后在完熟期有所降低;在枣果 完熟后期,坐果期施用无机硒肥处理果实硒含量均高于开花期,从果实对硒的吸收来看,说明灰枣无论喷施无机 硒肥还是有机硒肥,施用硒肥的关键时期均为坐果期。在枣果完熟后期,坐果期喷施无机硒肥 40 mg/L 处理下对 果实硒含量增加效果显著,硒含量达到 0.2698 mg/kg;坐果期喷施有机硒肥 32 mg/L 处理下对果实硒含量增加效果 显著,硒含量达到 0.2226 mg/L,两种硒肥处理下果实硒含量均达到了富硒农产品国家标准。综上所述,坐果期喷 施 40 mg/L 无机硒肥或 32 mg/L 有机硒肥最符合当地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8.
采用叶面喷施、根施及根叶并施方式对猕猴桃植株进行富硒处理。结果表明:3种施肥方式对于提高猕猴桃果实硒含量效果的顺序为叶面喷肥根叶并施根施,以叶面喷施0.5 kg硒肥最优,果实硒含量增加了103.5%;提高果实维生素C(Vc)含量的效果顺序为根施根叶并施叶面喷肥,根施0.5 kg硒肥最为显著,果实Vc含量增加了23.0%,而叶面喷肥后果实Vc含量下降;提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效果顺序为叶面喷肥根叶并施根施,以叶面喷施0.5 kg硒肥最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了37.2%。结合猕猴桃果实硒含量、营养品质、果树长势以及果园管理成本等因素,建议选用果树绽叶期根施硒肥0.5 kg·株-1作为富硒猕猴桃果园的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9.
施用硒肥对鸡毛菜产量、品质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施不同量的硒肥田间处理下,研究鸡毛菜对土壤中硒的吸收对鸡毛菜产量、品质及生理特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施硒肥可明显提高鸡毛菜中总硒含量,随施硒量的增加,总硒在次高处理浓度(112.725g/hm2)呈最高,在浓度74.925g/hm2时Se含量增加最快,是鸡毛菜硒积累的最大效率浓度。施Se鸡毛菜产量较对照降低,但未达显著水平。鸡毛菜的Vc含量随着硒浓度的增加,各组均增加,以112.725g/hm2到达顶峰;蛋白质含量除149.85g/hm2有小幅度增加外,其余处理组含量都低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可溶性糖含量的各处理组水平均低于对照,以149.85g/hm2组含量最低;元素Ca、Mg、Fe、K、Zn、Mn在低硒浓度下有不同程度提高,在高硒浓度时均有所降低。生理特性方面,施硒浓度的增加,鸡毛菜内的MDA含量也逐渐上升,当浓度高于112.725g/hm2,增强幅度加大;SOD活性在37.125,74.925g/hm2时活性略低于对照,当浓度在高于112.725g/hm2时,SOD活性上升幅度较大;低硒浓度,POD酶活性有所降低,而在112.725g/hm2时,酶活性上升,而在最高浓度时又急剧下降;CAT酶的活性在各硒浓度的处理下相对于对照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CAT酶活性对硒具有浓度依赖性。土壤硒浓度上升,显著提高了硝酸还原酶活力,而降低了鸡毛菜体内的硝酸盐含量,两者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综合分析硒对鸡毛菜含硒量、产量、各品质因素及食用的安全性,施硒量以不超过37.125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对黑豆硒吸收转运特征及籽粒硒形态的影响,采用小区试验在黑豆结荚兴盛期进行一次性叶面喷施亚硒酸钠(施硒量分别为0、6、12、18和24 mg·m-2)处理,分析比较不同浓度亚硒酸钠处理下黑豆产量、各器官硒含量、籽粒有机硒转化率和品质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各施硒水平对黑豆各器官总硒含量均有提升作用,在24 mg·m-2硒处理时各器官总硒含量最大,根、茎、荚和籽粒硒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8.74、8.37、9.85和65.21倍,硒处理后各器官总硒含量呈现籽粒>根≈荚>茎的特点。籽粒中硒以有机硒形态存在,且有机硒转化率随着亚硒酸钠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在0、6、12、18和24 mg·m-2施硒处理时,有机硒含量分别为0.071 4、1.101 8、1.510 6、1.811 1和2.093 5 mg·kg-1,有机硒转化率分别为94.52%、84.81%、70.30%、60.11%和52.43%。叶面喷施亚硒酸钠显著提高了黑豆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分离蛋白硒含量,但对脂肪含量的影响较小,在24 mg·m-2硒处理时蛋白质含量和分离蛋白硒含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2.4个百分点和117.35倍,分离蛋白硒含量占有机硒和总硒含量的比例分别为90.29%和47.39%。适宜浓度亚硒酸钠叶面喷施对黑豆产量具有促进作用,但浓度过高导致增产效果减弱。综上,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可提高黑豆各器官总硒含量,但黑豆籽粒有机硒转化率随喷施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且黑豆籽粒有机硒主要以蛋白质形式存在。本研究结果为应用外源硒强化技术生产富硒黑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了江苏省22个典型茶园表层土样和12个剖面土样的全硒含量,分析了土壤全硒含量分布特性、有效硒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江苏省典型茶园土壤全硒含量在0.10~1.78mg·kg-1之间,平均为0.50mg·kg-1,高于全国平均值。其中,宜兴地区土壤全硒平均含量为0.88mg·kg-1,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0.25mg·kg-1,但前者土壤硒活化率仅为4.94%,明显低于江苏省平均值9.04%。宜兴地区虽然土壤供硒潜力巨大,但要充分利用富硒土壤开发、生产富硒茶必须提高土壤中硒的活化率和可利用度。土壤有效硒与土壤pH值、CEC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实际生产中可通过提高土壤pH值等改善土壤环境条件的方法来提高土壤硒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茶叶中硒的含量。研究区内硒在表层土壤中的相对含量趋向增加,生物积累大于淋溶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赤子爱胜蚓为生物载体,在蚯蚓饲料中添加亚硒酸钠进行富硒蚯蚓培养试验,利用蚯蚓的生物富集作用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以存活率、硒含量为优化指标,研究5种硒浓度(20、40、60、80、100 mg·kg-1)和4种培养时间(第15、30、45、60 d)对蚯蚓生长和硒含量的影响规律,筛选存活率高、硒含量高、培养时间短的富硒蚯蚓培养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蚯蚓饲料中亚硒酸钠含量越高、培养时间越长,蚯蚓的存活率越低,硒含量越高,且当硒添加量为80 mg·kg-1,培养时间为45 d时,培养条件最优,此时蚯蚓体内硒含量可达33.25 mg·kg-1。  相似文献   

13.
14.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钼硒配施对水培小白菜钼硒形态及硒价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硒增加了小白菜地上部及地下部醇溶态和水溶态钼含量,降低了小白菜地上部及地下部盐溶态及醋酸溶态钼的含量,增加了地下部盐酸溶态钼含量,对地上部盐酸溶态钼含量没有太大的影响。施钼对小白菜地上部醇溶态、水溶态硒含量影响不大,增加了盐溶态及盐酸溶态硒的含量,降低了醋酸溶态硒的含量;施钼对小白菜地下部醇溶态硒含量影响不大,降低了水溶态硒的含量,增加了盐溶态、醋酸溶态及盐酸溶态硒的含量。施用四价的亚硒酸钠对小白菜可食部位硒的有机化较为有利,并且施钼也能促进高硒水平下小白菜体内硒的有机化。因此,钼硒配施虽然对小白菜体内钼和硒的各赋存形态有拮抗作用也有协同作用,但是有利于生产富含有机硒的作物。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磷硒配施对冬小麦根土界面硒有效性及形态分级的影响,并探究磷硒配施提高土壤硒有效性的可能机制,以冬小麦为试验材料进行根箱培养试验,设置0(P0)、80(P80)、160 mg·kg-1(P160)3个磷水平和0(Se0)、1 mg·kg-1(Se1)2个硒水平,分析冬小麦植株磷硒含量、累积量、迁移系数及根际和非根际土5种硒形态含量。结果表明,无论施硒与否,随着磷含量的增加,冬小麦生物量、地上部和根系磷含量均增大。施硒1 mg·kg-1显著降低了P80和P160水平下冬小麦生物量、P160水平下根系磷含量及各部位磷累积量。在Se1条件下,施磷增加了各部位硒累积量,但显著降低了地上部硒含量和硒从根系向地上部的迁移系数。在Se0条件下,P160处理增加了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中的可交换态硒含量。在Se1条件下,P160处理根际土壤中可交换态硒含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但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和残渣态硒含量低于非根际土壤。综上所述,适宜的磷硒配施可影响土壤中各种硒形态的转化过程,可能是由于磷的施入和根系活动共同作用促进了土壤中铁锰氧...  相似文献   

16.
以大棚种植的4年生绿芦笋"井冈701"为试材,研究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溶液的不同施用方式对芦笋含硒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和土壤浇灌两种方式对芦笋体内硒的积累呈现不同的特点,但均能显著提高总硒含量,其浓度跟施硒浓度成正相。土壤浇灌100 mg kg~(-1)亚硒酸钠溶液可使芦笋嫩茎总硒含量在2个月以上的时期内持续稳定在100μg kg~(-1)的安全范围内,效果最好。而有机硒含量随施硒浓度的增加先升高后下降。施用适当浓度的亚硒酸钠能提高芦笋嫩茎的Vc和总蛋白质含量,改善芦笋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7.
万佐玺  杨万年  雷红灵  杨兰芳  徐俊 《土壤》2020,52(2):294-299
为了认识恩施野生川续断的硒含量及其富硒特征,在恩施地区8个不同硒含量地点采集了川续断植株及其生长地的土壤样品,运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了川续断根、茎、叶、花和土壤样品的硒含量,分析了野生川续断的富硒特征。结果表明:①供试川续断样品根、茎、叶、花和土壤样品的硒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029~94.87、0.008~39.45、0.040~123.14、0.026~143.94和0.6~277.3mg/kg,且不同部位的硒含量与土壤硒含量均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②供试川续断样品对硒的生物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分别为0.012~0.727和0.279~2.200,均以茎最低;③根据川续断对硒的转运系数可以将所采集的川续断样品分为叶富集型和花富集型,低硒土壤环境下,川续断为叶富集型,高硒土壤环境下,川续断为花富集型;④恩施野生川续断在高硒土壤环境中仍能正常生长,具有较强的富集土壤硒的能力,应属于聚硒植物。本结果对川续断在富硒环境下的培育和开发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食物是人体硒的主要来源,外源硒调控是生产富硒农产品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外源硒添加条件下水稻对硒的吸收利用问题。结果表明,土壤添加外源硒为0.2~0.6 mg Se·kg~(-1)土的条件下,对水稻的生长性状没有显著影响,但能显著增加水稻各部位的全硒含量。硒在水稻体内各部位的含量大小关系为:稻根茎叶糙米精米谷壳;但在各主要部位的总累积大小为:茎叶糙米精米稻根谷壳。在自然土壤上硒相对更多地富集于水稻根系,而外源添加四价硒处理,水稻吸收的硒相对更容易转移至地上部位,甚至更容易在糙米和精米中富集。水稻植株对外源硒的吸收利用率为2.87%~3.75%,地上部和籽粒累积外源硒的量占添加外源硒总量分别为2.60%~3.45%和0.94%~1.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