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研究线纹海马(Hippocampus erectus)在室内水泥池不同养殖密度下,水体环境因子和细菌数量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一个倒池换水周期中,养殖组1和养殖组2的磷酸磷(pO434-p)、硝酸氮(NO3--N)、亚硝酸氮(NO2--N)和氨氮(NH4+-N)等离子物质的浓度和细菌、弧菌和异养菌数量均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不断上升,通常在换水后9d或12d达到最高,再次换水后降到极低值.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养殖密度下,PO43--p、NO3--N、NO2--N和NH4+-N等离子浓度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而升高;而低密度养殖池中细菌数比高密度养殖池的细菌数显著更高.养殖水体中的pO43--p浓度与异养细菌数呈负相关关系,NO2--N浓度与细菌数量和弧菌数呈正相关关系,NO3--N浓度与细菌数、异养菌数和弧菌数呈负相关关系,NH4+-N浓度与细菌数、异养菌数和弧菌数均呈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为科学开展海马室内规模化养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零换水条件下开展凡纳滨对虾高密度养殖的可行性,为后续推动对虾零换水高效健康养殖模式的规模化产业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封闭式串联养殖池系统,凡纳滨对虾虾苗放养密度690尾/m3,养殖周期91 d(13周),以生物絮团技术调控养殖水质,养殖全程不换水,定期监测与分析养殖水体主要水质指标及细菌数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经13周的零换水养殖后,凡纳滨对虾平均存活率为(83.90±2.74)%,收获规格平均为14.50±0.99g/尾,单位水体对虾产量平均为8.39±0.48 kg/m3,饲料系数平均为1.25±0.06,养殖对虾单产平均耗水量为120.00±6.38 L/kg.从养殖第7周起,水体中生物絮团量维持在18.2~30.4 mL/L,pH基本维持在7.31~7.60,总碱度在116~224mg/L范围内波动变化,总氨氮(TAN)浓度降低至0.45 mg/L以下并保持至试验结束,亚硝酸盐氮(NO2-N)浓度保持低于0.70 mg/L,硝酸盐氮(NO3--N)浓度呈持续上升趋势,至试验结束时接近135.0mg/L.养殖水体中的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异养细菌从第9周后一直维持在×106 CFU/mL的数量级水平,弧菌从第7周后一直维持在×lo2 CFU/mL的数量级水平.[结论]科学运用生物絮团技术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水质进行原位调控能实现高密度零换水的高效健康养殖,还可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助于推动对虾养殖产业的绿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异育银鲫养殖水体中添加复合微生物制剂,对其底部水质、藻类种类及异育银鲫的生长情况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复合微生物制剂对改良养殖水体作用明显,其显著降低NH3-N、NO2-、COD等水产养殖有害因子的含量,增加溶解氧及缓冲pH值;藻类的种类和比例发生了变化,复合微生物制剂的加入有利于单细胞藻类(硅藻、裸藻等)成为优势种群并能促进异育银鲫生长,提高其产量。  相似文献   

4.
向对虾池塘中泼洒蜡样芽孢杆菌LY-3菌液,观察对虾养殖水质净化情况,池塘水质pH值、溶解氧、NH4+-N、NO2--N含量和对虾成活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菌能够很地的调节改善养殖水体环境,与对照组相比,该菌能使水体pH值稳定在8.0~8.3之间,可显著提高养殖水体溶解氧,对水体NH4+-N有显著的降解作用,使其浓度由1.7 mg/L降至0.35 mg/L。同时对NO2--N也有显著的去除作用,使其浓度由0.64 mg/L降低至0.05 mg/L,降解率达92%,且在整个试验周期内无反弹现象,可见该菌能显著改善养殖池塘水质。  相似文献   

5.
采用室内培养方法,对乳酸杆菌LH就养殖废水、饲料的降解作用进行了研究.在温度为15~30℃,乳酸杆菌浓度为103~106 cfu·mL-1,底物浓度为50~150 mg·L-1条件下,测定废水的pH、NH3-N、NO2-N、NO3-N、PO4-P和CO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个实验组养殖废水和饲料的NO2-N、NO3-N、PO4-P显著降低,而NH3-N则显著上升,COD浓度没有明显变化.不同温度、菌接种量和底物浓度下,乳酸杆菌LH对养殖废水和饲料NO2-N、NH3-N、PO4-P、NO3-N的降解率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乳酸杆菌LH能有效地降低养殖废水和饲料中的NO2-N、PO4-P、NO3-N,而使NH3-N的浓度升高,对COD无明显作用.实际应用上,应把乳酸杆菌和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有益菌联用,以发挥各个菌株的不同功能.  相似文献   

6.
通过向鱼虾混养池塘中添加益生菌和复合营养剂对养殖水环境进行生态调控,并评价其水质调控效果;运用Illumina HiSeq2500测序平台对养殖水体细菌多样性进行16S rDNA测序,获得其细菌组成及丰度信息。水质检测结果表明,在该调控方式下,透明度、pH、溶解氧(DO)、氨氮(NH_3-N)及亚硝酸盐(NO_2-N)等参数变化幅度均在养殖鱼、虾适宜范围内,有害弧菌的浓度远低于致病浓度,表明该水质调控方式能够维持养殖水环境稳定,抑制病原菌的繁殖。细菌群落组成及丰度分析结果显示,养殖水体得到的OTU数目为1 878,其中,在界、门、纲、目、科、属和种上的OTU数目分别为4,43,79,91,652,952,16;养殖水体中相对丰度占主要优势的细菌微生物为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分别占总细菌的38.19%,28.11%,18.85%,12.85%和0.08%。结果表明,添加益生菌和复合营养剂后鱼虾混养池塘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水平较高,含有多种水产养殖中的常用益生菌。本研究结果为鱼虾健康养殖和养殖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养殖-净化”复合系统为对象,探讨河蟹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地表Ⅲ类水)的工程与技术措施。通过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河蟹养殖尾水达标排放的最佳养殖塘与净化塘的面积比,及不同饵料替代比例、水质调控技术与净化效率对养殖塘和净化塘水体TN和TP浓度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在常规养殖条件下,要使净化尾水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养殖塘与净化塘的最佳面积比为20.5∶1。商品饲料代替5%、10% 和15%时,养殖塘TN浓度分别降低3.1%、6.3% 和 10.0%,TP浓度分别降低4.2%、8.3% 和8.3%;净化塘TN浓度分别降低4.5%、10.1% 和14.6%。养殖塘水质调控技术对养殖塘和净化塘水体的TN和TP浓度无显著影响。与水葫芦收获1次相比,收获2次和3次的养殖塘TN浓度分别显著降低10.0%和10.0%,TP浓度降低11.1%和11.1%;净化塘TN浓度分别降低16.1%和17.2%。水葫芦收获2次与3次对养殖塘和净化塘水体TN、TP浓度变化无显著影响。以上结果表明,河蟹养殖工程可以按照养殖塘与净化塘的面积比为20.5∶1进行构建,二塘水体的TN、TP浓度随商品饲料替代比例增加而降低;净化塘水葫芦只需收获2次,净化水质即可达标地表Ⅲ类水。  相似文献   

8.
光合细菌对观赏鱼养殖水体净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选用哈尔滨市道外区团结镇微生物制剂厂生产的光合细菌菌种,经过复合培养,从DO,氨氮,pH,COD4个方面研究了光合细菌对观赏鱼养殖水体的影响。结果显示,光合细菌组pH均高于对照组;0~4d光合细菌组DO含量低于对照组,6~12d光合细菌组DO含量高于对照组,14~16d光合细菌组DO含量低于对照组;光合细菌组COD均小于对照组;对照组的氨氮含量均高于光合细菌组。研究表明,在养殖水体中施用光合细菌,能够有效降低水体的氨氮和有机物含量,可以增加水体的DO含量。因此,在养殖水体中施用光合细菌可以减少有害物质浓度,抑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从而改善了养殖水体状况,为实施健康养殖方式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黄菖蒲在鱼类养殖水体中的生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水生植物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和滤食性鱼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分别按生物量配比约为1∶3、2∶3、1∶1、4∶3进行混养,每周测定养殖水体中氨氮(NH4-N)、亚硝酸盐氮(NO2-N)、磷酸盐(PO4-P)和化学需氧量(COD)质量浓度的变化及黄菖蒲、鲢的生长情况,为利用水生植物改善养殖水环境提供依据。结果显示,不同生物量配比组黄菖蒲对NH4-N、NO2-N、PO4-P和COD的清除率不同,其中,黄菖蒲、鲢生物量配比1∶3组对NH4-N、NO2-N、PO4-P、COD的清除率分别为79.61%、44.43%、36.62%、46.55%,2∶3组分别为86.18%、77.05%、61.97%、43.84%,1∶1组分别为85.86%、73.77%、59.15%、31.49%,4∶3组分别为87.17%、72.13%、56.34%、27.06%。各试验组中黄菖蒲和鲢生长情况良好,生物量配比2∶3组,黄菖蒲和鲢特定生长率均最高,分别为1.70%和0.33%。表明,鲢养殖水体中植入水生植物黄菖蒲可以改善养殖水质,起到了良好的生态作用,当黄菖蒲、鲢生物量配比为2∶3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以一株脱氮副球菌(Paracoccus denitrificans)为试验菌株,研究了其在好氧环境下的最适生长条件以及在不同溶氧条件下对NO2ˉ-N、NO3ˉ-N的转化去除情况.结果表明,脱氮副球菌好氧下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生长pH值为7.0.在溶解氧比较充足的情况下(6.6~7.3 mg· L-1),脱氮副球菌对NO2ˉ-N、NO3ˉ-N的去除以同化吸收为主,少部分是经由反硝化作用去除,最大去除率可达100%和97.58%.随着溶氧的降低,脱氮副球菌的反硝化能力增强,NO2ˉ-N、NO3ˉ-N通过反硝化作用去除的比例增加.将活菌数≥109个·mL-1的脱氮副球菌按1.0、2.5 mg·L-1的浓度加入养殖水体,在10d内可使养殖水体中的NH4+-N下降41.89%~49.23%,NO2ˉ-N下降33.33%~42.86%,NO3ˉ-N下降48.28%~67.74%,对养殖水体中的氮素污染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研究显示,脱氮副球菌的好氧反硝化作用可以为养殖水体有氧条件下的脱氮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运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监测技术,以微核千分率为指标,对武汉市某自来水厂的水质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各取样点的蚕豆根尖微核千分率显著升高,且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选取暴露32 h的微核千分率计算其污染指数,判定该厂水源水和中间水为中度污染,自来水为轻度污染.因此,该厂作为武汉市饮用水的重要来源,其水质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具有致细胞突变性.  相似文献   

12.
水上农田水下鱼立体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立军  胡爱生  李必湖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371-6372,6545
[目的]研究水上农田水下鱼立体开发种植模式。[方法]农田种植水稻,水稻采用直播式播种。鱼苗春天放养。[结果]水稻在水上生长状况和在大田中生长基本一样,但生育期稍短;鱼在水中正常生长。水上农田水下养鱼农业模式的纯收入为38250元/hm2,与传统农业模式相比,提高了10倍多。[结论]水上农田水下鱼的立体开发种植模式是解决耕地面积不足和水体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此外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3.
水分胁迫对玉米叶片水分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应用耐旱性不同的7个玉米品种研究了长期中度水分肋迫对玉米叶片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耐旱和中度耐草品种在长期中度水分胁迫下,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和水势值的保持较高水平,总蒸腾速率和角质蒸腾速率均较低,气孔扩散阻力变化幅度大,叶细胞的质壁分离呈轻度和中度凹形,叶片具有较强的保水能力,不耐旱品种与耐旱和中度耐旱品种相比除角质蒸腾差异不明显外,其它指标均呈相反变化趋势,亦即相对含水量和水势值均较低,下降幅度  相似文献   

14.
通过采用活性碳纤维及载银颗粒活性炭对太阳热水器水质进行净化处理.试验结果表明,COD去除率达80%,灭菌率达99.5%以上,总硬度降低90%,去除了有毒有害污染物,有效的改善了水质状况,水质达到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15.
基于水资源循环经济理念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作为一种具有经济和社会特征的自然资源,必须走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之路。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高效益为基本特征的水资源循环经济是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重要途径。基于水资源循环经济的理念,探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与模式,初步提出水资源循环经济可持续利用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6.
固体水释放规律及其对植物水分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4种南方园林绿化树种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固体水的释放规律及其对树木水分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固体水的释放速率主要取决于其截面积的大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受植物需水状况的调节.在干旱条件下使用固体水可明显改善植物的水分状况,提高叶含水量,维持叶绿素含量的相对稳定,是一种与植物吸水过程同步供水的方式和用极少量的水使植物长期存活和生长的方法.可以认为施用固体水是干旱环境中植树的最佳供水途径.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一维土柱垂直入渗,再分布和根系吸水试验,用有限差分法进行了考虑和忽略滞后效应的数学模拟,分析了娄土再分过程中土壤含水量。水势的分布,在此基础上又借助于根区土壤水分运动方程计算了根系吸水速率的剖面分布。研究结果表明,考虑滞后效应的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黄初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476-17478,17482
缺水分类研究有利于制定缺水对策。在总结已有缺水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根据缺水成因,初步建立了由人为成因类、混合成因类、自然成因类三部分组成的缺水分类体系,从而提出了系统性缺水概念。系统性缺水是指在一定评价期某评价区内,人为因素决定的社会经济系统的需水时空结构与自然影响因素决定的水资源时空分布格局不协调所导致的缺水现象,属于混合成因型缺水,具有时空性、尺度性、外部性、整体性等特性,可划分为临界、早期、中期、晚期等系统性缺水阶段。  相似文献   

19.
龚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552-14555
针对某泵站输水系统高扬程、小流量特点进行水力过渡过程计算,模拟工程设计和运行中可能出现的水泵事故断电,寻求相关控制调度运行的最佳控制模式,以消除或减弱水泵事故断电对系统供水造成的影响,并通过采取相应经济合理的工程措施,确保供水工程的安全性。分别对多种防护手段在高扬程、小流量的输水系统中的防护效果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通过大量的计算论证从运行安全及调度方便的角度出发研究出最佳防护方式:泵后设置空气罐,对控制有压管线中的水锤压力起到了较好效果并有效地保护了输水系统。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淀粉类保水、保肥性能的测定,研究淀粉类保水剂的保水性能。结果表明,不同的水介质、pH值、肥料液以及土壤环境都会影响保水剂的保水性能。此类淀粉保水剂不适合应用于盐分含量过高的土壤中,随着水溶液中NaCl含量的增加,其吸水率随之下降;在pH值为6.5的水溶液中吸水率最高;在以尿素为主要营养元素的氮类肥料液中吸水性最好,在壤土中的重复吸水性效果最好,当壤土中水分含量为75%时,持水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