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8 毫秒
1.
陈海魁 《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0637-10639
[目的]探讨乙醇溶剂提取法下的大蒜素提取的最优工艺.[方法]通过对前人研究大蒜素提取工艺成果的分析,以其中最具有研究前景的溶剂提取法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最具有争议的4个影响因素做了正交试验,分别是酶解温度、酶解时间、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结果]试验显示,取料液比1∶4 g/ml,以95%的乙醇为溶剂,蒜泥在40℃下酶解20 min,在30 ℃下提取80 min是最优的提取工艺.其中酶解温度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也是在正交分析中唯一达到显著水平的因素,该优化工艺条件下大蒜素的提取率为2.41‰.[结论]研究可为大蒜素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复合酶法提取黑木耳多糖方法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优化黑木耳多糖酶法提取的工艺条件.[方法]采用复合酶法提取木耳多糖,以多糖的提取率为指标,考察了酶解温度、酶解溶液pH、浸提料液比以及酶解时间对黑木耳多糖提取效率的影响,并采用TLC薄层色谱层析法分析提取出的黑木耳多糖的成分.[结果]试验确定了复合酶酶解提取黑木耳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浸提料液比1:40 g/ml,酶解溶液pH7.0,酶解温度40℃,酶解时间3.0h.在此条件下,黑木耳多糖的提取率为4.353%,所含有的单糖为D-葡萄糖.[结论]研究可为黑木耳多糖的提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提取高良姜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方法.[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确定乙醇浸提高良姜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提取条件,并利用双水相体系萃取精制黄酮类化合物.[结果]高良姜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的最佳单因素水平为提取温度70 ℃,溶剂浓度40%,固液比1∶300,提取时间4 h.正交试验结果显示影响高良姜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的各因素的顺序为固液比>温度>提取时间>酶用量>乙醇浓度.最佳提取条件为固液比1∶450,温度80 ℃,提取时间5 h,酶用量3%,乙醇浓度50%.最佳双水相萃取条件为:PEG浓度24%,硫酸铵浓度12%,温度25 ℃,pH值7.00.[结论]试验结果可为高良姜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及纯化提供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芡实的深度开发与利用提供基础理论参考.[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超声波协同复合酶提取芡实中多糖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其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芡实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纤维素酶1.5%,果胶酶1.0%,酶解温度35℃,复合酶处理80 min;酶解后进行超声处理,料液比1∶10,超声温度60℃,超声时间1.5h.在此条件下的多糖提取率为12.38%.[结论]该提取工艺简单可行,对工业化生产芡实多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紫罗兰花瓣类黄酮化合物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颜色反应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法分析紫罗兰白色品种“艾达”(Aida)、红色品种“弗朗西丝克”(Francesco)的花瓣色素,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2种颜色紫罗兰花瓣类黄酮化合物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白色紫罗兰类黄酮化合物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以95%乙醇+5%盐酸为溶剂,料液比1:40,提取时间3h,提取温度65℃;红色紫罗兰类黄酮化合物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以丙酮为溶剂,料液比1:40,提取时间3h,提取温度55℃.[结论]该研究为紫罗兰色素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刘笑  侯顺超  顾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5,(6):281-284,326
[目的]优化超声辅助酶法提取黑胡椒中胡椒碱的工艺.[方法]利用响应曲面法对黑胡椒中胡椒碱的超声辅助酶法提取工艺进行优化,考察酶量、缓冲液pH、超声时间和酶解温度对胡椒碱提取率的影响,并结合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对各因素的显著性及交互作用进行分析优化.[结果]试验表明,超声辅助酶法提取黑胡椒中胡椒碱的最佳工艺参数为:酶量12.6 mg,pH 4.31,酶解温度41℃,超声时间50 min,此条件下胡椒碱提取率可达5.624%.[结论]该优化工艺可提高胡椒碱提取率,更好地开发利用胡椒资源.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了酶法提取罗布麻叶总黄酮的工艺,为罗布麻叶总黄酮的提取提供参考。[方法]罗布麻叶先以纤维素酶酶解预处理后再用溶剂乙醇提取其中的总黄酮。分别考查了酶解各因素如酶解pH值、酶用量、酶解温度、酶解时间以及溶剂乙醇的浓度对罗布麻叶总黄酮得率的影响,确定了罗布麻叶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罗布麻叶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pH值5,酶用量3mg/g,酶解温度45℃,酶解时间2 h,乙醇浓度50%。该条件下总黄酮得率达到4.6%。[结论]以纤维素酶酶解预处理后再用溶剂乙醇提取罗布麻叶中的总黄酮得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响应面法优化酶法提取油茶籽饼粕多糖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油茶籽饼粕多糖的提取率。[方法]以榨油后的油茶籽饼粕为原料,利用酶水解与传统热水浸提相结合的方法提取油茶籽饼粕多糖。考察了中性蛋白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及果胶酶对油茶籽饼粕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对提取工艺中酶解温度、酶解时间、酶添加量分别进行单因素试验,在此基础上利用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法优化工艺参数。[结果]中性蛋白酶法提取油茶籽饼粕多糖的酶解最佳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40℃、酶解时间120 min、加酶量2.0%,此工艺条件下粗多糖得率为15.66%,是优化前得率7.65%的2.05倍。[结论]该方法提取率高,是一种有效的油茶籽饼粕多糖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优选杜仲叶粉中绿原酸的最佳提取方法和提取工艺,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用酶解和超声相结合的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法对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选。[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得出,在溶剂pH值为4.5,酶加入量为0.6%,酶解温度为40℃,料液比为1∶10,超声时间为30 min,绿原酸提取得率最大。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正交试验结果显示,绿原酸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溶剂pH值为5.0,酶解温度为40℃,料液比为1∶10,超声时间为30 min,在此最佳条件下绿原酸提取得率可达3.05%。从与酶法和超声波法的比较试验得出,绿原酸提取得率比酶解高出5.54%,比超声波提取高出16.68%。[结论]采用酶解与超声波结合的方法,先让酶作用后,有利于超声波的进一步作用,促进绿原酸的释放,提取效果远远超过酶法和超声波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芦笋老茎中芦丁的工艺条件,为超声波提取芦丁的实际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芦笋老茎为材料,超声波辅助提取芦丁,探讨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溶剂浓度等因素对芦丁提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超声波辅助提取芦笋老茎中芦丁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波功率90 W,乙醇浓度60%,提取温度80C,料液比1:25(g/mL).在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芦笋老茎的芦丁提取率为4.53%,回收率为99.53%~100.48%,变异系数为1.36%.[结论]超声波辅助提芦笋老茎中的芦丁是可行的,且回收率高、精密度好.  相似文献   

11.
韩秋菊  徐慕儒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133-9134
[目的]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蜂胶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正交试验,对乙醇热浸法和微波辅助法提取蜂胶总黄酮的工艺和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乙醇热浸法提取蜂胶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30、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6 h、乙醇浓度70%,在此条件下总黄酮提取率为9.931%;微波辅助法提取蜂胶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50、微波功率420 W、微波处理时间40 s、乙醇浓度70%,在此条件下总黄酮提取率为14.574%。[结论]微波法提取时间短、提取效率高,是一种理想的蜂胶总黄酮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12.
许程剑  魏长庆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679-21680,21684
[目的]研究罗布麻中槲皮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新疆罗布麻茶叶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设计法优化超声波法提取槲皮素的工艺并建立数学模型。[结果]经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后,槲皮素最佳提取工艺参数:浸提温度60℃、浸提时间35 min、液料比1∶20、浸提功率160 kW、乙醇浓度40%。[结论]在此工艺条件下槲皮素实际提取率为0.928%。  相似文献   

13.
安冬  朱蓓薇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666-12668,12670
[目的]通过响应面法优化酶提取蛹虫草培养基中虫草多糖的条件。[方法]测定蛹虫草培养基成分,并用酶法提取培养基中虫草多糖,对其提取条件进行单因素试验,筛选出最佳水解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响应面法优化温度、pH、酶加量和料液比等4个因素,并对试验结果进行数学模拟和预测,优化各因素水平,探讨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结果]提取培养基中虫草多糖的最佳水解酶确定为酸性蛋白酶,其提取虫草多糖的最优条件为:温度39.89℃,pH 3.12,酶加量2.39%,料液比1∶75.78,水解时间4 h,在该条件下预测的多糖得率为10.11%。按该最佳条件进行验证试验,提取的多糖平均得率为9.96%,表明所得最佳提取条件比较可靠。[结论]该试验优化了蛹虫草培养基多糖的提取条件,对蛹虫草培养基的利用及虫草多糖的生产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大葱籽黑色素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葱籽黑色素提取工艺,为其药学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葱籽为原料,从中提取黑色素,并进行纯化,研究提取条件,确定最佳工艺。[结果]大葱籽黑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盐酸浓度11mol/L,料液比为1∶40,水解温度为55℃,水解时间3h。[结论]盐酸浓度是影响大葱籽黑色素提取率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水解时间、温度和料液比。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明日叶总黄酮超声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总黄酮的提取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选超声波提取法对明日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条件.[结果]明日叶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30%(v/v)、料液比1∶15、提取时间40 min、提取温度50℃、提取次数4次.[结论]可在较低温度下用超声提取明日叶总黄酮.  相似文献   

16.
野菊花总黄酮提取工艺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探讨野菊花总黄酮的最佳提取方法及其工艺条件。[方法]以贵州产野菊花为原料,采取沸水提取及乙醇浸提L9(34)正交试验法,确定各方法对野菊花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沸水提取法的影响因素依次为:提取温度>提取次数>加水量(固液比)>提取时间。.沸水提取法最优水平组合为100℃温度、提取2次、加水量(固液比)10倍、每次1h,提取率3.15%。乙醇提取法的影响因素依次为: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乙醇提取法最优水平组合为60%乙醇、80℃温度、每次3h、提取3次,提取率5.98%。[结论]乙醇提取法的野菊花总黄酮提取量较高,其提取率是沸水提取法的1.9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库尔勒香梨果肉和果皮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乙醇为溶剂,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库尔勒香梨果肉和果皮中总黄酮的含量,以总黄酮含量为指标,考察提取温度、料液比、醇浓度、提取次数对库尔勒香梨果肉和果皮中总黄酮提出率的影响.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均在371 nm处有最大吸收,回归方程为A=0.055 1C-0.007 5,r=0.9998(0~16 μg/ml).[结果]最终确定香梨果肉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75%,提取时间2h,提取温度40℃,提取次数为1次;果皮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85%,提取时间1.Oh,提取温度40℃,提取次数为3次.库尔勒香梨果肉和果皮中平均总黄酮得率分别为1.79和5.12 mg/g.[结论]通过稳定性、精密度和回收率试验检验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重现性.  相似文献   

18.
蓝峻峰  廖政达  谢济运  玉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254-15255,15257
[目的]探索复合酶辅助提取叶下珠有效成分的工艺条件,为叶下珠的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水为提取溶剂,以总黄酮提取得率为考察指标,选择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纤维素酶浓度和果胶酶浓度等5因素4水平,用正交试验优选其最佳工艺条件。[结果]复合酶法提取叶下珠有效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2 h,料液比1∶25(g∶ml),提取温度40℃,纤维素酶浓度1.4 g/L,果胶酶2.0 g/L。在此条件下,黄酮的提取率为1.589%。试验所考察的5个因素中,对提取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为:提取温度〉果胶酶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纤维酶浓度。[结论]复合酶法提取省时、高效、低碳耗且提取率高,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黑木耳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韩秋菊  李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237-17238,17267
[目的]研究乙醇浸提法提取黑木耳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检测料液比、乙醇浓度、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对黑木耳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得率的影响。[结果]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7,乙醇浓度80%,提取时间6h,提取温度50℃,在该工艺条件下提取率达到0.43%。[结论]该工艺条件下提取率较高,适于提取黑木耳中黄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20.
姚乐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306-5307
[目的]研究超临界CO2萃取大蒜油最佳工艺。[方法]在设计单因素试验优化超临界CO2萃取大蒜油工艺条件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确定超临界CO2萃取大蒜油最佳工艺。[结果]影响大蒜油萃取率的主次因素为:萃取压力〉萃取时间〉萃取温度;超临界CO2萃取大蒜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15%(V/W)无水乙醇为夹带剂,萃取温度40℃,萃取压力25MPa,萃取时间2.5h,CO2流量80L/h;在此工艺条件下,萃取率可达0.461%。[结论]该研究改进了超临界CO2萃取大蒜油工艺条件,为大蒜油的工业化萃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